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正教會 俄國革命和蘇聯時期 | 巴爾幹半島和東歐 | 東正教在中東的發展 東正教在美國的發展 | 海外流亡與宣教 基督教信仰在小亞細亞幾乎絕跡、巴爾幹半島正教會重新的整合、俄羅斯革命的悲劇、西方正教會分崩離析等因素徹底地改變了正教會世界的結構。 俄國革命與蘇聯時期
April 2009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十九世紀的東正教會 Church Histor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19th. Centur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巴爾幹半島的獨立教會 | 希臘教會 | 塞爾維亞教會 | 羅馬尼亞教會 保加利亞教會 | 帝俄時期的教會發展 巴爾幹半島的獨立教會 法國大革命與民族運動的思想、以及對從前基督教帝國鮮明的記憶,逐漸帶來巴爾幹半島上土耳其帝國的分裂。自中世紀晚期,許多國家皆隨著獨立正教會的建立而獨立。隨著卾圖曼帝國的垮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權力也快速瓦解。矛盾的是,對希臘人而言,宗主教代表的就是未來的盼望,然而希臘卻也是最早成立獨立教會的國家。 希臘教會 1821年,希臘老帕特累(Old Patras,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 323-843年 Church History: The Period of Ecumenical Council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323-843年) 帝國教會的建立 | 打擊異端 1. 尼西亞會議 – 亞流主義的挫敗 2. 君士坦丁堡會議 – 關於聖靈的教導 3. 以弗所會議 –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土耳其統治時期的東正教1453-1821年 Church History: Under Turkey’s Regim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基督徒離群索居 一般回教徒相信基督徒和猶太人是「聖書之民」,認 為他們的宗教並非全盤錯誤但有缺完整。因此,只要基督徒順服哈里發(回教領袖)的威權和回教政府的統治,並且依規定納稅,就能享有應有的尊重和敬拜的自 由,但向回教徒傳教或使回教徒改信基督教則屬重罪。實際上,基督徒當時已經被迫離群索居而且成為少數族群部落,他們被稱為所謂拜占庭帝國的遺根,或是被伊 斯蘭征服的「羅馬國」自治區。 西元1454年,回教首領允許在基督徒中選出一位主教來作為遺族的「百支」,也就是全體基督徒遺族部落的領袖,希臘文為「壹土那克」(ethnarch); 他有權統治整個土耳其帝國下的基督徒,並且行使抽稅和司法的權力。在新制度之下,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地位和管轄權無論在地理上或實質上都大大地擴張:一方 面因著所賦予的特權,他可以無視於同儕(其他東正教的主教)的存在,另一方面,他的權勢已經不再僅限於教會之內,更包括政治上的地位。對於被奴役的希臘人 來說,他不僅是拜占庭教長的接班人,更是皇帝的繼承者。在回教的土耳其人眼裡,他則是拜占庭遺族中的官員和統治者。為了表現出這些新的權力,宗主教模仿了 皇帝的裝扮,包括戴法冠、留長髮、配戴代表權柄的老鷹徽章、及其他象徵皇室的衣著。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文件) ( 利奧的《大卷》) Church History: The Council of Chalcedon—The Victory of Orthodox Faith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兩年之後,皇帝馬西安在迦克敦聚集了一群主教,召開拜占庭教會和西部地區眼中所謂的第四次大公會議,這次局勢則看好安提阿。會議中拒絕狄奧斯科魯斯的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具有一個不可分割的位格,祂來自、且具有神人兩性。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但也同時維護其單一位格的完整,之後並在信經中宣示:「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而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我們可以說,迦克敦信經所反駁的包括一性論者(「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以及涅斯多留的門徒(「是同一基督,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
