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疏遠上帝,這就是邪惡。」語出聖大巴西里。上帝不是邪惡之因,”ELLHNES PATERES THS EKKLHSIAS” [教會的希臘教父) 7, 112 (下文簡稱EPE)。「當許多…依著自己的自由意志遠離上帝時,祂就為這些人帶來與祂分離的命運;而遠離上帝就是死。」聖愛任紐,駁異端論(St.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5. 27.2.「人類,在魔鬼的讒言下,拒絕永恆的事物而迎向腐化,成為他們自己在死亡裡腐化的原因。」聖大亞他拿修,關於道成肉身(St. Athanasius the …
教父
-
-
書籍
無庸置疑的,我們死後一定會復活!Of course we shall be resurrected! (by Stergios N. Sakko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大學名譽教授Stergios N. Sakkos著 節錄自:「正教報導」2007年4月20日 無庸置疑的,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渴望,然而卻也是最大的痛楚,就是我們信仰的宣告:「我期待死後的復活」。 我們的生命並不會消失在掘墓工人的鏟子下。也不會因為新挖的墓旁的陰沈柏樹,而從此與世隔絕。我們的生命沒有界線,是永恆的。誠如,我們每個人終有一天會走向死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會復活!我們要如何證明、如何判定復活的存在呢?我想,我們可以拿耶穌基督的復活為證。讓我們站在一旁,傾聽保祿(保羅)宗徒為我們宣說來自上帝的「復活之真理」吧!他在格林多前書(歌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當中,清楚的陳述了所有的內容! 下文中,我將把保祿(保羅)宗徒的教導與相關章節節錄出來(格林多前書/歌林多前書15:12-20)。
-
怎樣分辨歡愉的善與惡 我說這些話的用意,絕非抑制你在聖神要你大聲祈禱時,不這麼作。如果心神的喜樂潤澤感官,使你對上主像對人一樣地說話,說「耶穌」 或「親愛的耶穌」,或類似的話,也不需加以壓抑。願上主不讓你在這件事上錯懂我的意思。真的,我無意授意你放棄愛的外在表達。上主所結合為一的身靈,願主 不容我把它分開。事實上,我們完整的人,身體與靈魂應該一起頌揚上主。到達永生時,上主將適宜地榮耀我們整個的人:肉體與靈魂。就在今生,為我們預嘗這永 恒的光榮,上主有時也用不可言狀的喜樂和安慰,點燃虔心愛祂者的感官。不僅僅一兩次,而且按祂認為最適宜的頻繁次數。不過,這種喜樂,並非來自人外,經由 官能之窗進入,而是從心神的歡愉和屬靈的熱心湧溢出來的。像這類的安慰歡愉不必予以疑懼。總之,我認為經驗到這種喜樂的人,也不可能懷疑它的可靠性。 但對於別的從外而來的安慰,聲音、喜樂,或不能確知其來源的甘飴,我建議你要對它保持警覺。因為它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可能是善神或惡神的作為。只要你按照我告訴你的辦法——或用你自己發現的辦法更好,回避詭辯、以及身體與感情不自然的緊張,不管它是善是惡,都害不了你的。為什麼你可以如此安全呢?因為真安慰的源頭是深藏在純潔心田中虔敬的熱望,是上主的工程,不是憑其它技巧構架而成的,為此不含有幻想及現世人所會犯的錯誤。
-
1 東正教/聖三/聖禮儀orthodox-trinity-liturgy聖徒 Saints
看見神光 The Vision of Light by 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
