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行靜觀的人,該怎樣處理自己的思念、及對罪的傾向 當你感覺已盡力按教會規定改良你的生活,你就容自己認真作靜觀工作吧!如 果以往罪的回憶、或新的誘惑困擾著你的心神,構成上主與你之間的一種障礙,把它踐踏於腳下,勇敢地跨過去。試把這一切思念埋入「坐忘之密雲」裡,仿佛你或 任何人都未曾做過這些事一樣。如果這些思念還是繼續不斷回到腦海裡,你要繼續不斷地打發它走。總括一句:它浮現多少次,你也丟下它多少次。在感受困擾的痛 苦中,你或許想研究一個幫助你去控制它的妙訣與技巧。請相信我:跟任何人學技巧,終不如在和上主交往的經驗中去學更好。
靈修
-
-
我 們或許會問:是否有人可以衡斷別人的生活?當然有的。那有權與責任照顧大眾精神福利的人,也有權審察人的行為。有人能受教會委派去承當這職務,或聖神可以 私自啟發一個恒定於愛的特殊人物去擔任這項職務。不過,任何人都該小心,千萬不要擅取指謫別人錯誤的職責,因在這事上很易鑄成大錯。但在靜觀中真獲靈感而 說話的人,又另當別論。 為此,我勸你:在審斷別人前,要一再思慮。在上主或神師前,在你良心深處,儘管按你在上主前所見到的,審斷你自己吧,卻不可擅自去干預他人的生活。
-
該耐心堅持作靜觀,甘心忍受痛苦,也不利斷任何人 任 何人切願重獲因罪過喪失的內心純潔,不管如何艱豐勞苦,謀求完整人品的人;不論他是否經常犯罪,該堅持靜觀,忍受折磨。罪人和無辜的人一樣,在靜觀中都得 受苦;當然,罪人受的苦要多些。不過,經常發現頑固不化的罪人,較那從未犯過嚴重罪過的人更迅速到達成全之境。上主在賜恩寵給祂所選拔的人身上所做的,實 在是美妙莫測。我們凡人在如此恩德前,只有發呆的份兒! 我相信公審判日,一定是一個榮耀的日子,因為上主的美善將在祂的一切恩賜中清楚地顯露出來。某些今日受人輕視淩辱的人——或許是些一再犯罪的人,在那天將在榮光輝發中列座于聖人們之際!而那些從未犯過重罪的人,外表看來是熱心教友,也被人看作神明似的,反倒列在被判罪的人群間。 我的意思是:任何人都不能單憑現世的某些行為,便斷定某人是好是歹。行為的好壞是另一回事。我們可以判斷行為的好壞,卻不能斷定人是好是歹。
-
在遵照教會規定、滌淨良心上一切個別罪過之前, 不宜擅自開始靜觀 如果你問:何時可以開始靜觀呢?我的回答是:不宜在按照教會規定、用告解聖事滌淨良心上一切個別罪過之前。 在 告解之後,罪惡所藉以生長的根子和土壤,不管人如何努力還是留在人心裡;不過,愛的工作到時候會完全療愈它的。為此,首先該在告解聖事中滌淨良心。但,做 了教會所要求的之後,就不必憂懼,開始靜觀;當然要懷著謙虛,認清自己原從遠道回棧的。連那些從來沒有犯重罪的人,也該如此終生謙虛;原來,帶著朽穢之身 的我們,必然會經驗上主與我之間那朵密不透光的「不知之雲」,而且,因原罪的累贅,我們常要受到使我們不能專心於上主,那些分心雜念的困擾。 這是由原罪而來的罰。在犯罪之前,人是一切受造物的主人,待他屈從了受造物之後,違逆了上主,如今想要服從上主時,便受到受造物的牽扯。當他嚮往上主時,那些無羈的受造物,便像害蟲般起來困擾人了。
-
首先我願清楚確定的是:誰該及時著手做靜觀工作,並該怎樣進行。我也願意給你指出某些辨認的標準。 你問誰該著手作靜觀,我的回答是:所有真誠地捨棄俗世,並把積極工作的焦慮放置一邊的人。這些人,即使過去有段時間曾是習慣犯罪的人,他們仍可以專心致志去培育靜觀祈禱的恩寵。
-
