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死後的生命 Book: Life after Death

10. 時間洪流中的末世學 Diachronic eschatology

在本書的一開頭,我曾經告訴讀者,本書的內容將以「人類死後的生命」為主題,所有的討論都會圍繞著它。回顧前文,我們的討論開始於靈魂與肉體分離的那一刻,然後,一路追隨靈魂的旅程,直到基督第二次來臨和審判終了。

我們可以將本書討論過的所有主題納入「末世學」的範疇。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對於末世學和末世會發生的事情很感興趣。若是先撇開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不談,大部分現代人都將全部的心力放在未來才會發生的事上,而忽略了當下的事物,這種現象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當代潮流。或許,這是一種墮落的徵兆。事實上,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件,已經帶給人們嚴重的失落感,於是,人們將注意力轉向未來的事物,並且焦慮地渴求著它們。讓我們好好反思,若是整個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體系和社會系統真的擁有穩固的根基,它們應該能夠成為人們的心靈依靠,人們也不會一直把心寄託於未來。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當眼前的事物都不確定,人們就會渴望其他更有深度、更穩固的東西。然而,直到今日,人們還是從人類的觀點出發,來窺探未來的世界和生活面貌,並由此發展出「未來學」。

我們應該要留意,這樣的探索已經使人類產生嚴重的困惑。許多基督徒將正教神學中的末世學與其他異教思想混淆在一起,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好像別的宗教或人文主義的追隨者。他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和主題時,心中總是充斥著混淆和誤解。因此,我們必須從正教的觀點出發,來檢視末世學的主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將它與其他思想混淆在一起,而造成諸多誤解,危害人們對於上帝啟示的瞭解。

「時間洪流中的末世學」一詞要表達的是,在正教傳統中,「末世的事物」不僅僅用來指稱「未來的事物」而已。我們必須瞭解,與「末世的事物」直接相關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時間。因此,「末世學」同時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若是想要瞭解正教會對於「末世學」的觀點,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未來發生的那些「末世事物」,與最初發生的和中間發生的事物,事實上並沒有任何差別。

10.1 「末世學」一詞的意義

10.1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eschatology

「末世學」一詞用來指稱與「末世」相關的事物,我們也可說,「末世學」就是在談末世的事情。就好像「基督論」談的都是關於基督的事,而「教會學」談的都是關於教會的事。

「eschata」一詞有許多種意義和用途。首先,它可以用來指稱地方、高度、狀況、人、時間上的最低點或最末點。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最終的去處、最卑微的人、謙卑的人,或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件。

在新約中,「eschata」一詞有許多不同的意思。在下文中,我想要舉出一些例子供讀者參考。

聖經中寫到,曾經有一位宗徒放下一切跟從基督,然而,他心中仍舊想著,如果跟當時政治地位或學術地位高的人比起來,自己是排在後面的。於是,有一次,基督向他說起天上榮耀的寶座,並且告訴他:「有許多首先的必成了末後的,末後的必成了首先的!」(馬太福音19:30)這段話是在告訴他,一個人究竟是被排在前面或後面,是依據他真正的價值。事實證明了,就真正的價值而論,宗徒是排在前面的。聖經當中有許多章節都曾提出這樣的思維。

又有一次,基督談到用餐禮儀時,告訴某人他應該要先選擇坐在末位,如果主人覺得有必要,就會請他去坐主位。基督說:「不,你被請的時候,要去坐末位;這樣,那請你的人來的時候,好對你說:『朋友,請上頭坐吧』。那時你在一同坐席的眾人面前就有光榮了。」(路加福音14:10)文中所提到的末位,指的是與主位相反的位子,也就是地位最低的人坐的位子,基督指出了宗徒必須保有謙卑的美德。又有一次,上主也說:「人若想要做首先的,他就該做眾人之末後的,做眾人的僕役。」(馬可福音9:35)

「eschata」一詞也可以作為地理的詞彙,用來指稱地球上最遠的水平線(地極)。基督對祂的門徒說:「但聖靈一臨到在你們,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不但要在耶路撒冷,也要在全猶太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給我作見證。」(使徒行傳1:8)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基督宣告這些門徒將會領受聖靈,並且在世人面前成為祂的見證人。

為了使讀者有更清楚的瞭解,我想特別說明,「末世學」一詞主要用來指稱時間的盡頭。在新約當中也多次出現這樣的用法,在下文中,我想與讀者分享這些段落。

在基督的話語中,「末世的事物」與肉體的「復活」和緊接而來的「審判」有緊密的關係。基督曾對猶太人說:「那差我者的意思就是:凡他所給了我的人,連一個也不讓我給失掉,卻要使他在末日復起。」(約翰福音6:39)猶太人也深信如此,所以,當拉撒路的姊妹馬大聽到耶穌對她說「你兄弟必復起」的時候,才會回答耶穌:「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是會複起的。」(約翰福音11:23-24)正如前文所言,亡者的「復活」與「審判」密切相關,因此基督說:「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有定他罪的:我所講的道,在末日必定他的罪。」(約翰福音12:48)

因此,「末世學」一詞可以用來指稱最後的時光、時間的終點,還有當基督再來審判人類和萬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末世學」一詞來指稱靈魂離開肉體之後,開始接受特別的審判的時刻。

從上文中的介紹,我們會發現,「末世學」一詞的意義不該被侷限在時間的某一個面向,因為,若是深入瞭解正教會對於時間的觀念,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結合體當中,我們所生活的這一刻,事實上融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聖徒是教會最有資格的成員,在聖徒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過去和未來的生命,就好像現在一般。因此,本章所要談的是時間洪流中的末世學,也就是說,無論是最後發生的,與最初發生的和中間發生的事物,事實上並沒有任何差別。

Liddell & Scott: Mega lexiko tis ellenikis glossis, vol. 2, Athens, p. 342.