(5) 婚姻聖事 Sacrament: Marriag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正教的婚姻觀 Marital Viewpoint of the Orthodox Church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婚姻 –東正教的婚姻觀 正如前文所說的,東正教教會承認世俗法律所認可的婚姻,不但不加以廢除,同時也不去破壞法律運作之下的社會秩序。如果初期教會將婚姻看作是參與上帝王國喜悅的「聖事」,那麼,我們要如何解釋,東正教教會為什麼沒有以任何典禮或儀式來認可婚姻呢? 答 案就是,非基督教徒的婚姻,是建立在兩個非基督教徒之間,然而,基督教徒的婚姻,是建立在兩個基督教徒之間。兩者的區別不在於結婚的形式,而是雙方是否為 基督教徒。聖保祿(保羅)宗徒經常被提起的教誨之一,就是上帝不是活在「人造的聖殿」之中,「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聖殿」,在婚姻之中,夫妻成為「一 體」,如果彼此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在他們體內的活生生的聖靈,會印可他們的結合。 如此,聖體聖事使他們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 迦納的婚宴(John 2:1-11)提到了婚姻聖事和聖體聖事的連結,當代「加冕」禮儀還採用了這些文句。這是若望(約翰)福音中,指出聖洗聖事和聖體聖事的章節之一(註4):當水變成酒,因著基督的示現,罪惡的人生也被轉化,成為天國裡的新氣象。
-
(6) 神職聖事 Sacrament: Ordination(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6 教會歷史 History
宗徒/使徒的繼承人 The Successors to the Apostle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宗徒的繼承人( The successors to the Apostles) 於十六世紀乍現的新教的形式,開始允許基督徒依照自己的意思指定「長老」,並且讓他們在教區裡舉行禮拜儀式,很顯然的,這並不是原始基督宗教的傳承。他們還宣稱,只要成為基督徒,就有資格擔任神職,領受神職人員的權力。 透過其他論文,我們已經向各位說明了,這是不合理的行為。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將更深入的檢驗這個現象,並且釐清宗徒們的權力是如何傳承給他們的繼承人,進而形成今日正教會普及的體制。 1. 新教徒的反對立場 絕大多數的新教徒都引用聖經裡與「長老」(Elders)、「主教」(Bishops)、「執事」(Deacons)相關的文獻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聲稱近代正教會的體制並沒有延續宗徒的傳承。他們認為,儘管新約當中提到了「長老」、「主教」、「執事」三種職務,但是「長老」和「主教」顯然是相同的職位,不應該像正教會那樣加以區分。因此,他們無法接受「教會裡的職權必須由主教傳承下來」,因為,他們認為「由誰來繼承?」是一個任意的抉擇。 在新教的主張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完全忽略了宗徒時期的後期(大約是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主教的職權是如何建立的。
-
建築 Architecture
正教建築、禮儀空間及其本地化(二) Church’s Building and its Localization (part 2)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Matter and Church 在此我要解說教堂建築如何透露神學意涵。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古代希臘建築背後的觀點。要知道希臘殿宇建築喜歡把玩數字遊戲以達到和諧均衡的美學觀點,如音樂 的旋律。所以如果要擴增建築,其長寬高也必須均等增大才行。「和諧」是希臘建築的最主要觀點,所以在設計任何建築都是由此出發,形成一種意識型態。 正教建築並不硬性採用一些原理原則來達到和諧的目的,而是轉化現有的物質使其充滿天主的榮光。例如:如何將沈重的大石塊變得使建築有輕盈的感覺?圓頂給人的印象應是很沈重的,但為何正教建築的圓頂卻給人有飛舞的感覺呢? 拜占庭式聖堂建築喜歡採用建材原有的樸實風貌,而不願重新改造它。假使要用石頭來造屋,我們不會將它切得十分方正來使建築達到絕對的整齊,而是保留建材本身的樣子來達到和諧的目的。
-
建築 Architecture
