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死後的生命 Book: Life after Death

02. 靈魂與肉體的分離 The separation of the soul from the body

我想,本章的內容相當重要,因為,它為那些想要瞭解「靈魂」與「死後生命」的讀者,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在本章中,我們將會探討「靈魂」是什麼?靈魂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靈魂與肉體分離之後,人格是如何被保留下來?也會提及教父著作中的「關稅局」還有其他的真理。因此,本章作為探究「死後的生命」的基礎,是相當重要的一章。

 2.1 靈魂的定義

2.1 Definition of the soul

靈魂的定義是什麼?讀者可以參閱我之前的研究與著作,在此,我就不去深入著墨。然而,為了引介讀者進入本文的主題,我們仍需一起來探討某些關鍵的內容。

St. Gregory of Nyssa將靈魂定義為一種受造的、活生生的、純理智的本質,一旦靈魂與肉體維持著自然的存在狀態,靈魂就會給予肉體生命的力量和感知的能力。 靈魂將生命力注入肉體並啟動了感官的知覺, 這代表了我們的肉身受靈魂的能量所驅動,因此,我們可以說,上帝創造了靈魂,靈魂是受造的、活生生的、純理智的存有。只要靈魂與肉體結合為一體,靈魂就可以藉由上帝的能量與助力,將生命導入肉體。

Nicetas Stethatos也針對靈魂提出了完整的定義,他在著作中提到:「正如前人美妙的哲學論述所言,靈魂的本質是單一的、無形的、活生生的、永恆的、肉眼看不見的、純理智的。擁有靈魂的肉體,就能擁有活動、生長、感知、繁衍後代的生命力。靈魂擁有智慧(nous),智慧是靈魂最純粹的部份之一。靈魂是聖言(word)的創造者,是聖言之父。靈魂是天生自主的,它擁有意志,會主動依其意志做出改變,因為靈魂也是受造的。」

Nicetas Stethatos的定義蘊含了許多真理。首先、他提出上帝創造了靈魂,由此可知,靈魂是自主的。靈魂並非固定不變,它可以決定自己的善與惡。這種善惡的自決權,構成了所謂的道德意志,這是受造物身上重要的特質,也因為受造物有此意志,我們的自然界相較於完美的「非受造的上帝」而言,變得不完美。

再來,我要以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來看靈魂。Nicetas Stethatos提到,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靈魂,靈魂是單一的、是無形的。沒有人可以看見靈魂,這代表了靈魂是純理智的。若是相較於肉體,我們可以說靈魂是單一的,正如古代的哲學家所言,肉體是由許多元素所組成的,其中包含了:水、空氣、土、火。這也是為什麼,靈魂離開了肉體之後不會解體。

儘管靈魂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它卻蘊含著許多力量。其中,智慧就是最純粹的力量之一,它能發出聖言。因此,Nicetas Stethatos告訴我們靈魂是純理智的。由於靈魂具有豐沛的力量與能量,才能給予肉體活動、感知的能量與生命力。古代的哲學家曾說:肉體是囚禁靈魂的牢獄。事實並非如此,儘管肉體承載著靈魂,然而,靈魂卻是肉體的主宰,它給予肉體生命力。這也是為什麼,一旦靈魂依上帝的意志離開了肉體,肉體就會瓦解而死亡。

See Bishop pf Nafpaktos Hierotheos: Orthodox Psychotherapy, ed. Birth of the Theotokos Monastery, 1994, p.977ff.

Gregory of Nyssa: On the Soul and the Resurrection, ch.6. SVS 1993, p. 37f.

Ibid. ch. 3, p.49.

Nicetas Stethatos: Mystika syggrammata, Pan. Christou, Thessaloniki 1957, p.98 (GK).

2.2 靈魂的創生與起源

2.2 The creation and genesis of the soul

古代的哲學家和早期的神學家都曾關注過一個非常根本的主題,那就是「靈魂的創生」。一般來說,前人針對這個主題,共提出三種理論。

第一個理論是關於靈魂的「先存性」(pre-existence)。根據柏拉圖提出的理論,靈魂屬於「理型的世界」(world of ideas),因此,靈魂先於肉體而存在。靈魂從「理型的世界」墮落之後,就被囚禁在肉體的牢獄中。另一個與靈魂的「先存性」緊密相關的理論,就是靈魂的「移居性」(Transplantation)。此理論認為,靈魂在得到淨化之後會回到另一個肉體中。教會並不贊同這兩種理論。St Gregory of Nyssa曾對此提出反駁,他認為此理論所主張的「靈魂比肉體先存在,然而,卻因為惡的傾向,最後被囚禁在肉體當中」並不正確。因為,若此主張成立,那麼無論人類或動物,都只有在靈魂進入肉體之後,才算是真正被創造出來。而且,既然靈魂是從理型的世界墮入肉體,而這個墮落又是源自於「惡」,那麼,「惡」就成為一切存有的源頭。這樣的觀點不但容易誤導大眾又毫無根據,對上帝也十分不敬。我們深信,一切受造物的源頭是上帝,不是「惡」或「罪」。 「罪」應該比「生命」更晚出現,而上帝的智慧才是生命的起源。

我們雖然否定「靈魂先於肉體而存在」,然而,這並不表示,肉體比靈魂先被創造出來,或是,靈魂比肉體更晚出現。因為,我們相信肉體本身並沒有活動、生長的能量和生命力。也就是說,只有憑藉著靈魂的生命力和能量,才能使肉體擁有生命力和行動力。因此,正教會相信上帝同時創造了靈魂與肉體。「靈魂與肉體擁有同一個起源」。

我們可以以樹木的生長作比喻。我們若是取樹根的一小部份植入大地,它就會逐漸長大。但是,大地並沒有給予樹木生命,而只是提供了一個生長的機會。同樣的,肉體給了靈魂一個行動和繁衍後代的機會,隨著肉體的生長,靈魂的力量也逐漸增長,就好像枝芽也會逐漸茁壯,漸趨完美。

正如上文所述,靈魂首先會將滋養的能力展現在母親子宮內,它會促進胚胎的生長,然後,它會將感官知覺的能力賜給新生兒,接著,思考的能力也會漸漸發育,就像果實逐漸成熟一般。也就是說,由於靈魂與肉體共存,我們才能逐步發育成人。因此,我們可以說,無論靈魂或肉體,都不具有「先存性」。

第二個關於靈魂創生的理論是靈魂的「移居性」(Transplantation)。根據此理論,「孩童的靈魂是父母靈魂的分枝所長出的新芽」。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的哲學家和古代的異教徒都曾提出這樣的主張。他們認為母親子宮內的胚胎的靈魂,是「衍生自父母靈魂的一部分,就好像亞當的後代長出的新芽一樣」。然而,教會並不贊同這樣的理論。因為,每當胚胎在子宮內形成,就承襲了上帝最初的創造,也就是亞當的形象。上帝塑造亞當時,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裡,「那人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活人」(創世紀2:7)。就像從大地取塵土造人,上帝取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並且將靈魂注入其中。上帝親自主宰著這個世界,所以,孩童的靈魂並不是父母的靈魂長出的分枝,它並非根源於父母,而是由上帝所創造的。這是教會最根本的教導。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我必須提出另外一個理論。古代眾多哲學家與異教徒都曾提出這樣的理論,此理論與之前提到的第一個理論(也就是St. Gregory of Nyssa所駁斥的靈魂的「先存性」)有很深的關聯。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根據柏拉圖的理論,靈魂原本歸屬於「理型的世界」,然而卻因為墮落而被囚禁在肉體的牢獄之中。某些異教徒跟隨這個理論,提出更進一步的說法,他們主張那些從「理型的世界」墮落的靈魂,會去追隨發生關係的男女,並藉此進入她們體內,然後誕生在這個世上。St. Gregory of Nyssa認為這樣的主張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因為,假使丈夫和妻子必須切斷彼此之間的男女關係,否則惡魔就會壓制他們的靈魂,那就表示了,婚姻為惡魔創造了一個騷擾靈魂的機會。就算沒有婚姻的關係,惡魔也可以趁機殘害人們的靈魂。

這又會引生出另一個問題。如果靈魂受到惡魔的影響而與天堂斷絕關係,卻又找不到可以接納自己的肉體,那麼,靈魂就只好四處流浪,變成「遊蕩在冥河邊無家可歸的難民」。在找到落腳處之前,它們只好繼續這樣遊蕩著。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合邏輯,而且十分不合理。

第三個理論是關於靈魂的創生與存在。上帝創造肉體時,同時創造了靈魂。靈魂與子宮內的胚胎一起成長,隨著肉體從嬰孩發育成人,靈魂漸漸表露自我。這是正教會與教父們所提出的觀點。St. Cyril of Alexandria就是這個觀點的擁護者。因此,靈魂並不屬於物質界,上帝創造了靈魂,我們不能說「靈魂是上帝本質的一部分」,而是上帝藉由聖靈創造了靈魂。靈魂是受造的,它是受造物。

See Athenagorou Kokkinaki’s introduction to the words of Gregory of Nyssa, EPE 1, p. 84 (GK).

Gregory of Nyssa: On the Soul and the Resurrection, ch. 8, SVS p.94.

Ibid. p.96.

Ibid.ch.9, p.100

Ibid.

Ibid. ch.8, p.95.

2.3 死亡與祖先的罪

2.3 Death and the ancestral sin

在探討死亡與祖先的罪之前,我必須先說明。死亡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死亡是在祖先犯了罪之後才有的。我們的祖先亞當犯了罪,導致人類有了死亡,死亡與亞當的罪密不可分。最初的時候,人類並無死亡,死亡並不是人類天生就有,是後來才進入人的本質當中從此與人共存的。

聖經不斷教導我們,上帝並沒有創造死亡,然而,死亡卻藉由亞當的罪來到我們的世界。在此,我想要以聖經的兩段文字來說明。

第一段是節錄自舊約聖經。「因為上帝並未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他造了萬物,為叫它們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有沒有致命的毒素,陰府在地上也沒有權勢;因為正義是不死不滅的。」(所羅門智訓1:13-15)上帝是至善,絕不可能是惡魔的源頭。這也是為什麼上帝造人時,並沒有創造人類的死亡。在教父傳統的教導中,上帝並沒有決定人類的死亡或永生,卻賦予人類死亡和永生的可能性。

第二段是節錄自使徒保羅寫給羅馬人的書信。「…罪怎樣藉著一個人而入了世界,死又藉著罪而入了世界,死也怎樣因萬人都犯了罪而傳遍到萬人…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也掌了王權去管轄他們…」(羅馬人書5:12-14)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亞當的罪導致了死亡的結果。死亡對於人而言,是一個入侵者,它侵入人的本質中,與之共存,然後又藉此侵入一切受造物中。

亞當在伊甸園中造了罪,導致了死亡的產生。當時,上帝命令人類不能食用禁果,同時也告知他說:「因為在你吃的日子中,你一定死。」(創世紀2:17)果然,在人吃了禁果之後,死亡就進入了人,首先引起了靈性的死亡,也就是人與上帝分離,接著是肉體的死亡,人的靈魂到了某個適當的時間點,就會與肉體分離。自從亞當造罪的那一天,他的靈性就死亡了,接著,他的肉身也漸漸地死去。

這是聖經針對死亡所提出的教導,也是教父們採用的教導。然而,西方的神學卻有另一種主張,在下文中會有進一步的討論。在西方神學中,死亡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因為人類造了罪,而且,罪會藉著先天的遺傳,傳遞給子孫,使得全人類都承襲了死亡。在John Romanides神父引人入勝又具原創性的研究中,駁斥了西方神學的這個觀點,也將教父們的教導介紹給我們認識。

西方的神學家遵循著Augustine提出的假設,將死亡視為上帝的決策,他們認為上帝為了懲罰亞當所造的罪,決定把死亡加諸於人。有些新教徒只將死亡視為一個單純的事實,這樣的概念很容易讓他們以為,死亡是由上帝所造成的。

還有另一個觀點也與此密不可分,有人主張,上帝差遣惡魔為祂辦事,幫祂懲罰造罪的人類。西方的神學採用了這些觀點,因此,他們無法為基督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提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基督來到世上的目的,是為了擊垮死亡與惡魔。他們無法清楚解釋「聖事」(sacraments)存在的目的,也無法正確地詮釋教會生活的意義。

教父們教導我們,死亡並不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而是亞當造罪的後果。「死亡」一詞,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類與上帝分離」,也就是說「人類脫離了真正的生命」。因此,任何想要脫離「真正的生命」,或者說脫離「上帝」的人,就等於是死亡了。這個主張就像是St. Gregory Palamas所強調的「第一個經歷這種死亡的就是撒但,因為他不服從上帝,被上帝所遺棄」。已死的撒但將死亡帶給人類,因為人類聽信於他,與他一起違背上帝,也一起失去了上帝的恩典。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這樣說,我們所提到的「死亡」,主要指的是「與上帝分離」。由於犯罪,人類與上帝分離,因此,罪是死亡的中心。因為人類不服從上帝的誡命,與上帝脫離關係,因此「無可避免地引起了肉體的死亡」。

