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說謊 很有趣的事是,信徒約翰很直接的表示過:魔鬼撒旦是謊言之父,這句話講得非常清楚,他並非說道:撒旦是竊盜之父,是殺人之父,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我們殺了一個人,偷了很多東西,或公開罵了誰,你可能一輩子不會忘記這一件事,這件事在你的記憶中永遠會佔一個位子,因為這樣的事情太大,我們不可能會忘記,20年都可能記得很清楚,但是關於謊言,因為每天都可能會說出幾個謊話,所以並不會覺得那有甚麼不好!甚至於,謊言被人當作不是罪,甚至善意的謊言我們會覺得無關緊要,當說出一個善意謊言時,覺得我並沒有傷害任何人,可能還可以保護自己,保護別人,何樂而不為? 這個說法在本質上的區分方法是有問題的,有傷害別人的是謊言,沒有傷害他人的不算謊言,謊言和許多罪一樣,從小謊言開始,但早晚也會在大事情上說謊,謊言容易變成一種習慣,我們在沒有任何需要時,也習慣說謊,這和其他的罪沒有差別,我們原先以為我們可以控制,有必要時才說謊,但事實上沒有辦法,反而是我們被謊言控制,謊言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個部分!
views
-
-
為什麼信徒也要了解神學 現在的人們過得很累,抱怨薪水很低,小孩的學費,家庭開銷超支,何必還要看神學書籍,忙都忙不過來,書讓神父看就好,我們只需要去聽講道就好。但其實,三百年前五百年前的人們也有這些問題,日子過得不好,生活疾苦,還要對抗疾病和死亡… 信徒了解神學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古代的教會也有一些信徒,他們並非神職人員,卻是教父,或是神學大師,我們現在有許多機會,學習神學,應該要珍惜這些機會,過去的人有太多因素不能了解神學,比方說:不認字,沒錢買書,戰亂…等等,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在全球化的社會,我們常常和不同宗教的人時常有接觸的機會,如果某個人好奇問我們的信仰,但我們卻解釋不了,這不是一個很讓人困惑的情況! 很多人為了力爭上游,看了許多書籍:包括如何一頁致富,如何讀懂人心,如何一日學好英文,這些書籍好像會改造一個人,但每本書寫的角度都不同,看督了,很容易混淆自己的價值觀,很多人際的問題,或未來的問題,其實在教父的書籍都討論過,我們不要覺得這些書都在寫些高級的,飄飄然的書。我們現在有那麼多寶貝,為什麼還要看如何一夜變百萬富翁這樣的書!
-
不同東正教的版本 多媒體常常將宗教與國籍混在一起討論,例如:俄國東正教如何?塞爾維亞東正教如何?希臘正教如何?有些信徒會說:我是屬於保加利亞東正教會,這些錯誤的說法常常會誤導許多老百姓,甚至於會讓人覺得大家都屬於不同教會,可能某個教會更好!這些說法是非常錯誤的,整個東正教神學從來沒有提到某個國家有獨立的教會,只講到一個普世東正教信仰,更有趣的是:很多國家並非是永遠存在的,例如:拜占庭,或解體,改變國制,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說,當國家解體時,東正教會也不見了嗎?? 當然有時候我們可以看見,不同教會有不同禮儀的細節,事實上這像是個糖果有不同的包裝風格,我們絕對不能說,某個包裝風格比另一個好,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藉此判斷,某個教會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最快可以得救的!!如果有人這麼說,我們應該懷疑他是否了解東正教神學!
