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命與復活 星期日就要到了,我必須準備追悼儀式,我們要為兩位基督徒的母親禱告,她們正巧是在同一天過世的,一位已經去逝多年,另一位則是去年去逝的。 東正教堅信肉體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了,人類的存在並不是單單指肉體,我們也了解到人類的思想潮流牽動著整個世界,而我們也相信愛的力量超越死亡,愛不至滅亡,所以我們所愛的人也不會完完全全的死去,更不會消失或歸於虛空,同樣的他們對我們的愛也一樣,這種愛是不會逝去的。 在教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在教會裡舉行追悼儀式。我準備好祈禱書,這書中寫著不同場合所需的禱文,此時有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裡,聖經寫著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拜拜
-
-
時間是衡量愛的單位,而愛永遠勝過死亡。~李亮神父 清明節,初春時分,數百萬人返鄉掃墓,追思離去的摯愛。人們駐足墓地,清掃墓園,焚香敬祖,至誠祈禱。 然而,那殘酷地將我們與摯愛分離的死亡,並未完全勝過我們。可愛的孩童,以及相隔兩地、久未見面的家族成員,此刻全都相聚在摯愛的墓旁。是的,死亡確實使我們暫時分別,但死亡卻無法使我們永遠分離。那誕生在這世上的新生命,還有家族成員此刻的溫暖重逢,都在嘲笑著死亡的權勢。人們並不真的驚駭地窺視死亡,而是輕蔑死亡,因為人們正在做著更重要的事:在逝者的面前,體驗當下的彼此相愛—那連繫著家族的親情和友愛。 身為一位東正教徒,我了解到神就臨在那愛之中,即使在墓旁的人們並不認識神,也不相信神。神臨在其中,因為神就是愛,就是那戰勝死亡的愛。神創造人類,使人類作為「愛」,作為社會性的生命。神盼望人們活著,以「共同存在」、以生命共同體的方式一起活著。當然,這會視每個人對「愛」的接受和實踐程度,而有所不同。 真正的生命,是活在團體和社群之中,包括那先我們離去的亡者。我們與亡者的互動交流,攫取了我們,使我們短暫地離開「現在」,回到「過去」。這一趟使我們更靠近摯愛亡者的時光之旅,也開啟了另一道知覺「時間」的視角。當我們超越時間,我們就能夠超脫時間限制地去愛、去連結。「愛」改變了時間,當我們以雙手清掃墓地,至誠祈禱,心中放射愛的脈動,我們就能凝視未來。 我們將能夠以新的視野看待「現在」,我們也將能夠微笑地注視「未來」。我們將明瞭,現在和未來,都不是衡量時間的單位,而是衡量愛的單位,而愛永遠勝過死亡。 我們能以新的視野看待「現在」,因為我們知道每一件事、每個計畫,都必須站在時間面前;都必須值得存留、必須活著、不論死亡是否存在。萬事萬物必須活著,也確確實實將會活著,如果我們的行動是發自於愛、定睛於愛,方法也出於愛。 我們能以微笑注視「未來」,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我們不想表達出來),我們的時刻終會到來,那時,我們的孩子、親人、朋友,將會圍繞在我們身旁。我們也會在那裡,無形地。但我們並不害怕,因為愛仍然存在,不論有形無形,我們仍然愛著。 在東正教會中,我們每天都在光榮的聖餐禮中,紀念這愛的重逢。摯愛亡者的靈魂,在聖餐禮中和我們一起圍繞著生命的源頭—耶穌基督的聖體和寶血。 亡者的靈魂仍然「活著」,因為神愛著他們,不論他們是誰。亡者的靈魂也圍繞著我們,因為我們藉著基督的愛來愛他們,以我們卑微但良善的心愛著他們。 我們「同在」,因為我們都在等待著盛大的日子—復活之日,那一刻我們將會再次與我們的身體結合。我們將能夠再次撫觸,享受著心愛之人永永遠遠的同在。一切眾生、宇宙萬物也都將喜悅地活在神的臨在之中、活在神的愛中。 雖然東正教會每天都在聖餐禮中紀念亡者,特別是每週六。但這一週,東正教會將與您的心靈同在,當您在掃墓時、當您與親族相聚時,教會也在聖餐禮中,向這世界傳遞生命就是共同存在、生命就是共同分享,而愛永遠勝過死亡的福音。 東正教 …
-
敬拜」等於「崇拜」嗎?(is veneration worship?) 新教徒常常按自己的推測,批評正教徒崇拜聖像和聖人的行為,然而,這個不公平的指責,根源於人們的一知半解。在這個課程當中,我們將學習「敬拜」與「崇拜」的真實意義。 「敬拜」是一回事,「崇拜」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分清楚這兩個字的差別。「敬 拜」(veneration)不一定帶有「崇拜」(worship)的意思!「敬拜」有時後帶有「崇拜」之意,但也可能是單純的表達敬意。當一位旅館的服 務生向客人鞠躬時,很顯然的,他並不「崇拜」這位客人,而僅僅是尊敬這位客人而已,他所給予的是一個帶有敬意的鞠躬。然而,如果我們的對象是上帝,這樣懷 有敬意的鞠躬,就是在表達「崇拜」之意。 當基督徒在上帝神聖的子民前鞠躬時,並不是出於「崇拜」,而是想要對那位聖徒致上敬意,就像我們對上帝心懷敬意那樣。同樣地,當我們向聖像或聖徒鞠躬時,並不是一種「崇拜」聖像的行為,而是向聖像當中所描繪的人禮敬而以。 然而,如果聖像當中所描繪的人正是主耶穌基督,那麼,祂將是唯一受到「崇拜」的一位。此時,我們所崇拜的,不是基督的形象,而是基督本身。 何種形式的「敬拜」是被聖經所禁止的呢?