10.2 正教思想中「時間」的意義

10.2 Time in the orthodox conception

為了使讀者更瞭解正教會對於「末世學」的教導,我想要先暫停一下之前的討論,並且與讀者談談正教思想中「時間」的意義。本章的主題是關於「時間洪流中的末世學」,這是當代備受關注的主題,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我想,這些內容必定可以幫助讀者對此主題有更全面的瞭解。

科學領域對於「時間」的觀點,並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我們有興趣的是正教會對於「時間」的看法,尤其是上帝啟示給我們的「時間」的意義。此外,我們所關切的,是那些與基督第二次來臨和未來的至福緊密相關的末世事物。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基督取得肉身之前,時間是線性的,因此,猶太人一直等待著救世主將他們從奴役和罪中解救出來。然而,基督取得肉身之後,開始有了教會。基督取得人身、成為人,也讓所有人有機會進入上帝的國度。此時人們所經歷的時間不再那麼「線性」,而比較像是「十字」。也就是說,未來,我們並非直線性的朝上帝國度前進探索,而是讓基督和祂的國度越來越接近我們,換句話說,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能與基督和祂的國度相遇。基督取得肉身,讓亞當獲得重返伊甸園的機會,並且將他提升到那個「未犯罪的亞當」應當到達的層次,這個事實完全顛覆了我們原有的時間觀念,因為,它讓我們「現在」就經歷到「過去」的事物和「未來」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過的是所謂的「聖禮儀式的時間」。我們可以說,時間長河中的一切,都容納在永恆之中。

事實上,聖經的許多章節都告訴我們,基督取得人身,將末世的事物帶入過去和當下的時間當中。下文,我想要提出幾個最重要的章節與讀者分享。

保羅宗徒談到「上帝如何將自己顯現在世人面前」時,寫到:「上帝既用許多階段許多方式,在往古時候,藉著眾神言人向列祖說話,就在這些日期的末後,藉著一個兒子向我們說話。」(希伯來書1:1-2)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末日就是基督顯現的日子。基督來到世上,上帝的國度隨即展開。

彼得宗徒在談到基督「道成肉身」所帶來的救恩時寫到:「因為知道你們得贖放,脫離你們祖傳徒勞無效的生活,不是用能朽壞的東西,銀子或金子,乃是用寶貴的血,無瑕疵無玷污的羊羔,基督的血。基督是世界創立以前被預知,而在諸時期的末後為你們。」(彼得前書1:18-20)在世界完全創立之前,基督為了人類的救恩而來,然而,直到最後一刻,救恩才會完全實現。保羅曾經提及舊約中猶太人接受的試探,他寫到:「他們所遭遇的這些事都有象徵性;記載下來是要警戒我們,我們這些萬世之終局所達到的人。」(哥林多前書10:11)

基督曾經與馬大(她是拉撒路的姊妹,前文中曾經提過她)談及末世的體驗。基督向她保證她的兄弟拉撒路將會復活。她也回答耶穌,她知道他在末日的時候會復活。然後,基督又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就使死了,也必活過來;凡活著而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不久之後,祂就讓拉撒路復活了。(約翰福音11:23ff)

基督與馬大的對話與之後發生的奇蹟確實意義深遠。它們向我們顯示,基督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基督來到世上,也為我們帶來了復活與生命。我們應該從這個啟示來看拉撒路的復活。基督讓拉撒路復活,並不只是出於同情,而是為了要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拉撒路的復活是人類復活的前奏,而祂就是復活,藉由祂的道成肉身,死亡就能被消弭,天上的國度就能在我們的世界實現。因此,上帝的國度並不是未來生命的體驗,而是當下生命的體驗。

新約中的「上帝國度」,不僅僅是一種對末世的期盼,也是一個既成的事實。關於這一點,St. Gregory Palamas告訴我們,聖經中對於「上帝國度的體驗」總共用三種描述。

第一種描述是,就如同基督和先知所說的,上帝的國度就要來臨,因此,人們必須懺悔。第二種描述是,上帝的國度已經來臨,尤其它「就在你們心裡呢」(路加福音17:21)。第三種描述是,上帝的國度就是「基督」本身和「非受造之光」的異象。未來有一天,上帝的國度將會在圓滿與光榮中來臨。

St. Gregory Palamas曾說:「天國近了,讓我們虔誠懺悔!天國近了……不久之後,它就會降臨在我們面前……上帝的國度近在咫尺,它就在我們心裡,很快地,它就會顯現在我們眼前。唯有懺悔,才能讓我們有資格領受它。」

上文告訴我們,上帝的國度就要降臨,然而,我們卻無法事先知道「那一刻」,因此,我們要把每一分每一秒當作是那「最後時辰」(約翰一書2:18),就好像傳福音者約翰告訴我們的那樣。

