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建築 Architecture

正教建築、禮儀空間及其本地化(二) Church’s Building and its Localization (part 2)

Matter and Church 在此我要解說教堂建築如何透露神學意涵。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古代希臘建築背後的觀點。要知道希臘殿宇建築喜歡把玩數字遊戲以達到和諧均衡的美學觀點,如音樂 的旋律。所以如果要擴增建築,其長寬高也必須均等增大才行。「和諧」是希臘建築的最主要觀點,所以在設計任何建築都是由此出發,形成一種意識型態。 正教建築並不硬性採用一些原理原則來達到和諧的目的,而是轉化現有的物質使其充滿天主的榮光。例如:如何將沈重的大石塊變得使建築有輕盈的感覺?圓頂給人的印象應是很沈重的,但為何正教建築的圓頂卻給人有飛舞的感覺呢? 拜占庭式聖堂建築喜歡採用建材原有的樸實風貌,而不願重新改造它。假使要用石頭來造屋,我們不會將它切得十分方正來使建築達到絕對的整齊,而是保留建材本身的樣子來達到和諧的目的。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Matter and Church

 

在此我要解說教堂建築如何透露神學意涵。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古代希臘建築背後的觀點。要知道希臘殿宇建築喜歡把玩數字遊戲以達到和諧均衡的美學觀點,如音樂 的旋律。所以如果要擴增建築,其長寬高也必須均等增大才行。「和諧」是希臘建築的最主要觀點,所以在設計任何建築都是由此出發,形成一種意識型態。

 

正教建築並不硬性採用一些原理原則來達到和諧的目的,而是轉化現有的物質使其充滿天主的榮光。例如:如何將沈重的大石塊變得使建築有輕盈的感覺?圓頂給人的印象應是很沈重的,但為何正教建築的圓頂卻給人有飛舞的感覺呢?
拜占庭式聖堂建築喜歡採用建材原有的樸實風貌,而不願重新改造它。假使要用石頭來造屋,我們不會將它切得十分方正來使建築達到絕對的整齊,而是保留建材本身的樣子來達到和諧的目的。

 

拜 占庭建築並不採用對稱原則,而是讓建材發揮它原有的美。在軍中,每位士兵都被要求只能有一種模式,以呈現整齊的隊伍,但拜占庭的建築理念比較像是在學校裏 教導學生,依學生的專長去栽培他們,使其發揮所長,而不失去原本的價值。正教建築就是要使每塊建材的素質經過改變而達到神聖的境界。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 時,其衣服也轉變而散發榮光。感恩禮中所奉獻的餅酒也被轉變成為耶穌的體血。將物品本身的材質轉變成神聖是我們的目標。當每一小塊建築材質都被轉變為神聖 物品時,集合起來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這也會影響到在這種環境裡祈禱的人。

 

如 果從數學的角度來檢視拜占庭建築則會處處發現錯誤,因為許多該直角的地方不直,該平行的地方也參差不齊,不過,整體看來卻會給人溫暖的感受。待在拜占庭建 築裏的人不會想要離開那裡而去天堂,相反地,他們會覺得天堂已降來這裏。教堂變成了耶穌基督的身體,當然這與耶穌聖體有別。耶穌降生成人 (incarnate)的最後模樣成了十字形狀。

 

整個建築給人的感覺是由上而下建成的,而非由地基開始往上興建。從主圓頂開始,然後是拱形牆,再來是其他的小圓頂,最後是落地圍牆,這一切呈現出和諧的美學。所有建材的重量都被轉化成為一種關係,猶如不同零組件間的交談,最後形成一具活物。中國傳統醫學注重整體脈絡和陰陽五行,應該比較容易理解拜占庭建築的理念。

 

信友們來教堂參與感恩禮時,便與其他參禮者在基督內合為一體,而教堂建築也是這共融中的一份子。在這理念下,我們能明白教堂建築不再只是人們聚會祈禱的場所,如戲院或運動場一樣。希臘文裏,我們不用「教堂」而是用「教會」來稱正教會的建築,因為它不只是一個場所而已。

 

Human Scale 拜占庭建築的一大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將人體工學運用在建築中。耶穌道成肉身,取了人的形體和大小,教堂建築就是以這樣的大小來設計。教堂裏 所有的門窗都是以人體工學來作考量,因此,即使教堂十分雄偉壯觀也不會設計一扇沈重的巨門。教堂建築就像人體一樣,有許多的肢體,由人性而將各個肢體結合 起來成為一個活人。

 

