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https://www.goarch.org/bridegroom-learn
從棕枝主日晚上開始,一直到聖週二晚上,東正教會都會舉行稱為新郎禮拜 (Service of the Bridegroom) 的特別崇拜。每晚的崇拜都是翌日的 Matins 或 Orthros 崇拜 (例如,主日晚上舉行的崇拜是聖週一的 Orthros 崇拜)。儀式名稱取自《馬太福音》25:1-13「十個童女」寓言中的新郎形象。
背景
聖週的前半部分主要以耶穌在世最後的日子為主題。福音書中所記載的耶穌受難的故事,是以耶路撒冷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耶穌的神子身份、神的國度、降臨,以及耶穌譴責宗教領袖的虛偽和黑暗動機為中心的一系列比喻、說話和論述。大禮拜前三天的紀念活動就是以這些事件和說話為基礎。這三天構成一個單一的禮儀單位。它們有相同的週期和每日禱告的系統。經文教訓、讚美詩、紀念和儀式構成這個週期中各個儀式的節日元素,藉由喚起預期受難的事件,以及宣佈末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突顯救恩歷史的重要層面。
每一天的主日崇拜 (Orthros) 都稱為新郎崇拜 (Akolouthia tou Nimfiou)。此名稱來自著名的十個童女比喻(馬太福音 25:1-13)中的中心人物。新郎這個稱謂暗示了愛的親密。神的國度被比作婚宴和洞房,這並非沒有意義。受難的基督是教會的神聖新郎。這個意象涵蓋了戀人與被戀人最終的結合。新郎」這個名稱也暗示 Parousia。在教父的傳統中,上述寓言與再來有關;並與靈性警覺和準備的需要有關,藉此我們才能遵守神聖的誡命,並接受未來時代的祝福。大禮拜一、禮拜二和禮拜三的正祭開始時所唱的聖頌「看哪,新郎在半夜來了……」,將敬拜的群體與這個重要的期待聯繫起來:儆醒並等候主,祂會再來審判活人和死人。
聖週一
在聖週一,我們紀念雅各布的愛子、始祖約瑟。約瑟是《舊約聖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在《創世記》的最後一節(第 37-50 章)中敘述。由於約瑟卓越的品質和非凡的一生,我們的教父和禮儀傳統將他描繪成基督的原型 (tipos Christou),也就是基督的原型、預示或形象。約瑟的故事說明了天主的旨意、應許和救贖的奧祕。他天真、貞潔、正直,他的生命見證了神的愛與應許的大能。從約瑟的一生所學到的教訓,與基督的死與復活所帶來的最終救贖有關,總結在他對先前背叛他的兄弟們所說的話中:「『不要怕……。至於你們,你們本意是要害我;但神本意是好的,要叫許多人活著,就像今天一樣。所以不要懼怕;我必供養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他這樣安慰他們,安慰他們」(創世記 50:19-21)。紀念高貴、蒙福、聖潔的約瑟提醒我們,在舊約的偉大事件中,教會認識到新約的現實。
此外,教會也在大聖週一紀念無花果樹被詛咒的事件(馬太福音 21:18-20)。在福音敘述中,這件事發生在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的當天(馬太福音 21:18 和馬可福音 11:12)。基於這個原因,它也被納入大週一的禮儀中。這個小插曲也與大禮拜相當相關。這段經文與潔淨聖殿的事件一起,是耶穌神聖能力與權柄的另一種彰顯,也是神對猶太宗教階級無信心的審判的啟示。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因沒有承認及接受基督和祂的教導而變得貧瘠。詛咒無花果樹是一個行動的比喻,是一個象徵的姿勢。任何世代的人都不應該失去它的意義。基督在末日對無信、不信、不悔改和不愛的人所做的審判是確定和決定性的。這個小插曲清楚地說明名義上的基督教不僅是不夠的,也是卑鄙的,不配進入神的國度。真正的基督徒信仰是充滿活力和果效的。它滲透人的整個存在,並引起改變。活潑、真實、無雜質的信心使基督徒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天國的公民。因此,他的思想、感覺、行為和存在方式必須反映這個現實。屬於基督的人應該在聖靈裡生活和行;聖靈會在他們身上結出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自制(加拉太書 5:22-25)。
聖週二