St. John of Damascus也由此得到啟發,並且強調說,所有人類的起源是上帝,然而人類的墮落和死亡的後果則是來自於人類自己的惡。「由於人類,或者說,由於亞當所犯的罪,死亡伴隨著其他懲罰而來」。因此,上帝以其造物的能力創造了人類,上帝的凝聚力與能量,維持著人類的生命。人類選擇了惡,這樣的選擇造成了人類的死亡,死亡絕不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根據St. John of Damascus的說法,死亡來到這個世界「就像某些野生動物會危及人類的性命」。這是一個很美妙的意象,它將整件事描繪得如此生動。死亡的確像一頭未馴服的野獸,蹂躪著人類的生命。在我們親愛的人身上,我們都曾見識到死亡的野蠻。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讀過St. Gregory Palamas的中心思想,他的論述又精確又詳細。當夏娃聽信了狡猾的惡魔時,「她看到之後,掙扎著,最後還是吃了,然後死了,他引誘男人與她一起品嚐、一起墮落」。

誠然,當我們說「亞當已死」的時候,並不是指人的本質已經完全摧毀,而是說人類經歷了靈性的死亡,然後,又經歷了肉體的死亡,然而,這樣的後果並不會使人類「從此不存在」。與上帝分離的人類,儘管深受分離所苦,卻沒有被完全毀滅。Macarius of Egypt在著作中特別指出:「儘管亞當已經死亡,人的存在卻沒有因此被完全摧毀。這裡所說的『死亡』,是指『亞當與上帝的關係』已斷,然而,就人的本質來說,他仍然活著」。

在亞當犯罪之後,出於慈愛的憐憫心,上帝為人類穿上皮衣。教父們在著作中教導我們,人類穿上了皮衣代表的就是「『必死的命運』與『腐敗』已經入侵了人類」。其中包括了疾病、軟弱、為生計付出的辛勞,還有子宮內胚胎的形成、出生,然後漸漸走向死亡的生命旅程。事實上,人類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一連串接踵而至的死亡,這是一種不斷糾纏、牽累著人類的死亡。

從上文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瞭解,死亡並非來自於上帝,死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最初受造的人類在伊甸園中犯了罪,這是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抉擇。依照教父們的教導,上帝顯然出於愛與仁慈,同意了死亡進入人類的本質當中。

我們可以看出,原先,亞當也有可能在犯罪後立即死去,然而,上帝卻同意他在犯罪之後繼續活著,「好讓他有機會懺悔」,這樣,他才有可能獲得靈性的生命。就算是一切痛苦都隨著肉體的腐敗和死亡而來,這些磨難也可以化作契機,使人類追尋更高境界的生活,與上帝完全的合而為一。

根據St. Basil the Great的教導,上帝為了不讓人類像個「活死人」那樣生活,所以同意了死亡的存在。教會將此觀點納入祈禱文中,主教在舉行塟禮時,會以此文為亡者祈求寬恕。St. Basil the Great還教導我們,上帝深愛著人類,為了讓惡魔無法永恆存在,上帝同意讓靈魂與肉體之間的緊密連結被切斷。這是出於上帝的意志,也就是說,上帝同意了死亡的發生。

接著,我們應該來談談死亡「代代相傳」問題,因為,在這個主題上,東方與西方的神學立場並不一致。根據西方神學的詮釋,死亡之所以「代代相傳」是因為「罪的先天遺傳」。就好像是每個人都曾與亞當一同犯罪,因此,每個人的「死亡」都是自己天生的罪造成的。然而,教父們卻教導我們,死亡並非來自於「罪的先天遺傳」,而是亞當犯罪之後,把「必死的命運」與「腐敗」的苦果遺留至今。亞當造罪使人性變軟弱,很自然地,「死亡」與「腐敗」也成為人性中無法擺脫的一部分,而且,一切的罪與情欲也緊隨著「死亡」與「腐敗」而來。最後我想說明的是,由於,我們從上一代繼承了「必死的命運」與「腐敗」的苦果,它們在我們身上發展成各種情欲,例如:自我放縱、貪得無厭、愛慕虛榮,我們當中大部分的人,也墮入各種罪當中。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說,死亡雖是「代代相傳」的,卻不是西方神學中所提到的單純的「罪的先天遺傳」。

Augustine在西方的「經院神學」和「死亡代代相傳」的議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主張我們先天遺傳了亞當的罪。然而,在教父傳統中卻主張,我們在肉體誕生時,只承襲了「罪的後果」,也就是「必死的命運」與「腐敗」。St. John Chrysostom說:「人們變得容易墮落,他們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確信,亞當的後代子孫,將「腐敗」傳給人們,這種生理上的「腐敗」進入了人性當中。St. Cyril of Alexandria也抱持著相同的看法,他說:「人們在墮落(落入死亡)之後,繁衍了後代,這些孩子來自墮落的父母,也變得墮落」。誠然,St. John Chrysostom也說,「儘管孩子們生而無罪」,然而,我們還是為嬰孩受洗,讓他們聖潔又正直,成為基督的大家庭的一份子,也成為聖靈的住所。

基督的「道成肉身」是為了要摧毀死亡與罪,戰勝惡魔。事實上,基督之所以承擔起這個脆弱的、

必死的肉身,是為了要戰勝死亡。藉由十字架上的犧牲與復活,祂戰勝了死亡,也給予人類戰勝死亡的希望。祂要全人類與祂合而為一,而且,祂希望每個人在俗世的生活中,自己努力戰勝死亡。這個目標可以藉由教會的「聖事」來達成。教會舉行「聖事」,並不是為了要撫平人們心中的罪惡感,也不是為了祈求上帝寬恕亞當的罪,而是為了要戰勝死亡。藉由洗禮,人們參與了復活的基督,成為祂身體的一部分,藉由聖禮儀,人們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也領受了醫治死亡的良藥,獲得永生。參與「聖事」的人,不但靈魂與上帝合一,肉身也會得到轉化,這一點可以從教會聖徒所遺留的聖骨上得到清楚的印證。

當然,在我們受洗並且領受聖餐之後,死亡仍然存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St. Maximum

the Confessor教導我們的,在基督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生而無罪的基督,仍經歷了肉身的毀滅,我們要感謝祂的犧牲,因為這是為了要戰勝死亡。因此,即使是受洗的人,他的肉身仍有腐化的一天。人們可以藉由受洗,增強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來戰勝罪,這一點與我們所擁有的易朽的、必死的肉身脫離不了關係。因此,人類的「救恩」不只是上帝的傑作,也需仰賴人類自身的努力與配合。

使徒保羅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以生動的詞彙,表達出上述的主張。在此,我們無法向讀者解說書信全部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簡略提出一些要點來討論。

保羅的書信節錄如下:「因為按我『內心的人』來說呢、我倒極贊喜上帝之律﹔但我卻看出,在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思之律交戰,把我擄去、去附從那在我肢體中的罪之律。慘苦阿,我這個人!誰能援救我脫離這有死掌權的身體呢?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論我自己、我是心思上給上帝之律做奴僕,而肉體上給罪之律做奴僕的。 」(羅馬書7:22-25)

使徒保羅在書信中提到了「律」的問題,當他試著要遵循上帝的律,讓自己擺脫肢體中的「罪之律」,卻失敗了。然而,憑藉著「道成肉身」的基督,他成功戰勝了「罪之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基督「道成肉身」的價值,也可以得知「基督道成肉身」與「舊約當中的律」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如果細心研讀以上的文字,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除了單純地遵守著「律」之外,還要在每日生活中參與基督的復活,才能真正得救。

從上文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保羅「內心的人」給「上帝之律」做奴僕,並且極贊喜「上帝之律」。可見,保羅在內在的心禱中獲得了純理智的啟發。我們都知道,舊約中提到的那些賢人,也都擁有內在的心禱。透過「上帝之律」,人們可以淨除情欲,不斷惦念著上帝。

然而,「內心的人」贊喜「上帝之律」的同時,也會附從肢體中的「罪之律」。「罪之律」製造機會讓罪佔上風。人生所遭遇的疾病、辛勞,以及航向死亡的生命旅程,使靈魂當中的情欲起作用,也讓惡魔有機會打擊人類。因此,使徒保羅才會在書信中抒發心中的惋惜:「慘苦阿,我這個人!誰能援救我脫離這有死掌權的身體呢?」。他感嘆舊約聖經中的那些賢人,無法藉由「上帝之律」完全超脫死亡的威脅。

然而,真正的解脫來自於基督的「道成肉身」,來自於基督的犧牲與復活,人們可以在教會(也就是基督的身體)中經歷這一切。這也是為什麼,保羅要發自內心感謝上帝。因此,他寫下:「因為生命之靈之律在基督耶穌裡使我得自由、脫離了罪之律、即死之律。 」(羅馬書8:2)律法不能辦到的,基督辦到了,祂「在肉體中定了罪的罪案」(羅馬書8:3)。因此,人類變得充滿靈性。

在結束這個主題之前,我想作個總結。死亡並非上帝所創造的,也就是說,上帝創造人的時候,並沒有將人創造為一個「會死的存有」。在亞當犯罪之後,上帝因為愛,允許並且容忍死亡侵入人類的本質,從此與人類共生。因為,多虧了死亡的存在,惡魔才無法永恆存在。死亡並非來自於「上帝要懲罰先天帶罪的人類」,死亡之所以會代代相傳,是由於人性的軟弱。藉由上帝之子的「道成肉身」,上帝已經在某個適當的時間點,給了人類一個戰勝死亡的機會。首先,人類會戰勝「靈性的死亡」,接著,人類藉由「聖事」與復活的基督合一時,就會戰勝肉體的死亡。

See John Romanides: The Ancestral Sin, ed. Domos 1989 (GK).

Ibid. p.7f.

Gregory Palamas: Homily 16, EPE 9, p.434ff (GK).

Second Century on Love, 93, Philokalia 2, ed. Faber, p. 81.

John of Damascus: The Orthodox Faith, BK, 2, 28. FC37, p.259.

Ibid. BK. 3, 1, p.268.

Gregory Palamas: Homily 40, EPE 10, p.542 (GK).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12, 2, CWS p.97.

See Panagiotis Nellas: Deification in Christ, p. 48, etc.

Georgios Mantzaridis: Palamika, p. 49. (GK), cf. Mantzaridis: The deification of Man, SVS 1984, pp. 22ff.

Gregory Palamas: The the nun Xenia: Philokalia 4, p.299.

Basil the Great. Homily: That God is not the cause of evils, PG. 31. 345ab.

Mikron Euchologion, Apostolic Diaconate 1972, p. 213 (GK), cf. Service book, comp. I F. Hapgood, 4th ed., p.366.

See Romanides op. cit. p. 158ff (GK).

Theodorou Zisi: Man and world in God’s economy according to John Chrysostom, Thessaloniki 1971, p.120 and note 7 (GK).

Ibid. p. 119.

Artemiou Rantosavlievits: The mystery of salvation according to Maximus the Confessor, Athens, 1975, p. 109 (GK).

2.4 靈魂與肉體分離的奧秘

2.4 The mystery of the soul’s departure from the body

在教會的傳統中,死亡是一個奧秘。我們藉由教會的「聖事」分享上帝非受造的恩典,教會也將「聖事」視為奧秘,然而,死亡的奧秘卻與此不同。人死了之後,會發生許多奧妙的事,這是人類無法用理智來理解的,所以,教會才將死亡視為奧秘。

死亡的奧秘指的是「靈魂與肉身的緊密結合就此瓦解成兩半」。教會教導我們,靈魂與肉體之間有著緊密的結合。從胚胎在子宮內形成,直到人類死亡的那一刻,靈魂與肉體都是一體的。人類是一種同時受身、心影響的存有,也就是說,肉體或靈魂都無法單獨代表整個人。在有肉體之前,靈魂並不存在,靈魂並不想要脫離肉體而存在。在死亡的時刻,靈魂是被迫離開肉體的,而這就是死亡的奧秘。

誠然,我們都感覺到,死亡是駭人的,因為它使摯愛的人分離,讓我們失去至親。對於那些曾經痛親人的人來說,死亡是一件大事。然而,我們應該要謹記在心,駭人的死亡,或者說靈魂與肉體的分離,有一天也會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

St. John of Damascus曾為葬禮儀式創作了禮儀文本,文中明白寫出了死亡的殘酷:「確實,死亡的奧秘是最殘酷的,靈魂與肉體原是和諧的一體,卻被那樣暴力地驅離肉身,出於神性的旨意,親屬之間最自然的緊密連結,就此被切斷。」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重點。第一、靈魂與肉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自然的、和諧的連結。第二、這個連結的斷裂,是被迫的。因為受此暴力脅迫,所以有了殘酷死亡的奧秘。因此,此時的靈魂會害怕得顫抖,關於這一點,下文將有更深入的探討。第三、此連結是依上帝的旨意而被切斷。死亡並非來自於上帝,然而,上帝允許死亡來到人類的生命中,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不是上帝的旨意。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的時刻都是駭人的。死亡的駭人之處,並非失去世間擁有的一切,而是,各種奧秘將會開始運作,從此以後,我們身體的一切感官知覺將會停止作用。

在死亡的關鍵時刻,那些不曾為死亡作準備的人,將會看清楚自己。整個生命的過程,會像影片一般在他眼前播放。St. John of the Ladder曾說,那些自以為理性又自傲的人,「只有在死後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多麼的貧乏」。也就是說,這些自傲的人將會驚覺自己內在的靈性之貧。還有數不清的人,憑藉著生前靈魂與肉體的力量,不知做出多少複雜又難解的事。當代有一位受人景仰的神父曾說,在死亡的時刻,即使是生前所作的一件小事,當事人也會看得一清二楚,就好像在彈指之間,人們就可以看清楚玻璃水杯中的某個小污點。