除非因著特殊的恩寵,或因經年累月封日常恩寵的忠信,靜覲工作是非常艱辛的:靜觀生活只賴恩寵才成可能,因為那是上主的作為 為此緣故,要滿懷慷慨承受靜觀的辛勞。要向那高懸的「不知之雲」撞擊,要打消想休息的思念。我坦誠告訴你:誰真願成個靜觀者,必定會遭受艱苦磨難——除非上主用特恩來干預;直到把這項工作養成了習慣,他一定會深感恒心努力的代價的。 試問:為什麼這項工作如此困難呢?——看起來,那不斷喚醒人的意志去渴慕的,一定不會使人感到痛苦,其實不然,那是上主的作為,是全能者的手工。不過,上主常樂於在那盡力替恩寵作準備的心靈中工作。 那麼,為何這項工作如此艱辛呢?整個辛苦在於,毫不鬆懈地趕走來打擊我們心神的無數分心思念,必須把它攔住於「坐忘之雲」以下。這是令人困頓的。人該在這一方面盡一切努力,準備自身接受上主的作為:就是只有上主能做的、激發愛情的工作。只要你恒心做好你該做的一份,我敢說:上主一定會做好祂的一份的。
-
在靜觀祈禱時,成全的靜觀者, 不把注意的焦點放在任何個別的人物上 我已說過:真的靜觀者,在進行靜觀時,他的思念不停留在任何個別的人物,不論是朋友、仇敵,外人或是家人,因為誰願在這項工作上到達成全,就必須忘掉上主以外的一切。 雖說如此,因著做靜觀,他在行善和愛人的事上大有進步,所以他同別人說話或一起祈禱時,別人——不管是友是敵、是外人抑是家人,都會同樣感到他的熱愛。如有所特別,他對仇人的態度大概會比對朋友更好些。(這並不說他完全放下靜觀——因為如此做不能沒有大過——但有時愛德可以要求他從靜觀的高崗上走下來,為同道夥伴做些別的事。) 不 過,在靜觀工作上,他不分辨友與敵,兄弟姊妹與外人。我不說他對幾個特別親近的人,不會感覺自動自發的感情。當然,他仍會經常感覺到的,因著只有愛情自己 知道的許多理由,這種情況是自然的、正常的;你可記得耶穌自己對若望、瑪利亞、伯多祿懷有特別的愛情。我要強調的是:在靜觀工作中,任何人都被看作同樣可 愛,因為唯有上主激動他去愛。他寧靜地愛所有的人,赤忱地為上主而愛。他愛他們,一如他愛自身一樣。
-
我 們已看到:成全的謙遜是純樸地、對上主一往情深的靜觀之愛的完整部分(譯注)。這是單純地全心向慕上主,不斷向那「不知之雲」撞擊著,把一切思念留在「坐 忘之雲」底下。正如靜觀之愛滋養成全的謙遜,靜觀事實上也培育善,尤其培育愛德。因為真有愛德的人,只為上主自身而愛上主,勝過所有的受造之物;他愛兄弟 姊妹是因上主的命令。在靜觀工作中,愛上主超過一切受造物,只因上主本身的可愛而愛祂。原來靜觀的核心工作,足赤誠的,只為上主自身而向慕上主。 我 用「赤誠向慕」一詞,指的是完全不尋求自己的利益。因為做好這項工作的人,不追尋自身的利益,或企圖免除痛苦,一心一意只願望著唯一上主。他陶醉於他所愛 的上主,專心致志地關心祂的旨意承行於世上,以致他不理會、也不在乎自身的舒服或憂苦。這就是靜觀上作真實地、成全地愛上主,而且是為上主而愛上主的理 由。原來一個真正度靜觀生活的人,不允許別的受造物分去他愛上主的愛。
-
我 確定地向你說:如果賴上主恩寵及可靠的指導,全心勉力效法瑪利亞。瑪達肋納為著愛而生活,耶穌一定會保護我們,如同保護瑪利亞一般;任何持反對我們的言論 或思想的人,會在良心上默默感到譴責的。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無所事事,我們一定要做瑪利亞所做的事。我是說:縱使受批評,我們也不予介意,仍舊安寧地繼續 做我們的靜觀,耶穌一定會在中傷我們之人的內心予以警告的。只要他們是心地開誠的人,不多幾天,他們必會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語感到慚愧。 正 因為耶穌要保護我們,祂見我們並未放下靜觀,用工作去鑽營衣食等生活上的必需品,祂會啟發人們在這些事上來照顧我們。我說這話,尤其為駁斥那錯謬的言論: 除非預先籌足一切物資,否則不可以獻身于靜觀生活。他們會說:上主幫助自助的人。不過,這是曲解上主。因為為著獻身於主,放下俗世焦慮的人,上主絕不會負 他們的期望。你可確信:上主為了祂的朋友,必會在兩事中安排一項:或使他們收到豐富的生活必需品,或給他們活力和耐心去承當匱乏。兩事中不論發生哪一項, 有何分別呢?對真度靜觀生活的人是完全相同的。任何對此事懷疑的人,只顯得邪魔已攫取他的信心,或是他尚未把自己完全交托於上主,雖然他在表面上精巧顯露的正與此相反。
