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西方形上學的產物(metaphysics of capitalism)
作者:Nafpaktos 和 Saint Vlasios教區都主教,Hierotheos Vlachos神父
出處:«Born and raised as Romans» 頁123-184.
目錄:
1. 韋伯著作的價值
2. 資本主義的定義
3. 資本主義的形上學 a)命定論在資本主義創造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b)虔信派個人主義 c)新教苦行主義 d)職業責任
4. 西方研究者對韋伯觀點的批評
5. 正統傳統和資本主義精神
6. 結論
注釋
序言
西方神學從東方分化之後,在西方領域裡造成巨大問題,特別是對在其中生活的人。這種神學偏差,這種非正統信仰的身分,不只限於理論和教義層次,它成為生活方式。如果主張,西方正在發生的一切怪異事件,或至少,大部分的事件,都可歸因於反正統(anti-Roman)的生活方式,並非沒有道理。 應該在上述架構中分析資本主義,即,資本主義是西方形上學的產物,是西方神學的產物。西方形上學和神學偏離了東方教父們的神學,並依附於本體論(ontology)和形上學(metaphysics)的哲學理論。除此之外,上述的偏離也影響西方,使西方創造出所有現代哲學思潮和學派。 資本主義起源有兩種解釋。其一,資本主義是教皇主義(Papism)和其封建論精神的結果。其二,資本主義是新教主義(Protestantism)和其特定倫理的結果。
除了上述理論和發掘適當答案的努力,事實也顯示,資本主義是西方形上學的產物,如同教皇主義和新教主義經驗到的。詳細謹慎的研究,能夠證明這兩種基督教(教皇主義和新教主義)的信仰告白,已經在理論和神學層次上,受到聖奧古斯丁理論的影響;其中最主要,是命定論(predestination)觀點。的確,我們知道法蘭克人,企圖創造屬於自己的神學,以對抗正統(Romans)神學,因此採用聖奧古斯丁的觀點。不幸地,新教徒們雖然脫離教皇主義的隊伍,卻無法從聖奧古斯丁的神學架構中解脫,因為新教的神學核心,被理性主義佔據。 因此,教皇主義和新教主義神學,兩者的參考點和視角,實際上相同。以下實例,將更清楚地說明此點。
西方廣泛地討論本體類推(analogia entis/analogy of being)和信心類推(analogia fidei/analogy of faith)的不同。「類推」(analogy)一詞,意思是關係上的相似或對應。因此,本質上,「類推」是一種神學思考的方法,是一種使人接近(approach) 神的認識論(gnosiological)方法。 教皇主義受到本體類推影響,以此表達自身的神學。因此,根據教皇主義的理論,獲得神的知識,和研究自然界(nature)相連。這樣的觀點和形上學本體論有關,根據本體論,我們認識的世界和本體(reality)領域-也就是觀念(ideals)領域相關連,因為觀念即是世界起源。 另外,新教主要透過信心類推,來表達自身的神學。因為新教神學認為信心連結與神的關係。因此,根據新教主義,透過人的重生,也就是理論式的信心領悟(realise),人可獲得神的知識。Karl Barth的辨證神學,以信心類推表達自身的神學,強烈批評教皇主義建基於本體類推的神學。
正教會,奠基於眾先知、眾使徒、眾聖者的神化(theosis),透過啟示,而非透過教皇主義和新教主義的認識論(gnosiological)方法來表達神學。根據教會聖教父們的説法,再精深的類推理論都無法適用於神學,因為受造和非受造之間沒有任何相似點(since there is no resemblance between created and uncreated)。這就是為何正教會神學家們宣稱,和路德宗對話,或是延伸到和所有基督教信仰告白和信仰堅信的對話中,彼此討論,並且最終達成以下決議是有益且有用的:不論以本體類推或信心類推的神學方法接近神,都有危險。
在進一步分析中將會顯明,資本主義已經深深受到西方世界盛行的形上學影響,因為它精確地突出本身的形上學觀點。然而,即使表明為反形上學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實際上仍然是西方形上學的產物,因為它確認統治歷史和世界的無情法則,這法則理所當然,也統治所有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發展。 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除了理論上相似,在社會學內涵上也無不同。這可從以下事實觀察:兩者基礎都是資本。不同的只是,資本主義體系中,資本屬於少數資本家,而馬克思主義體系中,資本屬於國家。這兩種主義中,人類都依賴著決定社會型式的特定法則。 最重要的並非這兩種解釋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確定無疑的是,資本主義如同西方所經驗的,是形上學產物。