-
疑問 questions?
Q & A 是不是信了基督教之後,就不可以拿香祭拜亡者或祖先?Can we burn the incense to commemorate our ancestors after converting to Christianity?
by pelayuby pelayu請問一下,信了東正教後,還能到祭拜祖先或是拿香拜拜嗎?在我讀書的時候,我選修了一門基督教的課,那堂課總會找一些教徒來分享他們的見證,有一次,有一個教授說:「我在當兵的時候,部隊裡發生了意外,隊上的阿兵哥都覺得是在鬧鬼,所以就說要來祭拜一下,當時我心裡覺得很不高興,我是個基督徒,我怎麼可以拿香祭拜亡者?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我還是拿了香,為死者祈禱,後來,我就生了一場重病,我知道那一定是主耶穌在處罰我,那時我就祈求上帝寬恕我的罪,我絕對不會在拿香了,後來我的病就慢慢的好了。」 這堂無聊的課,就這一段我記得最清楚,這件事讓我覺得非常的疑惑,是不是信了基督宗教之後,就不可以拿香祭拜亡者或祖先了呢? Answer: 謝謝你提出這個重要的問題。 ㄧ﹑讓我們先釐清一件事情,這個問題發問的重點應該是在於「祭拜儀式」或「敬神儀式」。 正教會認為,「敬拜上帝」和「祭拜祖先」是不同的,對此,正教會很清楚要如何作區分。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經做了詳細的論述,歡迎你上我們的網站去閱讀,或許可以作為參考:https://theological.asia/content/it-allowed-pray-dead 除了這篇文章之外,網站上還有其它文章,都有提到相關的問題。
-
-
Pericles Funeral Oration佩力克里斯悼文 當戰爭第一年結束時,雅典人依照習俗,?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人,舉辦隆重的喪禮。其中悼文的部分是由非常傑出且具領袖魅力的政治家 ,同時也是位將領的可謂雅典意識形態最佳寫照,其中充滿多數雅典人感同身受的愛國情操。 多數在我之前於此致詞者,已要求立法相關人士將這份悼文加入我們其他的喪禮習俗中。對他們而言這是件值得的事,如此的榮耀理應在葬禮中賦予那些在沙場上犧 牲生命的戰士。但我更支持當人們曾經表現的如此英勇時,他們的確應該在這樣公開的葬禮中,在各位的見證之下,接受讚揚。這樣一來,許多人的聲譽不會因言詞 詭辯而受損;而他們的美德更不會受他人的蜚短流長而左右。但這其中的分寸著實很難拿捏,即使謹言慎行也不足以表達真相。比方說,死者的親友因為了解事實, 所以可能會覺得講者並未充分稱讚死者的知識與期待﹔相反地,另一位並非十分熟識的人,當他聽到一些超出自己理解範圍的事情時,就覺得忌妒或是懷疑太誇大。 如果自己也可以做得一樣好或差不多時,人們或許稍可忍受聆聽對他人的讚賞,不過一旦當講者不停誇讚死者時,妒忌之心便不覺燃起,開始變的多疑。然而,既然 我們的祖先確立此慣例,我必定會遵守,並且盡全力滿足聽眾的期望與信仰。
-
(8) 其他聖事 Sacrament: Funeral, Memorial, Blessing死&愛 Death & Love
喪禮/告別式的儀式內涵 The Meaning of Funeral Servic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告別儀式(FUNERAL SERVICE) 基督徒的死亡所影響的層面,並不局限於家庭,也涉及整個教會,因為,在教會裡,我們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事實上,正教會的告別儀式(Funeral Service)不是一個讚揚亡者生前豐功偉業的場合,也不會以感性的方式,表揚亡者一生的德行,相反的,在告別儀式當中,眾人會唱誦各式各樣的祈禱文和讚美詩,除了道出死亡的嚴苛無情之外,也會告訴眾人,基督的復活是如何征服死亡。此外,告別儀式的舉行,也是為了安慰那些失去至親者的心,透過這個儀式,整個教會都為這個死於基督信仰中的弟兄(姊妹)祈禱。對正教會而言,肉體的滅亡只不過是某個人生階段,上帝的愛比死亡強烈得多,而基督的復活就是這種強烈的愛的見證。 正教的告別儀式包含三部分。第一部份稱為「Trisagion Service」,就是亡者過世之後的守夜儀式,通常在下葬前一晚舉行。教會向基督祈求:「基督,請將聖徒心中的平安也賜給祢的僕人,讓他不再有任何痛苦與苦惱,而只有永恆的生命。」當教會為亡者的靈魂祈禱的同時,也為遺體獻上極大的敬意。正教會相信,基督徒的身體是神聖的,因為那是聖靈的住所,是充滿聖靈的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