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教義學 Dogmatics

慕道者-東正教的教義 part 6

東正教的教義

簡介:教條與精神信仰

什麼是信仰?

召喚

皈依上帝

追求至善的哲學

舊約神聖的啟示

神 “這個詞

神聖的名字

神名父親

教會神學和非教會神學

三位一體的奧秘

如何解釋神聖三位一體的奧秘?

愛的統一

創造者

天使

邪惡的起源

邪惡的人

宇宙

創世的六天

人性

圖像和肖像

靈魂與肉體

原始人類之前

墜落

亞當之罪的後果 耶穌基督,”新亞當”。

福音書中的基督。 神與人

信仰的基督:一

兩性的人

本質的統一性

兩種行為和兩種意願的救贖

教會是基督的國度

教會的屬性

教會等級制度

教會中的婦女

天主之母和聖徒

神聖的圖示

十字架

教會時間

教會和教會

分裂與和解

聖事中的生活

浸禮

慶祝活動

聖餐儀式

懲罰

抹油

婚姻

祭祀

壟斷主義

歷史的終結

死亡和復活

最後的審判

‘什麼是地獄?

‘…… 新天新地』

福音書中的基督。 神與人

在福音書中,耶穌基督同時被揭示為神和人:他的所有行為和話語都是人類的行為和話語,但卻帶有神聖的印記。 耶穌像所有其他孩子一樣出生,但他是由聖靈和處女所生,而不是由丈夫和妻子所生。 他像其他嬰兒一樣被帶進聖殿,受到先知和女先知的歡迎,他們承認他是彌賽亞。 耶穌在父母家中生活時成長,精神變得強大,但在12歲時,他坐在聖殿里的教師中間,說出了關於他父親的神秘話語。 像其他人一樣,他來到約旦河接受洗禮,但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聽到了天父的聲音,聖靈以鴿子的形式出現。 在旅途中疲憊不堪的他坐在井邊,要求一個撒瑪利亞婦女給他喝水,但當門徒給他食物時,他既不喝也不吃。 他睡在船尾,但在被叫醒后制服了一場猛烈的風暴。 登上泰伯山,他像其他任何人一樣向上帝祈禱,但卻變了形,向使徒們顯出了他的神性之光。 在拉撒路的墳墓裡,他為朋友的死亡感到悲痛,但聽到 “拉撒路,起來!” 這句話后,他使他從死裡復活。 他就使他從死裡復活。 出於恐懼,耶穌向天父祈求除去苦難之杯,但他將自己交給天父的旨意,同意為世界的生命而死。 最後,他接受了羞辱和受難,像罪犯一樣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他從墳墓中復活,向他的門徒顯現。

福音書無可辯駁地談到了基督的神性。 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是上帝的啟示,但福音書是由活人寫的,每個人都按照他所看到和理解的,或從證人那裡聽到的來描述這些事件。 在四本福音書的敘述中,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這些差異不是證明了矛盾,而是證明瞭它們的統一性:如果這些敘述完全相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它們的作者之間是相互協商或相互抄襲的。 福音書是一種見證,其中每個事實都是真實的,儘管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的。

信仰的基督。

一人兩性

福音書中提到基督既是神性又是人性,教會傳統面臨著制定關於基督神性和人性統一的教條的任務。 這一教條是在《聖經》的過程中形成的。

四至七世紀的基督論辯論。

在第四世紀下半葉,老底嘉的阿波里納留談到了先天的上帝–洛格斯,他取了人的肉身;在他看來,基督不具備人類的智力或靈魂。 在基督的身上,神性與人的肉體融合在一起,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單一的性質。 根據《聖經》的說法

阿波羅教義,基督不可能與人類完全同體,因為他沒有人類的智力和靈魂。 他是一個 「天上的人」,只是披上了人的外殼,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地上的人。

大數的迪奧多和莫普索斯提亞的西奧多代表了基督論思想的一個不同傾向。 他們教導說,在基督裡存在著兩個獨立的本性,它們以下述方式相互關聯。 上帝的邏各斯存在於拿撒勒人耶穌身上,他選擇並膏抹了他,與他 “接觸 “並 “同居”。 人性與神性的結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邏各斯住在基督裡,就像住在聖殿裡。 西奧多認為,耶穌在地上的生活是一個人與道的接觸。 上帝從永恆中預見到了耶穌的高尚生活,並考慮到這一點,選擇他作為他的器官和他的神性聖殿。 起初,在出生的那一刻,這種接觸是不完整的,但隨著耶穌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完美成長,它變得完全實現。