by pelayuby pelayu到光 (st.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 節錄自 上帝以無形的光出現 上帝就是光,祂能超越所有的光,因為祂照亮我們;上帝就是 生命,凌駕所有生命之上的生命,因為祂給予我們生命。祂神聖的榮耀環繞著我們發光,包圍著我們;祂就像是衣服一樣,所以我們用祂包覆自己,祂處處可見,只 是我們抓不住。和祂合而為一卻不會擾亂我們的靈魂,祂就如同光一般;祂會在我們裡面,不設限地將我們包圍。(”On the Mystical Life (Vol. …
-
雅典大學教授Megas L. Farandos著 節錄自:P423~478, Chapter 7, The Orthodox Teaching on God, Athens 1985 1. 導論
-
(6) 神學 Theology(8) 其他聖事 Sacrament: Funeral, Memorial, Blessing(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救恩 (天堂與地獄) Salvation (Paradise and Hell)死&愛 Death & Love
以死踐滅死亡 Trampling down Death by Death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今天我們活在一個否認死亡的文化中。各位看看現代的殯儀館就能很了解我的意思:它們看起來像一般的住家一樣,沒有任何醒目的外觀。在屋裡,「禮儀規劃師」的處理手法,不會讓人注意到有誰在傷心難過,還有大廳的靈堂儀式,設計得像是把喪禮轉變 為一個半舒適愉悅的經驗。關於死亡這件直接了當的事實,好像有一種奇異的密謀要保持沉默,所以遺體要「美化」以便掩飾死亡的事實。但是從過去到現在(即使 是在我們這個肯定生命的時代)都存在著一種「以死為大」的文化,此間死亡是一項無所不包的關注重點;而生命本身僅被視為對死亡所做的準備。如果對某些人而 言殯儀館的外觀是為了轉移對死亡的注意力,對另一些人而言連家具都可能聯想到死亡,譬如床或是桌檯就變成死亡的象徵或是引發死亡聯想的事物,床的外觀如同 墳墓,或像是置於檯上的棺木。
-
我們來教會,不是因為想進天堂,也不是因為怕下地獄。我們應該渴求的,是合而為一:在聖餐禮中、在耶穌基督的身體裡,合而為一。這就是基督信仰的全部。我們領受聖餐,不只為了自己,也為了心愛的生者與亡者,因為神的恩典會藉著你,傳遞給身邊的人們,使他們也蒙受祝福。 【 主日讀經 約翰福音 17:1~13 】 耶穌說了這話,就舉目望天,說: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 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如今他們知道,凡你所賜給我的,都是從你那裡來的;因為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 …
-
(6) 神學 Theology(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救恩 (天堂與地獄) Salvation (Paradise and Hell)
正教之天堂地獄觀 Paradise and Hell in the Orthodox Tradition (by Fr. G.Metallinos)
fr.G.Metallinos Dean of the Athens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ology 神父、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喬 大齋期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我們紀念我主耶穌基督永不朽壞的再臨」。在此使徒在經文中所提及的「我們紀念」這句話,確認了我們的教會一如基督的身體,會將基督再臨當作一個「活動」,再次進行對主的崇拜,而不是以歷史角度視其為預期即將發生的事件。理由是,經由神聖的聖餐禮,我們都被高舉上天,達到一個超越歷史的境界,而就是因為正教的這種觀點,讓我們必須觸及天堂與地獄的議題。 在經文裡,(馬太福音第五章),提到了「天國」與「永火」。