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9 其他 other講道影片 Sermons Video 愚蠢的財主,相對與中樂透彩呢?fool rich, but how about lotto

愚蠢的財主,相對與中樂透彩呢?fool rich, but how about lotto

by pelayu
YouTube video date 2024/11/17
財富無常,富足在神
行善出愛,不畏死亡
聖餐禮儀領受完整生命……
聽聽來自傳承於初代大公教會李亮神父的證道
Luke 12:16-21 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做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今日的福音經文記載了耶穌所講的一個著名比喻——愚蠢的財主。對於神父而言,這是一個挑戰性的主題,因為每年我們多次講到這段比喻。然而,今日我希望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位財主最大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這位財主認識到人的生命是無常的,然而,他的心卻緊緊地依附於財富。他看似擁有一切,但實際上一無所有。他既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也不與他人分享他的財富;相反,他只會自言自語。福音書記載得非常清楚,他對自己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的使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然而,神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如果這位財主能回答,他可能會說:「我才不在乎!我只想好好享樂。我死後那些財物歸誰,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但這正是問題的核心——這樣的態度忽視了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我們要留意這段比喻給我們的教訓。有些人或許會想:「如果我去世後,我的錢財可能會落入一些與我毫無關係的人手中。」然而,這是否真的是我們對生命與財富的正確態度呢?

這位財主完全未能理解人生的真正意義。他的認知僅停留於人類無法迴避的死亡,而死亡始終如影隨形,等待著每個人。在東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視為人生的終點,象徵著生命的無常。佛教則進一步強調這種無常,認為人生如同一條奔流的河流,隨著時間不斷變化、湍急而下。無常的生命提醒我們正視現實,坦然面對生活的本質。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的觀點,人活著應該及時行樂,享受當下的歡愉——吃喝玩樂成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現代人的生活態度與此如出一轍:不願過多思考未來,也不願面對明日的挑戰,將一切可能的困境深埋於潛意識之中,試圖用短暫的享樂掩蓋長遠的不安與焦慮。

然而,基督信仰對死亡的看法截然不同。死亡被視為人類的敵人,而非導師。但這個“壞導師”卻提醒我們一個無可逃避的真理:生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或許我們以為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人生,但可能在某一刻,突然得知罹患癌症;或在外出時遭遇車禍;甚至因突發中風或心臟病猝逝。生命的無常提醒我們,並非所有事都能由我們掌控或規劃。

今天的福音書正是要傳遞這個核心訊息:重點不在於你的遺產最終會落入誰的手中,而在於對生命態度的反思。耶穌基督用比喻向那群樸實的猶太人講述這段故事,意在提醒他們,也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不應僅停留在享樂,而是要深思其真正的價值與方向。

財主的問題在於,他活在一種錯誤的假象之中。為什麼說這是錯誤的人生呢?因為他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即使是我們,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就像我現在在這裡與你們說話,但下一秒也許會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我們活在無常的生命之中,而這並不是真正的生命。正如海德格所言:「死亡揭示我們真正的生活。」如果我們活在假象之中,死亡將會暴露這種假象的本質,讓我們看清這樣的生命只是虛幻。

這樣的生活架構在虛假的信仰之上。能理解這一觀點的人,或許也能體會沙特的話:「我的存在不僅僅因為我存在,而是因為我賦予存在意義,才使我的存在成為真實。」我活著,不是作為一個純粹的人口數據,而是因為我賦予了生命以意義。但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這位財主卻未曾賦予自己的生命任何意義。他的生命是空虛的、無意義的,只是圍繞著吃喝享樂、睡覺,毫無作為,只享受著他的財富。孔子對此又有什麼看法呢?他談到仁愛,提倡以真誠的生命相待,以禮儀表達尊重。他認為,擁有的資源應以儀式感來分享,並用來服侍他人,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我有一位朋友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他的兒子同樣就讀於哈佛大學。這位教授讓他的兒子在學校的餐廳打工。有一次,他與其他教授一起到餐廳用餐,剛好遇到他的兒子在那裡做服務生。其他教授對他說:「你這麼富有,為什麼還讓你的兒子來餐廳打工?」他淡然回答:「讓他來這裡工作,是為了讓他學到禮儀,也學會如何服務他人。」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中的教育觀念。例如在老子的思想中,這位財主的問題在於他並沒有遵循「道」。他的生命是封閉的,只活在自己的「倉庫」之中,獨自享受他所擁有的一切,缺乏與他人相通的精神,也未能實踐「道」所倡導的自然與和諧。