指出資本主義和新教倫理密切相關的理論,根本代表,即著名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他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現在已成為經典。 序言中,必須強調以下事實:兩種基本社會體系(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法蘭克人(the Franks)在西方的優勢相連;和西方世界偏離正統(Roman)心靈形式和生活模式相連;也和西方建立的封建體系相連,而這封建體系卻正是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意欲破壞的。
進一步,我們試圖儘可能清楚呈現,韋伯對於資本主義精神和新教倫理關連性的基本立場;大部分篇幅,我們將查考資本主義形上學,如同韋伯著作呈現的。我們無意窮盡此主題,也無意陳述韋伯所有的觀點,然而,我們將會闡明這位偉大社會學家潛藏的精神。 如此簡短的研究,要呈現韋伯的基本立場可能是巨大工程,尤其在缺乏專門知識時。儘管如此,韋伯也曾在著作的某處主張:「幾乎所有的科學都虧欠外行人,他們的觀點經常值得注意」(almost all of the sciences owe something to amateurs; quite often, they are very noteworthy views)。然而,這份研究從以下方面來看是合理的:我特別聚焦於正統(Roman)傳統神學,和西方盛行氛圍。使我能了解韋伯觀點的精神。 畢竟,神學和歷史以及種種社會現象發展密切相關,廣為人知。任何人細密研究各種信仰告白之間的神學差異,都能輕易了解其社會事件的差別。如此觀點有其根據,因為韋伯也在這樣的架構中研究。
1. 韋伯著作的價值 韋伯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1864-1920),在柏林、Freiburg、海德堡、維也納、和慕尼黑教授社會學。韋伯的著作如此重要、有價值、和意義深遠,因為他詳細闡明以下立場:宗教因素決定經濟特徵。這項嚴密陳述,大大削弱馬克斯和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基礎。當馬克思已步向生命終點,韋伯正年輕,自然地,他的理論在西方大為轟動。 專門術語「歷史唯物主義」,由恩格斯提出,內容則由友人馬克思界定。我們知道,歷史唯物主義源自辯證唯物主義(dialetic materialism),而辯證唯物主義被創造出來,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idealism)的反動。因此,這表示西方學者的唯心主義,引發特定反應,成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當西方人明白被稱為「觀念」(ideals)的世界並不存在(觀念世界即是所有形上學的根基),而且觀念也無法以科學方式証明,人們轉而否認唯心主義,並因此創造唯物主義體系。 根據K. Georgoulis,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如下:生產物質需求的方式,決定人類生命中,社會、政治、精神方面的進程。黑格爾則主張,永久不變的觀念,例如正義、自由、平等的影響,決定了歷史發展和進步。黑格爾的學生,Bower則教導,歷史生命的進程,並非由任何永久不變的觀念規範,而是具備創造力的歷史人格(personalities),他們的自我覺醒和智慧能量,引導歷史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深入地思考上述觀點,提出以下爭論:歷史進程並非由觀念決定,也非由人格引導,而是決定於商品生產的經濟條件。因此,全世界最具價值的元素,就是物質(material)。這種觀點的結果和延伸解釋是,物質的本質(hypostasis)成為人類道德觀(conscience)的決定要素,而非道德觀決定社會的本質。社會階級鬥爭,即是立基於此。