這段經文在被引述到方才提過的星期日禮儀時,便指出這「天國」是人類神聖的目的地,而這「火」是為魔鬼和他的天使(惡魔)所「預備」的。倒不是因為上帝希望這麼做,而是因為他們不知悔改的緣故。這裡的「天國」是為了凡保有對上帝忠誠信仰的人而「預備」。「天國」(即非受造的榮耀)就是天堂。(永遠持續的)「火」就是地獄。歷史誕生之初,上帝邀請人類到天堂去,與祂非受造的恩典一塊兒共融。當歷史走到結尾,人類必須要面對天堂與地獄。稍後我們會在本文中闡述這句話的意義。然而在此我們先要強調的是,這個部份形成了我們信心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正統基督教的點金石。
-
朝聖者之路 東正教神聖經典之作 序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在我們的家鄉,摯愛的台灣,我們聆聽著這個寂靜卻深沉的聲音。我們帶來了三位一體,上帝就是愛,而愛就是我們的生命,愛能夠解除所有的恐懼。 我們在此舉行神聖禮儀,希望為台灣的朋友帶來祝福和天父的光輝;不僅僅針對活著的朋友,我們希望即使是那些已經逝去的靈魂,那些死去的人們也能感受的到。 在神聖禮儀之後,我們要和台灣的朋友們分享神的恩典和三位一體的力量,在內心進行東正教最古老原始的禱告。在這本書中,你可以感受到現代人對於禱告的體驗和認知。 我 明白對台灣的朋友而言,這其中許多的想法都不是前所未聞的,但是請容我在此分享一位已過世的屬靈之父Fr. Porfyrios帶給我的回憶。我曾請教他:「當我在禱告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說『主耶穌基督請賜福於他或她』,而不是像你曾告訴我的,說請賜福於我 呢?因為我並不想只為我自己禱告」。他聽了之後笑著說:「喔,我親愛的孩子,請你了解,在教會中,當你在禱告的時候,你就是其他人,這時候已經不分彼此, 沒有你我之分,當我說著『請賜福於我』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是指我自己,其它眾人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 …
-
我在不同區域流浪了好一陣子,在旅途中,耶穌的禱告陪伴著我;在我和其他人的交往中,還有整個旅途中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裡,它帶給我喜悅與安慰。 不過,到頭來我覺得應該要待在某一個地方比較好,這樣我才有較多機會獨處,才能一個人研讀The Philokalia。雖然不論是當我在夜晚找到棲身之處時,或是白天休息時,我都會找時間讀這本書,但是,真的很希望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它,希望藉著真誠和衷心地禱告學習到就贖靈魂的真理。 然而,儘管我有這些希望,卻是無用武之地,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左手臂。所以我因此無法找到一個地方定居下來,我決定要到西伯利亞(Siberia),到St. Innocent of Irkutsk的幕地去。我想在西伯利亞的森林和各式動物當中,我能夠在寂靜中旅行,那也對禱告和閱讀比較有利。所以我朝著這目的出發了,在這旅途中我口中不斷地祈禱著。
-
為了要幫助這位弟兄,我想盡辦法要增強他的信仰,於是我從背包裡拿出The Philokalia,翻開Isikhi第109章,開始讀給他聽。我向他證明如果只是出於懼怕自己的罪行而導致地獄的折磨,那這些努力是毫無用處的;我 告訴他只有藉著捍衛心靈和淨化自己的心,才能把靈魂從罪惡的思想中釋放出來;而這一切都可藉由內在的祈禱而達到。此外,我也告訴他說根據神父們表示,凡是 那些只因為害怕地獄而從事拯救自己工作的人只會墜入奴隸一途,而那些為了獲得上帝國度的回報而做一樣事情的人,則會淪為和上帝交易的人。前者被稱為奴隸而 後者則是為錢工作的人。但是上帝希望我們親近祂就像是孩子接近父親一般;祂希望我們是出自於對祂的愛和對祂奉獻的熱誠而以神聖的情操規範自己;祂希望我們 能夠藉著心和心靈與祂合為一體的拯救過程中找到幸福。
-