在第五世紀,西奧多的弟子,君士坦丁堡的牧首聶斯脫里跟隨他的老師分離了基督的兩個本性,區分了主和 “僕人的形式”,聖殿和 “住在裡面的人”,全能的上帝和 “被崇拜的人”。 聶斯脫里傾向於將聖母稱為Christotokos(基督的誕生者,基督的母親),而不是Theotokos(上帝的誕生者,上帝的母親),因為他說,瑪麗並沒有生下神性。 關於Theotokos一詞的民眾騷動(人們拒絕放棄這一被聖化了的聖母瑪利亞的屬性)。

傳統),連同聖西里爾的

亞力山大公司對

景教,導致了在美國的會議。

第三屆大公會議的第431號決議。

以弗所,它制定了(雖然不是明確的)教會關於神人的教義。

在談到上帝之子時,以弗所會議主要使用了聖基里爾的術語,他教導的不是 “接觸”,而是在基督裡的兩個本性的 “結合”。 在道成肉身時,上帝為自己佔有了人性,同時又保持了他的本性:雖然是完美的、完全的上帝,但他在最充分的意義上成為一個人。 為了反駁西奧多和聶斯脫里,聖西里爾不斷主張,基督是一個人,一個單一的Hypostasis。 因此,馬利亞生下的是與上帝之言相同的人。 根據這一推理,聖西里爾認為,放棄Theotokos的稱號就意味著放棄上帝道成肉身的奧秘,因為上帝道和人耶穌是一體的。

本質的統一性

到了五世紀中葉,新一輪的基督論辯論與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歐迪奇和他的支援者迪奧斯科魯斯–聖西里爾在亞歷山大主教寶座上的繼任者的名字聯繫起來。 歐迪奇談到了神性與人性的完全 “融合”,成為 “上帝之言的單一化身”。 歐迪奇說:「我承認我們的主在結合前有兩個本性,但在結合后我承認有一個本性」。。

451年在卡爾西頓召開的第四屆大公會議譴責了歐迪奇的一元論,並宣佈了 “上帝之言的單一本體有兩個性質,即神性和人性 “的教條。 根據大公會議的教導,基督的每一個本性都保留了它的全部屬性,但基督並沒有被分成兩個人;他仍然是上帝之言的單一本體。 這一信念在大公會議的教義定義中得到了表達:”…… 我們承認同一個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神性上是完美的,在人性上是完美的,真正的上帝,真正的人類,有理性的靈魂和身體,在神性上與父同體,在人性上與我們同體……,同一個基督,兒子,唯一受造的主,在兩個性質上沒有混淆,沒有變化,沒有分裂,沒有分離。

這些定義明確的公式顯示了基督教會的神學思想在五世紀時已經達到的精鍊和洞察力。 同時,它們也顯示了教父們在試圖 「表達不可表達的東西 」時使用不同術語和公式的謹慎態度。 有四個術語被用來表達兩種本性的結合(”沒有混亂,沒有變化,沒有分裂,沒有分離”),而且每個術語都是嚴格的非宗教性的。 神性和人性在基督里的結合是一個超越智力的奧秘,沒有任何術語能夠描述它。 精確地講到的是本性如何不結合:這是為了避免可能混淆、改變和分裂本性的異端邪說。 然而,本性是如何結合的,仍然被人類的智力所掩蓋。

兩項行動和兩份遺囑

在第六世紀,一些神學家在承認基督有兩個本性的同時,把他說成是具有單一的神-人 “行動”,即單一的能量。 因此,這個異端被稱為單能主義。 同樣,在第七世紀初,又出現了另一個運動,即一元論,它承認基督只有神的意志,聲稱他的人類意志完全被神性所吞沒。 除了追求純粹的神學目標外,一神論者希望通過妥協的方式使東正教與一神論者和解。

