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成為衡量愛的單位,衡量著我們對彼此的愛、對神的愛。
Time becomes the measure of ou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to God.
【 東正教 李亮神父 講道 】
新年快樂!或者更好地說,願各位在新的一年,蒙神祝福、蒙神幫助、蒙神愛護!
我會談論和「時間」有關的主題。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新年,我們會紀念時間。之後緊接著,就是農曆新年。因此,時間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別有意義的。
我會試著用淺白的話來說明,少用哲學和科學的專業術語,即使這很難避免。時間是一大疑問,也是一大奧秘,不論是在物理學、數學領域,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存在於時間之中,即使我們並不真的了解「時間」。
在古代哲學中,某些人說我們處於現在,也就是此刻,另外還有過去和未來。也有某些人說,過去已不存在,未來尚未來到,因此真正存在的,只有現在。當代科學的建立者愛因斯坦,則認為空間和時間兩種實體(reality),其實是同一種實體。
特別的是,愛因斯坦的說法,幾乎和教父聖巴西略(St. Basil)所說的一樣。我們今日紀念的就是這位教父,他曾提及相似的觀點,說道: “Time is the extension coextensive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 cosmos.”(註一)這和愛因斯坦所說的一模一樣。衡量宇宙的單位,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光年)。
雖然科學對「時間」充滿疑惑,但我們如何體驗時間,卻十分重要。我們體驗到時間如同「變化」(change),什麼樣的變化呢?通常是變得更糟。當我們長大,我們感到快樂。但是隨著年歲漸增,我們也愈來愈靠近死亡。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知道,我們的日子將會在死亡中結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卻想要忽略這一點,活得像是沒有死亡這回事。
我們也體驗到「時間」如同慾望,我們想要某些東西。我們會說:「我想要這個東西,也許是明天,或者賺錢買到,或者我會用各種方式得到。當我無法得到,我會很難過。」
我們也體驗到「時間」如同失去、如同分離。人們到哪兒去了呢?我們的父親、祖父、祖母?他們過世了。我們知道,比死更糟的,就是別離。也許我們並不害怕自己的死亡,但我們卻害怕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死亡能帶來的最糟結果,就是分離。雖然死亡有許多形式:關係的死亡、愛的死亡、友誼的死亡—死於背叛。
教會如何紀念背叛耶穌基督的猶大呢?他以親吻,背叛了耶穌。但是「時間」,卻也就是教會臨到,並施行療癒之處。教會以另一種方式來到,使我們明白、使我們重新感受時間。不是數算還有多久會死,這就是人世的時間,我們都正走向死亡,這是最重要的事實。這個事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正確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是錯誤的。
因為從人類的觀點來看,時間使我們消失、使我們成為過去。然而,耶穌基督的復活,使我們百分之百地確信,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將會死去,而是我們將會復活。
神的「時間」,與我們不同。這是東正教的偉大之處、也是身為東正教徒的美妙之處,我會進一步解釋。因為對東方人來說,或對佛教和其他東方宗教、東方哲學來說,時間就是最強的束縛、最大的奴役。
因為變化是不好的,所以東方宗教希望避免變化,達到「無我」的境界。如何達到呢?斬斷一切依戀,割捨所有關係,成為超越時間的存在、言語無法形容的存在,甚至不能以「存在」的概念加以界定。
神是超越時間的,時間無法表達神。然而,在神之中是有變化的,更正確地說,是持續的動態關係(moving relationship)。這「動態」,是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交流(exchange)、互愛、共存(co-existence)的變化。
我們的神,是活生生的神,是動態的神。神學術語為 “perichoresis”,希臘文意指聖父將一切給了聖子、聖子將一切給了聖靈,反之亦然,三個位格之間交流所有、交流一切。當然,聖三的位格(hypostasis)是不變的:聖父永遠是聖父、聖子永遠是聖子、聖靈永遠是聖靈。
這樣的運行(movement)、相愛的運行,並不是朝向腐敗和朽壞,而是關於時間的嶄新概念,是基督宗教的神—聖三一,向我們啟示的。然而這超越了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不是我們對時間的一般理解。也許,不適合稱之為「時間」,而是聖三一之間的交流、聖三一動態的運行(the exchange,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God)。