正教建築、禮儀空間及其本地化(一) Church’s Building and its Localization (part 1)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Church Beauty 當 進入正教教堂參加禮儀,人即刻能感受到內部裝飾對人的震撼。教堂的主要目的是舉行禮儀,就是將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帶到這個世界,並結合所有參與會眾成為一 體。禮儀不僅是處於現在和過去,如耶穌基督的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更重要的是呈現天國的榮耀。雖然耶穌的第二次再來還沒來到,天國也尚未完成,但在聖 祭禮儀中我們已經身處天國中了。為了更清楚瞭解,我們必須明白祭司在祝聖餅酒時所用的禮儀詞。他說:「上帝,我們紀念禰的十字架、死亡、復活和第二次來 臨,將這餅酒呈獻給禰。」 我 們能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但祂尚未來到,我們如何能紀念祂的第二次來臨呢?所以說,教會就像是一部時光機器,人在那裡可以看見未來,教會的場域反映出天堂 的榮耀和愛(天堂的榮耀與人間的榮耀不同)。正教神父的祭衣總是非常漂亮,顏色豐富非常多變,但平常的穿著卻相當樸素。神父們獻祭時所顯現的是天堂的榮 耀,他們就像是充滿榮光的天使。教堂建築也是如此,它不僅是會眾聚集的祈禱之所,更是見證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事實。上帝是厄瑪奴爾,祂在聖神內與我們同在。 所有正教教堂的祭壇都是座西朝東(Altar East),因為根據先知的說法,耶穌永遠是東方之光,所以教堂總是朝向東方。
-
喔!耶穌基督,喜悅之光,祢是出自那不朽的、崇高的、聖潔的父的榮耀!此刻太陽西下之時,也讓我們看著夜幕之光,一同讚詠上帝,父、子、聖靈。我們應該不斷以神聖之音歌頌祢,上帝之子,生命的賦予者。整個世界都要崇敬祢。 上主,請祢應允我們,使我們今晚沒有罪惡。上主,祢是有福的,祢是教父們的上帝,讓我們讚揚和歌頌祢的名字,直到世世代代,阿門。 上主,讓祢的恩惠降臨在我們身上,那是我們在主內所盼望的。 祢是有福的,上主:請教禱我祢的戒律。 祢是有福的,導師:請讓我明白祢的戒律。 祢是有福的,神聖的上帝:請用祢的戒律啟發我們。 上主,祢的恩惠是無盡的,請不要蔑視祢用雙手行的一切。我們應將讚美、歌頌、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靈,直到世世代代,阿門。 讓我們為各教區、城鎮中的上帝的僕人、所有虔誠奉獻的正教徒、教會的神職人員、信徒與其家人、一切需要我們祝福的人祈禱,儘管我們是如此微不足道,但求祢賜給我們恩典、生命、和平、健康、救贖、天恩與寬恕。 讓我們為大家所緬懷的聖教會的開創者祈禱,也為一切離世的兄弟姊妹和正教信徒及一切在主內安息的人祈禱,無論是他們有心、無心的過錯,都祈求祢的赦免。 讓我們為獻祭者、還有那些為了聖教會之美而勞心、勞力、不停歌頌的人,以及所有期待著祢的大恩的人祈禱,願上主應允我們。
-
Whispers (Magazine)聖像畫 Iconography聖徒 Saints
奇妙聖像在21世紀 The Mysterious Icon of Our Holy Mother and Jesus in 21th. centur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奇妙聖像在21世紀 這幅聖像是描述上帝之母與耶穌,我與你同在無人與你為敵由聖者,由聖約翰祝福Crownstadt t所繪畫,俄國聖徒非常推崇尊敬此福聖像(他活在19-20世紀),神聖化這幅聖像,在之前他祈禱並賜福聖像還有其它聖徒(那時有來自各地的人),在Viritsa的Seraphim神父說您將會成為是修士,祈禱這個像成為俄國的救世”,而且聖約翰對Seraphim神父預言未來(在至少在1908 之前),會遭受到迫害會有很多殉道者。 發生在1937年那悲慘期,Seraphim神父,在Viritsa的Seraphim神父他不斷的覆誦禱文,他祈禱了1000天白天與黑夜在上帝的母親的這個聖幅像之前,人們來到Viritsa這個地方時,都會請求他的幫忙,但他總會向上帝的母親這幅聖像祈禱,當人們得到了幫助後回來感謝他,但他總說: 這是幫助從上帝的母親, 感謝! 她!” 許多奇蹟的都是向這幅聖像祈禱後發生…,有一對夫妻帶著他們病危的嬰兒來自聖徒Petersburg,請求為他們孩子的健康禱告,但當他們已經來到Seraphim神父面前孩子已經是死了,父母哭泣和請求為他們的孩子禱告,他在上帝與他母親這幅聖像面前祈禱,這時孩子活了過來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走回中世紀的靈修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oward Medieval Spiritualit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走回中世紀的靈修 Toward Medieval Spirituality 教父前期保存下來的基本靈修指導,經過了第四世紀的黃金時期、教父後期和拜占庭時期的流傳與演變,成為一套完整的靈修指導並傳承至今。這個珍貴的歷史遺產,包含了兩個基本精神與態度:第一,靈修是以聖餐共同體為根基,此共同體與其末世學的意義是此種靈修的關鍵。第二,靈修是以個人的體驗為基礎,每個人都必須制伏內心的情慾、達到道德的完美,並且使自己的靈魂(或心智)與上帝之「道」奧秘地結合在一起。第一種精神來自於某些擔任牧靈工作的神父們,例如:Ignatius of Antioch、Irenaeus…等,第二種精神主要來自於Origen和Alexandria地區的神學家們。