-
瑪達肋納,她是悔改後蒙召度靜觀生活者的代表 瑪利亞與耶穌之間的愛是甘飴的。她怎樣愛耶穌,耶穌更是怎樣愛她!不 要把福音的記載當作膚淺的故事去流覽;它真實地描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讀這篇記述的人都能理會到她毫無保留地熱愛著耶穌,她為以愛還愛,拒絕了任何遜於耶 穌的種種慰藉。是這位瑪利亞在復活節清早,哭泣著在墓園裡尋找祂,天使和氣地告訴她說:「瑪利亞,不要哭泣,妳所尋找的主,已按祂預言的復活了,祂要在你 們之先到加里肋亞去,在那裡妳和祂的弟子要見到祂,正如祂預許的。」但是,連天使都不能使她平靜、使她停止哭泣。連天使都不能安慰這位一定要找到天使之王 的人。 難 道還需要我多講嗎?任何研讀聖經的人,一定會發現多次瑪利亞深愛耶穌的記載,乃是給我們指示,這種種都證實我的話是可靠的。實際上,有人可能想這些事似乎 專為度靜觀生活的人寫的。任何仔細分辨的人會發現確是如此。任何人在耶穌身上認出祂以美妙、獨特的愛,愛著瑪利亞。瑪達肋納,也必然認出耶穌同樣以美妙無 比的愛,愛著一切誠意悔改、專務靜觀的罪人;也會懂得為什麼耶穌不能容忍任何人——包括她的姊姊,說反對她的話,而挺身為她辯護。是的,祂甚至做的更絕:有一次,在請祂吃飯的癩病人西滿家裡,耶穌也指責了家主,只因他心裡武斷了瑪利亞。耶穌對瑪利亞確實懷著深情與無比真摯的大愛。
-
「瑪利亞選了最好的一份」詞《譯注》這句話怎麼懂法?「最好」一詞],暗示有著「好」和「更好」,「最」是三級中的最高級。瑪利亞從幾項中選了最好的呢?(道路不是三條,因為聖教會只承認兩條:就是積極生活與靜觀生活。我們現在討論的路加福音的章節,它的精神意義是這樣的:瑪爾大代表積極生活,瑪利亞代表靜觀生活;前者為得救是絕對必要的。如果只能從兩者選一項的話,所選的便不能稱為「最好的」。 積 極生活和靜觀生活雖是教會中兩種生活方式,但把這兩種方式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可以看出三部分,三個階次。這點已在上面論過了,我願在此再概括地說一說。第 一階次是過一個正直的、好的基督徒生活,主要是積極地從事勞動肉身的慈善及愛德工作。到了第二階次開始默想有關自己的罪過、基督的苦難和永恆的喜樂等道 理。第一階次是條好路子,第二階次卻是更好。在第二階次裡,積極生活與靜觀匯合起來,兩者難分難離,像瑪爾大和瑪利亞兩姊妹。這是說度積極生活的人,能靠 著特殊恩寵,超乎尋常地和度靜觀生活的人同樣邁步深入靜觀。一個度靜觀生活的人,也能回復到這中間階次,去做些積極工作——但不該走的太遠。除了鮮有及不得已的需要,否則不該如此做。
-
全能上主自有妙法保護那為愛祂、而不放下靜觀去自衛的人 我認為專務靜觀的人,不僅肯寬恕一切怨怪他們的人,他們忙著各自的工作,別人對他們的所說所為,他們連理會都不理會。瑪利亞就是如此,她是我們的模範。如果我們追隨她的榜樣,耶穌必會用對待她的方式對待我們。
-