我希望能誠實地面對自己,也不避諱提出問題。當然,你們都知道我並不富有,我們的教會也非常貧窮。但拋開那些田地和倉庫的比喻不談,如果有一天我們中了樂透彩頭獎,獎金達到好幾億元,我們會如何運用這筆錢?其實,這與那位財主面臨的問題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而不是輕易地說:「這是兩千年前的事情,與我無關。」事實是,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說到這裡,我也坦白承認,我偶爾會買樂透彩券。如果有一天真的中獎,突然間成為億萬富翁,那種感覺就像財主突然大豐收一樣。到時候,我們會如何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是否能做出與他不同的選擇?這正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也許中獎後也不會用這筆錢財為教會做些事。

我們行善是因為面對死亡的恐懼嗎?如果生命中沒有死亡,我們是否仍會選擇善行?是否正因懼怕死亡,人類才願意行善?作為基督徒,我們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或許有些富有的人不明白這一點,以為可以用金錢買來欺瞞神明,但真正的良善之人,甚至無神論者,他們的善行並非出於對死亡的畏懼。我們行善也不是因為害怕地獄的懲罰,因為在我們中間,沒有人是真正完全的善人;而進入天堂,亦非因為善行的獎賞。

我們行善的真正動機,是為了取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了愛祂,而非基於理性的計算或邏輯的推演。神對人類的愛是狂熱且超越理性的,祂愛我們,並非因為我們配得,而是出於祂純然的愛。因此,我們應當明白,善行並非為了逃避死亡或累積功德,而是對神愛的回應。

正如使徒保羅所說:「若沒有復活,那麼就讓我們吃喝快樂吧,因為明天我們就要死了。」保羅在這裡強調的是復活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我們本身的善行或德行,而在於復活的盼望。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指出在極大的憂慮與絕望中,若生命缺乏盼望,那便如同走向虛無。然而,正因為復活的確據,我們的生命才有了真正的意義與方向。

復活的核心並非僅僅個人的復活,而是我們全體的復活,是與耶穌基督同在的生命更新。這才是復活的真正意義。神的臨在與榮光無處不在,祂的光輝將更新萬物,而這榮光也將在我們內心閃耀,賜予我們新的生命。

復活不是一種自我中心的經歷,不是「我復活了,與你無關,我不在乎你」的孤立狀態。復活是一場全體共享的生命盛宴,是一種共同的存在與慶典,展現了真正的生命之豐盛。

因此,我們不因懼怕死亡而行善,因為那是屬靈層次較低的理解。真正的復活超越了死亡的陰影,它帶來的是全體生命的圓滿與共融,是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與榮耀。

佛陀曾明確指出,人類的根本問題在於「眷戀」。眷戀是什麼?它源自於對某種事物的執著,而眷戀的根本問題則在於「自我」——一個虛幻的自我。如果這個「我」消失了,眷戀也隨之消失,從而解脫苦難。這便是佛教對生命解脫與釋放的核心觀念。

然而,若沒有眷戀,愛是否也就不復存在?因為按照這樣的邏輯,愛似乎依附於某種執著。然而,基督教的視角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理解。在基督信仰中,「無我」的觀念不僅僅是正確的,更是通向真實自我的關鍵。那麼,什麼是真實的自我呢?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活在我裡面。」這句話揭示了基督徒生命的奧秘:真實的「我」不是一個孤立的自我,而是基督在我內的生命實在。我們每個人都是耶穌基督的形像,不僅僅是祂的形像,更是祂奧秘的同在——祂的生命真實地活在我們裡面。

這樣的生命觀打破了眷戀與執著的框架,將愛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那是基於神的愛,是完全的、無條件的、無限的愛。這種愛不依賴於個人的私欲或執著,而是源於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臨在,是祂光輝在我們內心的彰顯。

當耶穌基督活在我們裡面,祂既不壓抑我們,也不摧毀我們的人格特質。相反地,祂讓我們的人格特質發光,使我們得以成為真實的自己。因著我們與耶穌基督的合一,我們進入了一種超越一切的親密對話——這是真實的生命交流,比任何事物都更親密、更深刻。這並非一種自我幻覺,而是我們在基督裡的真實經驗。