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殉道作為一種靈修形式 Primitive Christianity: Martyrdom as a Form of Spiritualit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殉道 —- 一種靈修形式 Martyrdom as a Form of Spirituality 儘管Origen採取了諾斯替主義的靈修方法,他還是認為最高形式的靈修是「殉道」(自從新約出現的時期,之後又透過Irenaeus的發揚至今,教會普遍認為殉道是最高的靈修形式)。在他的著作《關於殉道之忠告》(Exhortatio ad martyrium)當中,他談到基督有一個真誠又完美的門徒,當時正準備隨基督一同受難在十字架上。最真的靈修總是免不了某種形式的犧牲。因此,我們可以說,苦行僧或是殉道者展現了教會最真的靈修。 為了對抗一個興起於第二和第三世紀的激進靈修運動,教會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殉道者是屬靈的傑出基督徒」。這個靈修運動又以Phrygia的Montanus主義(Montanism)為代表。Montanus主義是一個激進的運動,其特色是:信徒們會突然藉由聖靈體驗到末世論的境界。他們還宣稱,要在奧秘之中與基督和Paraclete相遇,這樣的經歷使他們充滿狂熱,有時候還出現歇斯底里的狀況。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諾斯替教派的挑戰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Challenge of Gnosticism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諾斯替教派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Gnosticism 諾斯替教派不但在基督教會內、也在基督教會外興起一股思潮,這兩部分的觀點表達出各自的靈修內涵(本冊書中有另一章節,專門以諾斯替教派為主題,詳細說明此思潮之興起與運動)。在教父時期,諾斯替教派的兩個觀點,是教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諾斯替教派的第一種觀點傾向於貶低物質世界,並且認為世界是由造物之神(demiurge)所創造,不是由上帝所創造。它們的靈修是以逃離物質和時間為目的,並且實行苦行,或者,他們也會施行與苦行完全相反的完全蔑視道德的行動。諾斯替教派的第二種觀點是與救贖結合,實行與知識(希臘文gnōsis,中譯音:諾斯是知識的意思,因此稱為諾斯替教派)相連的靈修生活,主張只有瞭解奧秘的知識份子,才能進一步追求救贖和永生。 第二世紀時,為了駁斥諾斯替教派的兩個觀點,教會建立起自己的靈修概念。這個行動主要受Irenaeus影響,他為了駁斥諾斯替教派而寫的著作,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中,為基督教靈修奠定基礎,也提出了重要原則。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初期教父時代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Early Patristic Period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初期教父時代(The Early Patristic Period) 宗徒時期後期(從第一世紀末至第三世紀初)的基督教靈修,其構成元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以聖餐為根本的教會結構逐漸形成(2)教父們為了反駁諾斯替教派(Gnosticism)而做出的回應(3)基督教式的諾斯替教派(Christian Gnosticism)的出現,以及它在靈修上的重要性(4)以殉道(martyrdom)作為一種靈修形式,也作為對孟他努派靈修(Montanist spirituality)的回應。 教會結構 靈修的內涵與架構,主要以「聖餐禮儀」為軸心,並且受到Ignatius(Antioch的主教, d. 110 C.E.)所提出的「教會結構」所影響。Ignatius在他的七封書信(此七封書信留存兩個版本,一個是內文較長的版本,一個較短,其中,簡短版普遍受大眾認可)當中,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有力觀點,他認為,救贖、靈修或永生只有透過虔誠的參與聖餐禮儀,與基督的身體合而為一才能夠實現。並且,這個身體在教會的全體中形成,藉由主教(也就是聖餐禮儀的主持者)、諸位長老還有執事們的協助,將所有的信徒聚集起來。Ignatius堅稱,除非一個人持續不斷的參與以聖餐禮儀為主軸的團體,並且服從於此團體的領導者—-主教,否則不可能領受上帝所賜與的永生。