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節慶 復活節 Feast: Easter (and Great Lent)

大齋期 great Lent

東正教會將復活節前的這段大齋期稱為Tessaracoste ,這個詞來自於40("禁食 "的40天)。這個大齋期40天的研究所在基督復活之前。基督復活的慶祝活動並不在每年的同一天,而是根據月亮和春分的位置確定,這是以基督在地球上生活的最後事件期間的原始設定為基礎。這40天的大齋期是一個 "禁食 "的時期,但主要是禁絕個人的不義行為。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great lent

大齋節協會
有一些國家、教會或團體採用的機構和符號,代表了過去積累的某些理想。在基督的教會生活中,有許多機構被創造和維持,以滿足人民–教會的需要。其中,大齋期是在教會生活的一年週期中,在受難節-復活節之前。大齋期是信徒自我反省的時期;是穿上激進教會的精神盔甲的時期;是運用祈禱和施捨的財富的時期;是深刻理解悔改的意義的時期;是與全能的上帝贖罪和和解的時期。
東正教會將復活節前的這段大齋期稱為Tessaracoste (Quadragesimal),這個詞來自於40(”禁食 “的40天)。這個大齋期40天的研究所在基督復活之前。基督復活的慶祝活動並不在每年的同一天,而是根據月亮和春分的位置確定,這是以基督在地球上生活的最後事件期間的原始設定為基礎。這40天的大齋期是一個 “禁食 “的時期,但主要是禁絕個人的不義行為。禁食(禁食)僅僅是獲得美德的一種手段;它本身並不是目的。在禁食期間,人們要特別努力評估自己作為基督徒的呼召;傾聽福音的聲音,聽從它的誡命;接受進入基督國度的持續邀請。這是對每一個願意進入的人的公開邀請;他們相信基督並悔改自己的罪過;他們直接向基督 “轉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一個全年關注的問題–基督教會,可以追溯到許多年前,根據經驗和人的本性,制定了某些祈禱和禁食的日子,作為階梯,幫助那些需要指導的人達到這個精神高地。所有這些步驟都必須有真正的個人意義,以避免僅僅成為一種習慣和常規。禁食包含了基督徒的整個虔誠生活,正如基督所宣稱的,這象徵著對他 “悔改 “的告誡的深刻接受。這不是在時間上可以實現的,而是在愛上帝和同伴的行動上可以實現的。
在大齋節期間,人的精神的覺醒是通過教會的領袖耶穌基督的啓發而實現的。這是一個自我檢查和準備的時間,也是對一個人的內在生活進行清點的時間。他和基督知道他的確切狀況。在這個時候,人們在福音的鏡子里看到自己–他的樣子。人們找到糾正和改善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大齋期是一個人用聖靈的光深入瞭解自己的時期,以便擺脫阻礙他的障礙。這是一個人通過更多的祈禱和虔誠的生活來加強他的信仰的時期。
然後讓我們研究禁食的意義,它成為教會的一個機構。禁食的意思是完全禁絕食物,正如聖經中的希臘原文nesteia,字面意思。今天禁食這個詞被用於選擇食物和限制食物的數量。禁食也可以指每天吃一次麵包、鹽和水,在日落之後。雖然大齋期呼籲人在悔改、自我反省、施捨、與不和之人的關係、對生活的態度等方面的整體功能,但禁食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大齋期選擇的食物數量和種類有助於控制肉體的慾望,培養紀律和虔誠的生活。禁食本身不是一種美德活動,而是實現美德的一種手段。但它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特別是在大齋期。


禁食的起源
有人可能會問禁食協會是如何起源的。它是由使徒們傳下來的傳統嗎?它是由早期教會確定的嗎?禁食的期限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嗎?這些和類似的問題都需要一個答案。
復活節前的禁食並不是由早期教會確定的,無論是在特定的日子還是在特定的食物上。在新約中,禁食的意思是完全不吃東西。里昂的伊雷奈奧主教(192年)在給羅馬主教的信中說,關於復活節前禁食的時間有很大的差別。他寫道,有些人禁食一天,有些人禁食兩天,還有些人禁食更多天。有些人連續禁食40小時,不分晝夜,不吃任何食物(Eusebui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524,12)。3世紀的教會作家Tertuuian提到禁食是兩天,星期五和星期六。一些早期的基督徒全天禁食,只在晚上進食,而另一些人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不進食,就像那些禁食40小時的人那樣。其他基督徒將禁食時間從兩天延長到一周(在三世紀中葉),’但每個人都被允許延長禁食的時間,只要他想。因此,這些基督徒按照自己的意願增加了禁食的時間和天數,超過了習慣的時間長度(Dionysios, Bishop of Alexandria, P. G. Migne 10, 1278)。