從以上的各種感覺和其它的感受,我注意到在心禱告會藉著三種不同的方法開花結果: 在你的靈魂裡,在你的感覺裡,還有在各種啟發的事情裡。就第一種方法舉例來說,就是上帝慈愛的甜美,內在的安祥,心理的喜悅,思想的純淨,還有對上帝甜美的 回憶。其次就是心中愉悅的溫暖,四肢充滿的喜悅,內心歡喜地「雀躍」的,光明和勇氣,生活的喜悅,不悲傷難過的力量。最後,心智被啟發了,對聖經的了解, 對萬物所言有所理解,能免於慌張和虛榮,對於內心修行的喜悅有所了解,以及對於親近上帝和祂賜予我們的愛感到肯定。 花 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力行孤獨的禱告生活和體驗這種喜悅的感覺之後,我已經習慣於禱告,並且時時刻刻禱告著。到最後我覺得它在我心中,在我內心深處自然地進行 著,完全不需要我的催促。不僅我醒著的時候是這樣,即使在睡夢中一樣的事情也自然地進行著。沒有什麼事能夠打斷它,不論我做什麼,它都片刻不停地持續著。我的靈總是對上帝懷抱著感謝,而我的心被這些無盡的幸福喜樂給溶化了。 終於到了森林面臨砍伐的時候了。人們成群地進入森林,而我也必須要離開這寧靜的住所。 我向這位森林的管理員道謝,為他做些祈禱,親吻這片上帝賜予我這個配不上祂恩慈的人的土地,肩上背著書,我動身離開了。
-
離開Irkutsk前我去拜訪了和我經常聊天的神父,我向他說“我正要離開這去耶路撒冷 ,特別來向你道別,謝謝你在基督前對我這樣一個毫無價值的朝聖者給予關愛。” 他說道:「希望上帝保佑你的旅程,但你從來沒有告訴我你自己的事,你的出生,你打哪 來?我已經聽了好多有關你旅遊的事蹟,但你在成為朝聖者前,我是應該知道一些關於你的出生,你的生活的事。」 「為什麼呢?好啊!」我回答著,「我會全部告訴你的,這些事情不用花太多的時間」。「
-
「藉著上帝幫助我齋戒,對上帝深信不移,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有益的事」 當我又回到神父這裡時,我說:「俄國有句諺語說的很好:『上帝對我們的計畫自有他的 安排。』像我本來應該要在往耶路撒冷去的路上了,但你看現在的情況卻是如此不同,沒有料想到的事情讓我在這裡又多待了三天,所以我一定要回來告訴你這些事,要徵詢你的意見我才能下定決心。」 事情是這樣的。我向每個人說了再見,藉上帝的幫忙,我再度上路了。走到郊區那裡時 卻看到一個我認識的人,他站在那一區最後一棟房子的門口,他曾經和我一樣是一位朝聖者,但我已有三年沒見過他了,我們互相打了招呼,他並問我要去哪裡。 「是上帝的旨意」,我說,「要我去耶路撒冷。」 「感謝上帝!這裡有一位很好的人可以與你同行。」他說道。 「上帝與你同在,也與他同在,」我說,「但你一定知道我一路上從來沒有和人一起走,我總是一個人獨行的。」 「沒錯,但請聽我說,我覺得這個人一定能配合你,你們完全適合彼此作伴。你看這裡
-
在內心的「空無」與「不在任何地方」的經驗中,人的情愛怎樣美妙地轉化. 人的情愛是怎樣美妙地、因著內心經驗的這種「空無」與「不在任何地方」之感而轉化了。當他初次理解到它時,他一生犯過的罪歷歷呈現在他眼前。沒有一個壞的思 念、言語、行動可以掩蔽得過。它玄妙晦暗地熔成一團,不管轉向何方,它都面對著他,直到他竭盡努力,受夠了絞心的內疚、用許多辛酸的苦淚,把罪大多擦去時 才止。 有 時他看到的,猶如剎那間瞧見可怖的地獄;那時,他深感永遠無法被治癒一般的失望、與重擔永無解脫希望的誘惑。有不少人的內心生活已到了這情境,但因面臨這 嚇人痛苦的折磨,驅使他們去回想俗世的快樂。因忍受不了內心精神上的空無,便往肉體的事上去找輕鬆。可惜他們不明白自己沒有獲致神慰的準備——如果他們知道等待的話,這神慰本來可以支持他們的。
-
我願清楚指出:不是所有讀或聽念這書,感覺喜愛它的人,便是應召去度靜觀生活的人。這類內心激蕩可能只由於自然的好奇,還不算聖寵的吸引。我將指示你某些標誌,使你辨出那些啟發是從何處來的。 最 先,那個人要反躬自省,自己是否已盡力按教會的規定和神師的指引,從自己良心中滌淨明知故意的罪愆。如果在這點上,自覺已經滿全了,那就好了。不過,為更 確定些,要再看他通常是否受簡樸的靜觀祈禱吸引,勝於其它的熱心功夫。如果再加上,他做其它任何內外操作,都不能使良心寧靜,除非他聽任這隱隱專注於「不 知之雲」的愛,便是上主召他做這工作的一個信號。如果缺少這個信號,我敢說這人不是被召去作靜觀。