當眷戀某物導致問題時,我們的眷戀卻是與耶穌基督的合一——祂在我們裡面,我們在祂裡面。這種眷戀不是對有限事物的執著,而是對那無限的生命與愛的全然歸屬。

對於華人來說,也許更能體會這樣的合一與連結。現代西方哲學強調「自我」的尋求,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然而,西方的自我定義往往較為單一,將「自我」等同於個人的本體,例如看到麥克風,就直觀地定義為「這是一支麥克風」。

然而,東方的自我觀念卻更加多層次與整體化。對華人而言,自我的定義不僅是個體的存在,還包含了與家庭、團體的關係,以及個人在家庭、社會、工作和國家中的定位。這樣的自我觀超越了個人的範疇,包含了周遭環境與彼此間的關聯。

這種東方對自我的理解,也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領悟基督信仰中「基督在我裡面,我在基督裡面」的奧秘。這是一種超越孤立的自我,而進入到與神、與人、與萬物共融的生命狀態,是真正的生命與愛的彰顯。

或許正因如此,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並不理想。目前台灣基督徒僅佔總人口的不到5%。這可能是因為基督教所傳遞的概念往往植根於典型西方人對「自我」的理解,這種觀念與華人對自我的認知存在差異,也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聖經教義的本質。

最後我想提出一個問題,就如同財主所面對的困境:「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神為何是富足的?因為祂是聖三一的神,因為祂是共存的本體,正是共存使神的存在得以彰顯。

試想,我作為一個個體,如果我願意與你建立友誼,就會促成我們之間的共存關係。而我們的信仰,正是對聖三一奧秘的相信。神以祂的本質呼召我們進入共存,祂邀請我們效法祂的方式,以聖三一的共存為生活的樣式。因為聖三一神就是共存的本體,脫離共存的個體生命,便如同地獄一般孤立與貧乏。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真正共存?這並非僅僅是人類彼此之間的共存,而是與神的共存。這也正是神成為人類的原因之一。祂降世不僅僅是為了赦免我們的罪,更是為了指引我們走向真正的存在之路。

財主的問題在於,他的對話只與自己展開,這樣的生命狀態本質上就是地獄——一種孤立且封閉的存在。與之相對,聖經中記載神的說話方式卻充滿共融與多樣性。神說:「讓我們……」,祂的對話是複數的,顯示出神的生命本質。

神是愛,這種愛並非情緒化的感受,而是祂存在的方式,也是祂呼召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在教會的聖禮儀中具體展現,成為我們與神共融、與彼此連結的途徑。

當神的恩典臨在時,祂的工作不僅發生在個體的「我」身上,也臨到「他者」。試想,這位財主只想將穀物與錢財收藏起來,讓自己更加富有。然而,耶穌卻怎麼說呢?若只將財寶留給自己,卻與神分離,那麼生命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只有當我們將破碎的自己置於耶穌基督的核心,我們才能在祂裡面找到真正的和諧與完整。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塑型者,唯有祂能使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若我們拒絕將自己交託給祂,那麼生命最終將陷入支離破碎之中。

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神裡面富足呢?答案在於領受真正的生命,而這真正的生命就是耶穌基督。透過領受聖餐,我們與祂聯合,這正是我們舉行聖禮儀的核心目的。藉著聚集在一起領受基督,祂不僅活在我裡面,也活在你裡面,使我們在祂裡面成為合一的肢體。

曾經有一家公司與我合作時指出,我最大的問題在於說話過於嚴肅且艱深。如今,我試著以更貼近現實的方式講述,這樣人們更容易理解。那麼,什麼是富足呢?如果聖爵中不是耶穌基督的寶血,而是裝滿了鑽石,人們來領受時,我把鑽石給他們,會發生什麼事呢?人們一定會蜂擁而至,甚至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千萬人都會為了免費的鑽石爭相領取。

然而,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寶血同樣是免費的,甚至我懇請信徒來領受。有時,我還會對住在中南部的信徒說:「打電話給我,我可以親自到你家讓你領受。」即便如此,許多人卻毫不在乎。他們像福音中的財主一樣,將自己的優先事項放在首位,對神的事情漠不關心。他們的信仰猶如迷信,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甚者一些信徒來教會時隨意領受聖餐,既未做準備,也未告解,態度輕浮,甚至只為尋求好運氣。他們的行為顯然與在神裡面富足無關,反而彰顯了他們對信仰的膚淺理解。這提醒我們,真正的富足是在神裡,從與基督聯合中得著的生命和恩典,而不是對物質或形式的追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