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戰後,數百萬名東歐人分散到許多正教會未曾出現的地區。俄國革命引起一陣龐大的移民潮,其中主要移居到西歐-特別是法國,包括顯赫的教會人士、神學家,和基督教學者,如布爾加科夫(Bulgakov)、別爾佳耶夫(Berdyayev),曾考夫斯基(V.V. Zenkovsky)等,他們不僅在巴黎建立聲譽卓著的神學院,並對合一運動帶來極大的貢獻。1922年,吉洪宗主教指任大主教伊夫勒基(Evlogy)進駐巴黎,以領導海外流亡的教會 。然而,大主教的威信卻受到一群主教的挑 戰,這些主教離開他們的俄羅斯教區,與白軍一同撤離,並在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以塞爾維亞教會的訪客身分尋得庇護。儘管多次試圖調停,卡爾洛夫奇的「宗教 會議」仍拒絕甫復位莫斯科宗主教的任何政策,指控莫斯科高層與共產黨人勾結,並出賣教會。教會將總部移往紐約,別名為「海外俄國東正教會」。該教會以其宣 教工作、信仰虔誠,及反對合一及現代主義的堅定立場而聞名,但與官方的東正教轄區和教會並無教規上的關聯。近來,俄國東正教會美國分會(ROCA)集合某些溫和的傳統人士和舊曆法派教會,形成與合一主義對抗的陣線。「烏克蘭流亡東正教會」的情形亦相雷同,其他流亡團體則在大公宗主教的聲援下尋求庇護。
信仰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神學和隱修制度的復興 Church History: The Restoration of Theology and Monasticism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在帕里奧洛格王朝統治下,拜占庭有著令人同情的歷史;巧合的是,拜占庭當時在知識、靈性和藝術上展現了驚人的復興,影響整個東方基督教世界。這個復興並非沒有出現爭端和對立。西元1337年巴蘭(Barlaam, 拜占庭人本主義的代表之一)攻擊僧侶「靜修士」的靈修方法:藉由禁慾等方式就可以感覺到上帝「自存光」的異像,也就是上帝的榮耀。靜修士一詞源自希臘字「靜默」(hesychia)
-
從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到第六世紀查士丁尼一世,「普 世國度」的意識形態廣為盛行,認為屬世的國度就是上帝國度的實現;基於同樣的觀點,使得教會和國家成為奮鬥共同體。共同體的核心是皇帝,不只是單純的領導 者,還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如果拜占庭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皇帝的君主政權就像上帝在天上的一般;因此人民在教會俯伏敬拜耶穌的聖像,在宮廷自然也該朝拜 皇帝。皇宮精緻奢華宛如迷宮般複雜的規模建築、栩栩如生的獸雕、嗓音清麗的鳥兒,都為要彰顯皇帝身為上帝代理人的地位。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羅根尼蒂斯寫道:「藉 此,我們才能體會造物主在宇宙中巧妙的運籌帷幄,使皇家權力妥善有序的保存。」皇帝在禮拜儀式中得享特殊待遇,他雖然不能主持聖禮,卻可以像祭司一樣在內 殿以雙手領受祝謝過的麵包,以聖杯飲用賜福過的葡萄酒,而不像平常人以湯匙領用聖餐。另外皇帝也能講道,並於某些盛宴中,在祭壇上主禮敬神。現在東正教主 教的祭袍,就曾經是皇帝在教堂所穿的禮袍。 在拜占庭的體制下,信仰和世俗、或教會和國家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分際,兩者皆是共同體的一部份。難以避免的,皇帝開始涉入教會事務,「皇帝兼教皇」、「矮化教會」等控訴也甚囂塵上。雖然教會和國家密不可分,畢竟還是兩種不同的體系,需要密切合作時,神職人員(祭司職)跟王室權力(帝權)各自有習慣的運作模式,兩者之間合諧一致,且不在對方掌控之下。
-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東正教在中東的發展 Church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在希臘-土耳其戰爭之後,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口全部又回到了希臘(1922), 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的轄區也因此減少到僅剩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堡)和周圍地區的希臘人,這些人口近年來又迅速減少到僅存幾千人,然而大公宗主教仍為東 正教會名義上的龍頭,同時也管理一些少數宗派及希臘群島的教區。普世教會在羅德島、貝爾格勒、日內瓦、及其他幾個城市皆召開泛東正教會議,並開始準備成立 正教會的「聖務總議會」。 和大公宗主教區一樣,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的老教區都是拜占庭帝國過去的遺蹟,但直到如今,這些地方仍有許多發展的可能性:亞歷山大為新興的非洲群居的中心(參見以下「東正教的傳播與宣教」);安提阿在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設有教區,是阿拉伯最大的基督教區域;耶路撒冷則是基督教的主要聖地。
-