禁食的進一步發展
多年來,禁食的日子在復活節前增加到七天。這些基督徒在晚上吃飯,然後只吃麵包、鹽和水,這是埃皮法尼奧斯在403年的記錄。計算禁食時間的不同是由於福音書中對基督復活時間的不同計算(馬太福音28:1,午夜之前;約翰福音20:1,午夜之後;馬可福音16:2,日出時分)。復活節前的禁食期被延長到40天,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表明有權威性的確定。事實上,第一次大公會議(325年)的教父們就知道40天的禁食期。五世紀期間的聖奧古斯丁將40天的漫長時間歸結為306-323年的迫害。其他人提到基督在曠野禁食40天的例子(馬太福音4:2);或摩西(出埃及記34:28),或先知以利亞(列王紀上19:8 – III Vasilion LXX)可能在人民中的40天禁食期是在迫害期間開始的,因為人們在修道院避難,遵循僧侶的禁慾命令,這非常嚴格。另外,隱士和其他清醒的虔誠人士在三世紀中期也保持了40天的禁食期,這也被傳給了人們。實際上,復活節前40天禁食的做法並不是在所有基督教國家同時進行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人們只在每周的兩到三天,即週三和週五,以及一些地方的週六(在西方)實行禁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數也在逐漸增加。然而,在東西方之間,大齋期的周數是不同的,到了六世紀中葉,東方確立了七周,西方則是六周。東西方周數不同的原因是,根據教會教規(教規66,使徒之父;教規55A,692年第六屆大公會議-教規18,340-370年岡格拉會議),在西方,星期六與星期三和星期五一起是禁食日,而在東方,除了聖周的星期六,星期六不是禁食日。西方教會將星期六列為禁食日,與基督的身體在這一天在墳墓里的想法有關。特圖良、希波呂托斯(教會作家)和傑羅姆主教都反對在星期六禁食的創新。
然而,羅馬的伊諾森提斯主教(401-417)批准了星期六禁食,這一天逐漸成為西方的一個固定日子。為了斥責西方的這種做法,安提阿的伊格內修斯主教在一封信中譴責了這種週六禁食(第13章)。在第七世紀,羅馬的格雷戈里一世主教在六周齋期開始前增加了四天,從星期三開始,被稱為灰燼星期三。而東方教會則在七周前又增加了一周,稱為奶酪周,以完成復活節前大齋期的40天禁食,其中不包括七個星期六和八個星期日,這些日子是非禁食日。大齋期禁食40天的數量的原因不明顯。十二世紀著名的教規學家巴爾薩蒙寫道:”只有四十天的禁食,那是受難日的禁食,但如果一個人也喜歡為其他節日保持每周的禁食……他是不會被羞辱的”(Migne PG 138,1001)。
然而,禁食與基督徒的健康狀況有關。禁食不是僅僅為了禁食。
禁食的設計是為了使身體謙卑。因此,如果身體已經處於謙卑和疾病或虛弱的狀態,這個人應該盡可能多地參加他或她的願望,並能與食物和飲料相處。


亞歷山大的聖提摩太的教規第8條, 381
大齋節的意義
大齋期是人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精神品格的時期。福音書和書信的經文、贊美詩和祈禱文、教會的精神–都努力幫助基督徒通過悔改在精神上潔淨自己。”悔改 “是耶穌基督向人們宣佈的第一個詞,是他的福音的縮影。悔改是基督徒的主要動機,它的作用是將他從罪惡中解放出來。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罪,並為之懺悔,最後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態度,這就是悔改的步驟。因為人們可以從《聖經》和教會的教義中學習認識不義之舉。在大齋節期間,基督徒被基督復活事件的光芒所召喚,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教會指定在這個偉大的節日之前要有這樣一段時期。
