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for activities and introductions
8 活動 Activities
-
-
Whispers (Magazine)聖像畫 Iconography
東正教聖像畫的神秘語言 The Mysterious Language of Orthodox Icons
by pelayuby pelayu不少人第一次看到東正教聖像畫時,會說這些“畫”畫得有點奇怪。沒錯,如果我們找某個現代畫家評論聖像畫,很可能他會說聖像畫太獨特,畫裡面的人都不 像真人。爲什麽?是不是這些聖像畫有什麽特別的意義? 1.首先聖像絕對不是一般藝術品。它是被畫出來的神學。我們不能以一般的藝術品的標準來評論。 2.聖像如一扇窗戶。從這扇窗戶,我們可以窺看非肉眼所見的世界。這世界與我們所看到的很不一樣,所以聖像也非一般的畫。 3 聖像不是隨意亂畫或塗鴉。一般的畫家,自己想畫什麼畫,就畫什麼畫。喜愛或欣賞他的作品就購買,不喜愛或不願購買他的作品,也只好隨他們的意願。基於畫家本人的喜好,甚至有些話可以照客戶的要求,客製化的訂製,依客戶所喜愛的如:特殊畫風,色彩,人物,景物,皆可完全依客戶的要求量身定做。 4. 正統的聖像畫家,必須是東正教教徒,與教會連結,良好的屬靈生命。必須了解聖像畫的含義。在畫聖像畫前需得到教會的祝福,按照傳承教會的教導,而不是照客戶的要求或自己的想法去畫。 5.聖像畫不是僅是聖像畫家的屬靈生命,聖像畫與觀畫者共有的靈性交流,因此聖像畫必需正確傳達,聖像畫之內涵。包含著聖像畫構圖之位置,色彩,人物的手勢及方向,臉部的角度,五官,都有其含意。 6.注意事項:不了解聖像畫者,會盲目購買自己所喜悅的,就如同去買一本聖經,只觀看其封面,而不在乎內容的精準。有些自認聖像畫者,隨意的模仿,而不了解其含意,這是危險的,因為稍微更改色彩,稍微變更臉部的表情,稍微改變比例的大小,忽略人物位置的前後,皆會產生錯誤的引導,造成觀畫者不良的影響,也是不負責任的聖像畫者,因為藉由聖像畫將畫者與觀畫者引領至神,而非光大聖像畫家,這就是獨特的拜占庭藝術,富有深奧的神學,靈修,透露出天國的曙光。 by Pelagia Yu
-
教會爲何需要修士?誰會成爲修士? 修士運動在教會裏的發展是非常自然的。當在拜占庭政教合一的時候道德水準開始減低修士運動成爲教會對俗事化非常自然的反應。修士離開大城市進入沙漠,在沙漠他們找到最適合與上帝天天溝通的地方。 要成爲修士的人決定把自己全部給上帝,不再跟這個世界有任何關係。在教會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修士:一些人一輩子也不離開沙漠為整個世界祈禱,其他的成爲傳道士離開自己的國家去很遠的地方傳教,也有人照顧弱小。 最重要的事,他們願意成爲修士是因爲全心全意愛上帝。要願意放棄自己把自己整個人給上帝才可以成爲真正的修士。絕對不可以進入修道院只是因爲找不到對象,還是想要逃避某個問題,還是某種罪。古代人很喜歡說修士是人之間的天使。雖然這個説法只是一個漂亮的比喻,不過聽到這句話,可以了解以前的信徒多麽尊重修士,覺得他們的身份多麽特別,與一般人不太一樣。
-
我們到底為什麽需要聖傳? 上帝已經給我們聖經,難道他裏面的道理是不夠的?為什麽好要讀教父的書籍,教會法與禮儀的書?為什麽東正教教會一直堅持聖傳的重要性? 首先聖經有些非常複雜的地方,它並不是自明的,非常需要正當的解釋。如果我們沒有任何解釋的話,我們很容易誤解聖經,也很可能會隨便解釋它,這種誤解會導致我們對教會的神學不理解。另外聖經並不是Wikipedia,它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它也不地理還是歷史的課本,它是上帝所要告訴我們的資訊。而且聖傳比聖經出現更早,因爲一開始很多道理與故事是口傳的。 聖傳是整個東正教教會的靈修生活的經驗。如果我們沒有利用它,我們很像一個要去很遠地方的旅遊者身上只有地圖(聖經)但是沒有對他的解釋(聖傳)。這樣非常難到旅遊者所希望到的地方,反而很容易迷路,這個整個路程變成又複雜又危險。
-
對神學的誤解:最了解神學的人,難道一定是神學博士與有名的院士嗎? 不少朋友對神學家這個詞有誤解。常可以聽到他們說某個著名社學家又發表新的文章,真的很酷,趕快去資料庫下載。對他們來説神學家要有幾個重要特徵如下: 1.歐美著名學校畢業 2.創造自己理論與寫很多書跟發表文章。 進一步來説最厲害的神學家,最了解上帝的神學家是發表最多文章的人。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試試看古代教會如何看待神學家這個詞彙! 很多被教會稱呼社學家的人,根本沒有念過什麽書!他們從來沒有投稿文章到一流國際神學期刊,也沒得過什麽獎!跟誇張的是,不少修士神學家們也從來沒寫過任何書! 我們現在所讀的書,事實上他們的門徒幫他們編寫、以及整理他們以前所發揮的智慧。 爲什麽教會稱呼那些人神學家呢?是因為他們有與上帝活生生溝通的經驗!神學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神學只能活出來,不能靠自己的學歷將自己稱爲神學家!