-
任何封靜觀已有準備的人,念本書時,必將理會某些與他的心神相呼應的感受,准有這樣的人,才可閱讀戎聽人朗誦本書:重申前言中聽叮囑的話 萬一你發覺我在本書上述說的祈禱方式,不合你的性格或靈修方式, 請隨意把它擱置一邊,安心地去找另一位明智的指導就是了。在這情況中,我信賴你會諒解我在這裡所寫的。我確實只憑我簡陋的頭腦,把所懂的事寫述了出來;我 的用意,除了為協助你,別無用心。請從頭至尾完完整整閱讀兩三遍。閱讀次數多多益善,因這樣你更能把握正確意義;某些當你初讀時顯得晦暗費解之處,或許你 再讀時便豁然開朗了。我深信:任何隨聖寵吸引去作靜觀的人,在念或聽人誦讀這書時,必會感受到書中所說的某些事,與他自己的心神相呼應。如果你的感受確是 如此,而感到有幫助,請從心底感謝上主,也請你,因上主聖愛,為我祈禱
-
約櫃可視作主活的象徽:梅瑟,貝匝肋耳和亞郎 對約櫃所做的事,刻劃了靜覲的三條途徑 按聖經的敘述,梅瑟、貝匝肋耳和亞郎三人與建造約櫃主事有關。梅瑟在山上從上主那裡知道該怎樣造約櫃。貝匝肋耳在山谷中,按照悔瑟從上主那裡接受的圖案製造約櫃。亞郎卻在聖所裡照料約櫃,隨心所欲看約櫃、觸摸它。 這 三個人的所為,描述出聖寵怎樣引導人進入靜觀的三條路徑。有時,我們該像梅瑟爬上山頭:在到達靜觀之境前,靠聖寵的支持辛苦操勞;隨後,像他一樣偶爾嘗到 靜觀的美果(這裡我願指明:上主把自身啟示給梅瑟,仍然是一種恩賜,並不是梅瑟因著豐勞該得的報酬)。之後,因著我們受到聖寵的照明,靜觀獲得進展;再 後,我們像貝匝肋耳,按照梅瑟在山上所見的圖樣下功夫,直到把它製造出來,仍是看不到約櫃的。也有時候,聖寵是透過別人的話的幫助,引導了我們。在這件事 上,我們彷佛亞郎,是受託去照料那由貝匝肋耳的技巧之手所建造的約櫃。
-
我 們要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在靈修生活中,絕不該按自己個人所有或沒有這經驗,作為衡量他人的標準。誰經歷長期辛勞到達靜觀之境,卻又僅僅偶爾享受靜觀佳果的 人,如憑他個人的經驗而說話、思想或衡斷他人,是很容易犯錯的。同樣的,一個似乎可按心願屢次經驗靜觀甘飴的人,如憑個人經驗去衡量他人,也會犯下錯誤。 不必浪費光陰去作較量。因為上主上智安排了那些在開始時,長時間辛苦地祈禱,只偶爾品嘗到成果的人,後來或許可以豐富而隨心所欲地品嘗到。梅瑟便曾是如 此。起初,上主只准梅瑟有時凝視約櫃一眼,而且還先經歷長途跋涉的登山之苦,不過到了後來,當他在山谷間給約櫃築了會幕,他便能隨心聽欲地多次凝視約櫃 了。
-
書籍:不知之雲 Book: The Unknown Cloud
不知之雲 70. 到達了屬靈的官能無能為力的境況時,我們才最能獲致在現世生命中、靠著聖寵能獲有的上主的認知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在我們到達了肉體的官能無法獲致的知識的境界時,我們才發現屬靈的奉物:同樣,到達了屬靈的官能無能為力的境況時,我們才最能獲致在現世生命中、靠著聖寵能獲有的上主的認知 要 繼續鍛煉你自己,對「不在任何地方」的「空無」下功夫,不要設法把身體的知覺及其物件牽涉進去;我再說一次,感官對靜觀是毫無用處的。你的眼是為有尺寸、 形象、顏色及方位的物質東西所設計的。你的耳朵受音波的刺激而操作。你的鼻子是為分辨香臭的。你的味覺是為分辨甜苦,新鮮與陳宿,好吃或苦澀的。觸覺告訴 你冷和熱、硬和軟,柔和或鋒利。 你知道質與量是跟上主和任何心靈的屬性無關的。為此,不要設法運用你內外的官能,去把握屬靈的事物。那些起步靈修的人,自以為應該看到、聽到、嘗到、嗅到和感覺到屬靈事物——無論是內心或身體的感受,都必然錯了,也抵觸了大自然的正常規律。大自然設計身體的官能,是要它去獲得物質世界的知識,而不是要它去瞭解屬靈事物的。 我要說的是:當肉體的官能無能為力時,這無能本身,倒給了我們指示,當我們讀到或聽到某些我們的自然官能無法想像的事物時,我們可以確知那些事不是肉體的,而是屬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