禁食在其宗教環境中是指禁食,總是與宗教活動或節慶有關。禁食本身在基督教會中沒有任何意義,但在實現基督教美德方面有一定作用。它不應該被接受為一個沒有精神目的的單純的習俗。禁食被理解為一種節制和清醒的手段,特別是與祈禱、奉獻和純潔有關。它也被理解為與向窮人施捨有關。基督教會禁食的根源可以在《舊約》和猶太教中找到,包括某些日子和某些食物。一般來說,禁食是在宗教盛宴之前進行的。舊約》中的許多經文都提到了這一點。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四月的齋戒,五月的齋戒,七月的齋戒,十月的齋戒,必成為猶大家喜樂的季節,歡歡喜喜的筵席;因此,愛、真理、平安

撒迦利亞8:18-19
為了延續禁食的做法,基督教會決定大齋期取決於偉大的復活節,正如325年第一次大公會議所規定的。教會根據事件發生時存在的條件,確定了慶祝基督復活的日子。因此,會議規定,偉大的復活節將在:第一個星期日、滿月之後、春分之後(3月21日),並且總是在猶太教的逾越節之後慶祝。因此,這個大節在日曆中是一個可移動的日期。因此,取決於復活節日期的大齋期也是可移動的,每年根據上述條件,在不同的日期(星期日)慶祝。
大齋期之前的四個星期被認為是準備期,是大齋期的先驅。這四個星期,連同大齋期的八個星期,被教會稱為Triodion,意思是 “三個星期”,這個名字與大齋期本身的內容沒有關係。
大齋期之前的四個星期被稱為。
稅吏和法利賽人的主日(來自寓言)。
浪子的主日(來自比喻)。
肉的主日(最後的審判)。
奶酪的星期天(亞當被逐出天堂)。 
大齋期的八個星期是。
第一主日(東正教的主日)。
第二主日(聖格雷戈里-帕拉馬斯)。
第三主日(崇拜十字架)。
第四主日(聖約翰的高潮)。
第五主日(埃及的聖瑪利亞)。
棕櫚主日至聖週六和復活主日。
在大齋節期間。
每一天都要讀大齋戒。
每週三和週五主持聖前禮物禮儀。
在四個星期五的晚上,讀四分之一的阿卡提斯贊美詩,第五個星期五讀整個贊美詩。
四個預備周
稅吏和法利賽人的主日(約翰福音1:43-52)
傲慢是人的靈魂和精神的變態;它是惡者最大的武器;它是虛偽之母;它是精神進步的障礙:它是文明的墮落;它是人最大的敵人;它是悔改的反面;它是人的良心的墮落。這就是為什麼教會指定準備接受基督復活信息的第一個星期日,宣讀稅吏和法利賽人的比喻。邪惡的根源,傲慢,應該被連根拔起,代之以謙卑的美德,這就是這個寓言的教導。人的傲慢的最高程度是當一個人在禱告中向上帝說話時,就像那個法利賽人一樣,他說:”上帝,我感謝你”,只是為了有機會公開列舉他的成就,將自己與其他人比較,按照他的說法,其他人是罪人,他說:”我不像其他人,罪人,甚至像這個稅吏”。他誇耀自己說:”我禁食,我捐獻什一稅”,他確實是這樣做的。但他越是吹噓,就越是通過傲慢譴責自己。
另一方面,這個稅吏承認。”上帝憐憫我這個罪人”。稅吏的悔改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它是進入天國的通道;它是在上帝創造的人的靈魂中重新建立上帝的形象。謙卑是所有美德的女王。因此,今天的贊美詩的第一句話是 “讓我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樣祈禱。. . . 向我打開悔改的門”。施捨、祈禱和虔誠的結合,以及像稅吏那樣的悔改意向,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是必須的。稅吏的態度使他成為神聖禮物的管家。悔改和承認信仰是同一枚雙面硬幣。
浪子的主日(路加福音15:11-32)
這個寓言涉及到人對神賜給人的禮物的揮霍。它是傲慢的後果。浪子是指在感官上不計後果的揮霍。浪子是一個不能被拯救的人,他的生活是放蕩的,他揮霍他父親的財產。因此,浪子是人所傾向的第二種基本腐敗。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寓言被稱為 “浪子的寓言”,也就是本週的主題。儘管這個寓言中的人物描寫,其主要主題是父親溫暖的父母之愛。父親對他的浪子的愛是不間斷的,是堅定的。儘管兒子揮霍了他的 “財產”,但他的愛在兒子回來時比開始時表現得更多。然而,最後,兒子用他的浪蕩換來了悔改,這就是這個寓言的關鍵所在。這一刻,浪子變成了謹慎的兒子,用悔改驅逐了傲慢。當兒子回到父親身邊時,他不斷地反復演練。”父親,我在天上和你面前犯了罪”。但是,當兒子從遠處看到他父親的房子時,他的父親看到了他,就跑到他身邊,熱情地擁抱了他。因此,兒子沒有機會告訴他父親他所排練的內容。兒子一開始說:”給我”,但最後他問:”使我”,這就是悔改和順服的深度,是一個基督徒的挑戰因素。
吃肉的星期天(馬太福音25:31-46)