因此,在正教會的思想中,時間並不是「線性」的,它就像柏拉圖的思想所言,是「週期性」的,它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我們可以將它形容為「十字形」的。因此,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並不是等待著「未來的」上帝國度。換句話說,儘管,在死後的生命中獲得更多上帝的恩典與祝福,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與盼望,然而,我們也要明白,在此時此刻,我們就能活在這樣的恩典與祝福中。在正教會的思想中,時間的作用主要不是在區分「過去、現在、未來」,正教會中的時間,是一種蘊含了古今、救恩和聖禮儀意義的時間。

由此可知,在正教會的傳統中,「末世」指的並不是「人們死後」或者「基督第二次來臨之後」或「來世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而是指我們從現在開始,持續不斷地「與基督合一」的體驗。由於人們曲解了基督對於「末世學」的教導,而以為「末世學」專指「未來」發生的事物,而與「現在」和「過去」無關,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讀者應該特別留意,這種思想並不是正教會的思想。

Great Vespers stichiron in the 4th tone, cf. Nasser p. 161.

Gregory Palamas works, EPE 9, p. 252ff, Homily 10 (GK).

 

 10.3 過去與現在中的「末世」

10.3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last things

在前文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瞭解,一般而言,「末世」一詞用來指稱人類死後的生命經歷,還有基督第二次降臨、審判人類的那段時期。在下文中,我們會繼續討論,依據正教會的傳統,在詮釋聖經時,並不會把「末世」當作是一種對未來的盼望。

a. 何謂上帝的國度

在正教會的傳統中,聖經和教父都明白教導我們,「上帝的國度」並不是一個「統治著全世界的政權」,它是非受造的,我們可以說,它是「非受造之光」的異象。在正教會中,若是有人見到「非受造之光」的異象,就代表此人達到了神化的境界,或者說與上帝合一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上帝的國度」代表的就是「沐浴在上帝的光榮之中」。對於基督和達到神化境界的聖徒而言,上帝的光榮幾乎是沒有差別的,唯一的差別就是,基督是上帝,是此光榮與國度之源頭,而聖徒是藉著上帝的恩典,分享此光榮。St. Isaac the Syrian特別強調:「聖經中的『天上國度』指的是上帝屬靈的異象。」

基督在聖山的佈道中,談到了那些謙恭柔順的人是如何有福:「心靈貧窮的人有福阿!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阿!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柔和的人有福阿!因為他們必承受得地土。」(馬太福音5:3-5)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天國」的意義。隱修士St Gregory of Sinai告訴我們:「謙和之地就是上帝的國度。」他還向我們解釋,「上帝的國度」就是達到「基督神性和人性合一」的狀態,或是努力朝這個目標邁進。也就是說,人們藉由恩典重獲新生命,成為上帝的兒女,就是進入了上帝的國度。此外,他還告訴我們,神聖的謙和之地,指的是人性達到一種淨化、甚至是神化的境地。此外,它也代表一種超越理性知識的、充滿神性的、和平寧靜的狀態。由此可知,「上帝的國度」的意義是,藉由那些與上帝合一的聖徒,讓自己也分享上帝的恩典。

為了使讀者有更清楚的瞭解,我必須特別說明,我們都知道,每個人與上帝合一的程度不同,因此,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基督曾對宗徒說:「在我父家裡,有許多住處。」(約翰福音14:2)St. Gregory of Sinai在講解這段聖經文字時,也曾提出這個看法。他認為,上帝的國度只有一個,然而,依據我們每個人不同的靈性狀態和發展層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體驗。根據保羅宗徒的說法,日月星辰同在天空閃耀,然而「日的光輝一個樣子,月的光輝又一個樣子,星的光輝又一個樣子:這星和那星在光輝上也有差別。」(哥林多前書15:41)因此,聖徒和那些達到神化境界的人,「依據各自在智慧與道德修養上,還有與上帝合一的不同程度」散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關於此,St. Gregory of Sinai又以「摩西的會幕」為例加以說明。摩西的會幕是由兩處帳篷所組成。而天上的國度,就像是上帝要摩西建造的會幕一樣。所有領受恩典的修道人和神職人員,都將進入第一個帳篷,然而,只有最優秀的幾位,才能進入第二個帳篷。第二個帳篷代表智慧,只有把握人生通過上帝的知識之雲,並且,在聖禮儀中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合一的人,才能夠進入,此人必須兼具智慧、聖言和聖靈,成為眾多僧侶的表率,並且一心一意以基督為模範,為基督奉獻。

上文中所說的「領受恩典的修道人」就是「聖徒」,他們終其一生進入智慧的光明中,因此,有資格進入第一個帳篷。他們是與基督合一的大祭司,是眾多僧侶的表率,是真正看見上帝的神學家,所以有資格進入第二個帳篷,並在其中領受更燦爛的光明和啟示。

由上文的描述可知,每個人心靈潔淨的程度不同,生命智慧啟發的程度不同,有資格領受的「對於天國的體驗」也不同。由此推論,天上的國度,就是與上帝面對面,是人類與上帝的合一。