-
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 兩年之後,皇帝馬西安在迦克敦聚集了一群主教,召開拜占庭教會和西部地區眼中所謂的第四次大公會議,這次局勢則看好安提阿。會議中拒絕狄奧斯科魯斯的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具有一個不可分割的位格,祂來自、且具有神人兩性。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但也同時維護其單一位格的完整,之後並在信經中宣示:「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而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我們可以說,迦克敦信經所反駁的包括一性論者(「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以及涅斯多留的門徒(「是同一基督,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迦克敦會議不僅挫敗了亞歷山大的神學,也使它在東部的首要地位因此動搖。其聖典第二十三條肯定君士坦丁堡聖典的第三條,亦即新羅馬地位次於舊羅馬的規定。雖然利奧主教否認此教規,但東部地區仍從此認可了其有效性。會議並使耶路撒冷從該撒利亞的教區獨立出來,成為第五大主教區,所謂的「五位宗主教制度」從此確立,使這五位主教在教會中享有特別尊崇的地位,且其教區的位階也因此確立,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五個都在使徒根基之上,前四者為羅馬帝國的四大城,第五個則是基督被釘十字架、復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主教都被賦予宗主教的稱謂,除了賽普勒斯從以弗所會議獲得獨立統管的權利外,五位宗主教各有不同的責任教區。 提到東正教的宗主教時,有兩個可能的誤解必須避免。首 …
-
以弗所會議 亞歷山大第二次主要的勝利,發生在位於以弗所的第三次大公會議(431年),當時提阿非羅的表弟繼承者聖濟利祿(St Cyril, 死於444年)推翻了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涅斯多留(Nestorius),但這劍拔弩張的關係還不僅止於兩個主教區之間,還包括381年 沉寂至今的教義問題,尤其是基督的位格。聖濟利祿和涅斯多留兩人皆同意基督是完全的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其中之一,但兩人因神學背景不同,對基督的人性和其 神人合一的解釋亦有歧異。涅斯多留出自於安提阿學派,主張基督有完全的人性,但他因其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強烈區分,造成兩個位格、一個主體的危險,有別於傳 統的一個位格論。聖濟利祿則是其對手亞歷山大學派的支持者,他從基督單一的位格、而非神人兩性作為出發點,也不似安提阿學派如此強調基督的人性。兩種立場 若過於極端,都可能成為異端;教會需要的是取其平衡,以獲得完整的基督形象。不幸的是,兩方最後還是為此爆發激烈的衝突。 涅斯多留最後拒稱聖母馬利亞為「上帝之母」,認為這混搖 了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使爭議益發加劇。他採用安提阿學派的論調,認為馬利亞僅能被稱為「人子之母」或「基督之母」,因為只有人性位格的耶穌才是她所生,不 包括神性的那部分。聖濟利祿則在以弗所會議的支持下,以經文「道成了肉身」(約一14) 回應說:馬利亞為上帝之母,因為她生出道成肉生的上帝;她所生的不單是被賦予神性的人,而是同時擁有神性和人性、不可分割的一個主體。「上帝之母」一詞確 保了基督二合一的位格,否定此稱號,就是將道成肉身的基督一分為二,也破壞了神和人中間的那道合一的牆。由此可見,以弗所會議涉及的不僅是稱號而已,更重 要的是救恩的內容。「同質」一詞在三位一體的教義中,就如同「上帝之母」在道成肉身的教義裡一樣關鍵。 …
-
