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呼召我們跟隨他,甚至為此遠走他鄉; 祂會差派天使守護我們的家人,從今生直到來世。 今天的福音書是關於使命,關於耶穌如何呼召門徒。福傳的使命,是由神親自開創的,這是最重要、最深奧的。因為神總是走向世界,努力拯救世界,向世界傳講信息。而耶穌又如何揀選門徒呢? 祂並沒有揀選神學教授,或是熟悉律法的經師。祂走向安德烈,安德烈帶來彼得。(我來自使徒安德烈殉道之地,希臘亞該亞的派特拉城;我們台灣的教會,延續了這個純淨的傳承)。耶穌揀選了誰呢?祂揀選了毫無知識的人們,和他們的家人,首先是彼得和安德烈這對兄弟,隨後是另一對弟兄,雅各和約翰。 當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馬太福音4:19),他們立即拋下所有的,跟隨了耶穌。成為使徒,就是為了耶穌捨棄一切,生命中的第一優先就是跟隨祂。然而,對西庇太-雅各和約翰的老父親-來說,這是個慘痛的家庭悲劇和經濟災難嗎?因為他失去了兩個兒子? 事實上,當神呼召我們,祂會照顧我們的家人。一位年輕男子離開了家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到希臘阿陀斯聖山(Mt. Athos)的沙漠中修道。某天一位來自家鄉的訪客經過,這位修士問他:「聽說在您家鄉有某一家人,他們的近況如何呢?」。事實上修士就是來自這一家庭,但他沒有告訴訪客。訪客回答:「喔!好可憐喔!他們家唯一的男孩子離家出走,後來父親也過世了,家人過著很窮困的生活」。 修士心中一驚,難過不已,在訪客離開後,各種思緒不斷湧上,他一步步走向聖山海邊的港口,決定要還俗,搭船回鄉。就在此時,一艘小船駛近港口,船上站著一位身穿修士袍的男子,他走向修士,修士問:「你是誰?你要去哪?」這男子回答:「我是守護天使,在你離家後,奉神差遣,今生來世都要永遠守護你的家人。在你離家這段期間,你的家人雖然窮困,但卻躲過了許多可怕的災難,至今都仍平安活著。不過,因為你要回家守護他們,我的任務也就結束了,我可以離開了。」修士一聽,連忙擋住他,對他說:「不不不,請你回去,繼續保護我的家人,我現在就回聖山!」。 …
傳福音
-
-
Matthew馬太福音4:18-23 2013.7.7 sermon by Fr. Jonah http://www.justin.tv/dao_love/c/2536253 今天的福音提到放下一切、跟隨耶穌基督。耶穌開始公開傳福音經過加利利,他見到安得烈和彼得在捕魚,耶穌召喚他們跟隨他,於是,他們拋下一切跟隨耶穌。他們跟隨耶穌的行動非常打動我的心。我來自於希臘的派特拉市,安得烈就是在我的家鄉奉獻生命、建立教會。我從這麼遠的地方來到這裡,還是能夠感受到安得烈的犧牲和成就,我的內心深處有著深刻的感動。
-
節慶 其他節慶 Feasts: Other Feasts講道 Sermons
使徒的呼召:愛的團契 Jesus Calls Peter and Andrew: The Community of Lov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我存在, 因為我愛你。 這就是神希望我們存在的方式。 2014.11.30 首位被選召的使徒:安得烈紀念主日 約翰福音1:35-51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哪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約翰在馬太16:17稱約拿),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哪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嗎?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又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李亮神父講道: …
-
(6) 神職聖事 Sacrament: Ordination講道 Sermons
使徒的呼召:教會的使命 Jesus Calls Matthew: Church’s Apostolic Mission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不必擔心神要你為祂做什麼巨大犧牲, 祂其實只要求你一件小事:心懷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