莫斯科主教區的起源 | 宗主教和沙皇的關係 彼得大帝的改革 (1682-1725年在位) 莫斯科主教區的起源 在佛羅倫斯會議中,希臘籍的「基輔暨全俄羅斯大主教」依西多爾(Isidore)是其中的重要發起人之一。在他簽署了決議、並於1441年以羅馬樞機主教的身分回到莫斯科時,卻遭到教會和國家的拒絕、逮捕、流放到立陶宛。到了1448年,俄國在諸多猶疑後,才又從多位主教中選出新的大主教,至此俄國教會終於成為獨立的自治教會,由駐紮於莫斯科的「全俄羅斯大主教」領導。西元1458年,羅馬在波蘭的勢力範圍內額外選派一位「基輔暨全俄羅斯大主教」,與俄羅斯互相抗衡。自從蒙古入侵以來一心要脫離莫斯科統治的烏克蘭,此時在波蘭國王的支持下,終於獲得正式承認。
-
西元1000年的拜占庭基督教 | 教會和國家的關係 隱修制度的發展 與西方的關係 | 十字軍東征 | 蒙古入侵 教會合一的努力 | 與西方教會的關係 | 神學和隱修制度的復興 更多關於拜占庭帝國的資訊 …
-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土耳其、奧地利及蘇俄帝國的傾覆,也使得正教會結構上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屬於蘇聯國土的西界,如今發展為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新興獨立的國家,正教會的少數族群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教會。前三個國家在君士坦丁堡的轄區之下,而立陶宛在名義上則仍屬莫斯科管轄。當時大公宗主教在吉洪主教的反對下,在有數百萬的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波蘭,建立了獨立自治教會(1924)。二次世界大戰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教會自主權再次受到打壓,波蘭的正教會首度被併入莫斯科的轄區,之後則又再度宣布獨立(1948)。 巴爾幹半島發生的變化則更為巨大。五個位於塞爾維亞的教區(蒙特尼哥羅、卡爾洛夫奇、達爾馬提亞、波士尼亞赫賽哥維那、舊塞爾維亞)在一位塞爾維亞主教的帶領下,在新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合併為一(1920-22)。同樣地,羅馬尼亞的摩拉維亞-瓦拉幾亞、特蘭西斐尼亞、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等教區亦合為一個新教區(1925),成為巴爾幹半島最大的獨立教會。最後在一些緊張與暫時的分裂之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於1937年終於承認阿爾巴尼亞的教會自治。
-
16世 紀以後,俄國沙皇開始自認為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以及巴爾幹半島及中東地區東正教的政治保壘及經濟後盾,但莫斯科宗主教卻從未有意爭奪宗主教的首位。在莫 斯科帝國內,許多中世紀拜占庭的傳統被忠實地保留下來,同時間隱修制度帶動了靜修運動,甚至遠傳至俄羅斯北部森林地區;其中,神父將福音遍傳所到之處,並 且使當地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聖塞吉阿斯(St. Sergius of Radonezh, 1314-92)可說是這波隱修制度復興的屬靈鼻祖;同時期的聖史蒂芬(St. Stephen of Perm)是基連族(Zyryan)地區的宣教士,他延續第9世紀號稱「斯拉夫民族的使徒」的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St. Methodius)的事工,將聖經和敬拜儀式翻譯成當地方言。後來許多宣教士也紛紛跟進,他們將東正教傳到整個亞洲,甚至足跡遠遍阿拉斯加外的柯達克島(1794)。俄羅斯教會的建築結構、聖像繪圖技術、和文學造詣,使得「第三羅馬」的名聲更加響亮。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彼得大帝的改革 (1682-1725年在位) Church History: Peter the Great’s Revolution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身為第三代沙皇亞阿力克賽一世之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吸取歐洲新教國家的經驗,為俄國重建了新的秩序,徹底改變各項因循自拜占庭以來的傳統。有鑑於父親曾經因為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運動而短暫蒙羞,彼得大帝藉由俄羅斯宗主教亞德里安(Adrian)1700年去世的機會,停止宗主教的選舉。在歷經宗主教職缺長時間的空窗期後,他並於1721年正式廢除主教制度,以「神聖宗教會議」取而代之;
-