-
Self-made man 過去的二十世紀很多報紙和書籍,介紹了許多關於Self-made man,開始有了許多的舞台,給這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發表自己的努力成就,穿著昂貴的衣服敘說他過去多麼的貧窮,匱乏…我一開始沒有錢,沒有背景,我都靠自己,賺了多少多少多少多少多少帳戶的錢..他們的言論對許多人的影響很大,這些人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也開始努力工作賺錢,但當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Self-made man並不是Self-made,這些成功的人喜歡說,我有哪些特質是成功的原因,譬如說:我特別有耐心,特別有組織能力,等等 無論談到甚麼,只是形容詞用的不一樣,基本上都是在講 我!我!我!我!都一定會有我這個字,這些人並不會說道是上帝給予我機會等等,也可以看見成功讓他們變的驕傲,是天才,和別人與眾不同,從啟蒙運動的時代後,人類開始不斷的談論自己,傳統的時代是以神為中心,現代的時代是以人為中心,對周圍的人是主動的態度,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處理,人類的理性是全能的鑰匙!幾個錯誤方向的結果,就是兩次的世界大戰,但如今我們還是倚靠自己,我們安排計畫,設定人生目標,幾歲以前要賺到多少錢,計算可能的因素,美元的動向,金融的起落,北韓會不會射飛彈,缺乏了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就是上帝!! 聽起來我們很不願意學習,仍然相信我們是全能的,一旦遇到某些人生重大挫折(失業,裁員,公司倒閉) 我們立刻跑到教堂,請求上帝的幫助,過去的理性.能力.聰明.能幹完全的拋到腦後,我們所遇到的困難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所以為擁有的東西,其實是沒有的,隨時都會消失不見,如果我們創立的某家企業,或因為自己的能力升官,其實都是上帝給予的機會! 當我們坐在自己的辦公室,感覺一切都很美好,都在掌控之中,我們是否該想想,是否這一切真的是靠自己來收穫的,或者是有一個我們所看不見,所忽略的推手!
-
請祝福我! 一個最普遍的靈修生活的錯誤,就是拒絕靈修方面的責任,當然我們都不喜歡責任,有時責任的負擔很重,碰到某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時,信徒不願意自己處理,就把它丟給神父,要求神父告訴他要做甚麼。 因為我們又想處理問題,又不願意承擔處理問題以後的結果。平時,神父會給予建議,但不會說一定要這麼做不可!但是信徒會說,你就給明確的命令要怎麼做。假使以後不成功,我心理就會說,那是神父的錯,不是我的錯。因為我們不懂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條件之一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不能總是把事情推給神父,神父不是指導手冊,翻到第二頁就可以解決第二頁的問題,你如果總是希望神父幫你決定事情,代表你不是很了解神父的角色,
-
不屬於任何教會的基督徒 有些時候你會遇到一些朋友,他們會這樣告訴你:我是不屬於任何教會的基督徒!有時他們會說它們單獨和上帝溝通,認為他們並不需要上帝這個組織,而且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有時會說他們不屬於任何教會,但他們知道這樣不正常,但是他們覺得現在沒有真正的教會,或是所有的教會都有問題,譬如神職人員腐敗,貪汙。教會用錯誤的方法傳道等等! 其實無論是前者獲釋後者,都沒有注意到一些問題,就是:基督教教會其實並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個團體,就像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耶穌對天父祈禱的時候說的:我們在天上的父…。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教會是一個團體,因為在初期教會之時,已經有很具體的團體概念!也有清楚的主教和神父的概念,明確的組織,不同的職務分工,所有並沒有像人所說的,自己躲在家裡,是主教也是神父也是信徒,自己和上帝溝通的說法! 這樣的個人基督教,和初期教會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常常出現個人基督教的理由,是選擇性的基督教信仰,選擇性的意義是指:因為你不屬於任何組織,所有你會說,基督教的這個部份我喜歡,另一個部份我不喜歡,這個地方要修改,我要自己做主,如果我屬於某個團體,這個團體會有自己的規則,我不想遵守這樣的規則,這往往才是背後的理由!