韋伯在周圍皆是唯物主義者,且被歷史唯物主義決定和形塑的環境中成長,他卻認為,與其將資本主義的起源,以及更普遍的、社會形成的起源,歸因於物質因素,不如歸因於宗教因素。韋伯以最佳方式,證明西方神學是創造資本主義特殊精神的因素,而且資本主義在基本觀點上和馬克思主義並無不同。透過這些論點,韋伯嚴重撼動歷史唯物主義的根基。 上述論點就是韋伯的主張,被視為當代創見的原因。許多後續研究,不論東方或西方,都證實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注重生產的理由,是由於先前西方基督教和其形上學的視角,而非由於生活的物質和經濟條件。除此之外,是人類形塑社會條件,而非社會經濟條件形塑人類。當然,人會受到週遭社會環境影響,但人不可能完全淪陷其中,任其擺佈。 因此,相較於馬克斯理論,韋伯的主張在今日,被認為更有效,更符合時勢,更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發展,以及深層心理學(in-depth psychology)擴展,也都顯示韋伯理論的當代性和有效性。 我們之後會分析韋伯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它是一部經典。Vasilis Filias,在這部著作希臘文版序言中,稱它為「享有盛名」,事實上,更稱它為「除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再沒有其他社會科學書籍,能夠像韋伯的著作,引發如此廣泛和激烈的討論、迴響。」 以上解釋,是為了強調韋伯無法度量的價值、貢獻、時代性,之後繼續簡要呈現這本著作的核心命題。
2資本主義的定義 當我們研究資本主義起源,必須對「資本主義」提出定義,尤其是了解它在日常稱呼中,和韋伯的精確描述不同。此外,我們也熟悉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檢視名字是智慧的開端」(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s the visitation of names)。因為對資本主義有誤解,我們必須提出定義。有人相信,資本主義也表示人獲取財富的渴望。然而,資本主義事實上是一種體系和組織,而且另有他意。
「資本主義」的字根“capita”,精確宣告「資本」。所以,我們使用資本主義(Captalism)表達「資本優勢」,並使用資本家(Captalist)表達「資本擁有者」,因此,資本主義是資本的利用。正在討論的主題並不簡單,應該如同韋伯分析那般,在和以下內容相關的前提下加以檢視。 著作的序言,是韋伯宗教社會學觀點的摘要,他給予一些特別和必要的訊息。韋伯開始推想:歷史中特定地點,人稱中古世紀,所有科學和藝術,都獲得理性主義性格和理性主義觀點。藉著以上見解,韋伯試圖證實以下理論:歷史中的特定地點,發生某些事,影響所有科學、藝術,以及資本家精神。 我們無意呈現這些觀點的細節,僅僅指出韋伯的部份論點。他宣稱每個時代皆存在知識、觀察、和科學。然而,西方中古世紀,這一切都取得完全不同的特性。巴比倫的天文觀察缺少像希臘人那樣的數學根據;幾何學缺少證明;印度的自然科學缺少實驗方法。中國的史學和化學也有同樣狀況,缺少Thucydides的實用方法。印度的法律傳授因為理性的法學和系統化思考模式而著名,然而,「只有西方是由邏輯的結構形塑,而且具有如聖典般的權威」(only in the West is a logical structure taking shape, in the form of Canonical Justice)。所有人都接受音樂教育,然而,理性和諧的音樂是從先前的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發展。建築和雕塑也有同樣情形。高等精神體系處處可見,但「理性、系統、專門的科學研究,加上講求實用和專門的職員,只存在西方世界」。透過人類歷史,我們明白每個社會結構中都有雇員,但只有西方,生活中所有政治、技術、和經濟條件,都完全依賴「特別由辦事員職位推動的組織」(on a specifically driven organization of clerkship)。 韋伯廣泛觀察西方中古世紀,所有科學和藝術,以及整體生活方式,都面對理性的衝擊,接著開始邏輯化,並在邏輯體系的基礎上組織。這樣的觀察,大大協助韋伯將這一切精神歸因於改革運動(the Reform movement)。改革運動奠基於垂直推理(upright reasoning)(理性思考),以及人類與 神,鄰人,社會的理性關係。邏輯的思考被視為人類存在的核心。 我們應在上述架構中了解資本主義。