這動態的運行,不僅存在聖三一之間。當耶穌基督、當聖子成為人類—永恆—不,應該說是「神的道」(the way of God),進入了我們人類已墮落的時間。神的兒子降世為人,創造了另一種運行,不是朝向腐敗和朽壞,而是朝向真正的愛、真正的生命。如今,人類的本質(human nature)永遠不變,永遠不停息地與神的神聖本質(divine essence)合而為一,既不分離(without separation),也不混淆(without mixing)。在神的兒子的位格之中,合而為一。這是另一種持續的、動態的運行。
這也是在教會之中的運行。我們一同朝向神運行、我們也朝向彼此運行。什麼是「永恆」(eternity)呢?永恆並不是時間的凍結,不是一切都不再變化,不是我們想像的、重複不斷的讚美神,不是上述這些無聊的情景。從某個角度來看,有些人會說天使和人們在天堂的那種「讚美神!」,好像死亡一樣,並非如此。
「永恆」是永不止息的動態運行(the dynamic movement without end),愛持續增長,對神的認識、對彼此的認識,也持續不斷地增長。我們不能將兩者分離,我們不能說:「我愛神,但別人如何,與我無關。」愛神,就會愛人;而當我愈來愈深地愛人,我也會愈來愈深地愛神。
因此,我們以此衡量時間:我們在愛裡的成長、我們對神的認識、我們對彼此的認識。如同使徒保羅所說:「榮上加榮」(from the glory to glory)(哥林多後書3:18)。St. John Climacus也提及:「眾聖徒不完美的完美」(the imperfect perfection of the saints)。
因為在天堂中,我們無止盡地成長,在愛之中、在與神合一之中、在與眾人的合一之中。此時,我們活在聖餐禮(liturgy)之中。這就是為何聖餐禮如此重要,這是我們成為東正教徒的唯一理由。這是極大的祝福,神允許我們每天在教堂舉行聖餐禮,因為聖像畫家Pelagia每天都來到教堂。如果沒有任何信徒參與,東正教神父是不能獨自舉行聖餐禮的。應當明白,在聖餐禮中,神的時間進入了人間,天堂的時間進入了人間。
在聖餐禮中,我們一同祈禱:「紀念救主的誡命」,在司祭祝聖祭品時,念誦:「紀念救主的誡命」。是的,我們紀念耶穌的教導,祂過去在人世的教導。我們也「紀念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耶穌基督的復活」。但是,我們如何能夠「紀念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呢?基督再臨尚未發生啊!但是司祭的禱文卻明白地寫著這句話。
這就是為何我大聲地誦讀這句禱文,我緩慢地誦讀,試著不被詩班的聲音掩蓋,好使各位明白,我們如何能「紀念」(remember)未來呢?這就是我們在聖餐禮中所做的:未來臨到現在。更正確地說,並不是未來臨到現在,而是我們進入未來,時間有了嶄新的意義。此刻,神走向我們,我們走向神,我們合而為一,這是「愛的時間」(the loving time)。
這就是為何我們每次在教會禮儀或禱文中,都會說道:「今日耶穌被釘十架」、「今日耶穌誕生」、「今日耶穌接受洗禮」。有些人會說:「咦?不是今日吧!這些不是都發生在2000多年前嗎?為什麼你說『今日』呢?」
因為教會帶我們進入的,不是人類的時間,不是那朝向腐敗和朽壞的時間。而是帶我們進入了神的時間,而神是自由的、不受過去的轄制。神的時間,能賦予「過去」意義(以人類的觀點來看,那段時間被稱為「過去」)。
因為耶穌並不是每天都被釘十字架。從某個角度來看,那是2000多年前的事。然而,在聖餐禮中,神卻使我們親臨現場、親臨所謂的「過去」。祂不只使我們親臨祂受難的那一刻,也親臨祂復活的時刻,升天的時刻。因此,我們能夠明白所有事件相互連結,我們不單單見證了基督受難的痛苦(但是基督並沒有拒絕經歷痛苦)。
因此,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回憶、我們的過去,我們在人世的時間,都有了意義。那是療癒,那是寬恕。那是療癒,如同我們在《啟示錄》所讀的:「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4)。那是寬恕,寬恕療癒了傷痛的回憶。因為寬恕並不是「我不懲罰你」,並非如此,不是像在法院被宣判無罪那樣,那不是寬恕的意思。
寬恕是「我抹除了不好的回憶」,寬恕是「我能夠看著你,不帶著負面的回憶。」寬恕是「我看著你,從神的時間之中,從天堂之中,視你為新造的人,因此我不再看見舊的傷疤」。這就像某人得了癌症,動了手術,腫瘤被切除了,你再也找不到腫瘤了,你看見的是一個健康新生的人。這就是為何在聖餐禮中,祝聖聖體與寶血之前,我們彼此請求寬恕,儘可能地彼此寬恕。
以上是教會對於「時間」的一些觀點。我們每年都過新年、接著又是農曆新年,我們每年也都祝賀「新年快樂」,年復一年。我們必須明白,在東正教會中,關於「時間」的概念,特別是在聖餐禮中的「時間」。時間成為衡量愛的單位,衡量我們對彼此的愛、對神的愛(Time becomes the measure of ou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to God)。因此,我們將經歷時間的改變,當我們開始聖祭禮儀之時(anaphora),也就是聖餐禮的第二部分。
願我們的神,在新的一年中,以祂的慈愛和智慧,使各位「彼此相愛」。也願神治癒我們的傷口、那些在過去的歲月中,深深傷害我們的傷口。
接下來我們開始第二部分的聖祭禮儀。
註一:Basil the Great, Against Eunomios,1.21 . (Against Eunomius, FC v.122, p.122). See Mantzaridis, Time and Man, p.5.
[embedy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Z5hLmzQn4[/embedyt]
東正教 App 繁體中文版 Traditional Chinese
东正教 App 简体中文版 Simplifie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