-
運動與靈修生活 乍看之下這兩件事似乎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事實上,運動的這個概念很適合解釋常常發生的靈修生活錯誤與失敗的經驗.不管你喜不喜歡運動,你都應該聽過,如果你要學桌球,一定要從最基礎的動作開始,事實上這些動作很令人討厭,很多朋友第一次來練桌球,以為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學會,甚至於有人相信,找到最好的教練,就可以學到秘密武器,很快的可以成為桌球天才. 真正的情況和你想的完全不同,教練會教你一些你覺得很蠢的基本動作,這些動作既不有趣,又枯燥無味,看起來一點用處也沒有,這會導致很多人練了兩三次之後,就放棄了!因為期待的和得到的完全不一樣,少數人會真的留下來,慢慢地學習,慢慢的磨練! 只要用心想,就可以了解,在運動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學習,如果你連基本的動作也不會,立刻要開始對打,你一定會讓自己受傷,靈修生活的過程和這個很像!例如:看一些過去教父的作品,一些靈修生活指南覺得很痛苦,覺得這些過期的作者很囉唆!要注意這些,要注意那些,一些很基本祈禱的規矩,並沒有說你開始祈禱就會看見耶穌,為什麼?因為這和運動的邏輯是相同的,靈修生活有自己不同的等級,如果你想要一步登天,你一定會受傷,如果你試圖越跳越高,你越會加深自己受傷的可能, 一個比較好的教練,一定會告訴你要慢慢來!!如果一個教練告訴你,只要很短的時間就會成功,你一定要懷疑,你是否選錯教練。
-
如何祈禱 在不同的時代裡都有人抱怨很難祈禱這件事,特別是祈禱時腦袋裡會出現不相干的圖片,想到食物,想到敵人,想到等一下的計畫…完全管不住自己的腦袋。現在感覺上情況變得更糟,有人說看過某部電影,祈禱時電影在腦袋裡跳來跳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確實,現代人很難管理自己的大腦,在同一個時間我們收到太多資訊,我們可能工作,可能上課,搭捷運時要聽音樂,回到家要放鬆玩電腦,這些東西像是噪音,讓我們平常就習慣了這些噪音在我們的大腦裡,不管事透過哪一個管道進入,講難聽一點,我們不要與上帝對話,我們甚至自己無法與自己對話,當然我們很容易找到藉口,現代 人壓力比以前的人大很多,所以我們應該認真想想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不能祈禱很久,那我們可以縮短祈禱的時間,但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完全專心祈禱。祈禱前我們最好不要看電影.聽音樂.打電腦…等等!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在現代的生活,祈禱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
-
怎麼辦? 聽不懂教會的禮儀 有不少朋友抱怨聽懂教會的禮儀,還是教會禮儀太過複雜,時間太長等等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首先我們要說,教會的禮儀內容很豐富,如果不看書,但固定時間參加教會禮儀和不同的節日,你會學到許多神學的知識,教會的禮儀中有許多神學的寶藏,只要我們願意挖,就能夠有收穫。 聽不懂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教會的禮儀有些神學的術語,有些術語是有時代背景也較為古老,但重點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瞭解它,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可以讀一些相關的書,或是自己下一些功夫,重點是,我們常常自己不願意花時間,覺得自己生活已經很忙,生活壓力很大,怎麼會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情?當我們找藉口時,往往是我們不願意,寧願一個月去一次教會,像在看戲一樣,又莫名其妙的回家了!但內心充滿了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我們常常抱怨生活速度真的很快,有新的東西一直出現,如果我們學不會用這些新科技的產品,我們好像很容易變成現代的古人,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學會了新的軟體如何使用,新的機器如何操作,但我們並不會覺得很痛苦,所以重點是,我們是否願意認真地了解教會的禮儀。
-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本身就是和耶穌基督有關,沒有了耶穌,就沒有基督宗教.但可惜的是,我們常常會忽略這點,我們可以看見有些信徒走錯誤的道路,在他們信仰的過程中把耶穌遮蔽了,例如:某些人一直關心修道院的事,現代的修道院有那些問題,如何如何!另一個人可以一直想著社工的問題,另一個人總想著如何把民族主義將宗教混在一起,或教會獨立的問題. 這種趨勢是相當可怕的,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關心教會以外的事情,但這些是對教會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修道院本身或是教會政策的問題,民族的問題,絕對不應該替代耶穌.某些文章的內容相當可怕,似乎是某些信徒寫的,內容可能是討論基督教的問題,但裡面幾乎不出現耶穌基督這個字,往往會出現別的字,和教會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要了解基督宗教的本身是耶穌,不是別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可能成為我們的愛好,但不能讓這樣的愛好成為我們信仰的核心. 也不能讓教會為了如何進行別種社區工作而引發爭論,因為教會真正的任務,是述說關於耶穌基督的復活.