事實上,資本主義確立前,已有一段前資本主義時期,這是議題中令人混淆之處。這意謂資本主義並非由實現利益的無窮慾望組成。追求金錢,想變富有,獲得商品,渴求資本,都和人類相連,而且在人類每個生命階段中都能發現。如果我們將這樣的欲望稱作「資本主義」,如此的認知是「屬於幼稚園的歷史教學」。 不同的是,西方中世紀,資本主義採取理性組織形式,它追求利潤的方式如下:「固定的,由理性主義組織而成的資本家事業架構,並以效率為標準」。在全世界和每個時代,我們都遇見貿易商和零售商,小商人或大老闆,但只有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種類、形式、和方向上,都前所未有,直到當時」。西方確實發展出特定形式的資本主義,且是由「對技術自由的勞動力予以理性,資本家式的組織」方式組成。 因此,明顯地,當我們提及資本主義精神,主要意指理性主義者對於事業和勞動力的組織。
為達成這樣的組織,必須有兩種因素。第一,「脫離家庭的事業」(the separation of the Business from the House);第二,「理性主義的會計師職務」(rationalist accountancy)。我們在過去歷史中,在許多國家中,發現脫離家庭的事業,然而,附屬於事業中的理性主義會計師職務,和「事業所有權合法脫離個人所有權」(the legal separation of a business’s ownership from personal ownership),之前從未存在。 事件新轉折,和生活新前景,遠遠不限於科學、藝術、和經濟組織(資本主義)的領域。生命中的每條道路都遇見它。換句話說,根據韋伯,生活的理性主義認知,深深地影響社會主義。每個歷史階段,世界曾遇見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正如同世界曾遇見各式各樣的資本主義。雖然各種組織和協會一直存在,但只有在西方,我們發現「公民」(citizen)和「中產階級」(bourgeois)的觀念,以及,無產者成為一種階級。我們主要在西方發現上述情況,因為西方「自由勞動力的理性組織成為一個事業單位」。即使更古老的時期,階級鬥爭也在借款人和債務人,在主人和奴隸之間發生,然而,所有過去的階級鬥爭,都和西方中古世紀發生的鬥爭不同。 換句話說,在西方社會中古世紀,正如同生命理論化和生活理性組織化影響了科學、藝術、和資本主義,他們同樣影響了社會主義。 除了對商品生產的需求,資本主義,如同西方發展那般(被稱為現代理性的資本主義),也需要合法體系和具備穩定操作守則的行政組織。上述種種正是西方的成就,促成理性的資本主義發展。 序言中,韋伯僅觸及著作中將進一步詳細說明的,換句話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西方中古世紀發生重大改變,這正是我們的關注焦點。理性推理成為人類生命核心,人類使所有的功能和活動規則化。這就是韋伯在著作其他章節,長篇論述的觀點。事實上,新教主義透過對各種生命議題的理性觀點,在相當程度上促成此種變化。宗教理念,尤其是宗教改革理念,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精神中扮演重要角色。
3. 資本主義的形上學 為了更精確說明,韋伯從未在他著作中的任何一處使用「形上學」一詞,也從未將形上學和資本主義連結。我們使用形上學一詞,試圖傳達韋伯的真意,畢竟,如同稍後將的檢視,韋伯的立場已經可以被稱為「形上學」。這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將資本主義精神和新教倫理連結,但我們知道,新教倫理奠基於形上學。 每位詮釋者在解釋某個主題時,都會以特定文本為起點,接著從該文本繼續進行廣泛分析。
韋伯思維的開端如下:理性主義者的組織勞動和經濟商品,與其說與教皇主義相連,更不如說是與新教主義緊密相連。更進一步,是Benjamin Franklin的文本明白提出資本主義精神,該文本生動呈現金錢再生力量理論,這理論,正是資本主義的基礎。我們將會詳細檢視這兩個論點。 韋伯認為以下事實至關重大:如果有人檢驗數個國家(該國擁有各種宗教組織)的職業別統計,他將發現大多數資本擁有者,商人,上層階級專門技術員工,以及受過教育的事業職員,都是新教徒。換句話說,新教徒在事業和資本擁有量上,較天主教徒更多。 當然,解釋上述情況時(尤其是在檢驗每個國家之後),可以歸因為歷史因素。換句話說,十六世紀時,大多數富裕的城鎮皈依新教。即使如此,仍無法解釋這些富裕地區如何傾向教會革命,特別是經濟進步的國家;除此之外,也無法解釋即將出現的中產階級,如何一方面已準備好容忍清教徒主義(Puritanism)的壓制,另一方面又英雄式地捍衛清教徒主義。 韋伯注意到,新教徒被下列事物吸引:工業化的工作場合、佔有管理階層職位、以及專業勞動力最高階層;他們的學習也聚焦於此。然而,天主教徒卻成為手工勞動者,小型零售商,或是從事傳統職業。事實上,新教徒傾向發展經濟理性主義,這傾向在天主教徒中卻不明顯。韋伯因此導向以下結論:「因此,導致差別的因素,必須在他們宗教信仰中永久、固有的性格中尋找,而非在短暫、外部的歷史政治情勢中尋找」。 標題為「宗教信仰和社會階層」(Religious faith and social strata)一章中,韋伯從各方面觀察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居住的國家,僅確定新教倫理確實和資本主義精神密切相連,並且成為資本主義體系發展過程的要素,因為資本主義,主要是在滿佈著經濟理性主義組織,和金錢再生力量理論的國家和人民中發展。