還有另一個使人在死亡奧秘中感到恐懼的原因,就是一個全新的生命將要降臨在他們身上。這個新生命與靈魂、肉體的永恆狀態關係密切。根據St. Theognostos教導,死亡的時刻就是新生。人們(尤其是正直的人)將從黑暗的、第二個子宮中出來,進入一個非物質界的、光明燦爛的王國。因此,St. Theognostos建議人們應該以喜樂的心來面對,儘管人們必須先經過死亡的過程,才能圓滿他們的希望。接下來,他建議人們應該要保持警覺,「因為背離上帝的惡魔正環視著我們」,惡魔在最終時刻,還是不斷想要傷害人類。因此,人們在死亡的時刻,一方面要懷著喜樂心,因為永恆的恩典就在前方,另一方面要保持警覺心,因為我們無法確定來到面前的會是誰。

根據一些十分神聖的人所作的見證,不只是在靈魂離開肉體的當下,還有在接近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刻,人們會遭遇到各式各樣的情況。既然,臨終的人是處在一種邊界點上,有這些遭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此時,人們有可能見到神聖的、神性之光…等,也有可能見到惡魔,因為惡魔想要掌控人類,使人們更加恐懼。

再者,由於上帝對人類的愛,正直的人在臨終時會見到神聖的人。就如同St. Gregory Dialogos所說的,或許人們在死亡來臨之際不會感到害怕,這要視他們所見到的境界而定,因此「有可能在完全沒有痛苦和恐懼的情況下,他們的靈魂脫離了與肉身的緊密連結」。我們曾經討論到,痛苦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分離,然而,如果能夠處在神聖的境界中,心中的怯懦與恐懼也會煙消雲散。

St. Gregory Dialogos曾經提出一個例子。有一位名叫Tarsila的女性,她臨終的時候看見耶穌降臨,由於內心急切的盼望,她向圍繞在身邊的人大聲喊叫:「站後面一點,站後面一點,耶穌來了!」就在此時,她的靈魂離開了肉身。St. Gregory Dialogos還提出另外一個例子。有一位名叫Mousa的女性,她臨終的時候見到了聖母。此時的Mousa看起來又恭敬又靦腆,她以一種謙卑的語調說道:「聖母,我來了。聖母,我來了。」然後,她就交出了她的靈魂。

正直的人會在極大的喜樂中見到如此神聖的景象,相反地,有罪的人因為生前未受淨化,而見到魔鬼的景象。在教父們的著作中記載了許多相關的例子,在下文中,我想要提出其中兩個例子與讀者分享。

其中一個例子是出自於St. Gregory Dialogos的著作。有一位男子,在他臨終的時候,請來了許多僧侶聚集在他身邊為他祈禱。就在祈禱的當中,這個奄奄一息的男子,見到一隻龍飛過來要吃他,但是,由於僧侶們的緣故,這隻龍無法把他整個吃掉,只能用嘴咬住他的頭。當僧侶們要男子畫十字的時候,男子用懇求的口吻說,他很想要畫十字,但是卻辦不到。於是,這些僧侶又繼續祈禱,過了一會兒之後,這個男子再度開口說:「感謝上帝:看啊!那隻要捉我去吃的龍已經消失了,謝謝你們的祈禱,因為有你們的祈禱,那隻龍無法待在這兒」。

另一個例子是記載於沙漠教父的文集中。有一位受人景仰的神父,有一天,他走出自己狹小的房間,來到某個有錢人家的大門旁,坐著兜售自己做的手工品。此時,他見到一些「讓人看了不寒而慄的黑衣人」騎著馬、帶著鼓,來到這家人的大門前。他們下馬進入屋內,此時,屋內有一個生病的人正在大聲喊叫:「求主憐憫我,救救我」。這些黑衣人告訴他,已經太遲了,他已經不可能得到任何救恩和安慰。然後,「他們強行壓走他的靈魂離去」。

當靈魂準備要離開肉體時,會發生許多奧秘,有些看似奇怪,有些則難以理解。然而,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些奧秘的存在,因為,聖徒們已經見證了這些奧秘的存在。而且,我們也很熟悉基督所說的拉撒路和財主的比喻,那個愚癡的財主,在臨終之際聽到上帝的聲音:「糊塗人哪,就在今天夜裡,你的財物就要你的命了!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20)。St. Macarius of Egypt也曾說:「當靈魂離開肉體時,將會發生一個偉大的奧秘」。因此,這些奧秘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這些奧秘不僅在靈魂離開肉體之前會發生,在靈魂離開肉體的過程中,也會持續發生。教父們在著作中告訴我們,有一些特殊的案例顯示,靈魂要離開肉體的時候,會讓身旁的人知道它的存在還有它要離開了,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神聖的人身上。在下文中,我們將會探討,靈魂不只是肉體內的能量而已,它是組成人類的靈性元素,是上帝按照祂的旨意所創造的,是永遠不會被毀滅的。

St. Philotheos Kokkinos在著作中向我們描述了St. Gregory Palamas充滿恩典的臨終過程。當他的靈魂離開肉體時,他所在的房間充滿了奇異的光,這光也照亮了他的臉。有兩位來自Thessaloniki的重要人物在場見證了這一切。其中一位是神父,另一位是僧侶,這兩位品德高尚的修道人,都見到「靈魂離開肉體」時所散發的光芒。換句話說,靈魂在離開肉體時會放出光,而他們都見證了這道超自然的光。St. Philotheos以神學的角度詮釋了整個事件。他認為St. Gregory Palamas的肉體與靈魂內充滿了聖靈,這是聖靈所放出的光。我們可以說,St. Gregory終其一生都分享著這「光」,也不斷將這「光」傳遞給別人。

St. Benedict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一次,他從自己狹小的房間中望向天空,看見他神聖的姊姊的靈魂「就像一隻發光的鴿子,不斷飛升到天堂」。另一次,當他在祈禱的時候,突然間,他看見夜空中,出現一道強烈的光,這道光籠罩著整個世界,而Capua的主教Germanos的靈魂「就在一個散發熊熊火焰的星球中,被天使帶進天堂」。

在St. Antony the Great的生命中,也發生過相同的巧合。在他把祭典穿的禮服拿去給St. Paul of Thebes的途中,就在快要到達St. Paul所住的洞穴的時候,他看見在天空中,天使、使徒和殉道者整齊的排著隊,先知們唱著讚美詩,而St. Paul就在他們中間,閃耀著比白雪更耀眼的光芒,「充滿喜樂地升上天堂」。

在以上兩個例子當中,神聖的當事人都見到了、並認出了某位神聖的人的靈魂,這顯示了儘管靈魂離開了肉體,破壞了它們之間的緊密結合,靈魂的「本質」與「位格」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關於這一點,我在此並不打算深入說明,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會繼續探討。

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候,尤其是聖人的靈魂,會發出許多徵兆。St Gregory Dialogos說,當聖人的靈魂離開肉體時,他們會聽到天堂裡的讚頌聲,這些奇異的現象,是為了使他們感覺不到靈魂與靈魂分離的過程。

有一個人名叫Servulos,他臨終的時候聽到天堂的讚美詩,因此,他請身邊的人安靜下來:「大家安靜一下吧!你們難道沒有聽到天堂的讚美詩?」的確,當他的靈魂離開肉體時,在場的人都感受到整個房間瀰漫著一種甜甜的香味。另外一位名叫Tarsila的人也有相同的經歷。當她的靈魂離開肉體時,她說道「好香的味道喔!」,於是大家都明白了,「散發著美好香氣的那一位」也在場。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一位名叫Redempta的人身上,當她要長眠的時候,一道從天堂發射出來的光,充滿了她狹小的房間。大家也聽到門發出了吵雜的聲響,好像有許多人進入她的房間一樣。

因此,正教會相信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是一個共同體。在聖母「長眠」的那一天,所有宗徒都降臨了。在其他偉大聖人「長眠」的那一天,聖徒和天使也都有前來迎接他們的靈魂。這些聖人的「長眠」就如同他們的生命一樣充滿榮耀。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讀到,在臨終之際,許多偉大的奧秘都會發生。當正直的人臨終之時,聖徒們會以各種形式顯現。在此,我們應該來瞭解一下,正直的人的靈魂,是如何受到天使的引導,而那些不願意懺悔的靈魂,是如何受到惡魔的牽引。

St. Macarius of Egypt教導我們,如果有人在靈魂離開之際還不願意懺悔,「成群的惡魔和墮落的天使就會接近,他們以黑暗的力量擄獲靈魂,就像抓到俘虜一般把靈魂拖回他們的住處」。相反地,如果是上帝的僕人瀕臨死亡,身邊會有天使列隊,也會被善靈圍繞,「還有歌詠著讚美詩的天使接引他們的靈魂,帶領他們回到天使的住處,進入純粹的永恆之中,並且帶他們去到上主面前」。在St. Macarius of Egypt另一段教導中也提到,如果靈魂沒有得到聖靈的承諾,在靈魂離開肉體之際,惡魔就會將它捉住,不讓它上天堂。

因此,那些擁有聖靈印記的、真正的基督徒並不需要感到恐懼,相反地,他們應該懷著喜樂的心,因為,他們所擁有的房子,不是世間用雙手建造的房子,而是聖靈的住處。

這些教導不只來自於教父的著作,基督也曾經親口教導我們。在拉撒路和財主的比喻當中,拉撒路被天使帶到亞伯拉罕的懷裡。「那討飯的死了﹔他被天使帶走,到亞伯拉罕懷里。」(路加福音16:22)還有,基督也教導我們,不願意懺悔的靈魂將會被惡魔帶走。祂對那愚癡的財主說:「糊塗人哪,就在今天夜裡,你的財物就要你的命了!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20)

這樣的傳統也進入教會的禮拜之中。在葬禮的儀式中,我們會依照特別的文本來唱誦,文中會描述靈魂在離開肉體時的掙扎。此時,罪人的靈魂會祈求天使和身邊的人的協助,然而,卻沒有人可以幫助他。

葬禮儀式的原文節錄如下:「嗚呼哀哉!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候是忍著多麼大的苦楚!他究竟流下了多少眼淚?然而,卻沒有人流露出憐憫的關懷:他將無精打采的目光投向天使,向他們哀求,他用力將手伸向人們,卻得不到救援。」

基督徒意識到這樣的情況,在就寢之前的晚禱(Compline)中,都會念誦這樣一段禱文,祈求聖母在他臨終之際幫助他,使他免於黑暗惡魔的威脅:「在我離世之前,請憐憫我不幸的靈魂,使它免於魔鬼的黑暗勢力」。

事實上,靈魂離開肉體時的確發生了許多奧秘,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神聖的教父們已經將此奧秘啟示給我們。教父們的啟示並不是要讓我們心生恐懼,而是要激勵我們為這個嚴肅的時刻作準備。我們可以說,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為死亡的時刻作好準備。誠然,為死亡作準備,是上帝的恩典給我們的啟發,它使我們的生活更人性化,我們不該以焦慮的心情作準備,而應該秉持喜樂的心情和樂觀的態度。因為,一個為死亡做好準備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好好面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也會是一個最自在的社會人。

Funeral Service, tone 4, Mikron Euchologion p.205 (GK).

John of the Ladder, Step 23, CWS p.210.

Theognosto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virtues, 65, Philokalia 2, p.374.

Evergetinos Vol. 1, p. 70, Athen 1957 (GK).

Ibid. p.74.

Ibid. p.75.

Ibid. p.82.

Ibid. p.86.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22, CWS p.155.

Philotheou Kokkinou: Life of Gregory Palamas, EPE 70, p.438.

Evergetinos, op. cit. p.94f.

Ibid. p.90.

Ibid. p.71.

Ibid. p.72.

Ibid. p.74.

Ibid. p.73.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22, CWS p.155.

Ibid. Hom. 16, 13, CWS p.134.

Ibid. Hom. 5, 7, CWS p.72.

Funeral Service, Tone2, Hapgood, p.385.