Lighting of the Church 光源在教堂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光透過許多小窗悄悄地射進教堂。由於教堂裡有許多小窗,當光射在牆上時閃閃發亮,光與牆便合為一體 (light turns back to itself) 。

 

光使一切都變得輕了起來,東西不再看起來那麼沈重,也會變得燁燁動人,成了溫暖的光線。我們常在聖像前放著油燈,這會讓聖像看起來比較柔和,平靜和謙遜。

 

Symbolic Structure of the Church 教會在數世紀以來有著許多名號,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方舟(ship)。這船航向東方,因為東方就是耶穌基督,祭台是船頭,船長是主教或神父,這也解釋了主禮者在禮儀中不面對會眾的原因。

 

精修者聖馬西摩(St. Maximus the Confessor)在其著作《Mystagogia》中賦予教堂建築許多涵意,他認為教堂建築、音樂、繪畫、讚歌等對感恩禮也有所貢獻,感恩禮是宇宙的 中心。精修者聖馬西摩沒有用幾何學的圓頂、弧形、拱形等來描寫教堂,而說教堂是天主的形象,因為教堂所做的就是天主的事業,那裡聚集不同的人,有男人、女 人、中國人、希臘人,他們克服彼此的差異並在祂內成為一個民族。

 

教會是世界的圖像,因為世界包括了可見和不可見的存有。教會結合了天與地,祭 壇象徵天堂,聖堂的其他地方則象徵俗世,兩者是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聖偽狄奧尼修(Saint Dionysios the Areopagie)也說教會是世界的圖像,也是可見和不可見的存有的圖像。但我們必須知道聖潔與世俗在教會內也是結合在一起的。上帝的非受造能量總是進 入世界,所以萬物不會與上帝分離,因此教會內即使是最小的東西都有它的重要性。

 

教會是人的圖像,人也是教會的圖像。聖堂就像是人的身體,祭台是靈魂,二者不 可分離。其實,天主的真正聖堂是人的身體。精修者聖馬西摩說人心是祭台,每位基督徒在心中奉獻祭品給天主以執行本身的司祭職。我們藉由苦修,以自己的身體 來光榮天主。我們的身體就像是輛車子,苦修使我們走向正道而不誤入歧途。我們的靈魂必須被聖言所充滿,因為在創世之初已有聖言,聖言就是耶穌基督。教會建 築是要引人們由外進入至聖所,從教堂的外廳開始,然後進入聖殿,最後直奔祭台。這也是靈修的三階段:開始之初人們站在教會外頭,不明白許多事;然後是在教 堂內,即進入淨化階段,最末了是在祭台上與非受造之光結合。這樣,人便成為教堂,成為天主活生生的聖殿。精修者聖馬西摩也說教會是人的靈魂,因為靈魂有兩 個主要需求,一個是往見天主(理論),另一個是照顧日常生活的瑣事(實踐)。這在正教看來並非抽象的哲學,而是以靈性的方式經驗這一切事。 如果想進一步瞭解精修者聖馬西摩的理論可參閱http://www.pelagia.org/htm/b12.en.the_mind_of_the_orthodox_church.04.htm

 

祭台後方的半圓形象徵著天堂的圓滿,會眾席的方正則代表俗世,兩者並不相離而 是結合在一起的。正教教堂的外觀是呈十字形狀,十字的含意對各位應不陌生。教堂以十字外型來呈現天主擁抱式的愛。十字的正中心是主圓頂,圓形象徵天堂,十 字形象徵俗世。製作麵餅(bread)的過程也持相同的理念:先將麵粉和水揉成相連結的兩小糰,然後將這兩個不分開的小麵糰相疊加壓,其中一面蓋上印模, 然後放入烤箱烘焙。

 

祭壇和信友席之間常有一座由聖像組成的屏風,稱作 eikonostasis,這屏風在14世紀後變得越來越高,似乎阻隔了祭壇和信友席。14世紀在正教歷史上是個轉捩期,因為那時拜占庭帝國被滅,希臘被 土耳其人所攻佔,人們對許多事情感到惶恐不安,以致當時所畫的聖像顏色也比較灰暗。祭壇在當時眼中是極為殊聖的場所,不可被人眼所直觀,因此他們用高屏風 將自己與祭壇完全區隔開來,至今我們仍能在俄國及希臘的阿陀司山等地看到這些痕跡。在這情況下,信友們的宗教熱忱便轉向這些聖像,因為這是他們眼能所及 的。剛開始的時候屏風上只有3幅主要的聖像:耶穌君王像、聖母抱耶穌像、施洗約翰像,統稱為deisis,意為「祈求垂憐」,因為聖母常為我們向上帝和聖 子祈求。基本上聖像並不是要將我們和祭壇分開,而是讓我們經由它們並偕同它們一齊走向祭壇。