韋伯論說起點的另一份文本,則顯示清教徒精神和資本主義精神相關。該文本本質上由Benjamin Franklin的思考組成,以忠告的形式,陳述財富的理性發展。我們不需陳述全部文本,只需闡述其中較為直述的摘要。 其中的特定名言,指出時間就是金錢。「永遠記得時間就是金錢」。另外一句忠告:「記得信用(credit)就是金錢」。此話與借貸金錢而生的利息密不可分。Benjamin Franklin的立場鮮明:「記得金錢有再生產和多結果的本性」,即,錢生錢,利滾利。他也提醒,任何透過遵守諾言獲得信譽的人,應認識到,他們需要貸款人的信心來支付金錢,如此,他們就可無往不利。「記得,如同諺語所言,一個人得成為另一個人錢包的主人,才能還自己的債」。因此,他建議:「絕對不可借錢不還,即使只逾期一小時,如此義怒永不降臨,朋友錢包為你大開」。 韋伯引用的文本中,Benjamin Franklin還指出其他真正表達資本主義精神的議題。例如,Benjamin Franklin也指出,普遍說來,一個誠實的人,可以透過勤勉和謹慎地運用金錢和貨品,獲得好名聲。「小心處理您擁有的每件事物,並依靠它們生活」。他推薦透過「精確紀錄收支」來儉省金錢,避免無關緊要的花費。
Benjamin Franklin具有代表性的一段話:「任何人用無獲利的方式花費,即使是最小量的金錢,例如一年無獲利地花費了六磅,其實是付出使用一百磅的代價……,任何人輸了五先令,其實並不只輸掉這數量,也輸了他在事業中運用這筆錢能獲得的任何利益-如果考量到,當這位年輕人年老時,藉著一開始的這些先令,原本最終可以獲取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 不可能完整解說Franklin的思考,當然,也不可能充分解析韋伯深入觀察而發出的思考和評論,因為這些分析的目的不同。事實上,在Franklin的忠告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辨識出他推薦一種特定的社會思潮─可稱為資本主義社會思潮─或更恰當地,一種表達資本主義精神的特定生活方式。 這種特定的社會風氣認為誠實對人非常有益,當然,所有的美德都是根據它們有益和實用的程度,而稱為美德。貪財成為每個誠實人的理想。賺錢的渴望應該被滿足,而賺更多錢的義務成為目的本身,成為人類唯一的目的和目標。這也顯示出,違犯這種社會風氣的任何生活方式,是怠忽職守。 Ferdinand Kürnberger極具特色地評論,Franklin的觀點構成「美國文明 的圖像th」。事實上,Ferdinand Kürnberger使用了一句非常特別的短語,極佳地簡述資本主義者,並且不可思議地表達出Franklin的精神:「他們從動物榨出油來,從人榨出錢來」(they extract fat from beasts and money from people)。 到目前為止,除了提及的重點,還必須強調財富再生重要性的理論。資本家們極重視此點,透過相信財富擁有魔法般的力量,他們宣稱財富可被招攬和生產。另一方面,人類應盡一切可能,使每件事,都能創造招攬財富和生產財富的必要條件。這精確表明財富如何獲得本質,理性主義者是以此看待財富。
根據之前提及的,這種資本主義社會風氣,即,在事業中邏輯式地運用 資本,「理性地,在事業中循環利用資本,和理性資本家對於勞動力的組織方式」,誕生於中古世紀的西方,而新教透過其特定倫理,在資本主義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實上,資本主義精神的成長,是理性主義發展的一部份。 新教已成為理性主義生活方式的因素(因為這也和其特定的神學思考方式相 關),接下來,我們必須強調某些特定論點,以顯示新教神學思考對於創造資本主義精神的影響。這也是此篇標題為「資本主義的形上學」所要證明的觀點。
