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時間去教會 我沒有時間去教會參加禮儀這,句話現在可以常常聽到,很多人抱怨現代生活速度很快,總是覺得非常累,周末一定需要休息,星期天早上都爬不起來…等等。現代人生活速度確實很忙,但是,難道忙到不能抽一天去教會嗎? 如果我們會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再忙還是會留一些空間與朋友見面聊天吃飯,當然會找到時間看電視與玩電腦。我們覺得好好工作之後,一定要好好地休息,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任何不對的地方。 不過,這樣說雖然聼起來很有説服力,但,這也看起來也很不對,我們找到了空間可以留給朋友,可以留給自己休閒,但卻找不到時間留給耶穌,不過還是驕傲的說,我們是基督徒。其實,我們常常不去教會,會變某種習慣。可能我們某天早上睡醒了,明明沒有很累,當天也沒有特別的活動,但是我們就會說:「啊!我們今天不去,因為~~怎樣~怎樣~怎樣…」,創造一個新的理由。另外一個問題也會出現,我那麼久沒去教會,現在去別人一定會問我,為什麼這麼久沒來,要跟我打招呼,這樣很麻煩。 所以我們要記得,不要把事情留到最後!
ιερεας-αρχιμανδριτης
-
-
聖天梯若望紀念主日 【 東正教 李亮神父 講道 】 今天的福音是關於西乃山的一位屬靈的父親John Climacus,他寫了一部著作叫做「攀登神聖的天梯」(The Ladder of Divine …
-
Luke路加福音 1:24-38 2012.3.25 sermon by Father Jonah http://www.justin.tv/dao_love/b/312793872 今天我們要慶祝一個非常偉大的事件,就是神的兒子成為人。從今天起,人類的救恩已經開啟,這是神偉大的計畫。
-
愛得愈深,傷愈痛;愛得愈深,愈存在。十字架就是在愛之中,敞開懷抱。對人敞開自己,對神敞開自己。承擔十字架,空虛自己,不是為了進入天堂,也不是為了脫離輪迴,只是出於愛,為了愛他人。 【 東正教 李亮神父 講道 】 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是什麼呢?十字架的意義,就是新的生命之道(way),也就是神的「道」(way)。我們必須先回溯伊甸園裡的生命,那被我們錯誤地稱為「原罪」的事件。「原罪」是奧古斯丁所創的詞彙,初代教會並不這麼稱呼,但我們就姑且使用這個詞彙吧! 伊甸園裡被稱之為「原罪」的事件,反映出人們的生存之「道」,就是爭奪權力(power)。我們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經歷權力的鬥爭。我們稱呼神為「全能者」(The Almighty),認為祂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這是個悲劇性的錯誤觀念。我們錯誤地學習到生命就是權力的鬥爭,我們渴求權力。因為我們誤以為神就是權力,結果在婚姻中或者丈夫想要掌權,或者妻子想要掌權。整部人類歷史,成為一部權力鬥爭史。 這樣的權力,並不是為了服務眾人的集體式權力,而是為了我們自己,將自己擺在他人前面,好能夠滿足自己的享受(pleasure),也就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說的力比多(libido):性的慾望,以及由其衍生的所有慾望。也可以說是自戀、自我吹捧、自我崇拜。 從某個觀點來說,我們擁有權力。但從另一個觀點來說,由於我們無法總是握有權力,我們無法滿足權力慾望,因此我們需要「代罪羔羊」:讓別人為我們失去的權力負責。因此,權力慾望會促使我們控訴別人:「我失去權力,因為這、因為那,因為你,你要給我負責!」由此衍伸許多爭端。 在詮釋福音的時候,有些神學家認為神就是至高的權力,而人類做了某些不好的事,因此某人必須付出代價。這種恐怖的、糟透的神學理論,這種「敵基督」的神學理論,錯誤地認為有人必須向神付出代價。這種理論觀點是「敵基督」的。對他們來說,必須要有「代罪羔羊」,某人必須為失敗付出代價,必須為權力的損失付出代價。 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發現「爭權」撕裂了所有愛的關係。在權力鬥爭中,有人必須成為受害者,為所有失敗負責,好能夠鞏固其他人的權力,好能夠解釋為何我們失敗了,或者為何我們犯錯了。 我們崇拜權力,因為我們稱呼神為「至高無上的權力」。爭奪權力的結果,崇拜權力的結果,實際上慘不忍睹。「愛」被殺害了,「社群」(sociality)被殺害了,促成戰爭,死傷無數,毫無意義地慘遭殺戮。在人類歷史中,數以萬計的人無辜死去。這些都揭露了「權力」和「受害者」之間的殘酷真相。 十字架的意義,就是神親自說:「不,我不是權力。我接受、我成為受害者。我承擔世界上所有失敗的責任,我將這個重擔背起。在我身上,這些失敗死去了,這些失敗不再存在。」因此,神並不是全能者。神全能與否,並不重要,我們並不以「全能者」的角度來認識神。神對我們,就是實際的、無窮無盡的愛。祂成為無有(He …