2.5 向靈魂討稅

2.5 The taxing of souls

接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聖經和神聖教父們針對「向靈魂討稅」所提出的教導。這個主題承接了前面的內容,與「死亡的奧秘」息息相關,瞭解這個主題可以幫助我們在「死亡時刻」來臨前做好準備,它值得我們好好深入探究。然而,下文的內容或許會使人不安,但是,它最終目的還是想要鼓勵人們懺悔,幫助人們獲得喜樂的結局。因為,那些與基督合一又擁有聖靈恩典的人,並不會受到惱人的「討稅惡魔」的干擾。

根據教父們的教導,靈魂在準備離開肉體時,還有離開肉體之際,都會意識到惡魔的存在,我們稱這些惡魔為「討稅惡魔」。由於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都必須通過「討稅惡魔的關卡」,所以大家都心懷恐懼。

當然,我們必須先跟各位說明,這些「討稅惡魔」並沒有權力去傷害正直的人,也就是那些與基督合一的人。正直的人並不需要通過「關稅局」,而且,他們對此也沒有懷抱絲毫恐懼。若是我們更深入研讀聖父們的教導,就會更瞭解這一切。這種靈魂必須「通關」的意象,來自於當時代背景下的「收稅人」。讓我簡短的說明當時的社會狀況,這樣可以幫助讀者瞭解為什麼教父們要特別指出靈魂必須通過「討稅惡魔的關卡」。

古代「收稅人」的身份,指的是那些向國家買下稅收,然後,直接向人民討稅的人。這種「收稅人」還可以分成兩種階級。第一種階級的「收稅人」通常是最有錢的階級,也是收稅的最高權力中心。第二種階級的「收稅人」就是一般的「討稅人」。第一種階級的「收稅人」買下國家的稅收,統籌徵收公眾的稅,然後僱用一些收稅的僕人,這些僕人就是第二種階級的「收稅人」,他們直接向人民催討稅款,然後再將成果交給上位的第一種階級的「收稅人」。

這些「討稅人」總是向人民超收稅款,再交給他們的上司,這種作法是非常不公平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社會中,這些「討稅人」總是惡名四傳。柏拉圖曾說,這些「討稅人」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他們除了向眼前的收成徵稅,「他們還會亂翻貨物、弄壞工具,想要找出更多的收成,以便向人民課更重的稅」。因此,當Theocritus被問到最兇殘的野獸是什麼的時候,他回答:「在深山裡面,最兇殘的野獸是獅子和熊,但是在城市裡,就是『馬屁精』和『收稅人』。」

這些討稅人不擇手段只想收到最多的稅,稅收總是十分嚴苛而且不公平,面對那些無力負擔的人,他們常常特別刁難。他們會在狹窄的巷道內等待,然後捉住過路的人,逼他們交出稅款。當時,這些討稅人遭到了全民的鄙視和唾棄。

當時代的「收稅人」代表的是「最下流的形象」,因此,教父們採用這樣的意象,去詮釋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所面對的「惡魔」和「死亡的奧秘」。St. Macarius of Egypt有感而發地說:「就像那些討稅的人埋伏在狹窄的巷道內,然後攔住過路人加以逼迫,惡魔也是如此,他們小心翼翼的守著,想要抓住人類的靈魂。若是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候,尚未完全得到淨化,就會不斷被惡魔往下壓,無法上升至天上的國度面見上帝。」

這種「收稅人」的形象,確實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在聖經和聖父們的著作中,我們也會常常讀到「在靈魂離開肉體時,惡魔會去抓住人的靈魂」的描述。我們已經知道,在死亡之後,正直的人的靈魂,會受到天使的接引,罪人和不願意懺悔的人的靈魂,會被惡魔抓走。惡魔因為心中的怨恨,總是蓄意與人類唱反調,他們想要永遠掌控每一個人,然而,他們卻絲毫無法影響正直的人。

聖經和教父的教導,都曾提到惡魔所組成的「關稅局」。基督要在十字架上犧牲之前,曾說:「今後我不再同你們多講話了,因為這世界的執政者正來著﹔在我身上、他一無所有﹔」(約翰福音14:30)文中提到惡魔是「世界的執政者」,這句話的含意並非「惡魔是真正的執政者,它終將統治全世界」,而是說「在那個不公不義的世界裡,惡魔將成為統治者」。基督也向眾人宣稱「在我身上、他一無所有」,這裡指的「他」就是惡魔和死亡。

St. Paul曾經提到,「靈性的死亡」代表的是失去上帝的恩典。「你們呢、你們過去的時候在你們的過犯和罪惡中是死的﹔那時你們行于其中,順著這世界的世風,順著空中有權勢的執政者,就是現今在悖逆的人身上運用動力的靈。」(以弗所書2:1-2)這段文字指出,人類因「罪」和「惡魔的驅動」而死。

在上文中,惡魔被描述成「空中有權勢的執政者」,因為他不斷煽動人類、引起戰爭。教父們使用這樣的意象,準確地向我們描述「靈魂離開肉體邁向空中的天堂,卻遭遇到空中有權勢的執政者」。這一段文字也提到,這個執政者「現今在悖逆的人身上運用動力的靈」。

在舊約當中有許多段文字,都提到靈魂是如何被「收稅人」追討。在此,我想要提出其中兩段與讀者分享。第一段是節錄自大衛的詩篇。先知王對上帝說:「永恆主我的上帝阿,我避難于你里面﹔求你拯救我脫離一切追趕我的人,而搶救我﹔恐怕他們像獅子撕裂我,甚至撕碎,也無人搶救。」(詩篇7:1-2)另外一段是節錄自耶利米書:「我心里就像有火燒著,閉塞在我骨中﹔我含忍得不耐煩了,簡直不能自禁。我聽見了許多人的讒誹﹔四圍盡是恐怖!」(耶利米書20:9-10)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讀過了教父們對於「收稅人」的詮釋,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研讀教父們如何詮釋「向靈魂討稅」。首先,我們要瞭解各種說法的差異性,再討論其中的奧秘性。正直的人因為擁有上帝的恩典,所以,心中沒有絲毫恐懼,惡魔對他們也沒有任何影響力。不願意懺悔的人,受到「惡魔」和「情欲」的騷擾,內心會感到無比痛苦。我們必須特別留意,靈魂所負擔的「關稅」代表了兩種意義,第一種意義是「惡魔討稅之苦」,第二種意義是「內心情欲之苦」。對此,讀者應該更加留意,否則很容易造成錯誤的認知。在研讀本章節時,我也想建議讀者,要格外謹慎地瞭解教父們的真意。

St. Basil the Great藉著詩篇來詮釋這個概念。「求你拯救我脫離一切追趕我的人,而搶救我﹔恐怕他們像獅子撕裂我。」(詩篇7:2-3)有一些勇士,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對抗無形的敵人。如果他們身上還殘留罪的印記,就會「被世界的執政者追趕」。但是,如果他們身上已經沒有罪的痕跡,就會被釋放,「基督會賜給他們安息」。因此,他在死亡的威脅下才向救世主大聲呼求:「求你拯救我脫離一切追趕我的人,而搶救我﹔恐怕他們像獅子撕裂我。」因為他知道「基督是救世主,是人類的救恩」。而那完全不受罪染污的基督才說:「這世界的執政者正來著﹔在我身上、他一無所有。」因此,人類才可以說:「這世界的執政者正來著﹔在我身上、他只擁有『一點點』」。

死亡的時刻是非常殘酷的,因為,人們將回憶起自己的罪,他們也會見到恐怖的景象。St. John Chrysostom見證了這一切,有許多人曾向他述說那些恐怖的景象。那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景象,以致於「他的床劇烈地搖動,他用恐懼的眼神看著身旁的人」。

也就是說,他的肉體因為靈魂的恐懼而顫抖,所以造成了床的搖晃。St. John Chrysostom還說,如果這樣的景象會使我們害怕,那麼,如果有一天,當我們的靈魂離開肉體時,我們見到「天使威脅著我們,還有陰沉的勢力…等」我們會有多害怕呢?當靈魂離開肉體時,就算哭泣也是枉然。

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在提到這一點時特別強調,那些擁有「上帝之光」的人可以戰勝身邊的惡魔,因為,「神性之光」會燃燒他們。可見,當靈魂離開肉體時,只要人們與上帝同在,並且沐浴在「上帝之光」裡,就可以戰勝惡魔,由古至今皆然。St. Symeon曾說,對基督徒來說,如果在靈性的奮戰之中,惡魔沒有被「神性之光」燃燒,那麼,我們可以說他的奮戰是無益的。

因此,靈性生活的本質與目標,就是與「神性之光」結合。St. Symeon曾寫下這首讚美詩:「當黑暗的執政者來臨時,我沐浴在祢的光榮中,絲毫不受傷害。祢非凡的光消滅了黑暗,我完全信賴祢的恩典心中豪不畏懼,我接近祢、敬拜祢,敵人見到祢留下的印記而逃跑,他們對我究竟有何影響?」。

St. Diadochos of Photike稱那些在人們臨終時想要抓住靈魂的魔果為「凶悍的執政者」,也就是「陰間的統治者」。一個愛上帝的人,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愛會趕走恐懼,人們就能自由地凌駕於「陰間的統治者」之上。人類的靈魂在上帝的愛裡感到無比的喜樂,在死亡的時刻「與和平天使一起升上天堂,凌駕於黑暗的主人之上」。

因此,教父們覺得只是強調「惡魔的存在」還有「惡魔對人類殘酷攻擊的暴行」是不夠的,應該要強調如何才能逃離他們的威脅。人類藉著懺悔自己的罪,就可以完全淨除心中的怯懦與恐懼,並且充滿基督的愛,擺脫惡魔的威脅。因此,惡魔對人類是沒有掌控權的。

Abba Isaiah將那些在臨終之際接近靈魂的惡魔,稱為「黑暗的統治者」或「惡的統治者」。他教導我們,當人類的靈魂離開肉體時,天使會陪伴在一旁。然而,黑暗的勢力也會接近靈魂,想要統治他。此時,天使並不會和惡魔搏鬥,而是在靈魂身邊不斷提醒他生前所行的善,「如果靈魂最後戰勝了黑暗的勢力,天使就會與他一同歡欣慶祝」。這就是為什麼Abba Isaiah鼓勵我們,要努力實踐和平與博愛,要想到上帝和祂一切的善,要為了這個世界放下自己的私慾…等。

沙漠教父Theophilos the Archbishop也曾經針對此提出教導。他說在靈魂離開肉體時,天使和惡魔會展開一場法庭辯論。惡魔會提出「靈魂從出生到死亡,出於無知或者故意犯下的各式各樣的罪」,然後控告靈魂的罪行。另一方面,天使會將靈魂所行的善一一列舉出來。靈魂在這樣的審判下,會感到無比的恐懼。如果惡魔贏了,靈魂就會聽到「將這個不敬神的靈魂帶走,它不配上帝的榮耀」。但是,如果天使贏了,靈魂就會獲得自由,並且讓惡魔蒙羞,天使也會帶領靈魂「進入難以言喻的喜樂與光榮之中」。

在教父們的著作中,我們常常讀到類似的教導。Hesychios the Priest曾祈求上帝:「願黑暗的統治者來臨時,發現我們的惡行是如此稀少又微不足道。」他還教導我們,若是靈魂與上帝同在「上帝將會立刻還它清白」。

St. Theognostos還說,正直的靈魂升上天堂,進入和平的氛圍中,「與光芒四射又充滿喜樂的天使相遇,在空中,天使將會一路相伴,惡靈完全無法傷害它」。

教父們提出這些教導,並非憑著自己的想像,而是憑著他們所經歷的啟示。有時後,屬靈的人也會給予他們啟示,讓他們瞭解事實的真相。有時候,藉由上帝的啟示,他們會親身經歷到這些駭人的事。

Antony the Great曾經親眼目睹了這樣恐怖的景象。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陋室中出了神,他發現自己離開了肉體並且在空中漫步。他顯然受到了天使的帶領。有一些殘酷的惡魔,為了阻止他們升上天堂,不斷地提出他總總的惡行。然後,那些帶領他的天使開始反駁惡魔。他們說,上帝已經原諒了他從出生開始的種種行為,如果真要控告他的罪行,也只能從他出家成為僧侶的那一刻算起。「之後,惡魔無法證明他有任何的錯誤,因此他變得自由無礙」。

還有另一次,Antony the Great經歷了一件恐怖的事:在某一個夜裡,他在自己的陋室中被喚醒,這個聲音催促他走出去看看,然後,他見到「很高、沒有形體、看起來令人害怕」的一位,原來他就是惡魔,他直挺挺地站在他眼前,高舉雙手,捉住那些想要升上天堂的人,因為,有些人順利逃脫上了天堂,所以他氣得咬牙切齒。這件事帶給Antony the Great很大的啟示,這樣駭人的景象就是「靈魂通關」的情景。

St. John of the Ladder向我們描述了隱修士Stephen的恐怖經歷。Stephen在西乃山上隱修,他的住處相當接近Elijah先知所居住的洞穴。在他死亡的前一天,進入一種出神狀態,他的雙眼不斷環視著床的左、右邊。在身邊的人,聽到他不斷回答一些問題,好像在接受審問。有時候他說:「是的,你說得沒錯,也是因為這樣我才禁食了很多年。」有時候又說:「不,你對我的指控是錯的。」或者說:「你說得很對,我沒有任何的藉口。但是,我相信上帝是仁慈的。」St. John of the Ladder又補充說明:「這種持續不斷的、肉眼看不見的審問,真是一種令人非常害怕的景象。」最恐怖的是,他們還會為他冠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教會傳統中所提到的「討稅惡魔」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是空中的靈,他們會用恨與惡來打擊人類,不僅僅是人們在世的時後,當靈魂離開肉體時也是如此。

然而,惡魔顯然對於上帝的子民沒有任何影響力,因為,信靠上帝的人,不用經過惡魔這一關。如果世界的執政者沒有權力掌控基督,那些他同樣沒有權力掌控所有與基督結合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教父們建議我們最好要活在教會中,藉由懺悔、告解、各種靈性功課,還有正教的信仰和教父們的祈禱,讓整個生命過程無論生與死都融入教會中。這樣一來,黑暗的統治者與惡靈就無法掌控我們。

許多例子都向我們顯示,靈魂離開肉體時,會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戰鬥主要發生在那些還不夠淨化的人身上。最糟的是,許多人一直到臨終,都還沒意識到這令人震撼的一刻。現代的疾病,還有進步的醫藥文化,擾亂了人的精神狀態與構造,讓人們在面臨死亡的重要時刻,無法將注意力適當地集中在上帝和祈禱上。誠然,藥物雖然可以減輕病人的病痛與不適,卻同時改變了人的正常精神狀態。藥物使人無法察覺整個情況,也讓病人無法在死亡的當下追尋上帝的恩典。