a)命定論在資本主義創造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資本主義的精神,如同韋伯的分析和呈現,和終極的命定論密切相關,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命定論即是資本主義理論的根基。 聖奧古斯丁發展命定論。根據命定論,所有的人類在本性上都是罪人,並且不被允許改進。然而,據推測,經歷數世紀後, 神揀選某些人,這些人在末日將得救,而且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值得,而是根據神不可探究的意志。因此,神並沒有將祂的恩典賜與所有人,而僅僅賜給祂揀選的人。 神將揀選誰和命定誰,賜與他們永恆的財富(commodties),除了 神之外無人知曉。 宗教改革者對於人類命定論,深深受到聖奧古斯丁影響,如同我們的觀察,這決定他們全部的神學思維和生活實踐。在「世俗禁慾主義的宗教根基」(the religious foundations of secular asceticism)的相關章節中,韋伯對以下必要和重要的面向加以研究:世俗禁慾主義表達並形塑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觀察新教徒禁慾主義的基本因素,包括喀爾文主義、虔信主義、衛理公會派、和種種浸信會的非正統信仰,雖然在某些觀點上彼此不同,但都充滿相同問題。所有上述的新教團體,都感染了聖奧古斯丁的人類命定論。接下來,我們將查看新教對命定論的基本立場,以及它在西方人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韋伯提出,西元1647年「Westminster信仰告白」(Confession of Westminster)中的特定篇章,描述了命定論的基本教義。以下不加編輯引用文本,因為它們非常直述式,並能幫助我們在分析中有所依循。
第九章(論自由意志),編號三:人類,隨著墮落進入罪的狀態,失去所 有趨向精神良善的意志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無比幸福;因此,一個正常的人類,完全嫌惡精神的良善,並且趨向罪而死亡,他完全無法恢復自己,也無法為了良善和幸福而預備自己。
Chapter 9 (on free will), No. 3: Man, with his fall into the state of sin, lost all willpower for any spiritual good and the bliss that accompanies its acquisition; thus, a normal person, who is altogether averse to that good and is dead towards sin, is unable to rehabilitate himself and prepare himself for it.
第三章(論神的永恆意志),編號三:透過 神的意志,為了啟示祂的榮 耀……某些人和天使已命定獲得永生,而其他人則命定為永死。
Chapter 3 (on God’s eternal volitions), No. 3: By the will of God, for the revelation of his glory…….some men and angels have been destined for everlasting life, and others foreordained for an everlasting death.
第三章,編號五:在安置世界的根基前, 神依據祂永恆和不變的意向, 以及祂奧秘的意志力,和意志中良善的性質,已經為命定獲得生命的人揀選基督作為永生的光榮,這是出於完全自由的恩典和慈愛,而非出於受造物任何必要的條件,不論是信心、善工、忍耐、或是其他一切,都無法成為強迫 神如此行的條件或原因;但萬事萬物都是為了讚美祂榮耀的恩典。
No. 5: Those of mankind who are destined for life, God has – befo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orld were laid, in accordance with His eternal and immutable intention and His secret volition and good disposition of his will – chosen Christ for everlasting glory, out of entirely free grace and love, without any prerequisite of faith or good works, or perseverance in either, or for any other thing in His creations, be it conditions or causes that have impelled Him to do this; but everything is for the praising of His glorious grace.
