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影片 Sermons Video

關懷者撒馬利亞人 care Samaritan

YouTube video date 2024/11/10

動關懷讓萬物……
一句問候能拯救生命…..
聖禮儀散播愛帶來喜悅….
聽聽來自傳承於初代大公教會李亮神父的證道

Luke 10:25-37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今日的福音書主題極為有名,耶穌講述了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實際上是在闡明什麼是真正的好鄰居。福音書中提到的律法師並不是我們現今所理解的律師,而是熟讀猶太律法的專家,即神學家。因此,他向耶穌提問:「誰是我的鄰舍呢?」他為何如此提問?這是因為在猶太律法的觀念中,鄰舍的定義僅限於猶太人,而外邦人,特別是撒馬利亞人,更是完全排除在外。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素來積怨深重,甚至到了詛咒撒馬利亞人的地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耶穌會反問律法師:「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律法師甚至不願意直接說出「撒馬利亞人」這幾個字,只回答耶穌:「是憐憫他的那一位。」

這個故事的寓意顯而易見,但我今天想分享的是一個關於此主題的現代實驗。在普林斯頓大學,兩位教授進行了一項與此故事相關的研究。他們從神學系的宿舍中挑選了一些學生,要求他們在下午2點到對面教學大樓進行一場有關「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講道。教授將神學生分成幾組,每組在不同的時段前往教學大樓:有些人可以立即出發,有些人在下午1點就被允許動身,而有些則在距演講僅剩5分鐘時才被催促出發。在通往教學大樓的途中,教授安排了一名學生假扮成躺在地上的傷者,並使用隱藏攝影機記錄神學生是否停下來幫助。

實驗結果令人感到悲傷和震驚:那些提前一小時可以到達的人中,有62%停下來查看並嘗試幫助;提前半小時的,有40%願意停留;而僅有5分鐘趕到教學大樓的人中,只有10%停下腳步幫助那位倒地的人。諷刺的是,這些神學生正匆忙前往進行一場關於「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演講。

我們或許會認為,人的天性應該會驅使我們本能地幫助一位受傷倒地的人,但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即使是那些當天要演講相關主題的人,也表現出了類似的冷漠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交通事故發生,然而,如果事故與我們無關,我們多數會選擇漠視,直接離開現場,即便沒有任何法律責任追究。

這一現象表明,關心他人並非如我們想像般容易,也並非天生自然具備的美德。這與我們的文化和成長背景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憐憫心,而這無關於我們成長環境的優劣,而是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自我反省和主動培養這種心態。憐憫他人,不僅是社會所需,更是人性深處的呼喚。

如果我們真正重視今日福音書中的故事,就會發現這是耶穌對律法師極具創意且獨特的回應。當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時,一般人可能會回答說,鄰舍是那些正在遭受痛苦、壓迫或受傷的人。然而,耶穌卻翻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祂告訴律法師,重點不在於誰是你的鄰舍,而在於你是否成為他人的鄰舍。你能體會這其中的深刻區別嗎?真正的答案並不是努力尋找誰需要我的關懷,而是主動成為那個以愛心關懷他人的人。這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反而涉及現代哲學的核心議題:何謂他者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對於來觀禮的同學們,我不清楚你們的背景,但這個神學議題的關鍵在於關懷,並且是我們主動去實踐這種關懷。重點不僅在於我是否關懷他人,而在於我是否成為「關懷者」。這與單純的個體存在不同:我們並非僅僅每天吃喝、星期日去教會,偶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算完成了責任。相反,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能以關懷他人來成全自己的人生意義。若某人命在旦夕或意識不清,實際上已經失去其存在的本質,但一旦他恢復清醒,他的生命意義並非僅僅來自於呼吸或進食,而是他是否能成為一個關懷者,關懷他人與世界。

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哲理落實於生活中。例如,福音中的撒馬利亞人,即便身為外邦人且被視為「不好的」人,或許他的品格並不完美,但我們不該只關注他的身份,而應看重他的行動。他不僅關懷了受傷的人,還將他送到客棧(當時的臨時居所),並主動支付費用,囑咐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試想,若這樣的事情今日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們會怎麼做?或許我們無法完全仿效撒馬利亞人的做法,但至少,我們可以撥打救護車求助,因為我們並非醫生,不當的移動可能反而加重傷者的痛苦。