為了教導我們天國的意義,基督提出許多天國的比喻。基督常用喜慶之家籌辦喜宴來比喻天國。在此,我想舉出其中一個比喻供讀者參考:「天國好比一個做王的人,為兒子辦婚宴,差遣他的奴僕去叫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馬太福音22:2-3)

Theophylactus對此比喻提出很好的詮釋,他的見解與上文討論的內容相互呼應。Theophylactus說,在那些惡習不改、自私自利的凡夫眼中,上帝不過是一位凡夫。在那些真正領受上帝恩典、仿效上帝的人的眼中,「上帝就是那些仿效上帝的人」。在那些像禽獸一樣生活的人眼中,「上帝對就像是豹、獅、熊一般」。在馬太福音的比喻中,為兒子辦婚宴的王,代表的就是上帝。「上帝邀請每一位美好的靈魂參加這場婚宴。在這場婚宴中,基督是新郎,教會和每一位美好的靈魂是新娘」。

上文中婚宴的比喻向我們顯示,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與基督合一。基督邀請眾人來參加婚禮和筵席。天國就像是一場筵席,「當婚禮終於舉行時已是夜幕低垂,最後的時刻就要來臨,筵席就要開始」。很顯然地,上文指出了上帝的聖子(聖言)取得肉身的奧秘,也就是「神性與人性完全合一、不再混淆也不再分離」的奧秘。既然,前文使用晚餐的筵席來比喻天國,我想,「更早之前,道成肉身的奧秘就曾以一種較為隱晦的方式帶給眾人啟示,我們可以用早餐的筵席來比喻這個已經發生的奧秘」。

過去,「道成肉身」的奧秘已經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展現。關於這一點,在下文的內容中還會繼續討論。天國將隨著基督的道成肉身而降臨。「上帝的國度」和「天上的國度」指的都是看見非受造之光的異象,也就是達到神化境界、與上帝合一。我們必須留意,這些用詞與描述表達的都是相同的意義。

b. 最初的末世

在我們的教會中,神聖的教父教導我們,上帝最初創造的人類並不會死亡,死亡絕對不是來自於上帝。上帝在創造人類時,賦予人類達到神化境界(與上帝合一)的潛能,人類將帶著這樣的潛能不斷向上提昇。St. Gregory of Sinai說。上帝所創造的人類肉體是不朽的,「就像是人類未來復活之後的狀態一樣」,上帝所創造的人類靈魂是不帶私慾的。換句話說,人類最初受造時的狀態,與未來復活之後的狀態是一樣的。可見,上帝絕非惡的源頭。

有些教父認為,亞當受造時的狀態,是一種啟明的狀態;有些教父則認為,亞當受造時,就已經達到神化的狀態。St. John of Damascus曾將所有教父的思想概要集結成書,而此兩種傳統說法,都有收錄在這本著名的著作中。筆者曾對此進行深入分析,並寫成專文。筆者認為,St. John of Damascus的著作顯示,亞當受造時,他的智慧已經受到啟發,達到光明的境界,而且,他已經看見上帝的異象,而啟明的境界是見到上帝的異象的第一階段。

由此可知,亞當生活在一個既屬於感知界又屬於智能界的伊甸園中,當時的他曾與上帝合一,或者說,他曾對上帝的國度有所體驗。然而,他想要進一步確認自己的狀態,因此,他嘗了生命樹上的果實。最後,他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沒有通過這個考驗。

St. John Chrysostom曾經這樣詮釋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的生命。最初的那個人充滿了聖靈,在他身上,並沒有穿著那件代表著「腐敗和必死的命運」的皮衣,而是穿著聖靈的光明之衣。他能與上帝對話。亞當所擁有的這些特徵,是進入天國的人所具備的特徵,也是已經達到神化境界的人具備的特徵。反觀現在,人性與神性已經在「聖言的位格」中合一,人類的生命受到上帝的祝福,終極的神化境界也將展開,這樣的狀況與當時亞當的狀態有些差異。

針對這兩位教父的思想,我曾以專文進行詳盡分析,在此,就不繼續探討,然而,我想與讀者分享St. Macarius of Egypt對於亞當的描述。他說,亞當在墮落之前,不但保有聖靈,也與聖言合一。也就是說,「上帝的聖言就在他體內」。儘管他是赤裸裸的,上帝的聖言卻能為他蔽體。「上帝的聖言與他同在,上帝的聖言就是他的一切:知識、體驗、繼承、教導皆然」。

接著,St. Macarius of Egypt又寫到,就好像聖靈在舊約中的先知身上作用一般,「聖靈住在他們心中,引導著他們,顯現在他們面前,同樣的,亞當也是如此」。亞當接受聖靈的教導,把上帝的聖言當作生命的全部。亞當「為了使上帝喜悅」盡力遵守十誡。在伊甸園中,亞當已經與「聖言」合一,即聖三位一體的「第二位」,同樣地,他也與聖靈合一。

St. Macarius of Egypt認為,在亞當墮落之前,聖靈已經進入他的心中、教導著他。就好像,聖靈也在先知體內,「住在他們心中,引導著他們,顯現在他們面前」。從St. Macarius of Egypt對於亞當的觀察,我們可以推論:儘管亞當墮落了,被逐出伊甸園,然而,在基督聖言取得肉身之前,上帝仍與祂的朋友們(眾先知)保持著很深的連結。根據St. Gregory Palamas的教導,在律法出現之前,上帝的恩典就已經存在了。事實上,無論在律法出現之前、或之後,還是在基督取得肉身之前、或之後,無時無刻,上帝的恩典都在。