第五章,編號七: 神根據祂意志中不可探究的決定,以此延伸或保留祂 的恩典,依照喜好賜與人,以榮耀祂對受造物的無限權能。對於不屬命定揀選的人類, 神屈就自己,使恩典繞道而過,並命定他們為恥辱,為他們的罪憤怒,以此稱頌祂榮耀的正義。
No. 7: The rest of mankind, God condescended – according to the unsearchable decision of His will, with which He extends or withholds His grace as he pleases, for the glory of his infinite power over his creations – to bypass this, and to ordain them to dishonour and wrath for their sin, to the praise of his glorious justice.
第十章(論真實的呼召),編號一:所有 神命定得生命的,且只 有那些人, 神在祂決定的適當時間,屈就自己真實地呼召他們,以祂的道和祂的靈,在更新祂的意志力時,透過移去他們的石心,賜與他們肉心,並以祂全能的權柄,為他們決定何者對他們有益。
Chapter 10 (on the effective calling), No. 1: All those whom God hath destined for life, and only those, does God condescend at the suitable time decided by Him, to effectively call, with His word and His Spirit, by removing their stone heart and giving them a fleshy heart while renewing His volitions, and with His almighty power, decided for them that which is good for them.
第五章(論天命),編號六:對於那些邪惡和不信 神的人, 神,作為一位正 義的法官,使他們因著過去的罪惡盲目和硬心,祂不但奪去了祂的恩典,那可能使他們的心智受到光照,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感動的恩典;有時祂也奪去他們曾擁有的神授能力,祂曾以此能力引領他們,和他們聯繫。因而墮落將提供他們犯罪的機會,並更進一步將他們投入自身的肉慾,投入世界的誘惑,投入撒旦的權勢;因此他們變得硬心,事實上,神運用那些非常的方法,柔軟其他人的心。
Chapter 5 (on Providence), No. 6: As for those wicked and godless men – whom God, as a righteous judge, blinds and hardens for their past sins – He not only deprives them of His grace, with which their minds could have been enlightened and their hearts moved; but sometimes He also deprives them of the charismas which they had and He brings them in contact with such objects that corruption would provide them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in; and it furthermore delivers them over to their own lusts, to the tempta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 power of Satan; whereby they become hardened, in fact with those very means that God uses to soften others..
韋伯藉著觀察這份文本,分析不同新教團體(喀爾文主義、虔信主義、衛理公會派、浸信會等非正統信仰),辨認出他們之間相互滲透。他也提出這些團體之間的細微差別,然而他同時突出這些團體之間基本,核心的論點。我們可以說,除了一些差別,他們本質上表達相同精神,以下詳述: 神絕對自由,因為祂不從屬任何律法,並因此祂選擇受揀選的,得救的。沒有任何人能因為祂的揀選而控訴 神,同樣地,動物也不能為了自己不生為人類而控訴 神。 神決定人類在世界上的命運,直至毫髮。人類的德性或罪惡都無法成為他們命定的因素,因為,若人類的德性或罪惡能改變自己的命定,就表示 神絕對自由的意志從屬於人類的作為而改變。領受 神的恩典之人不可能失去恩典,因為 神賜與的恩典反映 神絕對自由的意志,同樣地,命定受譴責之人也無法迴避,不論他們具備多少美德。 神揀選之人外在和受譴責,未被 神揀選得救之人並無不同,事實上受揀選之人組成 神不可見的教會。