-
李亮神父講道: 聖母進入聖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這事件記錄在「聖傳」中,也就是教會口諭的傳承,但並沒有收錄在聖經中。教會偉大的教父St. Gregory Palamas及眾教父在證道時,以這事件來教導信徒屬靈生活。 證道中提及馬利亞父母親年邁時,膝下仍無子女,他們向神祈禱若能有孩子,必定獻給神。當馬利亞三歲的時候,她的父母約雅敬與安娜並未忘記他們允諾,要奉獻這孩子來服事神。奇特的是,沒有人強迫她,馬利亞很喜悅地,自己朝聖殿裡走。 許多年輕的女孩、朋友和親戚點著小蠟燭,排隊引領她踏進聖殿的階梯。馬利亞獨自走向階梯的最高階,去見大司祭撒迦利亞,這位大司祭曾迎接其他被奉獻來服事神的兒童。 在聖靈感動之下,這位大祭司帶領馬利亞進入聖殿的至聖所,大祭司自己只獲准一年進至聖所一次。因此,這個孩子馬利亞被奉獻去做比其他兒童更高的事奉和更高的呼召。奉獻之後,她留在聖殿十二年,禱告、禁食。她研讀經典、唱誦聖詩,並與其他女孩子學習針線活。馬利亞決心奉獻一生給神,且誓言永遠守貞。聖母進殿節這個聖日旨在提醒父母,兒童是神賜給我們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牢記,我們的責任是按神的誡命將孩子扶養長大──那就是去愛神、行神的旨意。 在我們教會左上方懸掛知名聖像畫家 Panselinos 所畫的聖母進入聖殿。圍繞在小女孩馬利亞周圍的婦女們手持蠟燭,大祭司也接受馬利亞。這事件非常奇妙的成就了舊約中的律法和預言,為什麼呢?因為大祭司一年只能進入至聖所一次,但卻允許馬利亞住在那裡,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這事居然被允許,而且沒有人持反對意見。當我們願意的時,神會開路,一切水到渠成,一切和諧安祥。 小女孩馬利亞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將自己獻給神,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偉大的教父 St. Gregory …
-
聽聽李亮神父怎麼說 https://youtu.be/Dqm1optnft0
-
教父告訴我們,從上帝的眼光看來,天堂與地獄並不存在,天堂與地獄只存在於人類的眼中。乍看之下,天堂與地獄的存在,確實像兩種生活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它們之間的分別並非來自於上帝。( 死後的生命,第7章 )
-
靈魂與肉體的分離,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奧秘。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當死亡的時刻迫近,靈魂處於即將離開肉體的臨界點上,會有什麼遭遇,還有,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會有怎樣的經歷。這些奧秘是基督給我們的啟示,教會的聖徒為此做了見證。聖徒的人生典範可以為這些重要問題提供圓滿的答案。
-
身體的衰敗導致死亡,令人傷痛,與親人生離死別。 無視對方存在,拒絕理會,是另一種殘酷的扼殺。 聽聽傳承於初代教會的李亮神父怎麼說:https://youtu.be/e_tXLVtxSu8
-
MEMORIAL SERVICE Blessed are You, O Lord, teach me Your statutes. The choir of …
-
2015年11月8日 李亮神父講道: 福音書所提到有一位在會堂的人,請求耶穌醫治他女兒,當耶穌前往他家的途中,許多人聽到此事,眾多人潮擁擠過來,只是好奇的來觀看,其中有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症的婦女,因為患有血漏症,在當時被視為不潔的人,所以不允許她進入會堂,患有這疾病的婦女覺得非常羞愧,她的身體狀況很不好,她偷偷摸摸的觸摸耶穌衣服衣縋,她強烈的相信只要摸到衣服就會得到醫治,因為她所患的隱疾,讓她羞愧無法在公開場所對耶穌說。當我們無論處於社交方面或私人事件,有些事無法啟齒,神都知道我們的苦楚,請不要放棄,總是有解方法,千萬不要失去勇氣,信心,要信任神,神會幫助我們。 儘管有很多人對你說,沒望了,沒救了,千萬不要失去盼望,不要放棄。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擁擠的人潮下,多少人都觸摸到耶穌,但都沒有像這位婦女領受到神的恩典。這讓我們更為警醒,當我們來到教會,神的家,但我們的心思不在神,我們不在乎弟兄姊妹,也不去幫忙,如同擁擠的人潮,朝耶穌擠碰但什麼也沒有領受到,把教會當成個人的興趣,或是文化,習俗,還是因是國教才信。信仰不應如此,對於信仰要非常謹慎,耶穌說有能力從我身體出去,此時患血漏症的婦女立刻得到醫治,耶穌說有人摸我,他故意公開這位患血漏症的婦女,耶穌不是為了他張揚自己的能力,而是為了這位婦女,讓她可以回歸到社群中,也讓人知道她的血漏症已得醫治,她不再是不潔的婦人了,讓人們可以接納她。所以總是有希望,不要輕易放棄。祝台南的信徒天使節慶愉快。 願聖三一保守我們眾人。