舊約當中充滿了關於上帝降臨或顯現的描述。當然,這些顯現都不是肉眼可見的,而是在與上帝合一時,獲得上帝的啟示,用心眼看見上帝的異象。這就是為什麼,在舊約中也可以找到對「神化境界」的描述。不同的是,當時,就本體論的意義而言,死亡尚未被消滅,人性尚未在「道」中與神性結合。因此,先知之所以見到上帝的異象,是因為他們的內在已經達到神化境界,然而,當時基督尚未取得肉身,「神化境界」指的並不是「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留意的是,在舊約中所提到的那些「上帝的顯現」,指的並不是「聖父」的顯現,而是「聖言」的顯現,而且是尚未取得肉身的「聖言」。眾先知,也就是上帝的朋友,他們見到的是聖子,而非聖父。然而,透過聖子,他們也與聖父合一。我們可以說,「在聖言中,他們也見到了聖父」,這樣的形容更貼切。

傳福音者約翰在福音首章中提到:「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惟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彰出來。」(約翰福音1:18)St. Cyril of Alexandria在詮釋這段文字時,談到上帝的本質,他認為人類無法看見或想透上帝的本質。為了進一步說明,他又提出這段經文:「凡從父聽訓而學習的人都必來找我。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這位從上帝來的,才看見過父。」(約翰福音6:45-46)St. Cyril特別指出:「就本質而言,只有子能見到父,其他任何存有者,就算是有資格見到神性的人,也無法見到父。」

教會中許多首讚美詩,都明白告訴我們:舊約中上帝的啟示,事實上是尚未取得肉身的聖言帶給我們的啟示。關於這一點,聖經當中也曾多次提及。保羅宗徒談到希伯來人在曠野中的飲品時這樣說:「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那磐石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1-4)在聖經另一處,基督談到希伯來人在曠野中的食品時,門徒曾經對耶穌說:「主阿,時常將這餅給我們吧。」耶穌回答他們:「我,就是生命的餅……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餅。」(約翰福音6:-41)由這些經文可知,聖父已經將「餅」賜給我們,而這「餅」就是「道」(Logos)。

我們可以從讚美詩中,讀到教會的神學,有許多首讚美詩,都向我們顯示了這偉大的真理。我們可以說,新約和舊約向我們啟示的上帝,就是「道」,即三位一體的第二位,儘管在新約和舊約中的「道」有些差異。在舊約當中,祂尚未取得肉身,而在新約中,祂已經取得肉身。「大衛王朝的預言已經實現,基督,我們的上帝,降臨在耶路撒冷,顯現在門徒面前。起初,那尚未取得肉身的聖言,與聖父、聖靈同受讚美與光榮,聖言為我們取得肉身之後,道成肉身的聖言,同樣與聖父、聖靈同受讚美與光榮。」

在西乃山和大博爾山上顯現的上帝,就是尚未取得肉身的聖言:「在西乃山上,與摩西說話,並告訴摩西『我就是我』的那位,就是祂。今日,那位在大博爾山,讓人性進入祂體內,將美好形象顯現給宗徒的,也是祂。」 那在烈焰中顯現給三位神聖青年(Three Children)的天使,就是道成肉身的聖言:「就像人類一樣經歷了痛苦折磨而死亡的祂,從火窯中拯救了三位神聖青年。」 那位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前往應許之地的,也是上帝的聖言。祂受難而被埋葬,當時那些為祂埋葬的人,正是承蒙祂而得救的上帝子民。「在古代,祂用大海的浪濤淹沒了暴君,現在,從祂那裡獲得救恩的上帝子民,將祂埋葬在土裡。」 我想,這些讚美詩向我們傳達了相同的事實,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第四世紀,正教會與亞利安人達成共識,認為顯現在先知面前的天使和光榮,就是聖言。祂藉由道成肉身,向宗徒顯示聖父的光榮。正教會教導我們,先知所見到的「道」,就是非受造的上帝,祂從無而有,祂並非從上帝(聖父)的本質而生。

教父的著作經常提到「先知見到了上帝(聖父)」,當然,其中包括上文我所引用的St. Cyril的文字。我們必須根據教父的教導來詮釋讚美詩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聖三位一體的三個位格,具有相同的能量,而且總是在本質中合一。沒有聖父和聖靈,就沒有「道」。沒有聖父和「聖言」,就沒有聖靈。沒有「主」和聖靈,就沒有聖父。聖言顯現在先知和宗徒面前,在聖言裡,我們可以看見聖父。因此,我們應該留意,每當舊約寫到「見到了聖父」時,我們都應該將它理解成「透過尚未取得肉身的聖言而見到聖父」。

腓力對耶穌說:「主阿,將父指給我們看,我們就滿足了。」耶穌對他說:「腓力,我同你們在起,有這麼長的時間,你還不認識我嗎?看見了我的,就已經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指給我們看』呢?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所對你們說的話語,不是憑著自己講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作他的事。你們要信我在父裡面,父也在我裡面;即或不然,也要因我所作的事本身來信我。(約翰福音14:8-11)