-
貪吃到底是不是一種罪? 到底是不是一種罪? 現代不少人會以為貪吃不是罪,認為吃是一種營養或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如果告訴他們這樣吃似乎不是很適合基督教的倫理,可能會受到嘲笑.剛好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會認為,貪吃是一種罪,如果我們吃東西是為了放鬆,也是一種奇怪的方法,這造成了某種浪費,有時也是相當不關懷別人的想法,因為可能非洲正有人因為飢餓而死. 當我們生活水準提高後,可以吃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餐廳也四處招攬客戶,無所不用其極的變化各種口味的菜色,導致人們被食物控制的情形,例如:吃不到某家店的食物就心情不好,晚餐非得要吃甚麼才可以,大排長龍的去排隊買特定店家的美食. 食物的控制已經到了相當恐怖的程度,24個小時都在關心食物的問題,更誇張的概念是”吃到飽”的飲食方式,造成很強的心理作用,例如:我付了多少錢,一定要吃回來,不然就是吃虧了!這導致了浪費食物又傷害自己的健康. 食物的意義已經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現代人滿足自己慾望的手段之一.
-
社會弱勢的需求 雖然我們常常在社會上遇到弱勢的社會族群,我們知道他們有需要,或碰到一些問題。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時間關心他們,我們聰明的頭腦也很容易找到藉口,小孩子快念大學,現在賺錢很辛苦,所以不足夠去幫助弱勢團體。在任何情況,我們的腦袋會想到任何理由,拒絕去幫助這些人。 但,重要的是,很多社會底層的弱勢人士,不只是需要錢,也很需要我們的溫暖,但我們常常生活速度太快,以至於忽略了他們,沒有嘗試去給他們,一些我們很容易給予的,正好想到一個故事:一個神父要去舉行一個禮儀,在教堂旁邊碰到了一個乞丐,正好神父的口袋一毛錢也沒有,但是他還是很想關心那個乞丐,進去教堂前還是和他打招呼,甚至是握手,那名乞丐開始哭泣,說他當乞丐已經很多年,有人給他錢,也有人罵他,但從來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握手。 我們可以從這裡了解,我們小小的溫暖可以好好的安慰人,有時,甚至比錢更重要!
-
名牌概念與現代人偶像崇拜 如果某一天你去到現代人購物的天堂,在這個消費者的聖殿,你會看到許多告示牌,裡面的價格高的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毫不合理。動不動就超越了一個月的薪水,但,你也同樣可以看見裡面有人,正在選擇他要買的東西。為什麼人們需要買那個貴的東西,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常常貴的東西的功能不見得比一般的東西好,甚至於為了買合理價格的東西,在百貨公司裡,也有一些相對價格上較低的物品,功能上也不一定差多少,但為什麼人們要買那麼貴重的東西? 常常人們在購買物品,並不認為他在「買一個物品」,而是在買一個形象,譬如:能夠穿上這件衣服,就能像模特兒一樣又高又帥。另外一個會覺得,如果我可以賣這個很貴的手表,大家可能會知道我是有錢人,待我的方式就是一個有錢人。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所買的第一件很貴的東西,這個東西會開始影響自己,買了一件新衣服,和舊鞋子不佩,只好再買一雙新鞋,買了一雙新鞋,和帽子不佩,只好再買一頂帽子,買了帽子以後,和褲子不佩,一定要買一條好看昂貴的褲子。最後朋友也不佩,我們以為我們買了這些東西,可以控制這些東西,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事實上剛好相反,這些東西反過頭會來控制我們。 有些人喜歡一個牌子,從頭到腳都要這個名牌,從襪子到毛衣都要同一個品牌,甚至有另外的東西,功能差不多,但價格差很多,但他一定要買這一格牌子。