 

Enculturation

 

主辦單位邀請我談正教會在台灣的本地化,所以我就不論及其他國家而只針對這裏的情況。五年前當我剛來台灣時,正教會尚未存在,也沒有人認識正教會,更沒有 教堂可以讓我行禮儀。我身為正教會的神父,明白自己的職責就是在這裡行禮儀,以使天主的恩寵在此臨現。此外,我也希望以中國人的方式來將正教神學介紹給當 地人認識,因此之故,我的腦海裡經常出現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間的對話。我必須承認正教信仰與中國的信念相當接近,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大發現,更是一大鼓 勵。例如我們希臘人和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相似,經常是哭得死去活來。

 

我在台灣所舉行的第一次禮儀是在一所幼稚園內,之後也陸續在其它旅館裡聯連誼 廳舉行禮儀。在這情況下,我只能用一般的桌子作為祭台,上頭鋪著普通的布,然後再放上祭禮布(antimension),我用另一張桌子作為預備桌,這樣 來舉行聖體聖事。五年前,我在輔仁神學院禮儀中心所舉辦的研討會上認識一些天主教的朋友,他們給我一個大恩寵,就是讓我用台北士林的耶穌君王堂行禮儀,至 今我仍心懷感激。八個月後,我在天母租了一間普通的房子作為教會。去年2004年我們終於在上帝的助佑下買了一間小房,同時也完成立案程序,正教會終於在 台正式成立。目前我所用的祭壇仍是一張普通的桌子,上頭鋪著祭壇布並放著聖髑,預備桌也只是一張普通的桌櫃,上面鋪著禮儀布。祭台和會眾席之間我只放置四 幅聖相,以後會在牆上放滿大幅的聖像。我的夢想是在上帝的助佑下,擁有一座具有中國風格的正教建築,其建築模式仍採用之前所提到保留建材原貌的作法。

 

若從科學的觀點來談論本地化,最好是從我的教會目前那些來自其他文化 的信友那裡得知他們對台灣基督正教會禮儀空間的看法。我必須說明許多來自俄國和東歐的正教徒不能接受這裡教會的「非封閉式」聖堂風格,但仍有極少數的教友 告訴我,直到他們在台灣參加了這裡的禮儀後,才真正明白神父在聖祭中做些什麼,也才真正明瞭教會的本質。這個經驗讓他們感動得掉下淚來,他們在異鄉的台灣 發現到正教會的神學。所以我們教會的情況比較是「去本地化(De-Inculturation)」。

 

Other sacred places

 

對我們來說,神聖空間不只是在教堂,也在其他的許多地方,例如修道院,那裡有聖堂、修道士的宿舍、工作場所,特別是餐廳。修道士在禮儀完畢後會穿著參加禮儀的衣服,以遊行的方式走到餐廳用餐。

 

此外,墓園(cemetery)或殉道聖人的致命地也是神聖空間。如果教友買新屋或要搬家,會請神父去祝聖新房。神父會先祝聖水,然後用聖水祝聖屋裏的每個角落,對正教會而言,這也是屬於神聖空間。

 

如 何能使該處稱作神聖的呢?需要具備特定功能或儀式嗎?例如教堂因為是用來行禮儀的地方所以就必然是神聖的嗎?其實,一個地方要被稱為神聖,先決條件是該處 必須與天主相結合,而天主的非受造能量和祂的神光必先降臨到該處,且不能與該處分離。梅瑟在看見著火的荊棘叢(burning bush)時,聽到一個聲音說:「跪下,因為這裡是聖地。」天主已和荊棘叢結合在一起。正教會就是要使整個宇宙有這樣的轉變。

 

所羅門王在蓋好聖殿後,天主禁止人進入,因為祂要先以神光充滿整座聖殿,人們 看到這道強光時深感害怕,等這光逐漸淡去後,天主才允許人進入。「當司祭從聖所出來時,雲彩充滿了上主的殿,以致為了雲彩,司祭們不能繼續奉職,因為上主 的榮耀充滿了上主的殿。」(列上8:10-11)這裡所說的雲彩便是天主。

 

祝聖聖堂的禮儀非常地美,主教身著華麗的白色祭衣,雙手高舉聖髑進入聖堂,之後將聖髑放入祭台桌的龕洞內,然後再用聖化聖油在各牆面上劃上十字聖號,並將這油塗抹在祭台桌上。

 

李 亮神父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 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