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ssios Pheidas博士教授 普世教會運動中新的神學討論表明,對某些聖禮(洗禮、聖餐和事奉)的 相互承認是這樣一種觀點的基礎,即不同的基督教傳統只是代表了同一使徒信仰的不同表述。這意味著,東正教會以外的人持有相同的基本信仰,儘管它在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宗教背景下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大公教會的對話只在那些教會生活中明確表現出分歧的領域,提出了單純的神學協議或妥協作為其具體目標。例如,溫哥華大會提議接受ΒΕΜ,作為對使徒信仰的共同理解的表達,”因為在這個測試中要求教會接受的不是簡單的文件,而是在這個文件中的使徒信仰,它來自於此,並見證了它”。 這種統一的願景是基於以下要求。(a) 充分承認洗禮、聖餐和祭司,(b) 對使徒信仰有共同的理解和表達,(c) 對該信仰權威有共同的決策和教導方式。無論如何,越來越清楚的是,通過這些普世性的討論,對統一的事業是不利的,因為在有多少神學問題上沒有共識,在實現真正的統一之前,應該在這些問題上達到共識。一些教會提出,只要在某些聖事(洗禮、聖餐和事奉)上達成基本一致,就可以被視為恢復完全共融的充分神學基礎。另一些人則認為,每一份趨同的神學文件都只是朝著更深層次的神學共識邁出的第一步。在現實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願景來指導神學家和教會領袖,因為通過將各種神學傳統放入一個共同的文件中,許多基本的神學問題就被擱置了。如果普世對話真的是一場 “為真理而戰的精神戰役”,那麼,通過不分裂教會的傳統精神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它,它提供了區分使徒信仰的基本要素和次要要素的關鍵,並通過恢復真正信仰的完整性來調和現有的多樣性。 相互承認洗禮的 問題是走向完全共融的一個關鍵教會學觀點。在ΒΕΜ文件中,相互承認洗禮被鼓勵為 “表達在基督里給予的洗禮統一性的重要標誌和手段”。但是,這種 “相互承認應該由各教會明確表達”。從教會學的角度看,這意味著什麼?從邏輯上講,對洗禮的相互承認會導致對成員的相互承認,因為成員的相互承認會導致完全的共融。 如果我們承認所有受洗的人都加入了基督,就很難避免這樣的後果:他們也加入了基督的身體。但是,如果他們屬於基督的身體,那麼就更難否認他們屬於教會,”教會就是身體”。如果是這樣的話,洗禮作為融入基督的身體,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向聖餐的分享,並導致完全的共融。 因此,洗禮和每個教會的成員,通過受洗者被納入 …
東正教,神學,教義,正統,傳承,大公教會,宗徒傳承,使徒,受洗
-
-
Vlassios Pheidas博士教授 本著這種精神,我們可以參照教會學的前提條件來解釋各教會之間的既定分歧,即相互接受對方洗禮的有效性的 做法,或相互溝通的做法,甚至接受單邊的聖餐招待做法等等。上述做法確實很有特點,它們指的是恢復聖事共融,沒有聖事共融就表現出教會合一的裂痕。教會學和聖事之間的這種內在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根據教父的傳統,聖事體現並表明整個教會的主體。因此,教會學中的任何區別都充分體現在教會具體的聖事實踐中,而聖事實踐反過來又表達了對教會限制的相應認識。 因此,關於當代大公教會對話的主要問題,即相互承認洗禮、相互溝通、聖餐款待等,各教會的神學家根據各自教會的不同教會學預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是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在東正教會之外進行的聖事的有效性的整個問題是一個更廣泛的神學問題,它不僅與聖事和教會之間的內在關係有著深刻的聯繫,而且還與受難日的奧秘和五旬節的奧秘之間不可分割的統一性有著密切的聯繫。教會學上的分歧正是源於對受難之謎與五旬節之謎關係的不同解釋,特別是關於上帝的拯救之恩與這兩個奧秘的各種方式。 在大分裂(1054年)之前的時期,共同的教父傳統教導說,基督通過他整體的救贖工作,是神恩的來源(πηγή),而聖靈是神恩在信徒中的賜予者(χορηγός)和操作者(οενεργών)。學派神學發展了奧古斯丁關於受難日和五旬節奧秘之間關係的觀點。因此,它提出基督既是神恩的來源,也是神恩的賜予者,而對聖靈來說,它只是一個已經被授予神恩的操作者的角色而已。這種神學分化的後果對導致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分裂以及西方基督教內部的兩種不同傾向(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具有決定性意義。