臨終的時刻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敬畏上帝而且在靈性上對「死亡」有瞭解的人,都會祈求上帝,讓自己在臨終之時保持清醒的覺知。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人懺悔一切的罪並且尋求上帝的恩典。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保持警醒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教會要向上帝祈求,讓人們免於「突然的死亡」。

教父在著作中對「關稅局」提出很好得詮釋。我們必須用兩種角度來看「關稅局」。第一種角度是「惡魔的蓄意攻擊」,另一種是「情欲的存在」。除了探討與「黑暗的統治者」相關的教導之外,我也很希望跟讀者分享教父們對「關稅局」所提出的奧秘性的教導。

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當人的靈魂快要離開肉體時,就會回憶起一生中所犯的罪,這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狀態。St. John Chrysostom在談到這個主題時說:當人們面臨生理壽命的最後一天,「罪就會完全掌控他的靈魂」,罪會不斷擾動靈魂,情欲會「將心底的一切翻出來」。情欲貪婪地尋求滿足,但是人們卻無法滿足它。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

靈魂在離開肉體時,貪慾又會增強許多。關於此,St. Gregory of Nyssa為他的姊妹Macrina作了這樣的說明。如果一個人在污穢的地方待了很長的時間,就算他再回到乾淨的空氣中,也無法擺脫身上的惡臭。靈魂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愛好肉慾,當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就算能夠擁有精神性的生命,也無法擺脫塵世的惡臭。更確切地說,靈魂會變得物慾更重,因此「會處在極大的痛苦之中」。St. Gregory補充說明,有人說在墳墓邊會見到靈魂影子般的身形,如果人們說得沒錯,就表示靈魂即使在離開肉體之後,也離不開肉慾的生活。在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當財主發現自己身在陰間的時候,還在想著他的眷屬,這就告訴我們,那些愛好肉慾的靈魂,確實無法告別那充滿在塵世生命當中的情欲。

從正教的傳統中,我們得知了「肉體的情欲」和「靈魂的情欲」確實存在。既然,肉體和靈魂之間有一個緊密的結合,「肉體的情欲」和「靈魂的情欲」之間也是如此。「靈魂的情欲」藉由肉體的感官知覺而起作用。當靈魂脫離了肉體,靈魂無法滿足自己的情欲。不安的情欲造成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一種使人窒息的狀態。它們壓抑著靈魂,這種駭人的折磨,才是真正的地獄。也因為如此,神聖的教父們建議我們,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要努力淨化「靈魂的情欲」,這樣,當靈魂離開肉體時,才能夠完全的解脫,得到真正的自由,靈魂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而被上帝深深吸引。

然而,當靈魂離開肉體時,又會遭遇到另一個問題。St. Gregory of Nyssa教導我們,自然界的一切都會被自己所愛的事物深深吸引,也會把注意力放在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上。靈魂也是如此,它會被「神性」吸引,也會將注意力放在與「上帝」相關的事物上,因為,人類與上帝關係緊密,人類複製了上帝的原型。靈魂在離開了肉體之後成為「光」,脫離了一切肉體的苦痛,因此。它能夠很輕鬆自在地追尋吸引它的事物,向上帝邁進。然而,如果靈魂受到「物欲」和「情欲」的拖累,就會感到痛苦。這就好像肉體在經歷地震時會感到不安,它不但有可能被大量土石掩埋,也有可能被各種物體刺傷。

上文已經告訴我們,「物欲」與「情欲」會造成靈魂極大的苦惱。我們可以說,靈魂會經歷到一種令人驚恐的衝突感。一方面,靈魂很想要往上提昇,與上帝結合,因為人類是上帝的肖像。另一方面,情欲卻對靈魂百般蹂躪和折磨。這也是教父針對「關稅局」所提出的另一種詮釋。

Abba Dorotheos用一種很美妙又寫實的方法,描述了靈魂在離開肉體時所受到的苦楚。在人的一生中,靈魂可以藉由情欲轉移注意力,而得到暫時的慰藉。當靈魂感到極端的悲傷或痛苦時,肉體和情欲可以舒緩它的苦痛。人處在抑鬱的狀態下,常常藉著「吃、喝、睡、找朋友」來排解,想要從親近的人身上找到娛樂,藉此舒緩一部分的痛苦,讓自己更容易忘記內心深處的煩惱。然而,當靈魂離開了肉體時,「靈魂就必須與煩惱獨處,簡而言之,就是不斷受到煩惱的折磨」。此時,靈魂就像是被情欲和煩惱的火燃燒著,這樣的不安使它無法專注於上帝。這是一個很大的悲劇,因為,此時已經沒有了肉體,所以它無法得到任何一點點的舒緩。

Abba Dorotheos還提出了一個使人驚愕的例子。假設有一個人連續三天被囚禁在黑暗的陋室中,沒有食物也沒有水,他沒有睡覺、沒有跟任何人見面,也完全沒有唱誦讚美詩、祈禱或惦記著上帝。那麼,他一定很能體會「情欲如何在他身上作用」。事實上,在這樣的狀況下,靈魂和整個人都會被激怒。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許多被囚禁在監獄裡的人身上,可以得到證明,他們都受盡折磨。如果將這個例子套用在靈魂與肉體上,當靈魂離開肉體時,唯一能與它作伴的就只剩下「情欲」而已。

Abba Dorotheos也以發高燒的病人當作例子來向我們說明。如果一個人病了,又被憂鬱或負面的情緒所困擾,就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同樣的,狂熱的靈魂也是如此,「它的壞習性不斷折磨著它,苦澀的回憶總是縈繞不去,情欲讓它不斷地發牢騷,這種矛盾的感覺一直燃燒著它、折磨著它」。如果把靈魂所遭遇的痛苦想成是地獄、惡魔、黑暗和烈火,我們就可以瞭解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在地獄所遭受的折磨是如何。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探討了「關稅局」的意義,還有教父的著作是如何詮釋這個主題。教父們教導我們,一方面「關稅局」指的是靈魂的「情欲」,因為,肉體不存在之後,靈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被「情欲」壓抑著。另一方面,「關稅局」指的是邪惡的惡魔,他們統治著充滿情欲的人,所以,當人的靈魂離開肉體時,很自然地,惡魔就完全掌控了靈魂。而正直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靈魂和肉體的情欲,使自己得到淨化,並且讓自己沐浴在聖靈之中,與上帝完全結合,也讓自己遠離「討稅的惡魔」,儘管,那些惡魔對他完全沒有影響力。這些正直的人,將得到真正的自由,他們能夠完全專注於上帝,不斷朝上帝前進,最終與上帝合一。

因此,我們用不著害怕那些「討稅的惡魔」,只要我們在有限的生命內,好好療癒我們的靈魂,使它免除「情欲」之病,而且我們應該要分享上帝非受造的恩典,這樣一來,當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候,我們就能享受喜樂與歡悅。

然而,有些人受到「諾斯替教派」和「異教神話」的影響,堅持認為「關稅局」和「空中的惡靈」已經進入了基督教當中。這樣的說法在當時十分普遍。

毫無疑問地,在「諾斯替教派」的文獻中,還有古埃及神話與占星術的思想中,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觀點。然而,我們必須在這裡強調,雖然教父們向我們講述「關稅局」的教導,但是,教父們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教導必需以教會為根基來說的,它與「偶像崇拜」的理論和「諾斯替教派」的主張有非常顯著的不同,我們應該多加留意。神聖的教父們面對創新的思想時,從不會感到猶豫或畏懼。

確實,教父們從異教的世界中,汲取許多了元素,賦予它們基督教會的精神,而完成了許多富有原創性和啟發性的作品。我們都很熟悉,教父們曾經採用「靈魂不朽」、「靈魂出竅」、「靈魂與肉體的超然」、「靈魂的三元素」…等古代哲學家或古老傳統中蘊含的觀念。我們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教父賦予它們新的內涵和完全不同的視野。我們不能盲目遵從古代哲學家的理論採用「靈魂不朽」的說法,我們應該要用心深入教父們的教導,去理解教父們賦予它的新意義。

因此,在「關稅局」的議題上,教父們也提出了新的看法。儘管,古代傳統和異教思想中,都曾經提出「空中的執政者」、「空中的城門關卡」和「空中的惡靈」…等概念。在聖經和教父們的著作中,這些名詞也曾經出現過好幾次。就如同在本章中,教父們也提到「關稅局」、「空中的惡靈」,卻賦予了它們全新的意義和內涵。針對教父們在著作中對「關稅局」提出的教導,我們應該秉持以下面四個要點來詮釋。

第一、聖經中象徵性的語言確實需要好的詮釋。如果我們只憑想像或猜測來解讀文字的意象,就很容易對福音產生誤解。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只專注在神學的詮釋上,有時候也會誤解了聖經的原文。同樣地,如果我們對於「關稅局」的意義沒有深入瞭解,也很容易曲解它真正的意義。我們不該用現代的「關稅局」來想,在現今的時代中,「關稅局」是人們在入境或出境時必經的單位。然而,「關稅局」卻具有另一種象徵性意義,必須要用正教的觀點來詮釋。

第二、惡魔確實存在,他們就是黑暗的天使。他們也有「位格」,因此上帝允許他們擁有「自由意志」。人們也有「自由意志」,然而,在濫用的情況下,人們受到了惡魔的統治。也就是說,在靈魂離開肉體時,如果此人在世的時候就不願意懺悔,又受到惡魔的統治,惡魔就會想要佔有這個靈魂。在基督在有名的比喻中,祂對那個愚癡的財主說:「糊塗人哪,就在今天夜裡,你的財物就要你的命了!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20)根據教父們的詮釋,那位財主死後,惡魔就會向他的靈魂追討一切的財務。

第三、對於上帝的子民,惡魔沒有任何的影響力或統治權。所有與上帝結合的人,他們的身心都充滿了上帝非受造的能量,他們完全不在惡魔的掌控之下。因此,那些「神化」(與上帝合一)的人,並不需要通過「關稅局」的考驗。

第四、根據前文中所提到的教父們的教導,我們可以知道,惡魔是真正的靈,他們受到「情欲」所驅使。事實上,在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情欲」得不到滿足,因此受到壓抑呈現窒息的狀態。

當我們以這些神學性的架構來檢視「關稅局」的觀念時,我們就會發現,用「關稅局」的意象來詮釋是非常合適的。然而,如果我們只憑自己的想法來詮釋,就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See ectended analysis in G. Konstantinou: Dictionary of holy Scriptures, ed. Grigori, op. 966(GK).

Macarius of Egypt: Homily 43, 9, CWS p.222.

Basil the Great: Homily on Psalm 7, 2. PG 29, 232B, D.

John Chrysostom: Homily 44 on Matthew, EPE 11, p. 170 (GK).

SC 174, p.310.

Diadochus of Photiki: On spiritual knowledge, 100, Philokalia 1, p.295.

Evergetinos, op. cit. p. 101f.

Ibid. p. 102f.

Hesychios: On watchfulness and holiness 161, Philok. 1, p.190.

Ibid. 149, p.188.

Theognosto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virtues 61, Philok. 2, p.373.

Evergetinos, op. cit. p.99.

Ibid. p.100.

John of the Ladder: Step 7, CWS p.142

John Chrysostom: Homily 44 on Matthew, EPE 11, p. 168 (GK).

Gregory of Nyssa: On the Soul and Resurrection, Ch. 6, SVS p.76.

Ibid. p. 83.

Dorotheos: Discourse 12, Fear of punishment, CS 33, p.183f.

2.6 靈魂的中間狀態

2.6 The intermediate state of souls

我們所說的「靈魂的中間狀態」,指的是從「靈魂離開肉體」直到「基督第二次來臨,靈魂與復活的肉體結合」的過程。也就是說,這是靈魂在「生物體的生命」與「肉身復活了之後,靈魂與此永垂不朽的肉體結合在一起」這兩個事件中間的旅程。從靈魂「受造」以來,肉身與靈魂之間就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連結,既然,靈魂已經與肉體分開,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中間狀態對靈魂來說並不是很自然,它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狀態。

我們應該要特別留意「靈魂的中間狀態」的用詞,因為在拉丁文中,它代表了不同的意義。拉丁文所說的「靈魂的中間狀態」,指的是靈魂接受淨化之火的冶煉。他們認為,即使正直的人的靈魂也必須通過此火的淨化。關於這一點,我並不打算在此深入探討,我將另闢一個章節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更有系統地來瞭解,人類的靈魂究竟「住在哪裡」、「如何生活」?當代人對於這些問題都懷抱著高度的興趣。誠然,我們不能沉溺在幻想中,以為我們可以百分之百掌握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這些奧秘在未來才會完全被啟示給人類。儘管如此,上帝還是願意將某些奧秘的真理啟示給聖徒,藉著聖徒的教導,我們才能得知一部分真相。在下文中,我們也要一起深入教父們的教導,藉此瞭解這些偉大的真相。

正如前面的章節所述,我們的靈魂是受造物,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也就是說,靈魂的存在有個確切的起點,然而,上帝卻希望靈魂的存在沒有終點。靈魂是由純理智元素所組成,肉體是由實體元素所組成,而靈魂與肉體又組成了人類的「存有」。靈魂本身察覺不到肉體的感官知覺,但是,靈魂也不完全是精神性的。St. John of Damascus教導我們,天使也被稱作是「純理智的靈」,他們具有純理智的本質,若是將他們與俗世的物質相提並論,我們才能說他們是精神性的,因為,我們必須知道「只有『神性』具有真正的精神性」。

我們所說的「非精神性的」、「無法感知的」、「沒有形體的」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種層面,是「本質」上的意義,第二種層面,是「憑藉著恩典而得到」的意義。第一種層面代表了天生的自然本性就是如此,而第二種層面代表了「與世俗的物質相提並論」之下,「憑藉著上帝的恩典」才能變成如此。因此,St. John of Damascus說:只有上帝的「本質」是真正的非精神性的、無法感知的、沒有形體的,而天使、惡魔和人類的靈魂只有在「與世俗的物質相提並論」時,「憑藉著上帝的恩典」才能被稱作是非精神性的、無法感知的、沒有形體的。

因此,靈魂雖然是純理智的靈,卻不像上帝那樣,他們是受造的、是天上的。就像天使一樣,儘管天使是為上帝工作的靈,他是天上的存有,而靈魂也是天上的。我們知道,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將受到天使或惡魔的接引。但是,如果他們是純理智的,這一切是如何進行的呢?