教會堅信,基督將第二次來到世界,不是為了拯救世界,而是在 “榮耀中 “審判世界。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上帝事先知道每個人的命運,為什麼不阻止不信者和犯錯者的出生和被永遠地譴責呢?人的命運是在這個地球上造成的,因為死後,沒有機會懺悔以改善自己的狀態。人的有限思維無法理解上帝對他的救贖的愛和對他的審判。然而,這裡是信仰的中心,即對於那些在世時犯下不義和錯誤行為而沒有受到懲罰或發現的人,有一個最高的法官。臨近大齋節和復活節,基督徒被告誡要通過禁食、祈禱和施捨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在當天的福音書段落中有所記載。最後的審判將根據每個人對上帝的信仰和崇拜所做的善事來進行。這些善行是針對 “最小的”,即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正如基督自己所說:”你們既不給這最小的一個人,就是不給我”,(第45節)。本主日是大齋期前信徒吃肉的最後一天。
奶酪的主日(馬太福音6:14-21)
本主日的主題是指亞當被逐出樂園的事。天堂里的亞當濫用了他的自由,讓自己被那惡者說服,違背了不吃善惡樹上的果子的命令。惡者使他相信,這樣做他會比上帝知道得更多。教會在其贊美詩中介紹了亞當在天堂外的狀況,即為生計而哭泣和努力工作。今天的福音書段落提到了祈禱、禁食、施捨和所有善行的方式。這些都是要秘密進行的,不要自誇。這個主日的意義是上帝對人類弱點的屈服,”因為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但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第14-15節)。這在主禱文中得到了強調。這個主日的名字 “奶酪 “意味著本週的禁食是逐漸從吃肉過渡到大齋期的嚴格禁食,大齋期的嚴格禁食從第二天,即星期一開始,

大齋期的第一個主日在初步的七天結束(東正教的主日)。
大齋期的七個星期日
大齋期第一主日–東正教主日(約1:43-52)
根據第七屆大公會議(787年)的決定,本主日紀念聖像回歸教堂。教會決定從843年3月11日開始,每年大齋節的第一個主日舉行這一慶祝活動,作為東正教的主日。在每年的這個周日,人們以儀式慶祝東正教信仰的勝利。根據聖約翰-大馬士革的說法,基督的聖像是對他道成肉身這一事實的明確肯定和提醒,這對信徒的救贖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肯定在東正教會中一直盛行至今。這一天的慶祝活動包括帶著基督的聖像在教堂內部隆重而恭敬地遊行。東正教的主日呼籲人們重新致力於他們信仰的深刻含義,並齊聲宣佈:”一個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一個上帝和所有人的父親”。大齋期第二主日 – 聖格雷戈里-帕拉馬斯 (馬可福音2:1-12)
本主日紀念聖格雷戈里-帕拉馬斯(14世紀)的一生。教會將本主日獻給聖格雷戈里,因為他的正統信仰、神學知識、美德生活、神跡以及他為澄清關於Hesychasm(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安靜)的正統教義所做的努力。 Hesychasm是14世紀僧侶在阿托斯山傳播的神秘主義體系,他們相信人能夠通過精心設計的苦行系統,在身體和心靈完全安靜的基礎上,達到對神性之光的視覺,真正區分上帝的本質和行動。格列高里因其努力解釋正確的教導和這一理論之間的區別而受到關注。格列高里致力於祈禱和禁食的苦修生活,這也是大齋期的做法。
大齋期第三主日–十字架崇拜 (Mark 8:34-38; 9:1)
這個主日是為了紀念可敬的十字架和耶穌基督的受難。由於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十字架就有了意義和崇拜。因此,無論是在贊美詩還是在禱告中,人們都明白,沒有基督的十字架在基督教中沒有任何意義和地位。在大齋期中對十字架的崇拜是為了提前提醒信徒們注意基督的受難。因此,《聖經》中的經文和贊美詩都是指耶穌基督的受難,即受苦。今天所讀的經文重復了基督對基督徒的呼召,讓他們奉獻自己的生命,因為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從我(基督)”(第34-35節)。這節經文明確指出了基督徒所需的那種奉獻,分為三個步驟。
放棄他的傲慢和對上帝計劃的不順從。