這段文字向我們顯示,末世,或者說上帝的國度,並不是只有發生在「未來」。古早之前的「過去」,亞當尚未墮落、被逐出伊甸園之前,就已經體驗過。舊約的先知在他們的時代,也曾經體驗過,他們見到上帝的聖言,而且與祂合一。為了使讀者有更清楚的瞭解,我要特別說明,先知死亡的時候,「死亡」尚未真正被消滅,因此,他們的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就被帶到陰間。而基督之後下降到陰間將他們帶出。

c. 現在的末世

 

聖子(上帝的聖言)的道成肉身,為人們開啟另一種可能性,也完全改寫了人類的歷史。在聖言的位格中,神性和人性結合為一,而基督也成為人類根本的生命之藥。教會過去是靈性的存在,現在是基督的身體,而基督是它的頭。

這個偉大的事實,展現在正教會許多祈禱儀式中。在聖誕慶典的晚禱中,有一段祈禱文是這樣唱誦的:「古早之前,亞當所受的譴責就像繩般將之束縛,現在此繩已經鬆綁,伊甸園的大門已經向我們開啟:蛇已經完全失去戰鬥力。過去,他在伊甸園中陷入女人的陷阱,而現在,他看見那女人已經成為上主的母親。」 在另一首祈禱文中,也提到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亞當的新生,也是伊甸園的更新與重建。「誕生於伯利恆的祂,是造物主,是天上的王。祂在萬世之前,開闢了伊甸園。祂已經打倒分隔牆,那充滿火焰的劍將被轉向,天上的勢利已經來到地上」。這段祈禱文也十分著名:「喔!伯利恆,請做好準備,伊甸園已向眾人敞開大門。喔!以法他,請做好準備,因為來自童貞女的生命之樹,在洞穴中已經枝繁葉茂、結實纍纍﹔她的子宮就是超凡脫俗的伊甸園,園中種植了神性之樹,食用樹上的果子,使我們獲得生命,而非如亞當那般死亡。基督將會誕生,使從前墮落的人復活。」

 

「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馬太福音3:2, 4:17)由基督這段話可以看出,上帝的國度已經藉著基督的道成肉身降臨在人間。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一個偉大又隱晦的奧秘。Maximus the Confessor曾說:「萬物藉著道成肉身的奧秘而形成」、「道成肉身在一切存有物最初受造時,即成為其神性目的」、「上帝創造一切存有物的本質時,就在他們心中埋下道成肉身的結局」。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一切受造物的生命意義。因此,一切理智或感官的世界,都是為了天主之母而有,天主之母是為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而有,換句話說,是為了基督的道成肉身而有。關於這一點,Nicodemus of the Holy Mountain在其著作中,有大篇幅的討論。

基督的道成肉身,不僅僅為我們開啟伊甸園之門,向我們顯示亞當墮落之前的光榮,彰顯人類受造的目的,還要讓我們看見基督第二次來臨時天國的光榮。這也是「基督顯聖容」的神學所要傳達的道理。

在「基督顯聖容」時,宗徒所見到的「光」,並不是世間的光源,一閃即逝,它也不是基督體內隱藏的第三種本性,而是「非受造之能」散發出的光明。以研究「光」的神學而著名的教父St. Gregory Palamas教導我們,「光」就是上帝祝福的本質,「光」是上帝的神聖國度。在大博爾山上,門徒見到了天國。他們不僅僅看見天國,還實實在在經驗到天國,在那一刻,他們的面容也散發光明。

基督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中,就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上帝的國帶著威能降來。」(馬可福音9:1)St. Gregory Palamas認為,基督這段話中,上帝的國指的就是祂的聖容散發的光明。上帝國度中的王基督,是無所不在的,所以,祂的國也是無所不在的。因此,St. Gregory Palamas說:「上帝的國降來」一詞的意思,並不是指上帝的國要從另一個地方來,而是要藉著聖靈的力量啟示在我們面前。

基督顯聖容,還有門徒沐浴在光中,向我們顯示了,上帝的國度,或者說末世,並不是未來發生的事件,對於一個已經達到神化境界、與上帝合一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當下發生的事實。每一位聖徒在聖靈降臨節,都分享了上帝的國度,我們可以說,「末世」早已在他們的生命中實現。聖靈降臨是上帝啟示的極致。從那一刻起,聖徒就不斷地領受上帝國度和末世一切事物的恩典。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所獲得的智慧的啟發、所進行的純智的祈禱、所看見的上帝的異象,還有靈魂與肉體散發的光明顯現出來。聖徒死後遺留的聖肢骨所行的奇蹟,也向我們顯示了這個事實。

保羅宗徒在他的告白中說,他升上第三層天(哥林多後書12:2),並且,從那裡被帶上伊甸園。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告訴我們,保羅這段文字所說的是達到靈性完美境界的三階段,即:心靈的淨化、智慧的啟明、神化的境界。根據St. Nicodemus of the Holy Mountains的教導,保羅「被帶上伊甸園」的意義是,保羅開始經歷伊甸園的全部奧秘。那是亞當曾經歷的一切,也是正直的人未來將經歷的一切。由此可知,保羅宗徒在當下的生命中已經經歷了末世的恩典。