-
聖靈降臨節 Holy Pentecost 主日經文:約翰福音 7:37-52;8:12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 眾人聽見這話,有的說:這真是那先知。有的說:這是基督。但也有的說: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嗎?經上豈不是說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從大衛本鄉伯利恆出來的嗎?於是眾人因著耶穌起了紛爭。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無人下手。 差役回到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那裡。他們對差役說:你們為什麼沒有帶他來呢?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像他這樣說話的!法利賽人說:你們也受了迷惑嗎?官長或是法利賽人豈有信他的呢? 但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詛的! 內中有尼哥底母,就是從前去見耶穌的,對他們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嗎?他們回答說: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2013.6.23 Fr. Jonah …
-
尼西亞會議 – 聖像崇拜和東正教的勝利 反對聖像崇拜爭議的結束、第七次大公會議、以及843年東正教的勝利,為第二階段的正教歷史畫上句點;其中七次的大公會議對整個東正教最是重要。對於教會成員來說,這些會議從過去到現在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是眾學者、神職人員以及信徒所關注的焦點。迪恩•史丹利(Dean Stanley)即說道:「也許生活在西班牙或義大利的農人會對康士坦丁或天特等地名感到陌生,但他們必定對其教會,依附在七次大公會議的決議下有所認知,並期待第八次大公會議的舉行,以消弭罪惡」。東正教會的「七次大公會議的教會」,但這並不代表東正教會從787年起就停止大公會議,而是視這七次大公會議為神學的黃金年代,其中決議更是繼聖經之外、正教會在每一世代尋求解答時的準則和指引。
-
AprilMarch節慶 復活節 Feast: Easter (and Great Lent)
2019 復活節時刻表 Holy Week and Pascha Services (Time Table)
4月20日星期六 早上 10:30 聖餐禮:紀念拉撒路復活 April 20 10:30 Am Liturgy: Lazarus’s Saturday 4月21日 早上 10:30 聖餐禮:聖枝主日/棕櫚主日 …
-
對告解的誤解 最近聽到很多對告解概念的誤解,因此決定寫這篇小文章,解釋告解不是…..什麽(或是與….無關)。 1 告解並不等於跟某個朋友談私密事。朋友有可能無意(或故意)將你告訴他的內容告訴別人。神父不可如此做,如果他做了,按照教會的法規,他永遠不能再作神父。 2告解的時候不是告解給神父而是對神告解,神父是你告解的證人。 3可以選擇任何神父聽你告解,對正統神父的告解有效,這是教會神聖的吿解聖事。 4不能自己對自己告解,告解聖事是神聖的,是耶穌給宗徒及繼承人的神職權柄。 5告解並不等於交期末報告,不是告訴神父你做什麽,而是真心徹底悔改決定再也不如此做。
-
2012.03.10 sermon by Father Jonah 這是關於最後審判的福音書。當我們聽到最後審判,嗯,很多人會想到那是某一種讓我們恐懼,威脅著我們的事物。但實際上最後審判和那種想像完全不一樣;今天的經文所講的是希望的信息,和所有邪惡和壞事的終結。而這也是復活和永生的信息,因為從經文中我們了解到,每個人都將與耶穌基督相遇。這樣的會面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畢竟我們都將復活,從人類的始祖,到人類的最後一代。 This is the gospel of the last …
-