那麼,福音書中的比喻真的不適用於現代嗎?答案是否定的。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在乎並願意關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即便我們無法陪伴傷患,也應該至少撥打救護車協助。而在這之後,即便我們因工作或學業而不得不離開,也應心懷憐憫,為傷者的安危牽掛。學生需要上學、學習或考試,這些是我們的責任,但關懷之心不應因日常事務而消失。這不是像搭公車一樣,下車後便將整件事拋諸腦後,而是我們要成為那位傷者的鄰人,真正的鄰人。

當我們在上學或工作時,心中應該依然牽掛著這位傷者,默默祈禱:「願他能夠平安無事,生命得以延續。」即便你沒有宗教信仰,也應為他感到擔憂,試想他是否得到了妥善的照顧,而不可能像平常一樣無動於衷地投入課堂或工作。這樣的關懷應該像對待家人一樣真誠,你的心為他憂慮,這才是真正的關懷,也是在生活中活出福音的精神。

鄰人並不是在街上碰巧遇到,而是在我們的途中與他相遇。我們與他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是一種內在的聯繫和召喚。引用現代哲學中的名詞 Fürsorge(關懷),我們可以說:我關懷台灣的所有人事物。這種關懷的力量不僅使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還能帶來內心的平安。如果你關懷他人,或許一開始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你會發現這份關懷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盈、富有意義。

我們的鄰舍正處於受苦之中,我們必須關懷並幫助他們。今天,我們的生活與耶穌時代已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人們可能在路上遭遇搶劫或被打得半死,然而,現代社會有法律保障,人們會報警處理。但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情況或許更加糟糕。我們的傷害往往來自朋友、親人、家人或配偶的背叛與遺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彼此談笑風生,但我們不知道,那些微笑的面孔背後可能隱藏著無法言說的痛苦與絕望。有些人內心的傷痛深重,幾乎到了心靈即將死去的地步。正因如此,我們要成為他們的鄰舍。

與人見面時,至少要向他們問候,表達你的關懷。如果你看到有人悲傷或哭泣,誰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呢?或許他正面臨無法解決的困境,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在這種時候,不需要說教,也不用講大道理,只要簡單地表達你的關懷,陪他吃一頓飯,或者一起喝杯飲料、享用甜點。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對他卻可能是巨大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非常重要。正如哲學家沙特與海德格所強調的,人類存在的核心在於彼此的關懷與聯繫。有時候,僅僅是一個溫暖的眼神,也可能拯救一條生命。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的文化有時顯得非常冷漠殘酷。如果你多看一個人一眼,可能會被誤解為別有用心,甚至覺得你試圖侵犯或佔便宜。我親身經歷過這種殘酷的對待。例如,當我進入電梯時,有人會直接轉身背對著我,這讓我感到十分難過。因此,這個比喻格外重要:我們要努力成為他人的鄰舍,而不是他人的敵人。我鼓勵大家,無論遇到什麼人,都可以在心中默默為他祈禱。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用心關懷他,這種心靈的聯繫能帶來真正的溫暖。

人類是非常偉大而神奇的存在,即使你不說任何話語,他人也能透過某種微妙的方式感受到你的關懷。關懷的對象不僅限於人類,還包括動物與萬物。海德格提出的 besorge(關懷物體)正是這樣的觀點:我們不應將物體視為冷冰冰的存在,而是以欣賞、喜悅、善用的態度對待它們,使其成為造福他人的工具。例如,眼前的麥克風,它不僅是一個傳遞聲音的工具,更是我與他人交流聯繫的媒介。同樣地,遞交名片時,若你以雙手恭敬奉上,所傳遞的情感與建立的關係,就與隨意交付截然不同。從茶道中我們也能領悟,煮水、沏茶、斟茶,甚至品茶的每一個細節,無不體現了對物件的關懷與尊重。

談到人工智能,這與我們的意識力相關。我們可以用關懷的態度與人工智能互動,甚至從中感受到溫暖。真正的人類生命應該是彼此的鄰舍。如果你選擇不是鄰舍,你將為自己建造一座封閉的鏡面監獄,只能看到自己,無法感知他人的存在與價值。這樣的狀態實際上已經是一種死亡,因為你無法再愛,也無法觸摸他人,無法在關係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日舉行聖禮儀。每次聖禮儀的舉行,正是因為我們關懷宇宙萬物。透過祭禮的麵包與酒,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寶血的恩典臨到所有受造之物,無論是否是基督徒,甚至包括動物和其他萬物。這恩典遍及天地,使一切都充滿喜悅。因此,當我們舉行聖禮儀時,這份喜樂延伸到祭禮的麵包與酒,也覆蓋了大地、生者與亡者,因為我們為他們祈禱。

阿們!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