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耶穌基督之禮拜與神職運作 Primitive Christianity: Worship of Jesus Christ and His Priestly Function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耶穌基督之禮拜與神職運作 The Worship of Jesus Christ and His Priestly Function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以末世論觀點看初期基督教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Eschatological Outlook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以末世論觀點看初期基督教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Eschatological Outlook 基督教會的誕生,源自於猶太文化後期的歷史背景與人民期望,先知們所預言的「上帝子民的命運」藉著基督教會的出現而圓滿,而基督教的靈修,也在當代猶太教信仰的影響下脫穎而出。末世論的觀點突顯了希伯來人的思維,也因為人民對「新永恆」(彌賽亞時代)的「上帝國度」的來臨抱著很深的期待,末世論更顯得有意義,因此,基督宗教繼承了末世論的思維,也把它當作「基督教靈修」的主要元素。 異教信仰(尤其是希臘文化中的神秘主義)把「救贖」看是神話中逃脫時間與歷史的「超塵經驗」(extratemporal experiences),基督教靈修,在聖經思維模式的影響下,與異教信仰大相逕庭,它打從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歷史上。教會把眼光放在歷史的範疇,而不是宇宙論的範疇,教會並不著重自然界(四季、星體的週期運動…等)的觀察,而是著重在人類歷史事件,這點與異教信仰和希臘文化十分不同。創世並不被歸於永恆或「神聖」,而只是一個事件的開端。它的存在與上帝的意志緊緊相繫。人類與上帝的關係並不是經由自然界,而是經由人類對上帝意志的服從,這一點也賦予基督教靈修一種道德修養上的特色(實踐真理)和強烈的個人面向:即「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才能實現人類與上帝的結合。」
-
(5) 婚姻聖事 Sacrament: Marriag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正教的婚姻觀—附錄三 教會法規 Marital Viewpoint of the Orthodox Church: Canon Law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MARRIAGE – An Orthodox Perspective 正教的婚姻觀 John Meyendorff著 附錄三教會法規 正教會的法規是以古老的文獻為基楚,這些文獻反映出基督教在一千多年歷史中的修行與實踐,其中包括了: - 七次的大公會議的教會法規。 - 區域性或行政區的宗教會議所定出來的法規,而後被全面地採納。 - 教父所制定的法規,也就是說,一些教父所提出的忠告與告誡,而後被宗教會議所贊同。 第六次大公會議(第二條)同時也為集結而成的85條「宗徒時期的法規」背書,這是第四世紀安提阿教會所訂定的規範。 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找到英文譯本。(請參考 …
-
(5) 婚姻聖事 Sacrament: Marriag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正教的婚姻觀—XVI. 婚姻、獨身與出家生活 Marital Viewpoint of the Orthodox Church: Marriage, Celibacy and Monastic Lif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MARRIAGE – An Orthodox Perspective 正教的婚姻觀 John Meyendorff著 XVI. 婚姻、獨身與出家生活(MARRIAGE, CELIBACY AND MONASTIC LIFE) 在基督教倫理中,其中一個似是而非的議論就是關於婚姻生活與獨身生活,如果假設在上帝的國度裡,它們是以相同的神學為基礎,只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兩種生活是立足於相同的靈修。 …
-
(5) 婚姻聖事 Sacrament: Marriag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正教的婚姻觀—XVII. 總結 Marital Viewpoint of the Orthodox Church: A Word in Conclusion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婚姻 – 正教會的婚姻觀 MARRIAGE – An Orthodox Perspective John Meyendorff著 XVII. 總結(A WORD IN CONCL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