在七世紀中葉,有兩個主要的反對一神論的人。 聖馬克西姆斯懺悔者,君士坦丁堡的一名僧侶,以及羅馬教皇聖馬丁。 聖馬克西姆斯教導說,在基督身上有兩種能量和兩種意志:「基督在本質上是上帝,使用的意志自然是神聖的和父性的,因為他與他的父親只有一個意志;他自己在本質上是人,他也使用了一個自然的人類意志,這與父親的意志沒有任何衝突。 人的意志在基督身上的存在在他在客西馬尼花園的禱告中特別明顯:’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是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39)。 如果基督的人的意志完全被神的意志所吞沒,這個禱告就不可能了。

由於他決心承認福音書中的基督,聖馬克西姆斯受到了殘酷的懲罰:他的舌頭被割掉,右手被截斷。

和聖馬丁一樣,他在流亡中死去。 然而,君士坦丁堡第六屆大公會議(680-681)完全支援聖馬克西姆斯的教導:『我們宣揚在他(基督)身上有兩種自然的意志和慾望,有兩種自然的能量,沒有混亂、沒有變化、沒有分裂、沒有分離。 這兩種自然意志並不互相對立…… 但他的人類意志服從於神聖和全能的意志』。 作為一個完全的人,基督擁有自由意志,但這種自由並不意味著在善與惡之間的選擇。 基督的人類意志只自由地選擇善:他的人類意志和神性意志之間不可能有衝突。

通過這些方式,基督神人合一的奧秘,即新亞當和世界的救主,在教會的神學經驗中得到了彰顯。

救贖

在新約中,基督被稱為人類罪的 「贖金 」或 「救贖」(馬太福音20:28;林前1:30)。 lytrosis的希臘原文是 「贖金 」的意思,也就是一筆錢,支付這筆錢就可以給奴隸自由,或者給被判死刑的人以生命。 人類落入罪的奴役中,需要贖回,以便將他從這種奴役中解放出來。

早期的教會作家提出了以下問題:基督為人類支付了這筆贖金給誰? 一些人認為,贖金是付給了魔鬼,而人類就是通過魔鬼成為奴隸的。 例如,奧利斷言,上帝之子將他的精神交到天父手中,並將他的靈魂交給魔鬼作為人類的贖金。 聖格雷戈里神學家斥責奧利對贖罪的解釋:「如果上帝大祭司和祭品的偉大和最光榮的血被作為贖罪的代價給了惡人,那麼這是多麼令人痛心! “。 強盜不僅從上帝那裡得到了贖金的價格,而且得到了上帝本身! ‘

尼薩的聖格雷戈里將救贖解釋為 「欺騙 」和一個

‘與魔鬼討價還價’。 基督為了贖人,向魔鬼提供了他自己的肉體,在肉體之下『隱藏』著神性;魔鬼把它當作誘餌衝了上去,但卻把『鉤子』,即基督的神性,和誘餌一起吞了下去,然後滅亡。

一種不同的解釋是,贖金不是付給魔鬼的,因為他對人類沒有權力,而是付給天父上帝。 西方中世紀的一些神學家(尤其是坎特伯雷的安塞姆)闡述了這一觀點。 他們聲稱,原始人類的墮落激起了上帝的憤怒,神聖的正義必然要求得到滿足:由於沒有人的犧牲就足夠了,上帝的兒子本身就成為了贖金,以滿足神聖的正義。 基督的死滿足了神的憤怒,恩典也回到了人類身上。 如果沒有信仰和善行等某些功績,就不可能獲得這種恩典。 由於人類不具備這些優點,他們可以從基督和聖人那裡獲得這些優點,他們在生活中完成的善行超過了救贖的需要,所以有大量的優點可以分享。 這一理論在拉丁學派神學的核心位置興起,帶有法學的印記,反映了中世紀要求滿足的被冒犯的榮譽的概念。 根據這種理解,基督的死亡並沒有廢除罪惡,而只是把人從對罪惡的責任中解放出來。

東正教會在十二世紀對這種理解作出了反應。 1157年召開的君士坦丁堡地方議會指出,基督不是把他的救贖祭獻給天父一個人,而是獻給三位一體的整體:「基督自願把他自己作為祭品,以他的人性獻上,他自己作為上帝與天父和聖靈一起接受祭品……。 道的神人將他的救贖祭獻給了

對父親,對作為上帝的自己,以及對聖靈……’