透過這樣的理論,一群「受揀選的貴族」(aristocracy of the chosen ones)出現在世上。然而,因為在受揀選和未受揀選之間的邊界模糊不清,因此,宗教能引領人進入的最終價值,就是確信自己獲得救恩,確定自己是屬於受揀選的貴族。因此, 神給予恩典的確認和保證,被賦予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在此架構中我們發現「兩種相互支援的牧靈諮商」。其一,受揀選之人應自我節制,以讓自己擺脫所有從魔鬼而來的疑惑,這疑惑會讓人缺乏自信,缺乏由信仰而來的自信。其二,必須具備「對職業活動的不滅熱情」,如此人們才能獲得生活必須的自信。
這造成巨大的問題,若我們考量到,信仰者必須不斷地執行系統化自我確認,以斷定他受揀選或受譴責。因此,人們發覺自己總是在無情的兩難中:「我被揀選?我被譴責?」 上述精神自然而然將人導向理性道德行為,並使人整體生活具有理性主義觀點。並且,如同在他處見到的,如此的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生活組織,也在社會領域中引起巨大後果,因為,那就是創造出今日所稱的資本主義之地。如同韋伯鮮明地指出,即使「生命的終極神聖,也假定了交易性格」(that very sanctification of life could almost assume the character of a business)。 當談及虔信派和新教之間普遍的兄弟關係,韋伯強調,除了作為宣教中心,同時,也是事業交易中心。可預料的,他們首先會引導成員找到職責,接著謹慎而系統化地執行這份職責。 事實上,命定論將生命理性化,它將社會和職業活動加以組織,並且將人置於此架構中,以實行人的職責。這些觀點精確地成為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因素。
b)虔信派個人主義
如同韋伯的鮮明陳述,命定論教義「因為它蠻橫的殘酷」,在人心中創造了「屬於單獨個人,無人傾聽的內在孤寂感」(feeling of an unheard-of inner loneliness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人類,發覺自己陷入是否確定獲得救的爭戰,並完全了解無人能幫助自己。沒有任何神職人員能幫助他,因為每位受揀選的只能在自己心中了解 神的話語;沒有教會聖事來幫助他,因為個人只能透過個人的信仰領受 神的恩典;教會也無法幫助他,因為教會中一樣存在受譴責的一群; 神也無法幫助他,因為基督的死只為受揀選的一群。清教徒拒絕上述所有幫助,包含每一種信仰儀式,直到入墓,以免自己的信仰落入迷信的網羅。 對 神超越性的理解,引導清教徒趨向完全孤立的存在方式,趨向對所有存在於文明和宗教中的情感元素持否定立場,而事實上這變成極端悲觀個人主義的根基。
甚至,喀爾文教派和 神的共融是「在深奧的靈性孤立中發生」(would take place in profound spiritual isolation)。 個人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相當程度成為創造資本主義精神的因素, 因為資本家轉向他自己的內在;他密封地將自己關在內在之中,並且對他人不聞不問。 當然,我們應注意喀爾文教派,如同其他所有的新教團體,都相當注重世俗活動。然而,個人主義是和環境保持個人距離的,如何以個人主義來解釋活動傾向呢? 根據喀爾文,世界僅僅為了榮耀 神而存在。受揀選的基督徒在世上的目的,除了奉獻於擴張神的榮耀,別無其他。受揀選的這群人獻上社會勞動,因為 神要求將社會生活組織化。因此,喀爾文教徒在社會上工作,他們從事專門技術工作僅為了以最大可能榮耀 神。在此脈絡中,我們也應考量對鄰人的愛。這種非人性的、功利主義的勞動和提供,是奉獻於榮耀 神。 很明顯地,命定論教義在人類學和實際後果上,培養了虔信派個人主義的形式,它也引導人走向靈性和社會孤寂。因為當社群的提供是非人性的,實際上它是一種社會個人主義。我們相信這種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基本元素。
c)新教苦行主義(asceticism)
如同每個宗教都有屬於自己的苦行主義,我們也在每個基督教的信仰告白中觀察到苦行主義。當然,我們無法在新教中發現由正教-正統(Roman)傳統保存的苦行生活模式;儘管如此,我們確實發現苦行生活的變化型。如同以下的檢視,這種苦行生活和資本主義精神相連相合。 韋伯著作中標題為「苦行主義和資本主義精神」(Asceticism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章節,韋伯嘗試建立以下兩者的關聯:新教主義的苦行理念,和它應用於日常經濟趨勢的原則。為此,韋伯頻繁地使用Richard Baxter的觀點。Richard Baxter有實際和現實的定位,以及全球的認可:「超越大多數其他清教徒倫理的代表文學」。 Baxter對財富採取批判立場,認為財富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追求財富是愚笨且可疑的。他對財富的觀點和喀爾文不同,喀爾文允許追隨者追求財富以增加聲望。根據Baxter,獲取財富是危險的,因為它使人捲入放蕩的危險。休閒和享樂對於榮耀 神無所貢獻。只有工作(action)能達成榮耀 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