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正教會 俄國革命和蘇聯時期 | 巴爾幹半島和東歐 | 東正教在中東的發展 東正教在美國的發展 | 海外流亡與宣教 基督教信仰在小亞細亞幾乎絕跡、巴爾幹半島正教會重新的整合、俄羅斯革命的悲劇、西方正教會分崩離析等因素徹底地改變了正教會世界的結構。 俄國革命與蘇聯時期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十九世紀的東正教會 Church Histor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19th. Centur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巴爾幹半島的獨立教會 | 希臘教會 | 塞爾維亞教會 | 羅馬尼亞教會 保加利亞教會 | 帝俄時期的教會發展 巴爾幹半島的獨立教會 法國大革命與民族運動的思想、以及對從前基督教帝國鮮明的記憶,逐漸帶來巴爾幹半島上土耳其帝國的分裂。自中世紀晚期,許多國家皆隨著獨立正教會的建立而獨立。隨著卾圖曼帝國的垮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權力也快速瓦解。矛盾的是,對希臘人而言,宗主教代表的就是未來的盼望,然而希臘卻也是最早成立獨立教會的國家。 希臘教會 1821年,希臘老帕特累(Old Patras,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 323-843年 Church History: The Period of Ecumenical Council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323-843年) 帝國教會的建立 | 打擊異端 1. 尼西亞會議 – 亞流主義的挫敗 2. 君士坦丁堡會議 – 關於聖靈的教導 3. 以弗所會議 – …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土耳其統治時期的東正教1453-1821年 Church History: Under Turkey’s Regim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基督徒離群索居 一般回教徒相信基督徒和猶太人是「聖書之民」,認 為他們的宗教並非全盤錯誤但有缺完整。因此,只要基督徒順服哈里發(回教領袖)的威權和回教政府的統治,並且依規定納稅,就能享有應有的尊重和敬拜的自 由,但向回教徒傳教或使回教徒改信基督教則屬重罪。實際上,基督徒當時已經被迫離群索居而且成為少數族群部落,他們被稱為所謂拜占庭帝國的遺根,或是被伊 斯蘭征服的「羅馬國」自治區。 西元1454年,回教首領允許在基督徒中選出一位主教來作為遺族的「百支」,也就是全體基督徒遺族部落的領袖,希臘文為「壹土那克」(ethnarch); 他有權統治整個土耳其帝國下的基督徒,並且行使抽稅和司法的權力。在新制度之下,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地位和管轄權無論在地理上或實質上都大大地擴張:一方 面因著所賦予的特權,他可以無視於同儕(其他東正教的主教)的存在,另一方面,他的權勢已經不再僅限於教會之內,更包括政治上的地位。對於被奴役的希臘人 來說,他不僅是拜占庭教長的接班人,更是皇帝的繼承者。在回教的土耳其人眼裡,他則是拜占庭遺族中的官員和統治者。為了表現出這些新的權力,宗主教模仿了 皇帝的裝扮,包括戴法冠、留長髮、配戴代表權柄的老鷹徽章、及其他象徵皇室的衣著。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文件) ( 利奧的《大卷》) Church History: The Council of Chalcedon—The Victory of Orthodox Faith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兩年之後,皇帝馬西安在迦克敦聚集了一群主教,召開拜占庭教會和西部地區眼中所謂的第四次大公會議,這次局勢則看好安提阿。會議中拒絕狄奧斯科魯斯的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具有一個不可分割的位格,祂來自、且具有神人兩性。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但也同時維護其單一位格的完整,之後並在信經中宣示:「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而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我們可以說,迦克敦信經所反駁的包括一性論者(「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以及涅斯多留的門徒(「是同一基督,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
(6) 神職聖事 Sacrament: Ordination(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6 教會歷史 History