帶著耐心、信心和完全接受神的旨意,舉起他個人的十字架(生活中的困難),而不抱怨負擔太重;在否定自己和舉起十字架之後,他就會做出
決定跟隨基督。這三個自願的步驟是不能相互分離的三個環節,因為完成這些步驟的主要力量是上帝的恩典,而人總是要調用的。信徒們通過祈禱、禁食、施捨和寬恕他人的過失來表達對十字架的崇拜。在本主日,我們在神聖禮儀後舉行特別儀式來紀念十字架崇拜,其中十字架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基督的復活。
大齋期第四主日–聖約翰-克里馬庫斯 (馬可福音9:17-31)
本主日紀念聖若望(6世紀),他是《天堂的階梯(高潮)》一書的作者。這本書包含30個章節,每一章都是通向忠誠和虔誠生活的台階,是基督徒生活的高潮。懺悔的精神和對基督的奉獻,以及修道者的美德和惡習,主導了這本書的本質。他是一位禁慾主義者,作為西奈修道院的修道者,他是一位關於精神生活的作家。聖約翰提出的這些階梯的台階是基督徒要實踐的,特別是在這個大齋節期間。通往梯子頂層的每一步,都是基督徒生活真正意義上的高潮部分。
大齋期第五主日 – 埃及的聖瑪利亞 (馬可福音10:32-45)
本主日紀念埃及聖瑪利亞的生活,她是通過祈禱和禁食悔改的光輝榜樣。她多年來過著罪惡的生活,但後來皈依了基督教。她進入曠野過了多年的苦行僧生活,祈禱和禁食以懺悔她以前的罪惡生活,並在那裡死去。聖瑪利亞的生活體現了她對基督的信念,這種信念促使她通過悔改將自己的生活從罪惡變為聖潔。她對悔改的理解不只是改變生活中的小事,而是對她整個態度和思想的極端改變。教會紀念聖瑪利亞是因為她認識到自己的罪過,作為一個人如何從錯誤行為的奴役和負擔中解放出來的例子。在大齋節期間,這種對罪的認識對信眾來說是必須的,這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手段,也是為迎接基督的受難和復活而準備的更有德行的生活。
棕枝主日 (約翰福音12:12-18)
本主日紀念耶穌基督凱旋進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人們接受基督為王,因此,拿著棕櫚樹枝出去迎接他,在他的路上放下棕櫚樹。人們呼喊著撒迦利亞的預言。”和散那! 奉耶和華的名來的,就是以色列的王,也是有福的”(第13節;撒迦利亞書9:9)。猶太人逾越節的慶祝活動將大批的猶太人和皈依的猶太人帶到耶路撒冷。他們聽說了基督的作為和話語,特別是關於拉撒路的復活。所有與基督有關的事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都有彌賽亞的意義。這使大祭司和法利賽人感到不安。像往常一樣,基督到聖殿去禱告和教導。那天晚上,基督啓程前往伯大尼。教會在這個主日分發手掌的傳統來自於人們將手掌枝放在基督面前的行為,從此對基督徒來說,象徵著基督對邪惡力量和死亡的勝利。
聖周
大齋期包括聖周這幾天。這時,在祈禱和禁食中度過了整個大齋期的基督徒們接近 “節日中的節日”,慶祝基督的受難和他的復活。在整個大齋節期間,信徒們試圖在復活節的光照下實踐和生活這段時期的理想和標準。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大齋期的贊美詩,特別是聖週期間,提到基督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聖周的每一天都是為了紀念基督在世上最後一周的活動和教導。參加這一周儀式的信眾,通過禁食、祈禱、施捨、寬恕他人的過失,更加意識到對自己和鄰居的責任;換句話說,每天都參與到基督的福音精神中。
大齋期的意義
復活節前的大齋期是基督徒充分參與準備贊美和榮耀他的上帝作為主和救主的時候。大齋期就像一個 “工場”,信徒的品格在這裡得到提升和加強;他的生命被重新奉獻給福音的原則和理想;信仰在深刻的生命信念中達到頂峰;冷漠和不感興趣變成信仰和善行的有力活動。四旬齋不是為了四旬齋本身,正如禁食不是為了禁食。但它們是個人信徒為達到、接受和實現其救主的召喚而準備的手段。因此,大齋期的意義被高度評價,不僅是逐漸增加大齋期時間的僧侶,而且是平信徒自己,儘管他們沒有遵守完整的時間長度。因此,大齋節是教會的神聖機構,為信徒個人作為基督神秘身體的成員參與服務,並不時地提高其基督徒生活中的信仰和道德標準。信徒在大齋期的深層意圖是:”我忘記背後的事,竭力向前看,向著神在基督耶穌里所賜的獎賞奮力前進”,腓立比書3:13-14。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 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