原本是為了買它的功能,例如:保暖,還是為了買強調自己社會地位的東西。就變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如果來到某個名牌愛用者的房間,會感覺來到一所教堂,因為裡頭都是很多同樣名牌的物品,擺設的非常精美,這樣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狂熱的購物,事實上變成了某著宗教信仰,這個品牌,有自己的教堂:百貨公司。有自己的信徒:瘋狂消費的民眾,也有自己神聖的物品。商品變成了圖騰,21世紀的人一直強調個人自由,宗教是很壞的東西,因為它限制個人自由,但諷刺的是,我們認為最自由的人,其實一點都不自由,如果我們進入成為購物天堂的信徒,我們就被控制,被自己的慾望控制了。
-
宗教與嗜好 現代人生活的速度非常快,常要短時間之内處理很多問題造成很多人的壓力。大家一直尋找排解壓力的方法。有人玩電動,有人收藏不同有趣的東西云云。很有趣的是,宗教信仰也能成爲愛好。不同的宗教有有趣的儀式,複雜的神學(佛學),神職人員奇特的衣服等等。在任何宗教裏可以找到有趣,好玩的東西。然後可以把這些東西當作自己的愛好,比如收藏教會音樂的CD。可以把整個宗教或其某個東西當作自己的嗜好。問題在於這樣的決定是否適合宗教本身的内在邏輯? 對早期的基督徒來説宗教成爲一種整體性的世界觀。他們並不認爲離開教堂時就可以變成“一般”,“正常”的人與其他非信徒沒有兩樣。也沒有覺得宗教是某種種消磨時間或排解壓力的工具。不能只星期天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基督徒。也不能在教堂裏的時候才當信徒。宗教信仰不是帽子。我們出門時不應該把它留在家裏。 宗教禮儀並不是戲劇表演。儀式很漂亮但其漂亮不應該讓信徒忘掉宗教的内容。如果我們把宗教當作自己愛好以爲可以利用它排解我們的壓力然後覺得自己是基督徒我們自己騙自己。
-
一個神學vs很多神學 在天主教的歐洲好幾百年前開始神學碎片化。在神學裏出現很多不同學科比如教義神學,護教神學(以後成爲比較神學),道德神學等等。這些不同的學科處理不同的問題。過了一段時間其開始討論非常專業的,不是很多人了解的問題。 有的時候有人會問:請問東正教是否有那種碎片化的現象?實施上沒有。東正教教父不是書寫道德神學還是系統神學,他們所討論只是“神學”。對他們而言神學就是神學根本不需要把其分區幾個關心不同的題目的學科。東正教甚至於沒有把其當作學科。最了解上帝的並不是有三個博士學位的神學家,而是有豐富靈修生活經驗的人。
-
東正教教宗 如今有的時候可以聽到這五個字東正教教宗。雖然這個説法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誤解,很不少人繼續利用其,因此筆者決定簡單得解釋爲什麽東正教會的牧首與天主教會的教宗有哪裏不一樣: 1牧首不代表整個東正教教會,他與地方教會會議只代某一個地方教會。 2牧首與教宗不一樣,他沒有所謂的”無錯誤性的特權”。 3牧首沒有俗世權利
-
教會爲何需要修士?誰會成爲修士? 修士運動在教會裏的發展是非常自然的。當在拜占庭政教合一的時候道德水準開始減低修士運動成爲教會對俗事化非常自然的反應。修士離開大城市進入沙漠,在沙漠他們找到最適合與上帝天天溝通的地方。 要成爲修士的人決定把自己全部給上帝,不再跟這個世界有任何關係。在教會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修士:一些人一輩子也不離開沙漠為整個世界祈禱,其他的成爲傳道士離開自己的國家去很遠的地方傳教,也有人照顧弱小。 最重要的事,他們願意成爲修士是因爲全心全意愛上帝。要願意放棄自己把自己整個人給上帝才可以成爲真正的修士。絕對不可以進入修道院只是因爲找不到對象,還是想要逃避某個問題,還是某種罪。古代人很喜歡說修士是人之間的天使。雖然這個説法只是一個漂亮的比喻,不過聽到這句話,可以了解以前的信徒多麽尊重修士,覺得他們的身份多麽特別,與一般人不太一樣。
-