宗徒/使徒的繼承人 The Successors to the Apostle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宗徒的繼承人( The successors to the Apostles) 於十六世紀乍現的新教的形式,開始允許基督徒依照自己的意思指定「長老」,並且讓他們在教區裡舉行禮拜儀式,很顯然的,這並不是原始基督宗教的傳承。他們還宣稱,只要成為基督徒,就有資格擔任神職,領受神職人員的權力。 透過其他論文,我們已經向各位說明了,這是不合理的行為。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將更深入的檢驗這個現象,並且釐清宗徒們的權力是如何傳承給他們的繼承人,進而形成今日正教會普及的體制。 1. 新教徒的反對立場 絕大多數的新教徒都引用聖經裡與「長老」(Elders)、「主教」(Bishops)、「執事」(Deacons)相關的文獻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聲稱近代正教會的體制並沒有延續宗徒的傳承。他們認為,儘管新約當中提到了「長老」、「主教」、「執事」三種職務,但是「長老」和「主教」顯然是相同的職位,不應該像正教會那樣加以區分。因此,他們無法接受「教會裡的職權必須由主教傳承下來」,因為,他們認為「由誰來繼承?」是一個任意的抉擇。 在新教的主張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完全忽略了宗徒時期的後期(大約是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主教的職權是如何建立的。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走回中世紀的靈修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oward Medieval Spiritualit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走回中世紀的靈修 Toward Medieval Spirituality 教父前期保存下來的基本靈修指導,經過了第四世紀的黃金時期、教父後期和拜占庭時期的流傳與演變,成為一套完整的靈修指導並傳承至今。這個珍貴的歷史遺產,包含了兩個基本精神與態度:第一,靈修是以聖餐共同體為根基,此共同體與其末世學的意義是此種靈修的關鍵。第二,靈修是以個人的體驗為基礎,每個人都必須制伏內心的情慾、達到道德的完美,並且使自己的靈魂(或心智)與上帝之「道」奧秘地結合在一起。第一種精神來自於某些擔任牧靈工作的神父們,例如:Ignatius of Antioch、Irenaeus…等,第二種精神主要來自於Origen和Alexandria地區的神學家們。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殉道作為一種靈修形式 Primitive Christianity: Martyrdom as a Form of Spiritualit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殉道 —- 一種靈修形式 Martyrdom as a Form of Spirituality 儘管Origen採取了諾斯替主義的靈修方法,他還是認為最高形式的靈修是「殉道」(自從新約出現的時期,之後又透過Irenaeus的發揚至今,教會普遍認為殉道是最高的靈修形式)。在他的著作《關於殉道之忠告》(Exhortatio ad martyrium)當中,他談到基督有一個真誠又完美的門徒,當時正準備隨基督一同受難在十字架上。最真的靈修總是免不了某種形式的犧牲。因此,我們可以說,苦行僧或是殉道者展現了教會最真的靈修。 為了對抗一個興起於第二和第三世紀的激進靈修運動,教會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殉道者是屬靈的傑出基督徒」。這個靈修運動又以Phrygia的Montanus主義(Montanism)為代表。Montanus主義是一個激進的運動,其特色是:信徒們會突然藉由聖靈體驗到末世論的境界。他們還宣稱,要在奧秘之中與基督和Paraclete相遇,這樣的經歷使他們充滿狂熱,有時候還出現歇斯底里的狀況。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初期基督教團體—諾斯替教派的挑戰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Challenge of Gnosticism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諾斯替教派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Gnosticism 諾斯替教派不但在基督教會內、也在基督教會外興起一股思潮,這兩部分的觀點表達出各自的靈修內涵(本冊書中有另一章節,專門以諾斯替教派為主題,詳細說明此思潮之興起與運動)。在教父時期,諾斯替教派的兩個觀點,是教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諾斯替教派的第一種觀點傾向於貶低物質世界,並且認為世界是由造物之神(demiurge)所創造,不是由上帝所創造。它們的靈修是以逃離物質和時間為目的,並且實行苦行,或者,他們也會施行與苦行完全相反的完全蔑視道德的行動。諾斯替教派的第二種觀點是與救贖結合,實行與知識(希臘文gnōsis,中譯音:諾斯是知識的意思,因此稱為諾斯替教派)相連的靈修生活,主張只有瞭解奧秘的知識份子,才能進一步追求救贖和永生。 第二世紀時,為了駁斥諾斯替教派的兩個觀點,教會建立起自己的靈修概念。這個行動主要受Irenaeus影響,他為了駁斥諾斯替教派而寫的著作,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中,為基督教靈修奠定基礎,也提出了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