哲學家和各宗教的追隨者都曾經提出理論來解釋靈魂離開肉體時的狀態。關於死後的生命,人類總是不斷嘗試著找答案。在下文中,St. Dionysios the Areopagite整理了前人的思想。

St. Dionysios the Areopagite在著作中寫道,有許多非宗教領域的人士都曾對「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狀態」提出理論。其中一種理論主張,靈魂將不復存在,另一種主張,靈魂與肉體的連結就此一刀兩斷,他們都不贊同「肉體的復活」還有「靈魂與肉體的再度結合」。此外,還有人主張靈魂會進入其他的肉體,成為每一世的生命,這樣的看法與「輪迴」和「靈魂轉生」的理論是一致的。還有人宣稱,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的生活型態與現世相差不遠,只要食用適當的食物,易腐朽的身體就能變得跟天使一樣。千禧年主義的信徒(Chiliasts)就屬於這一類。然而,St. Dionysios the Areopagite認為上述這些關於「死後靈魂的狀態」的理論,都是錯誤的,他特別強調,那些最出眾的聖人們絕不會讓自己陷入這些錯誤的看法之中。

在聖經許多章節中都曾經提到,人死了之後靈魂還會存在。其中有一個例子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這是在撒勒法發生的奧秘,先知以利亞的祈求讓寡婦的兒子復活了。當時,以利亞向永恆主哀呼說:「永恆主我的上帝阿,叫這孩子魂回身上吧!」永恆主聽了以利亞的聲音﹔孩子魂回,他就活了。(列王記上17:21-23)事實上,孩子的魂之所以會回身,是因為這孩子死後,靈魂並沒有消失,它仍然存在。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其他人身上,例如:伯大尼的拉撒路(約翰福音11:1-44)、拿因城裡寡婦的兒子(路加福音7:11-17)和睚魯的女兒(馬可福音5:21-23)都曾經死而復活。它們的靈魂都在基督說完話之後回到身體內。當聖經提到舊約中的那些賢人的死亡,都會說他們的靈魂現在「被收殮歸他先族人」(創世紀25:8)。

在基督「顯聖容」的時候,就曾出現兩位舊約中的偉大先知的身影,也就是摩西和以利亞。還有,在基督受難之前,基督對身邊那位向祂致意的犯人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同我在樂園里了。」(路加福音23:43)基督的這段話證實了人在死亡之後,靈魂並不會消失,它將繼續存在。在聖經當中,還有其他許多章節曾經提到死後靈魂的存在,在此我們無法一一列出。

教父的傳統和基督親身的經歷都向我們證實了這個事實,如果有人提出反對,就等於是反對了上帝啟示給我們的信仰,對上帝十分不敬。我們都是為了能夠永遠與上帝同在,所以在每日的生活中努力不懈地遵守基督的誡命,所以,我們更要堅守這個事實,因為,若是我們接受其他錯誤的思想,就等於是動搖了信仰的根基。St. Nicetas Stethatos曾言:「過著虔誠生活的人,就會獲得生命,即使在他們離世之後」。為了怕人們誤會只有虔誠的靈魂在死後會繼續存在,他又補充說明,除了虔誠的人之外,那些不虔誠的或不正直的人的靈魂,死後也會繼續存在,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那些不虔誠的人,死後將會為他生前的行為,付出相當的代價」。

在教父的著作中,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它明白地駁斥了靈魂「轉世輪迴」的理論。儘管人的靈魂與肉體分離,但是他的hypostasis(本質)卻不會消失。上帝在創造肉體時同時創造了靈魂,這代表了每個人的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

hypostasis這個字是從「站在底部」這個動詞衍生出來的,它含有「穩定」、「根基」、「基礎」…等意義。在神學上,我們使用hypostasis這個詞,主要是表達「本質」、「存有」的意義,與它對比的詞就是「外表」、「外在」。根據St. John of Damascus的說法,hypostasis這個字有兩種意義:第一是「存在」,第二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存在」。也就是說,人是一個hypostasis,具有真正的「存在」,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種巧妙的獨特性,使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hypostasis都有分別。

當人們被創造出來時,人們具有特殊的「本質」和「位格」(hypostasis-person),即使在人們死後,這個「本質」也不會消失。St. John of Damascus說,在每個人受造之初,「本質」構成了肉體和靈魂。也就是說,在人類受造之初,上帝讓靈魂與肉體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本質」,也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這個「本質」並不會分裂,即使是死亡也無法破壞它。因此,「就算是死亡讓靈魂與肉體分離,兩者的『本質』還是完好如初的一個共同體」。因為,每一個受造物最初受造的時候,就是由『本質』所構成」。

這就是為什麼在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中,上主說:「財主見到『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而不是說:「財主見到『拉撒路的靈魂』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他仍舊是拉撒路,因為,死亡無法消滅他的「本質」。

St. Gregory of Nyssa教導我們「當靈魂離開肉體時,此人的『本質』並不會被摧毀」。為了清楚表達他的立論,他提出了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

第一個意象是「繪畫的創作」。當畫家想要描繪出某個事件或人物時,他除了要先知道怎麼調色之外,看到某個顏色時,也要懂得分辨它是由哪些顏色調配而成的。他必須完全瞭解每一種顏色巧妙的特性,像是黑、白、黃…等,也要精確掌握調色的知識,例如,把某幾種顏色混合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顏色。在調色完成時,他也不會忘掉每一個「原色」的特性。「靈魂」和「肉體」的關係也是如此,「肉體」也是由許多的元素混合而成。

對於組成肉體的各個元素,靈魂都一清二楚,就算有一天肉體瓦解了,靈魂還是不會將它們遺忘。即使這些元素散布在不同的地方,靈魂還是能夠認出它們,並且清楚瞭解它們,將它們拼湊在一起,讓它們重新組合成一體,重現之前瓦解的肉體。當耶穌第二次來臨時,依據上帝的話語,肉體的重組就會發生。事實上,儘管靈魂已經與肉體分離,然而,它仍舊清楚記得肉體的所有組成元素。

第二個意象是「陶瓷藝術」。從這個意象我們可以瞭解,在眾多不同的元素當中,靈魂要認出自己的肉體並不困難。各式的陶器都是用相同的陶土做成的。儘管,它們使用相同材料,卻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它們有可能是瓶、壺或盤…等。即使它們被打破成碎片,全部混合在一起,這些陶器的主人還是可以根據它們的特色來認出它們,並且將碎片重新分類為瓶、壺或盤…等。就算這些碎片和陶土混合在一起,它們的主人還是可以輕易的認出來。

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也是如此。在靈魂離開肉體而且肉體已經瓦解了之後,靈魂仍然可以認出自己的肉體,即使肉體的碎片與其它的肉體、或者與其他基本元素(如:水、空氣…等)混合在一起,靈魂仍然會認出它。「靈魂總是能夠認出它原本擁有的形體」。

這顯示了死亡(靈魂與肉體的分離)並不會使人的「本質」消失,就算死亡已發生,此人仍舊會存在。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當基督第二次來臨的時候,它們又會再度合為一體。因此,正教會並不贊同「靈魂與肉體分離之後,會死亡或消失」,也不贊同「靈魂會再投生到其他肉體」。每一個肉體都與某一個特定的靈魂連結,每一個靈魂也只與某一個特定的肉體連結,它們二者的組合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本質」。當我們說人類具有獨特的「本質」和「位格」時,這也代表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有。

光是「本質」的理論,就足以推翻「輪迴」和「靈魂轉生」的主張。這些主張認為同一個靈魂會進入非常多不同的肉體或存有物的體內。此理論認為靈魂有可能會進入人、動物、植物、爬蟲類…等生物體內,St. Gregory of Nyssa認為此理論使人失去尊嚴,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所以提出多方面的論證來駁斥這樣的說法。

St. Gregory of Nyssa說,提出此理論的那些人,完全不瞭解「自然」的特性,他們將理性、非理性、有感知能力、無感知能力的生物全都混淆在一起。他們以為靈魂有時候是理性的生物,有時候卻活在爬蟲類的巢穴中,有時候是肉食性動物,或和鳥一樣在空中飛翔,有時候又變成無感知能力的樹木或有毒的植物…等。最糟的是,人們在見到某一種有毒的或肉食性動物時,竟然認為自己與它們是同類,拿自己與它們相提並論。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很棘手,因為,人們不得不把一切生物當作自己的親族,如果自己與樹、盆栽、動物…等沒有差別的話,許多事情都會變得很難處理。如果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體內都可能住著人類的靈魂,那麼,人們應該如何自處?基於這樣的理由,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們應該捨棄「轉世輪迴」的理論。

在正教會中我們也不接受「輪迴」和「靈魂轉生」的看法。這些主張已經受到正式的譴責。「正教宗教會議」(Synodikon Orthodoxy)曾經提出:「那些表面上尊崇正教信仰,私底下卻又厚顏無恥地將與靈魂、天堂、人間和其他受造物相關的違反教會的思想引入正教會的人,實在不配留在教會當中。」換句話說,就「人類靈魂」的議題上,那些想把古代偶像崇拜的思想融入正教信仰的人,實在應該被逐出教會。

另外一個關於逐出教會的規範寫道:「有一些人,對於外教所謂的『哲學家智慧』情有獨鍾,他們追隨外教的導師,接受靈魂的轉生與輪迴,甚至接受自己就像那些愚蠢的動物一樣,死了之後就化為烏有,因此,蔑視復活、審判和最終的報償,這些人都不配留在教會當中。」

在本章前面的部份,我們已經詳細討論過,人類的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不是受到天使接引而進入亞伯拉罕的懷抱,就是被惡魔帶入陰間。這是教會教導我們的真理。

儘管,無論是正直的人或是罪人,都還不算真正到了地獄或天堂,然而,他們已經預先嚐到了天堂或地獄的滋味。St. Mark Eugenicus曾說,聖徒們的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內心感受到極大的喜悅,無論我們稱之為「與上帝合一」、「與上帝同在」或「天上的國度」,比起「復活的希望」都還不算圓滿。因為,他們的靈魂還在等待基督第二次來臨,到時候,肉體將會復活與靈魂共享上帝的光榮,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圓滿。

在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它等待著基督再來時「肉體的復活」和「審判」,然而,在這之前,靈魂也會依據生前的行為,預先感受著某種特別的狀態,它們會旅居在特別的地方,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生活狀態。St. Mark Eugenicus說,無論是正直的人或是罪人的靈魂,都會待在某個「適合它們的地方」。正直的人將會與上帝和天使一同住在伊甸園(這是亞當墮落前的住所)裡,過著舒適又無憂無慮的日子,然而,罪人將會帶著矛盾和悲傷的情緒,住在陰間,就好像罪犯不安地等待著審判的結果。但是,無論是正直的人或是罪人,都不算是進入真正的天堂或地獄。因此,我們應該留意「伊甸園」和「天堂」的區別,還有「陰間」和「地獄」的差別。正直的人死後會進入「伊甸園」,但是,他們等待著肉體復活的時候,可以進入「天堂」。而罪人死後會進入「陰間」,在肉體復活和接受審判之後,就會進入「地獄」。

誠然,無論是「伊甸園」或「陰間」都不屬於一般物質界的地方,而是精神界的。我們都知道,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並不會透過感官知覺來作用,因此,它並不會待在一個屬於物質界的地方。St. Mark Eugenicush曾說:我們所說的天使住在「天堂」裡,然而,就算我們將「天堂」稱為一個地方,但是它也不屬於物質界,它「超越了感官知覺與理解力」。的確,St. John of Damascus在著作中也提到:「一個地方若是屬於精神界,它的本質與作用都是精神性的、無形的,必須用心才能體會。」這是一個無形的、遠離塵世的、最神聖的地方,是天使與聖徒的住處,也是充滿上帝榮光的地方。

因此,我們無法為聖徒或罪人的靈魂目前居住的地方下定義,我們使用「伊甸園」或「陰間」等詞,表示某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正直的人分享了上帝的光榮,而罪人不斷被上帝的神性能量燃燒著。

關於此,St. Diadochos of Photike還有自己獨到的觀察,他發現:對人類來說,「靈魂與肉體的結合」是最圓滿的狀態,然而,對天使來說,「單純的本性」就是圓滿的狀態。因此,天使的視野不但可以遍及這個地方,也可以超越這個地方。儘管天使的本性並不完美,但是,那些本性還沾染俗塵的,無法見到他們,相反地,天使卻可以見到他們。而靈魂與天使就不一樣,當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它就再也無法見到那個地方的事物了」,因為,它們不屬於同一個整體。