許多早期教會作者完全迴避了字面意義上的 「贖罪 」話題,認為贖罪是指人類與上帝的和解,並被收養為他的孩子。 他們把救贖說成是上帝對人類的愛的表現,這種觀點得到了聖約翰神學家的話的支援:”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父神在十字架上犧牲的背後,不是父神的憤怒,而是父神的愛。

每個人都在基督裡得到了重塑和更新。 基督的救贖行為不是為抽象的 「大眾 」完成的,而是為每一個具體的人完成的。 正如聖西門所說:”上帝為了你們,為了你們的救贖,派他的獨生子來到人間,因為他

已經看見你,並註定你要成為他的兄弟和共同繼承人』。

正是在基督裡,人類的整個歷史得到了公正、完美和絕對的意義,包括人類的墮落和被逐出天堂。 對人類來說,基督的道成肉身和他的救贖行為甚至比人類的創造行為更有意義。 從上帝道成肉身的那一刻起,我們的歷史重新開始:我們發現自己再次與上帝面對面,如此接近他,甚至可能比最初的人類更接近他。 基督把我們帶入 「新天堂」,即教會,在那裡他掌權,我們與他共同掌權。

正是在基督裡,人類存在的目的得到了實現:與神相交,與神結合,神化。

根據懺悔者聖馬克西姆斯的作品,上帝 「渴望拯救所有的人,渴望他們被神化」。。 在他對人類不可估量的愛中,基督升天了

各各他,在十字架上忍受死亡,使人類與上帝和解並結合起來。

教會是基督的國度

‘沒有基督教的存在,就不會有基督教的存在。

本世紀初,一位殉教的俄羅斯東正教主教寫道。 教會是基督的

國度是由他用血的代價買來的,他帶領那些被他選中的孩子和選擇他為父親的人進入其中。

希臘語ekklesia,意思是 「教會」,「人們的集會」,來自動詞ekkaleo,”召喚”。 基督教會是被基督呼召的人的集會,是那些相信他並靠他生活的人。 然而,教會不僅僅是一個因對基督的信仰而聯合起來的社會或團契,它也不僅僅是個人的總和。 教會的成員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單一的身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第一個將教會稱為基督的身體的是聖保羅:「因為我們都是靠著一個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希臘人,無論是奴隸還是自由人,都被灌了一個靈…。 現在你們是基督的身體,也是其中個別的成員’(林前12:13;27)。 通過聖禮,特別是通過聖餐的麵包和酒在基督的身體和血液中的聖餐,我們與他結合在一起,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一個身體:『因為有一個餅,我們這許多人就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分吃一個餅』(林前10:17)。 教會是基督的聖體:聖餐使我們與祂和彼此結合。 我們越接近上帝,就越接近彼此;我們越是充滿對基督的愛,我們對鄰居的愛就越強烈。 在通過聖事生活與上帝結合的過程中,我們相互結合,克服了我們平時缺乏溝通和疏遠的問題,我們成為一個不分彼此的有機體的成員,在愛的結合中相互聯繫。

教會的奧秘在以色列人身上得到了預示,以色列人被選中並與其他民族分開。 根據其自身的理解,基督教會是聖經宗教啟示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這種啟示在教會的傳統中得到保存和延續,其中包括《舊約》和《新約》,對耶穌基督在世的生活、他的奇跡和教導、他的死亡和復活的記憶。 它還包括原始教會的經驗、早期教父的教誨以及對教會的貢獻。

大公會議、基督教聖徒和烈士的生活、禮儀、聖禮以及代代相傳的全部精神和神秘經驗。 換句話說,在東正教的理解中,傳統是指教會內部從舊約時代至今的神學教導和精神經驗的連續性。

基督徒絕對有必要成為教會的成員,與保存在教會神聖傳統中、活生生的記憶中的神的啟示相聯繫。 對上帝的體驗是給予個人的,但上帝的啟示屬於教會的整個機構。 每個信徒的個人經驗都要納入教會的集體記憶中。 每個人都被要求與他人分享他的經驗,並與作為一個機構、一個團體給予人們的啟示進行對照檢查。 這樣一來,基督徒就與其他基督徒結合在一起,教會的房子就從個人的石頭中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by Metropolitan Hilarion Alfeyev

保留所有權利。 經許可發佈。

聖-M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