「罪」一字概念的消失 我們常常看見的廣告一直告訴我們,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表現自己,強調自己是獨特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沒有甚麼不好,說甚麼都可以做,只要我想要!現代是後現代主義的社會,過去許多不能做的事情,現代都可以做,也是應該做,批評過去傳統的社會說:你們到處都是罪,動不動就說罪!但反過來說,現在社會的問題更大,我們哪裡都沒有罪,現代人開始失去「罪」的概念,沒有所為「罪」的行為,只有和別人不同或不一樣的行為,這導致現代人在告解時,一直告訴神職人員,我沒有罪。為什麼?難道他沒有做任何不好的行為,事實上是有的,只是從小被教育這些事不是罪,所以,對很多現代的年輕人來說,很多重大的事情,譬如:殺害自己的雙親,才應該承認有罪,罪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但可怕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
-
Luke 路加福音 15:11-32 2013.3.3 Sermon by Fr. Jonah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浪子回頭的寓言。故事的主旨在於探討天父的慈愛,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愛。故事中描述的並不是一般的家庭,沒有隻字片語提到母親,可見它描述的是天國的家庭。它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天父的兒子。 這個家庭有兩位兒子,他們的父親非常慈愛而富有。儘管在父親的照顧下生活無虞,他們對於自己「如何成為這個家庭的兒子」並沒有深切的認知。有一天,小兒子不想再與父親同住。福音並沒有向我們交待原因,不過,很顯然的,小兒子之所以想要離家,並不是父親的問題,因為,福音沒有提到父親任何的負面行為。我們可以推測,小兒子之所以想要離開,是因為他不想延續這段父子關係。在他離家之前,他要求父親給他財產。基本上,他並沒有權力要求財產,就算父親主動贈與,依據猶太律法,由於父親還在世,這位小兒子最多只能分得三分之一的財產。然而,這位慈愛的父親把財產分為兩份,全部分給兩個兒子,自己沒有保留任何財產。事實上,這兩位兒子分得了財產之後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家。 小兒子帶著財產去到非常遙遠的地方,在外地揮霍父親的財產。他沒有工作,也沒有利用這筆錢做生意。他的身邊圍繞著酒肉朋友,最後他散盡錢財又遭遇飢荒,只能狼狽地寄住在某人家中。福音中沒有提到這個人是誰,只有說他把這個小兒子當作奴僕一樣差遣、虐待,命令他照顧豬群,每天也只能吃豬的食物果腹。他讓自己從人的尊貴降為畜生。他浪費的不單單是父親的財產,也糟塌了這段父子關係和父親對他的愛。他並沒有珍惜兒子的名分,而選擇了與牲畜在一起。在極度的羞愧中,他忽然想起慈愛的父親。 在他心中,父親留下了慈愛的印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好好反省,我們留給孩子和身邊親友怎樣的回憶和印象。聖山的某位聖徒曾言:就算只是給予孩子一份小小的禮物或一點點的微笑,都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
-
教會聖事,與基督徒的生命息息相關。聽聽李亮神父怎麼說 https://youtu.be/cwR71N5vjoo
-
愛的最佳證明,就是活潑的「創造力」。~李亮神父 李亮神父講道: 今天的福音書是關於「才能」(talent)的知名寓言。Talent是希臘字,原意是金幣,價格昂貴的金幣。但在後來的文學和聖經中,talent用來指「才能」,一個人所擁有的許多能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能力。在這裡,耶穌用了寓言故事,來賦予才能更深的意義。 耶穌說:「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我必須先解釋,當聖經中提到「僕人」,並不是指被老闆剝削的血汗勞工,或是奴隸制度之下,被欺壓鞭打的奴隸。不,並非如此。在古代,例如希臘時期,某些「僕人」能管理所有家產,甚至是主人孩子們的教師。因此,聖經中的「僕人」,和我們所想像的「奴隸」,是不同的。 耶穌接著說:「(他)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主人給僕人不同的銀子,因為主人知道某個僕人受過更多的教育、可以做更多的事。其他的僕人,也可以做某些事,但也許不這麼多。有意思的是,當主人離去,其中的兩個僕人,他們真的很愛這位主人,他們盡一切努力,來善用主人給予他們的銀子。他們開始工作,讓銀子增多。 許久之後,主人回國,他問這些僕人們財產狀況如何?那領五千銀子的僕人,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這僕人把一萬銀子交給主人。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同樣肯定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