這並不表示靈魂沒有記憶,也不表示它們對我們漠不關心。身在陰間的財主也不斷掛念著世間的親人,儘管,他無法給他們任何幫助。也就是說,那些已經過世的人還會記得生前與他相關的人,但是,他們卻活在不同的時空裡。透過上帝,聖徒的靈魂瞭解我們的狀態,因為他們擁有上帝的愛,他們與上帝合一。他們會傾聽我們的祈禱,幫我們轉達給上帝。這一切都是憑藉著上帝的恩典,因為他們和上帝是一體的。St. Diadochos強調,這就是人的靈魂與天使的不同之處。

正如上文所述,一個不願意懺悔的罪人過世以後,他的靈魂會發現自己身在「陰間」,「陰間」與「地獄」是不同的。「陰間」讓靈魂預先體驗了「地獄」永恆的折磨。那裡就好像是有罪的靈魂等著被審判的等候室。St. Gregory of Nyssa說:我們不該把「陰間」想成是一個地方,而應該把它想成是靈魂所經歷的一種狀態,它是肉眼不可見的,是屬於精神界的。「陰間」所代表的意義,是靈魂「變成一種讓人看不見也察覺不到的狀態」。St. Nicetas Stethatos把「陰間」詮釋為「一個隱蔽又黑暗的地方」就像是監獄一般。

如果一個人在世的時候,靈魂沒有獲得醫治,在它離開肉體之後,就會因情欲的折磨而受苦,無法得到任何舒緩。它完全分享不到上帝的「光」和「能」,因此,它是一片黑暗,是痛苦的折磨,是一種十分幽暗的生活方式。而這就是所謂的「陰間」。

相反地,正直的人在離世之後,活在「伊甸園」當中,活在亞伯拉罕的懷抱中。換句話說,他們活在上帝的「光」與「能」中。St. Nicetas Stethatos曾說,聖徒們的靈魂是純潔的,散發著馨香,他們沐浴在上帝最純淨的光中,充滿了上帝的榮耀,他們正直、智慧、純潔的人生讓他們閃耀著光芒。這些靈魂「被友善的天使引導著,朝向第一道光」。這道光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而第二道光來自於天使和正直的人,他們分享了上帝所散發的第一道光。

許多神聖的教父們都曾經這樣教導我們,然而,在此我只提出St. Gregory Palamas的說法。當別人問他:「聖徒永恆的靈魂在哪裡?」他回答道:「他們不就是與天使在一起沐浴在上帝的光芒中嗎?」

在前文中我們曾經提過,人類的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會依生前的行為得到報償,也就是說,靈魂會經歷一種狀態,類似於生前的生活型態。如果他們得到淨化,他們就能夠沐浴在上帝的「光」與「能」中,如果他們沒有得到醫治,他們就會經歷到「上帝之能」的燃燒,他們將會進入一個隱蔽又黑暗的地方,也就是「陰間」。然而,在St. Andrew of Crete的著作中有一個段落提到,即使是聖徒的靈魂在離開肉體之後,也會經過「陰間」。他將這個說法與「上帝之母」連結在一起。

St. Andrew of Crete教導我們,我們每個人的靈魂,甚至是聖徒的靈魂都必須「行經這個幽暗的地方,然而,卻不會定居下來」。毋庸置疑地,聖徒的靈魂會經過「陰間」卻不會停留,而罪人的靈魂則會留在那兒。聖徒們之所以經過那兒,是為了可以親身瞭解這個奇妙的奧秘,也能更清楚知道基督戰勝了「陰間」與「死亡」。

在深入探討了教父們的詮釋之後,讓我們一起來看正教會的詮釋:在正教的觀點下,聖徒的靈魂帶著上帝的恩典,走過死亡,奧秘地參與了基督的勝利,基督戰勝了死亡與惡魔。這是最偉大的靈性知識。

最後我想作個總結。我們可以說「靈魂的中間狀態」是一種等待的狀態,在這段時間內,靈魂會預先體驗肉體復活之後與肉體結合的感受。因此,我們應該要為離世的親朋好友們祈禱,因為,他們非常需要我們的祈禱。教會有各種紀念儀式和祈禱,它們以一種我們無法確切瞭解的方式,為靈魂帶來利益。總之,在祈禱當中惦念著去世的親友是我們的習俗。他們處在目前的狀態,無法為自己做些什麼,還活在世上的我們,卻可以幫助他們。讓我們一起祈求聖徒,因為他們處在上帝非受造的光中,可以自在地與上帝溝通。

John of Damascus: The Orthodox Faith, BK. 2, 3, FC 37, p.205.

Ibid.

Dionysios the Areopagite: The celestial hierarchy, Ch. 7, I, 2, CWS p.250.

Nicetas Stechatos, Mystika syggrammata, p. 122 (GK).

Liddel & Scott: Mega Lexikon, Vol. 4, p. 485 (GK).

John of Damascus: Philosophical chapters, 29, FC 37, p.54.

Ibid. ch. 66, p.104.

Gregory of Nyssa, op. cit. ch.5, p. 65-69.

Ibid. ch. 8, p. 90-92.

Triodion, ed. Phos, p. 159 (GK).

Patrologia Orientalis 15, p.152 (GK).

Mark Eugenicus: On purgatorial fire, homily 2, Ibid. p.110.

Mark Eugenicus, PO 15, p. 153.

Diadochos of Photiki: Oraseis 29, Philok. 9, p.342 (GK).

Gregory of Nyssa, op. cit. p.235.

Ibid. p.225.

Nicetas Stethatos, op. cit. p.125.

Ibid. p.123f.

Gregory Palamas: Against Gregoras 3, 27, Syggrammata vol.4, p.336 (GK).

Andrew of Crete: Homily 12, On the Dormition of the Virgin, PG 97, 1049-1052.

2.7 嬰兒的死亡

2.7 The death of infants

在本章結束之前,我想以St. Gregory of Nyssa的著作為教材,與讀者共同探討「嬰兒的死亡」。本文的內容,與前文中所提到的「肉體與靈魂的分離」有很大的關聯性。在本文中,一方面,會針對前面章節中教父們對死亡提出的教導做一個總結,一方面,也會更深入探討一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趣看法。

St. Gregory of Nyssa曾經發表過一篇簡短的論文,標題是「來不及體驗生命的嬰兒」(Concerning infants snatched away prematurely),文中討論的對象,就是那些尚未嘗過人生的滋味就失去生命的嬰兒。這篇論文是為了神聖的卡帕多細亞總督(Governor Hierios of Cappadocia)而寫的,他曾向St. Gregory of Nyssa請教應該如何看待那些在非常年幼的時候,甚至,一出生之後就去世的嬰兒。

在開始探討這個主題之前,St. Gregory of Nyssa藉此機會向這位總督表達讚賞,並稱他為「傑出又受人敬佩的領導者」。他還在導論中寫道他擁有許多卓越的天賦,他對於世間財十分澹泊,卻擅長儲蓄「愛」的寶藏,對人類的靈魂抱持高度的興趣。換句話說,他對眾人充滿愛心,也不忘時常反觀自己的內在。

在導論中也提到,St. Gregory of Nyssa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他自比為一隻競技場外的老馬,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專注精神好好答覆這位總督的提問。St. Gregory of Nyssa在文中也提到,這位傑出的總督總是不斷追尋著上帝對世界的規劃和治理,這是他得天獨厚的天賦之一。他向St. Gregory of Nyssa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活得很長壽,有些人的生命才剛開始就結束了?

這個問題確實意義深廣。St. Gregory給了它很美妙的答案。有一些孩子,在初登上人生舞台時,才吸入第一口氣,才剛以哭聲迎接生命的開端,用眼淚向大自然致意,在還沒有享受任何甜蜜之前,就初嘗了人生的苦澀。這樣纖柔的孩子,甚至連關節都尚未發育完全,就離開了人世。或許,因為他一出生就暴露於風雨中,或許是因為窒息,或許是其他疾病瞬間奪走他的生命。如果是這樣, 這個孩子需要面對審判嗎?他會受到聖水的滋潤與祝福,抑或受到淨化之火的燃燒呢?因為,在這個孩子的人生中,無論是善的、惡的都還來不及做,所以,也留下了無限的可能性。沒有任何的付出,就沒有任何的好壞與報償。如果孩子們不曾做過任何選擇,也不曾採取過任何行動,他們如何能夠憑空進入眾人所盼望的天堂?就算孩子死後真的進入天堂,那麼,比起那些一生都在努力奮鬥的人來說,這樣的結果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如果真是如此,想進天堂的人只要壽命短一點不就得了?

在點出問題的關鍵之後,St. Gregory of Nyssa竭盡心力為我們提供詳盡的答案。他也承認,在上帝的思想中,這些議題確實是尚未探究的領域,因此,他引用使徒保羅的話:「極深哪!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他的判斷、多麼不能探索阿!他的道路、多麼追蹤不盡阿!誰知道主的心思?」(羅馬書11:33-34)儘管如此,他還是著手進行,因為,他相信神性的恩典將會給他啟發。少了華麗的修辭和語法,他尋著理性的脈絡來探討這個問題。

St. Gregory所提出的第一個重點是「人的本性來自於上帝」。一切受造物的來源都是上帝而非自己。上帝擁有非受造的本質,超越了感官世界的各個向度,它不增也不減,我們無法為「祂」下任何定義。相反地,受造物的本質不是永恆的,它有時增有時減。人的本性是上帝的肖像,它由各種元素組成,其中有「純理智」的也有「感官界」的。「純理智」的元素是天使的、無形的,它適合在遠離塵世的空間裡,因此它屬於天上。在此,St. Gregory提到天使的身體,他形容它是「天上的、靈巧的、來去自如的」,因為「純理智」的元素是輕盈的、純淨的、美好的、也是來去自如的。相反地,「感知界」的元素卻不相同。為了讓這個世間不要完全與「純理智」絕緣,上帝創造了人類,這樣,「純理智」和「感知界」才能結合為一。換句話說,人類包含了整個受造物,因為人是由「純理智」和「感知界」融合而成的。

St. Gregory所提出的第二個重點是,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是要人類藉由「純理智」的本性,在整個受造物上彰顯祂的光榮。就好像肉體必須藉著地上的食物來維生,因為它是屬於地上的,所以,「純理智」的本性也必須藉著精神糧食來存活。食物在進入身體的同時,也提供身體能量。同樣地,「純理智」在參與本質時,也提供生命的能量。

因此,「純理智」的生活就是與上帝合一的生活。我們都知道,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器官都對應了某一種特殊的功能。人類的眼睛,是感受光線的器官,人類無法用手指或其他器官來看。人類也必須藉由「純理智」來見到上帝。「生命」就是「與上帝合一」,靈魂藉著與上帝合一來領受上帝的知識。因此,如果一個人輕忽了上帝,就理所當然無法與上帝合一。

墮落和輕忽使人失去生命。儘管人類曾經墮落,上帝卻醫治了人類的「惡」。人類的「惡」就是拒絕上帝,不再與上帝的融合。醫治人類的「惡」的方法,就是要使人重新轉向上帝並且與上帝合一,因為上帝是真正的生命。我們必須治療靈魂中「純理智」的部份才能轉「惡」為「善」,然而,如果一個人輕忽了福音中的奧秘,就無法領受真正的治療。

St. Gregory of Nyssa指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他認為與上帝合一的重要媒介就是靈魂當中「純理智」的部份。人類藉著「純理智」的部份與上帝融合並且領受祂的知識,而這也是人類真正的生命。然而,由於墮落,人類失去了生命,招來了病態(也就是死亡),因此,人類靈魂中「純理智」的部份需要得到醫治,它需要見到「上帝之光」並且與上帝融合。

上帝塑造了人的本性,因此,人們終其一生會不斷地嚮往上帝。人類被創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與上帝合一」。因此,生命的終極快樂和圓滿就是「神化」(與上帝合一)的境界。對人類而言,「神化」的境界並不是某種「報償」,而是一種「自然狀態」。沒有與上帝合一也不是某種「懲罰」,而是人類靈魂和一切受造物的「病態」。

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St. Gregory以人類的眼睛作為例子。對人類而言,眼睛具有「看」的功能,這種功能並不是某種「報償」或「獎賞」,而是一種健康的「自然狀態」。但是,如果有一天眼睛看不見了,這也絕對不是某種「責難」或「懲罰」,而是因為眼睛「生病」了。因此,快樂的人生是與生俱來的,能夠「淨化自己的感官」就能擁有快樂的人生。然而,如果有人們的心靈之眼被污穢了,就無法認識上帝,也無法與上帝合一。這並不是某種「懲罰」,而是靈魂中純理智的部份生病了,這是一種生病時所呈現的自然狀態。

St. Gregory所提出的第三個重點是,人類自然的天性是趨於「善」的。此點與前面兩個重點很有關聯。「那些終其一生都未曾行善或行惡的幼兒將會如何受審判?他們將會被送往哪裡?」面對這樣的問題,St. Gregory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十分恰當,因為,審判的結果和幼兒的去處與「公平正義」(究竟是對是錯)無關,而是與靈魂的自然狀態有關,人類自然的本性究竟處於「健康」或是「病態」的狀態,才是關鍵。「追求善」的生命無關乎「公平正義」,這是健康的靈魂所呈現出的自然狀態。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我想舉例來說明。假設有兩位得到眼疾的病人,其中一位積極的接受治療,儘管治療過程令人不適,他還是願意遵照醫學上專業的建議。而另外一位完全不接受醫生的任何建議,而且過著沒有節制的生活。在自然的狀態下,第一位病人將會痊癒,並且享受健康的視力,另外一位病人則會失去視力。