我們到底為什麽需要聖傳? 上帝已經給我們聖經,難道他裏面的道理是不夠的?為什麽好要讀教父的書籍,教會法與禮儀的書?為什麽東正教教會一直堅持聖傳的重要性? 首先聖經有些非常複雜的地方,它並不是自明的,非常需要正當的解釋。如果我們沒有任何解釋的話,我們很容易誤解聖經,也很可能會隨便解釋它,這種誤解會導致我們對教會的神學不理解。另外聖經並不是Wikipedia,它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它也不地理還是歷史的課本,它是上帝所要告訴我們的資訊。而且聖傳比聖經出現更早,因爲一開始很多道理與故事是口傳的。 聖傳是整個東正教教會的靈修生活的經驗。如果我們沒有利用它,我們很像一個要去很遠地方的旅遊者身上只有地圖(聖經)但是沒有對他的解釋(聖傳)。這樣非常難到旅遊者所希望到的地方,反而很容易迷路,這個整個路程變成又複雜又危險。
-
對神學的誤解:最了解神學的人,難道一定是神學博士與有名的院士嗎? 不少朋友對神學家這個詞有誤解。常可以聽到他們說某個著名社學家又發表新的文章,真的很酷,趕快去資料庫下載。對他們來説神學家要有幾個重要特徵如下: 1.歐美著名學校畢業 2.創造自己理論與寫很多書跟發表文章。 進一步來説最厲害的神學家,最了解上帝的神學家是發表最多文章的人。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試試看古代教會如何看待神學家這個詞彙! 很多被教會稱呼社學家的人,根本沒有念過什麽書!他們從來沒有投稿文章到一流國際神學期刊,也沒得過什麽獎!跟誇張的是,不少修士神學家們也從來沒寫過任何書! 我們現在所讀的書,事實上他們的門徒幫他們編寫、以及整理他們以前所發揮的智慧。 爲什麽教會稱呼那些人神學家呢?是因為他們有與上帝活生生溝通的經驗!神學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神學只能活出來,不能靠自己的學歷將自己稱爲神學家!
-
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 兩年之後,皇帝馬西安在迦克敦聚集了一群主教,召開拜占庭教會和西部地區眼中所謂的第四次大公會議,這次局勢則看好安提阿。會議中拒絕狄奧斯科魯斯的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具有一個不可分割的位格,祂來自、且具有神人兩性。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但也同時維護其單一位格的完整,之後並在信經中宣示:「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而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我們可以說,迦克敦信經所反駁的包括一性論者(「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以及涅斯多留的門徒(「是同一基督,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迦克敦會議不僅挫敗了亞歷山大的神學,也使它在東部的首要地位因此動搖。其聖典第二十三條肯定君士坦丁堡聖典的第三條,亦即新羅馬地位次於舊羅馬的規定。雖然利奧主教否認此教規,但東部地區仍從此認可了其有效性。會議並使耶路撒冷從該撒利亞的教區獨立出來,成為第五大主教區,所謂的「五位宗主教制度」從此確立,使這五位主教在教會中享有特別尊崇的地位,且其教區的位階也因此確立,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五個都在使徒根基之上,前四者為羅馬帝國的四大城,第五個則是基督被釘十字架、復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主教都被賦予宗主教的稱謂,除了賽普勒斯從以弗所會議獲得獨立統管的權利外,五位宗主教各有不同的責任教區。 提到東正教的宗主教時,有兩個可能的誤解必須避免。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