或許你認為我侮辱了耶穌的好朋友瑪爾大,因為我把她比作用世俗眼光來批評靜觀者的人了。說實話,我無意得罪這兩等人,願上主不許我在這本書中說任何判斷上主之友的話——不 管他們聖德高或低,只要是上主之友就好。因為實際上,我認為如果我們認清這件事發生的時刻和情況,我們就不難原諒瑪爾大的怨言了。她當時並不瞭解瑪利亞所 作的事。這也不足驚奇,因為我很懷疑她曾聽過多少關於成全靜觀的話。再說,她的怨言只短短幾句,而且說的也很禮貌,為此,我認為我們該完全諒解她。 同 樣的,我認為用俗世眼光來批判的人,以靜觀生活為偏差,也是由於他們的無知,也該受到諒解,雖然他們的批評有時顯得粗陋了些。在瑪爾大向耶穌提出抗議時, 她一定不知自己在說什麼;同樣的,那些對靜觀生活有批評的人,也泰半對靜觀只是一知半解,或竟一無所知。為此,他們無法瞭解為什麼這些青年能拋下很有晉升 機會的職務,真心實意的起步去做上主特愛的朋友。我認為假如他們能瞭解靜觀的意義,他們一定不會如此批評的。為此,我認為應該原諒他們。他們只經驗了他們 所經驗過的一種生活方式,卻不能想像其它方式。此外,當我回憶我自己由於無知而犯了很多錯誤時,就覺得該更加和氣地容忍別人,否則我就不是待別人猶如我願 意別人怎樣待我一樣了。
-
宛如瑪爾大批評了瑪利亞,直到今日 從奉積極工作的人,還由於無知,批評度靜觀生活者 正 如瑪爾大抱怨了瑪利亞,任何時代也有從事積極生活的人抱怨度靜觀生活的人。靜觀的恩寵經常在各等各類的修道人與一般教友間喚醒某些人。他們在弄清楚自己良 心的指示,聽取了可靠的主意,決定全心從事靜觀之後,親友們便像風暴一般向他們攻擊,嚴酷地指責他們選了遊手好閒的生活。搬出真真假假、各式各樣的故事, 述說哪些人先前走了靜觀的路,最終跌入邪道的事。的確,他們只說壞事、不說好事。 沒 錯,有不少人看起來先捨棄俗世榮華,後來卻順從了邪路。這個危險是常有的。這些人理該在靜觀生活中事奉上主,反成了邪魔的奴才和欣賞者;原因是:他們不肯 聽從有靈修經驗的神師。他們變成了偽君子或異端者,陷於狂怒或別種使聖教會蒙辱的邪惡中。我對繼續談論這事感到躊躇,深怕誤了主題。如果上主願意,如我看 來有必要的話,稍後再跟你談那些人失足的緣由和環境,現在姑且把這事擱置一邊,繼續談我們的主題吧!
-
真靜觀者不參與積極工作,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事, 甚至不挺身起來保護自己、反駁批評的人 在 《路加福音》中我們讀到:王耶穌來到瑪爾大家裡,瑪爾大忙著炊事,她的妹妹瑪利亞什麼都不做,只坐在耶穌跟前。她聚精會神地聽耶穌,對瑪爾大所做的事不予 注意。瑪爾大所做的瑣碎事,的確是聖的、重要的(是初級的積極工作),但瑪利亞對這些工作不關切,也不注意耶穌人性的舉止,譬如祂體格的瀟灑,談吐的溫 和,雖然關心這些已是比較聖善的工作了(這是第二級積極工作,也是初級靜觀生活)。瑪利亞把這一切忘的一乾二淨,全神貫注在人性掩蓋下、晦暗的主的上智。 瑪 利亞全心貫注地轉向耶穌,她對看到、聽到和在周遭發生的一切都無動於衷。她安定地坐著,心中默默的,只管以一種欣悅之情沖向那朵隔在上主與她之間的「不知 之雲」。原來,正如我前面說過,在此世要親近上主,沒有一人(過去從未有過,將來也不會有如此純潔、深沉於愛上主的度靜觀生活的人),可以不透過這高深美 妙的「不知之雲」。
-
真誠悔改的罪人,如蒙受靜觀的恩寵, 很快就能到達靜觀的成全之境: 靜觀是獲得恩赦的最妥途徑 不 論人犯了什麼重罪,都能悔改。如果他感覺上主的恩寵吸引他去度靜觀生活(只要他信從神師及輔導的指引),沒有人可指責那以謙遜的愛,在「不知之雲」的黑暗 中,伸手向主的人為妄想者:主耶穌不是曾向那蒙召度靜觀生活、悔改的罪人代表瑪利亞,說了這句話:「妳的罪已蒙寬赦」。祂說這話難道只因瑪利亞對過去所犯 的罪耿耿於懷?或是因為她看到過去的可憐狀況而感到慚愧?或是因為看見她深深痛悔?都不是,是因「她愛得多」。 請 你特別注意這點。因為這裡你可看出靜觀的愛,對上主有多大力量。我老實對你說,它比任何力量都大。沒有錯,瑪利亞也真心痛悔,痛哭所犯的罪,對過去的不堪 深感慚愧。同樣,我們一生習慣犯罪,真是同樣可憐;應誠實地對過去痛悔,對不幸的回憶深表羞愧,心中默默地承擔一個無形的包袱。