關於這一點,我要特別指出這段聖經文字與讀者分享。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提到:「我現在一點一點地認識;到那時就完全認識,如同完全被認識一樣。」(哥林多前書13:12)我們應該特別留意「到那時就完全認識,如同完全被認識一樣」這段話中的動詞,它向我們顯示,他將會認識他過去所認識的,也就是說,末世的事物就如同最初的事物。

聖徒總是能夠在當下的生命中認識到上帝未來的祝福,保羅就是如此。我們已經瞭解,上帝的光就是天國。然而,只要我們還有肉體,就不會是永恆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被認識」和「到那時就認識」之間,存在著「一點一點地認識」還有「終於看清楚鏡中影像」。這代表了,在「聖徒生前見到的上帝的異象」與「基督第二次來臨之後,或者說,靈魂離開肉體之後見到的上帝的異象」之間,還有啟明的狀態,此狀態就是「純智的祈禱」,也就是「一點一點地認識」的過程。

人們可以藉由教會的生活,即參與聖事與禁欲苦行,在目前的生活中體驗到末世。事實上,參與聖事和禁欲苦行,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神聖的洗禮帶領我們進入教會,使我們成為基督肉體的一部分。敷聖油禮給予我們聖靈的恩典,而聖餐禮則是將基督的血與肉賜給我們,使我們獲得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我們以虔敬之心參與聖禮儀,就能藉此聖事經歷古今與未來,包括基督生命中每一個事件,甚至祂的第二次來臨,都會成為我們的生命歷程。依據St. John Chrysostom式的聖禮儀文本,神父會念誦:「讓我們謹記在心,那帶來救恩的十誡,那為了人類而有的事件;十字架受難、埋葬於墳墓、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第二次光榮地再來…」依據Basil the Great式的聖禮儀文本,在領聖餐之後,神父會念誦:「一切終於功成圓滿。基督,我們的上帝,眼前的成就,從表面看來,似乎由我們的力量所成就,然而,事實上,這奧秘全憑祢的旨意。我們憶念祢的死亡,我們看見祢復活的樣貌,我們充滿祢永恆的生命,我們實現祢永不熄滅的光明:我們祈求祢,在那世界來臨時,讓我們成為有資格進入的人…」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在我們當下的生命中,也能預先體驗上帝的國度和末世的恩典。為了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在下文中,我要繼續引用聖徒的著作。我相信,聖徒的親身經歷,必能給讀者更多啟發。

St. Issac the Syrian曾告訴我們,天國就是上帝屬靈的異象,「他經驗到那屬於天國的喜悅」。他還談到神性恩典的降臨,那是一種整個人被喜悅籠罩的狀態。「喜悅的波浪在他體內起伏,停留在他的心中,他覺得這就是天上的國度」。

St. Macarius of Egypt曾以皇宮為例,為我們解說上帝賜予人類的「未來的祝福」與「生命當下的恩典」之間的關係。假若有一個人,時常出入皇宮,對於國王所有的秘密和榮耀瞭若指掌,他在皇宮中一定不會受到陌生人的待遇,甚至,如果有一天,他受到加冕成為國王,也不會感到惶恐無助。基督徒就像此人一樣:「將來他們徒統治時,必定不會對眼前的事物感到驚奇,因為,他們從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恩典的奧秘。」St. Macarius of Egypt又說,未來,時刻到的時候,正直的人都將活在上帝的榮耀與光明之中,活在上帝的國度裡。他們的眼中,只會見到基督坐在聖父之右,同樣的,現在他們的眼中,也只見到上帝國度的美好與驚奇。他還說了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如此一來,那些正直的人,此刻甚至會被帶到來世,靜觀那裡所發生的一切美好事物。」

St. Nicetas Stethatos也曾教導我們,當內心的情欲已經不再蠢動,懺悔的心情已經浮現在眼中,「要知道,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在你身上,你的體內已懷有聖靈」。

在教會中,許多聖徒都曾提出類似的教導,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也曾提出精闢的見解。他曾多次在告解中提到,他已經看見非受造之光,換句話說,他已經看見天國。我想,他的經驗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本章節的內容。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在當下的生命中,如何能夠參與上帝未來的祝福、獲得未來的恩典。

還有,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也曾向我們描述他個人的經歷。「凝視著基督,從聖靈那裡領受天國,這一切將永存心中」。他曾見到異象,並且與上帝的國合一。他以深刻的文字描述了這些經歷:

「未來的生命與不朽,映入我們眼簾。

那是追隨基督的人獲得的恩賜。

探尋內心深處,我發現天上的國度,

那是聖父、聖子、聖靈,

三個位格在神性中無可分離,

在別人心中,這國度或許比不上世間的國度,

在別人心中,這國度代表的或許不是光明、榮耀、豐饒的嚮往之地、歡慶之地,

在別人心中,這國度或許不是與祂同在的地方…」

此外,St. Symeon也提出了他的質疑:「如果有人完全不識天國,死後如何能夠進入天國?如果有人心中沒有住著聖子,未來,他如何能夠與聖靈和聖父同在?」 這段文字充滿了啟示性,也充滿了警惕性。它指出了靈性生活和屬靈經驗有不同高低層次,而且,在現世的生命中就可以經歷到末世的一切,它還帶領我們思考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