在聖週二,教會呼籲大家記住兩個與再來有關的比喻。一個是十個童女的比喻(馬太福音 25:1-3);另一個是才幹的比喻(馬太福音 25:14-30)。這兩個寓言都指出再臨的必然性,並涉及靈性的警覺、管理、責任和審判等主題。
從這些寓言中,我們至少可以學到兩件基本的事。第一,審判日就像寓言中的伴娘(或童女)所處的情況:有些人已經準備好,有些人還未準備好。一個人為神決定的時間是現在,而不是未來某個未定的時間點。如果說「時間與潮流不等人,」那麼,Parousia 當然也不例外。關門的悲劇是個人關門,而不是神關門。被排除在婚宴、國度之外,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其次,我們被提醒,儆醒和準備並不意味著令人疲憊、沒有精神地履行形式上的空洞義務。最肯定的是,這並不代表無為和懶散。儆醒代表內在的穩定、清醒、寧靜和喜樂。它代表靈性上的警覺、專心和警戒。儆醒是深深的個人決志,要尋找和遵行神的旨意,擁抱每一條誡命和每一件美德,守護智慧和心靈,遠離邪念和邪行。儆醒是對天主強烈的愛。
聖週三
在聖週三,教會邀請信友將注意力集中在兩個人物身上:在耶穌受難前不久膏抹他頭的罪婦(馬太福音 26:6-13),以及背叛主的門徒猶大。前者承認耶穌是主,後者則與主斷絕關係。前者獲得自由,後者則成為奴隸。前者繼承了國度,而後者墮入滅亡。這兩個人把與自由、罪、地獄和悔改有關的問題帶到我們面前。
罪惡娼妓的悔改與被揀選的門徒悲慘的墮落形成對比。Triodion 清楚地指出猶大的滅亡不只是因為他背叛了他的主,而是因為他在墮入背叛的罪中後,拒絕相信被寬恕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對猶大的行為感到痛惜,我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報復性的自以為是,而是總是意識到我們自己的罪惡。一般來說,我們應該以同樣的方式來理解 Triodion 中所有看似針對猶太人的經文。當 Triodion 譴責那些拒絕基督並將祂送上死路的人時,我們意識到這些話不僅適用於他人,也適用於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是已在心中多次背叛救主,並將祂重新釘在十字架上嗎?
慈愛的主啊,我的過犯比妓女還多,但我從未向你獻上我的流淚。但我默默地俯伏在您面前,用愛親吻您最純潔的腳,懇求您作為主賜我罪孽的赦免;救主啊,我向您呼求: 救我脫離我行為的污穢。
當有罪的婦人帶來沒藥油的時候,門徒卻與犯罪的人達成共識。她歡喜倒出珍貴的,他急忙賣那超乎一切價錢之上的。她承認基督是主,他卻與主斷絕關係。她得了自由,猶大卻成了敵人的奴僕。他缺乏愛是可悲的。她的悔改是偉大的。為我們受苦的救主啊,求你也允許我這樣的悔改,拯救我們。
新郎聖像
「新郎 」聖像描繪基督受難時的情景,特別是我們的主被士兵嘲笑和折磨的時期,士兵們給他戴上荊棘冠冕,給他穿上紫色衣服,在他手上放一根葦子,嘲笑他是 「猶太人之王」。
東正教慶祝新郎儀式
棕枝主日晚上以及聖週一和聖週二晚上舉行的儀式是翌日的 Matins 或 Orthros 儀式。儀式開始時,誦讀詩篇之後,新郎儀式的聖頌會吟唱三遍。棕枝主日晚上,當聖歌被吟唱時,牧師會攜帶基督作為新郎的聖像遊行。聖像被放置在教堂solea的中間,直到聖週四。
每場新郎禮拜的晨禱福音讀經是 聖週一 – 馬太福音 21:18-43;聖週二 – 馬太福音 22:15-46、23:1-39;聖週三 – 若望福音 12:17-50)。
大多數堂區都會在聖週一、聖週二和聖週三的早上舉行聖前禮儀。聖前禮儀有其獨特的特性和次序。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a)此禮儀特有的大晚禱儀式;b)莊嚴地將聖前禮物移至聖桌上;及c)聖餐的準備和分發。由於麵包和葡萄酒的禮物已在前一個主日或星期六的神聖禮儀中祝聖,因此本禮儀不包含獻頌。
每場聖前禮儀的讀經經文為 聖週一 – 出埃及記 1:1-21、約伯記 1:1-12、馬太福音 24:3-35;聖週二 – 出埃及記 2:5-10、約伯記 1:13-22、馬太福音24:36-26:2;聖週三 – 出埃及記 2:11-23、約伯記 2:1-10、馬太福音26:6-16。
新郎禮拜讚美詩
聖頌
看哪,新郎在半夜來了,祂看見儆醒的僕人是有福的;祂看見懶惰的人是不配的。我的心哪,你要謹慎,免得你被睡臥所勝,免得你被死亡棄絕,被拒於國外。但要喚醒自己,喊叫 天主啊,你是聖潔、聖潔、聖潔的,求你藉著天主聖母憐憫我們。
頌詞
我的救主啊,你的洞房,我看見一切裝飾,我沒有一件衣服,可以進去。光明的賜予者啊,求你照亮我靈魂的衣服,拯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