聖餐辯論是所有這些歷史發酵的中心。 因此,如果基督通過他的整體救贖工作,不僅是神恩的來源,也是神恩的賜予者,那麼就有理由認為,由於基督工作的普遍性,神恩會自動賜予所有人,無論他們與教會的關係如何,在教會內,已經賜予的神恩通過聖靈而活躍。然而,如果由於基督救贖工作的普遍性,這種神聖的恩典被授予所有人,那麼就有理由認為它也被授予羅馬天主教教會以外的信徒,即使這些人屬於分裂的異端。因此,在教會外進行的聖禮不僅是真實的(υποστατά),而且是有效的(έγκυρα),因為它們只是缺乏賜予的神恩的效力(ενέργεια),而神恩只在羅馬天主教教會內通過聖靈起作用。 東正教會只接受耶穌基督為源頭,聖靈為神恩的賜予者和操作者,絕不否認基督的救贖工作的普遍性。它只是認為,這種神恩在基督的歷史身體(即教會)中得以延續,並由聖靈授予信徒,聖靈也在教會中發揮神恩的作用,使基督的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實現。這種神學傳統的教會學後果對於教會的教規界限問題也是決定性的。在這種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神學的基礎上,教會的界限只有在正統的教會機構內才會窮盡。 只有在這個教會機構內,聖靈才會賜予並影響神聖的恩典,這恩典來自基督的救贖工作。 通過這樣一個關於教會性質、本質和在世界上的使命的教導,人們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眾所周知的 “教會外無救 “的救贖學和教會學原則,它嚴格確定了教會的教規限制。因此,東正教會雖然接受承認在自己之外進行的聖事的存在(υποστατόν)的教規可能性,但它質疑其有效性(έγκυρον),當然也拒絕其效力(ενεργόν)。眾所周知,在教會實踐中,東正教會根據具體情況,在教規的 “cribeia “和教會經濟之間移動,通過經濟的方式承認那些教會機構的聖禮的有效性(κύρος)。然而,這樣的經濟做法並沒有推翻正統的 “經文”,它仍然有效,並表達了正統教會學的獨特性。 …
-
Vlassios Pheidas博士教授 在這篇短文中,我將盡量只使用正統傳統所特有的教規語言,而避免使用現代大公教界比較熟悉的那種語言。這是因為我已經充分意識到,語言本身就是教會學問題的一部分,而這個問題存在於普世教會運動之中。大公教會術語通常的神學模糊性或含糊性,特別是在教會學問題上,是為了促進不同神學術語的日益趨同或一致,以便超越目前的傳統框架,用同樣的術語表達不同的現實。 然而,用既定的教規術語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些術語表達了特定的教會學背景,清楚地描述了同一教會的現實。真正的合一不能建立在妥協的基礎上,或僅僅是對多元主義的遷就,因為合一不能被視為一個不顧相關原則而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本文的目的既不是為我們的正統教會學傳統提供道歉,也不是掩蓋當代普世教會對話中真正的教會學困難。它代表了一種誠實的努力,即更清楚地描述和更充分地指出歷史上分歧的根深蒂固的神學原因。在下文中,我們將試圖說明主要的教會學問題及其對我們的神學對話和普世教會運動的重要意義。 “邊界 “或 “教會的界限 “ 規意義與有關教會的性質、本質和使命的教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因為後者描述了教會機構的內部單位。另一方面,”教會的界限 “一詞的通常含義來自於每個教會的教會學特點,而另一方面,它又影響到它們的救贖學教義的內容。各種教會學的存在(如正統教會、羅馬天主教、新教等)意味著對教會界限的理解也存在著相應的差異,而教會的界限與施恩行動的範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這些界限的意義的救贖學層面。誠然,教會學的多樣性源於對教會的性質、本質和使命的理解的明顯差異,正如古代未分裂的教會的教會學教義儘管在教會實踐中存在某些分歧,但對所有地方教會來說是共同的。 這種傳統教會學的核心是對教會作為基督的歷史的身體(Corpus Christi) 共同理解,它在救贖的歷史中得到延伸和實現。這一共同的使徒傳統在偉大的教父們的教導中得到了體現,在大分裂(1054年)之前的時期,作為教會的共同信仰,在東方和西方都得到了持續的生活和體驗。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相關的教會實踐得到了發展,地方和大公會議也做出了相應的決定。教會的這個機構屬於 “全世界的信徒,那些現在是這樣的人,那些成為這樣的人,以及那些進入這樣狀態的人……”聖約翰-金口的《頌歌》,《以弗所書》,10:1)。他們不成為 “許多身體,而是一個身體”,因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