這個例子清楚地顯示,人應該要跟隨本性過著追求善的生活,那些跟隨肉慾過生活的人,就是患了「無知」的病,也就是讓靈魂的靈性覺知受到污染。每個人如果能夠好好治療和淨化「心靈之眼」,去除心中的無知,就能達到快樂人生的自然狀態。此外,如果有人不願意淨化自己,而活在虛幻的享樂之中,就會使自己的病症越來越棘手,讓自己遠離自然狀態,過著與上帝疏離的違反自然的生活。

從上文我們可以瞭解,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態度與方式決定了每個人的「靈魂之眼」是否可以得到醫治。然而,嬰兒的情況就不盡相同。首先,嬰兒處於健康的自然狀態,他的靈魂尚未染病,因此也不需要被淨化或醫治,他從未經歷過「惡」,也沒有任何靈魂的疾病可以阻止他領受「上帝之光」。

St. Gregory of Nyssa的教導讓我們明白,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是純淨的。人類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受到「智慧」(nous)的啟發。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是孩童也擁有純理智的祈禱,這種祈禱會以合乎他們年齡的表達模式和圖像來進行。當人類被創造出來時,他的「智慧」會處於一種被啟發的狀態。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發現孩童會祈禱,甚至,我們還發現孩童可以在睡夢中祈禱。某一位聖山的僧侶說:當孩童將注意力集中在某處,或是沒有理由的微笑,這就代表了他們見到天使。孩童和聖徒的處境類似,天使經常圍繞在他們身邊。

關於此,正教的神學與西方的神學抱持著不同的看法。西方的神學認為,罪是先天遺傳的,人從祖先那裡遺傳了罪。然而,正教的神學認為,人天生下來就擁有純淨的「智慧」,這是一種受啟發的智慧,是人的自然狀態。關於祖先的罪,我們所承襲的是「必死的命運」與「肉體的腐敗」,因為,隨著孩童日漸長大,他們的情欲也會增強,直到有一天,靈魂中純理智的部份因為情欲而蒙上陰影。關於此前面的章節已經討論過。誠然,情欲和周遭黑暗的環境,確實讓孩童靈魂的純理智部份日漸被黑暗吞噬。

再來,我想與讀者討論「受洗」的問題。既然嬰兒擁有純淨的智慧,又處於一種受啟發的光明狀態,而且嬰兒也擁有純理智的祈禱,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幫嬰兒受洗呢? 從教父傳統中我們瞭解,藉著「受洗」我們可以擺脫從祖先那裡承襲的罪,並且與「基督的身體」(教會)結合在一起,獲得戰勝死亡的力量。我們為嬰兒受洗,使他們成為教會的一份子,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這樣他們才能超越死亡,擺脫那件代表了「必死的命運」與「肉體的腐敗」的皮衣。也就是說,當他們長大之後,就算「智慧」已經被「情欲」或「黑暗的環境」蒙蔽,他們還有機會再一次淨化靈魂中純理智的部份,征服內心的情欲,並且在基督體內戰勝死亡。

如果「受洗」在孩童身上可以起這樣的作用,成人也可以藉著「受洗」淨化心中情欲,然後,藉著「敷聖油」儀式啟發「智慧」。再者,「受洗」可以使他們成為教會的一份子,讓他們在聖事中與基督合一,並且獲得戰勝死亡的力量,達到「神化」(與上帝合一)的境界。無論對於幼童或是成人來說,「受洗」最深層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使人達到「神化」(與上帝合一)的境界,唯有在基督體內還有在教會當中,我們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請容許我引用Gregory of Nyssa的作品來解釋「孩童靈魂的淨化」:「對天真的嬰兒來說,只要他的靈魂之眼還能領受光,他的靈魂就不會受到疾病侵擾,它處在這樣的自然狀態中,並不需要洗滌身上的罪,因為靈魂的病苦從未入侵過他的靈魂。」這是非常重要的,孩童的「智慧」是純淨的,沒有受到任何疾病侵襲,它呈現健康的自然狀態,因此,可以沒有任何障礙地分享神性之光。

St. Gregory of Nyssa常常利用現在的生活來解釋接下來的生命。他表示「目前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就好像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嬰兒最初的階段,我們需要哺餵母乳,之後,除了母乳之外就可以開始添加單一的副食品,漸漸地,我們才會增加副食品的種類。我們的靈魂也是如此, 必須循序漸進地遵照某些既定的規則來過生活。就像保羅宗徒對哥林多人說:「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嬰兒和成人的興趣有著很大的區別。成人對於自己的事業成就、社會地位、家庭生活、榮譽聲望、各種娛樂、餘興節目、打獵…等有興趣,而嬰兒則喜歡母乳、護士的擁抱、溫柔的親拍…等,這會使他們進入香甜的夢鄉。

不同年齡層的靈魂也是如此,他們喜愛的靈性祝福並不相同。那些用美德滋養自己的「年長靈魂」,在未來的生命中,會依之前行善的程度,享受著對等的靈性撫慰。 然而,那些不曾培養美德,也不曾受到「惡」的病菌侵襲的「年幼靈魂」,也會在他可以領受的程度上,分享上帝的善,接受內在的祝福,藉著上帝的臨在使自己更豐富。

因此,儘管孩童不曾體驗過「惡」,他們也可以分享「神性知識」、「神性之光」,並且藉著神性恩典與上帝合一,獲得力量。因為他們與上帝合一,所以很自然地,他們會不斷成長,越來越接近「神性知識」的完美境界。事實上,上帝會「針對每個人的領受力」盡可能將自己顯現給所有人。

St. Gregory of Nyssa認為,靈魂的本性是趨於善的,它不斷追尋著神性之光。每個人依據每自己的領受力來接受神性恩典與神的豐饒。這與生理年齡無關,也與自身善行的累積無關。因此,我們不應該拿「成人」的行善來與「幼童或嬰兒」做比較,我們應該著重於未來的狀態。做這種比較的人,不能算是一個成熟的人,因為他們在神學的立論上站不住腳。

St. Gregory所提出的第四個重點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上帝讓某些嬰兒在如此年幼的時候就過世了」。正如前文所討論的,「活了多少歲數」對於「我們是否能夠活在上帝的光裡」並不會有任何影響。下文中,St. Gregory會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上帝讓某些嬰兒突然離開人世。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瞭解,如果母親在不正當的情況下懷孕而造成孩子的死亡,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責怪上帝。然而,如果嬰兒是因為體弱而離開世間,甚至他們的父母已經盡全力照顧而且盡力為孩子祈禱,我們必須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有時候,上帝的旨意並不會為我們消除一切痛苦,但是,它會保護我們免於未來的災禍。如果有人像上帝一樣,能夠預知未來的事,為了避免下一個更大的悲劇,或許他們也會認為終止嬰兒的生命比較好。上帝預先見到了嬰兒未來的悲慘命運,所以不讓嬰兒存活,上帝出於愛與慈悲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會剝奪他未來將要得到的祝福。

為了使讀者更瞭解上帝的巧思,St. Gregory向我們述說了一個美妙的比喻。假設有一位主人,準備了滿桌的食物來宴請賓客。這一位主人十分清楚每一盤食物的特性,知道哪一盤對人體有害,哪一盤是有益健康的,他也十分瞭解每一位賓客的體質。而且,假設這位主人有百分之百的權力來決定哪一位賓客要吃哪一盤食物。所以,他可以為賓客選擇合適的食物,這樣一來,生病的賓客就不會吃到錯誤的食物,也不會有人因為飲食過量而反胃。而且,當這位主人發現有人飲酒過量而顯出醉態,他就可以命令這些人離開現場。這些被驅離的人,或許會因為嫉妒心作祟而埋怨這位主人不讓他盡情享受美食,但是,當他們看到那些放縱飲食的人,有些因酒醉而頭痛,有些因為酒品不好而口出穢言,有些還得了腸胃病,那麼他就會感謝這位主人救了他們,使他們免於暴飲暴食的苦果。

這個例子剛好反映出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就是那個大餐桌,多采多姿的生活經歷就是桌上豐富的食物。生活並不一定會像蜜一樣甜,生活有可能並不輕鬆,就像其他不同食物的滋味(例如:鹽、醋)。有些食物讓人感到狂熱,有些令人失去理智,有些使人自大,有些害人生病。而餐桌的主人就是上帝,上帝及時將那些暴飲暴食的人驅離餐桌,這是為了使他們免於過度飲食的苦果。

上帝的旨意就是要預防病痛的顯現。上帝擁有預知的能力,祂知道這個孩子長大之後,會利用世間的事物來造惡,所以,祂將他驅離這一場人生的饗宴。新生兒失去了生命之後,就無法在人生的餐桌上暴飲暴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上帝偉大的愛。

由以上四個重點,St. Gregory提出了第五個重點,這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上帝讓某些人失去生命,而有一些惡人,大家都不希望他們最好不存在,上帝卻讓他們活下來」。譬如說,上帝為什麼讓嬰兒失去了性命,而孩子的酒鬼爸爸,卻活到一大把年紀,還每日在酒館裡虛擲光陰,將惡散播給他其他的酒鬼朋友們?

St. Gregory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人是否「心存最大的感恩」,那些對上帝充滿感激的人,未來自然能夠有很好的安排。此外,這是上帝的奧秘,是人的理智無法理解的,更確切地說,上帝的思考邏輯並非人類可以比擬。

St. Gregory也認為,上帝的安排並非偶然,這是上帝的巧思。上帝是聖言、智慧、美德、真理,祂不會容許那些與自己背道而馳的事物。因此,上帝有時候讓嬰兒在很年幼的時候就離開世間,有時候卻有不同的安排,這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結局。

上帝有時候允許惡人留在人間,這是為了世間的利益。因為,只有接受最堅硬的金屬的重擊,才能鑄造出最有用的器具。讓我們來看看以色列人的例子,上帝允許埃及人壓迫以色列人,又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讓他們不用遵照埃及人的習俗來過生活。

還有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重點。有些人認為,造惡的人,直到生命的終點,並不一定會嘗到惡果,拼命行善、充實美德的人,也不一定過得幸福。關於這一點, St. Gregory of Nyssa的回應是,那些擁有美德的人,比起那些造惡的人,死後一定會享有更喜悅的生命。也就是說「多一份堅貞美德,就多一份喜悅幸福」。為了使讀者更明瞭,我想進一步說明,善人死後享有生命的喜悅,並不是因為看到惡人受懲罰而心生喜悅,而是因為內心的感恩,他們感謝上帝帶來的救恩,讓他們免於情欲和罪的折磨,並且安享美德所帶來的幸福。

因此,有些嬰兒之所以早夭,是為了避免日後更不幸的災禍。然而,有些長壽的人卻常常作惡,我們必須明白,上帝有其智慧,祂所做的一切都有其用意,最終都是要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幸福。

由此可知,那些年幼時就失去生命的嬰兒,在他們死後,一方面,不會處在痛苦的狀態中,另一方面,比起那些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行善和淨化自己的人,境界又略低一等。然而,他們仍與上帝同在。總之,靈魂最自然的狀態,就是在非受造的光中,參與一段邁向上帝的旅程。沒有人能夠剝奪嬰兒的自然狀態,因此,藉著上帝的恩典,他們最終還是可以達到「神化」的境界,真正與上帝合一。

Gregory of Nyssa: On infant’s early death, NPNFns, vol. 5, p.372-382.

2.8 結論

2.8 Conclusions

在此我想為本章做個總結。人類的靈魂在最初受造的時候是一種純淨的狀態,充滿光彩。「死亡」並不是上帝所創造的,而是人類自由抉擇下的結果,因為人類選擇離開上帝,而上帝是真正的生命,所以「死亡」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它寄生在人類身上,衍生出許多問題。基督「道成肉身」的主要目標是要戰勝死亡。儘管死亡已經被打敗,但是,人類還是必須體驗死亡,才能真正戰勝「情欲」與「罪」。在教會裡,我們可以嘗到戰勝死亡的滋味。正直的人與上帝合一,所以當死亡降臨時,他們並不畏懼死亡,他們克服了死亡,得到最後的勝利。當惡魔前來奪取他們的靈魂時,他們並不受威脅。聖徒死亡的那一天,就是他們的聖日,是人們紀念他們、歡欣慶祝的日子。死亡駭人的奧秘,就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這是一個儀式,是一段從悲傷走向喜悅的旅程,也是「從死亡走向生命」的道路。在死亡之後,人們的肉體就像是沉睡了,因為,死亡就是最深沈的睡眠,直到基督第二次來臨的時候才會甦醒,當肉體復活時,靈魂就會再度進入肉體並且在基督面前接受審判。

 正教會的教父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有很深的耕耘,因為,憑藉著對死亡的恐懼,我們面對死亡時,才能達到「無懼」的境界。對於死亡和死後所遭遇的一切所產生的恐懼,讓人們誠心懺悔。這種恐懼並不是一般的心理情緒,而是一種靈性上的戒慎,它使我們懺悔,也激勵我們祈禱並且得到救恩。如果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就沒有真正的「懺悔」。因此,如果有人想要逃離這種恐懼,卻不明白正確的做法,而沒有真正的「懺悔」,這才是靈魂真正的死亡。事實上,對死亡的恐懼將引領著我們邁向「無懼」的境界,讓我們能夠戰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