-
把意識人的可憐,認作使人謙遜的最佳動機,乃是一種錯誤 請相信我的話:世上有成全的謙遜,賴上主的恩寵,謙德可以在你有生之年獲致。我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有人以訛傳訛地教導說:此生除了思念人的不幸遭遇和回憶自己犯的罪以外,便沒有更大的謙遜了。 我 樂意承認:這種講法,對於習慣一再犯罪的人而言(我本人曾是如此),是很真實的。當死罪的污漬在告解聖事中擦去之前,沒有一件事比提醒人思念所犯的罪,以 及生活在罪惡處境中的可憐更有益處、更重要的了。但是,為那些從來沒有明知故意地犯過重罪的人,這種態度並不真實。他們猶如無辜的兒童,只因軟弱無知而失 足。連這些無辜的心靈,尤其是那些開始邁上靜觀道路的人,也有他們謙遜的理由。對我們自身也是一樣,當我們為了告解過的罪,做了補贖之後,仍受聖寵吸引去 度靜觀生活時,一定還有理由謙遜的。保持我們謙遜的是一種遠勝於不成全的動機,原來上主的美好和聖愛的動機,遠勝過認識自己的動機;正如童貞聖母的生活遠 勝過大多數悔改的罪人一樣;或是基督的生活超越任何人一樣;或一位不能經歷人性弱點的天使,勝過人類中最弱者的生活一樣。
-
雖 然我稱它為「不成全的謙遜」,卻並不意謂認識自己的真面目沒有多大價值。相反的,即使天朝眾天使和聖人,連同世上教會內不同聖德的全體修道人和在俗教友, 都為我在謙遜上的進步而祈禱,也無法像一份自我認識那樣幫我在修謙德上進步更多更快。實際上,要到達成全的謙遜,絕少不了自我認識。 為此,切勿因謀求認識真我的辛勞麻煩而退縮:我確信一旦你認識了自己,經驗上主本身的美善與愛情也就快了。當然,那還不是完整的認識,這為人是不可能的,甚至也不像你將來在永恆的喜樂中認識的那麼完整,但畢竟是人世中可能獲致的那種完整的認識。
-
試想為什麼成全的謙遜只淵源於上主,為什麼從任何別的源頭而來的都不成全,即使上主還是主要的源頭。我先說說謙遜本身是什麼,成全與不成全的區別就容易抓住了。 說 某人是謙遜之人,就是說他生活得很踏實,他意識中的自我和實在的他一般無二。事實上,任何看清自己真面目的人,都不難成為謙謙君子,因為他看清兩件事,首 先清楚見到:犯原罪後墮落的人性是多麼可憐和軟弱;人不論多麼聖善,在現世都不能完全免除原罪的種種惡果。其次,他認清上主本身的無上美好,和祂對我們人 類的深情大愛。面對這樣的美善和愛情,人便不禁戰慄,智者成了結結巴巴的傻瓜而不知所云;聖人和天使們受上主之光的照明,而看不見別的了。當上主本性本體 揭露無遺時,除非上主特加支持,後果是不敢設想的。
-
為 能站穩腳步,避免陷阱,你要踏在你已邁上的途徑上,讓內心的渴望、不斷地向隔在你和上主之間的那朵「不知之雲」沖去。試著以熱愛的箭穿透那朵雲,拒絕遜於 上主的任何思想,也終不為任何事物停止靜觀;原來愛的靜觀本身就能療愈一切罪根。不管你如何多次守齋、守夜直到深更、破曉前很早起身、用鞭子自打、如果有 許可的話——其實這是不許可的——即使挖出眼睛、撕破舌頭、堵塞耳鼻、割掉肢體、用盡方法折磨你的身體,還是無濟於事:因為傾向於罪的願望,大概依然存留在你心裡。 進一步說,即使你不停為你的罪和基督的苦難悲傷流淚,不斷思念天上的喜樂,你想就會對你有用嗎?我深信這些事會對你有很多幫助;無疑的,你會獲益不淺,也助你在恩寵上成長;不過,比起闔上眼熱愛上主,這種種就微不足道了。原來靜觀是瑪利亞所掌握的最好一份!它滿盈著一切,別的一切克己操作如果缺了靜觀,都沒有多大價值。 愛的工作不僅治癒罪根,也滋養實在的善上。當你真實地愛時,你必同情一切的困難,會慷慨無私的去應付;如果沒有愛,你所做的任何動作,勢必不完美:因為雜有其它動機,必然殘而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