此外,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的這段演說也令人印象深刻:「讓我們將令人敬畏的『主的日子』與審判牢記在心中!由於懺悔的眼淚,洗滌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得到淨化,它們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起作用。在現世的生命中,我們已經經歷了『主的日子』與審判,在未來的生命中,將不用再經歷。」

從這段話可以得知,除了那些在死亡之前就達到神化境界的人之外,那些在懺悔中流淚,使心靈得到淨化的人,也可以不必接受審判就享有天國的恩典。 為何如此呢?這是因為,若是一個人,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基督已經第二次降臨在他的生活中,審判也已經在他的生命中進行。

由此可知,對於那些獲得上帝啟示的人來說,神性的啟示就是審判。因此,就如同教父給予我們的教導,恩典對某些人來說,是燃燒的火,對某些人來說,是光明。沒有信仰、內心充滿私欲的人,他們的心容不下、眼睛也見不到上帝的恩典。相反地,虔誠的人,總是以敬畏的心情,謹慎地持守著上帝的誡命,以行動展現懺悔的真心,上帝的恩典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啟示,也把未來的審判帶至他們心中。上帝的恩典淨化了他們,「這樣的人將來也不用接受審判,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審判了」。他們心中的私慾已經完全淨化。他們已在「上主的日子」中,成為上帝的子民。他們是光明之子。「上主的日子永遠不會降臨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早已經活在上主的日子裡」。

談到基督第二次來臨時,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還說,無論是對正直的人,還是不願意懺悔的罪人:「這就是基督此刻和往後想要說的…」「在虔誠的人心中,上主已經降臨,只要他們願意,上主將會一直與他們同在。」

我們此刻就能見到上帝的國,不用等到未來。St. Symeon在著作中寫到:「…不僅僅在來世的生命中才能進入天國,在目前的生命中就能進入,在來世的生命中還會一直保有它。」當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屬靈程度,對天國會有不同的體驗。「縱使,它在這裡似乎比較隱晦,在那裡似乎更為完美。」虔誠的人,在當下的生命中,確實能夠獲得上帝國度裡最初的果實,儘管,他們並不是現在就獲得上帝所承諾的一切,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現在完全沒有得到未來生命中的恩典和美好的果實。

St. Symeon在神學佈道中曾說,基督是世界的光。那些沒有將基督的光化作衣裳、穿在身上的人,無異於一具屍體:「如果,祂就是光,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有人將之穿在身上,那麼,我們跟屍體有什麼差別?」他還說,那些見到光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已經身在上帝的國度中。

在此,我們無法閱讀St. Symeon所有的著作,只能就其中關鍵的文字來閱讀。「那些穿上光的衣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已經換上婚禮的禮服。」「認出此光就是上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在來世的生命中,將會站在上主面前,沒有絲毫愧疚。」「永遠活在基督的光中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從現在直到永遠,他們都是基督的手足,永遠的繼承人。」

我要以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提出的美好的至福,作為本章的尾聲。最後,我想做個總結。正教會的末世論是一種跨越時間洪流的末世論,也就是說,古早以前,亞當與舊約的先知就已經經歷了上帝的國度還有末世的所有事件。接下來,聖徒也是如此,他們在過世之前,就已經預先嘗到天國的果實,當他們的肉體復活之後,還會嘗到最終的果實。由此可知,只發生在未來的末世論,並不是正教會的教導,唯有跨越時間洪流,與過去、現在、未來相連結的,才是正教會的末世論。

Issac the Syrian: Ascetical homilies, Hom. 72, p. 353.

137 texts, 47, Philok. 4, p. 221.

Ibid 44, p. 220.

Ibid 43.

PG 123, 384f, Theophylactus of Bulgaria: On the Gospel of Mathew chapter 22.

137 texts, 82, Philok. 4, p. 228.

See Archim. Hierotheos Vlachos: Kairos tou poiisai, p. 94f (Gk).

See Archim. Hierotheos Vlachos: Anatolika vol. I, p. 130f (Gk).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12, CWS p. 90.

On the Gospel of John, Bk. 1, ch. 10, PG 73, 177c.

Great Vespers stichiron in the 7th tone, Nasser p. 184.

Great Vespers August 6, Nasser p. 574.

Easter, 7th ode, Hapgood p. 231.

Holy Saturday canon, Canticle 1, Lenten Triodion, Faber, p. 646.

John Romanides: Dogmatic and symbolic theology of the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vol. 1, ed. Pournaras, Thessaloniki 1973, p. 204f (GK).

Vespers Dec. 25, Festal Menaion, Faber, p. 265.

Dec. 24 Matins, cf. Nasser p. 396.

Dec. 20 Vespers, Nasser p. 369.

Nicodemus the Hagiorite: A handbook of spiritual counsel, CWS p.206.

Gregory Palamas, Homily 34, Quoted in Mantzarides: The deification of man, SVS 1984, p. 124.

Issac the Syrian, Ascetical Homilies, Homily 72, p. 353.

Ibid. Homily 68, p. 333.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17, op. cit. p. 136.

Nicetos Stethatos: 3rd century, 58, Philok. 4, p. 157.

SC 113, 236.

SC 174, 106.

SC 113, 278.

SC 129, 258.

Ibid. p. 264-270.

Ibid. p. 306.

Ibid. p. 308.

Ibid. p. 308-310.

Ibid. p. 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