第二次大公會議是什麽會議呢? 第二次大公會議在381年於君士坦丁堡舉行,當中延續尼西亞會議的結論,並將尼西亞信經擴大編寫,特別在聖靈方面的教導加以衍生,確認聖靈與聖父、聖子一樣同為神:「其出自於神,與聖父、聖子同受敬拜、共享榮耀」。會議中亦修正了尼西亞第六聖典的規定,使當時帝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地位一躍成為第二大中心,僅次於羅馬、並高於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因係成為新羅馬,其主教應享有無比尊榮,僅次於羅馬主教之後」(聖典第三條)。 這些會議中的決議完全出自眾神學家之手,成為文字精準的教條。其中亞歷山大的聖亞塔那修將尼希亞信經中的關鍵字「同質」(一體、一性)發揮地淋漓盡致,成為貢獻最大的一位。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三位加帕多家教父–拿先斯的貴格利(在正教會稱之為「神學家貴格利」,329-90)、大巴西流(330-79)、其弟尼撒的貴格利(死於394年)。相較於聖亞塔那修強調聖父和聖子的同一性,加帕多家教父們則更看重神的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最後取其平衡,創造出最著名的「三位一體」教義,也就是三個位格、一個本質。這四人在當時代結集起來的神學影響力,可說是空前絕後。 到了381年以後,亞流主義除了在少部分西歐一帶以外,完全銷聲匿跡。然而第三聖典卻引發不少爭議,包括來自羅馬和亞歷山大。舊羅馬質疑新羅馬的地位,恐怕後者未來會爭奪其首位,因此選擇忽略此聖典,一直到1215年拉特朗的大公會議,教宗才正式承認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此外聖典的規定亦對身為東部第一大城的亞歷山大造成威脅;接下來的七年也應證了君士坦丁堡和亞歷山大之間的緊張關係,而亞歷山大在其中多佔上風。第一次的勝負,是發生在亞歷山大的提阿非羅成功地驅逐君士坦丁堡的金口聖約翰(349-407);後者是一名多才善辯的講道家,其講道常歷時超過一個小時,將聖亞塔那修和三位加帕多家教父的神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他過著嚴峻、儉樸的生活,對窮人有極大的憐憫,對社會正義滿有熱誠。他大概是正教會所有神父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著作也最廣受閱讀。
-
尼西亞會議何時開的?討論什麽問題? 尼西亞會議開在 323年,在尼西亞。此會議的主要任務,在於譴責亞流主義。當時亞歷山大的神父亞流(Arius), 主張聖子次於聖父,認為聖子同樣被神所造,但高於一般受造之物。亞流的動機固然在保護神的獨一性和卓越性,但使基督低於神的結果,就造成人無法神格化。該 會議指出他所說的神學理論是異端。會議又指出唯有基督是神,方能使人與神合而為一,因為唯有神能開啟那合一之門。基督與聖父在本質上是一體的(亦即「同質」),祂並非次於神或是高等的受造物,而是與聖父本質相同的神。因此尼西亞信經陳明(基督是)「出於真神而為真神,被生而非受造,與父一性」。 尼西亞會議亦討論到教會的組織,決定出三大中心:羅馬、亞歷山大、安提阿(聖典第六條),另外提到耶路撒冷雖隸屬該撒利亞的主教轄區之下,但其地位僅次於三大中心之下(聖典第七條)。君士坦丁堡在此未被提及,因為它在五年後才被立為新首都,在此之前仍屬赫拉克西亞(Heraclea)的主教統管。
-
哲學真的多麼恐怖嗎?關於基督宗教與希臘哲學之前關係的思考。 很多現代的基督徒對哲學這個可憐的學問保持冷淡的態度,甚至刻意排除它的存在。有人說哲學是基督徒所不能接受的理論,也是最好不要接觸的東西,因為的基礎是非基督徒想(Plato與Aristotel的理論),也有人說,哲學與神學是對立的,因為哲學家一直找基督宗教的麻煩。 當然也有人說出,不喜歡哲學的理由。比如:哲學本身很無聊!描寫各種各樣在現實世界不存在(或不重要)的理論和主義,這些東西與宗教經驗不同,根本無法感覺到它們的存在和重要性。這樣說看起來很有說服力!是不是我們基督徒根本不需要什麼哲學思潮?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會拋棄哲學,馬上會遇到很難處理的問題: 一、如果我們不了解哲學,我們就無法徹底瞭解神學。很多對基督徒來說重要的理念,比如:三位一體,以前是被以希臘哲學的詞彙來描寫。如果我們要瞭解比較深的神學概念(例如:系統神學),我們絕對需要希臘哲學的基本概念,如果我們不懂這些概念,就完全無法懂得以前教父們所發表的作品。 二、現代世界,給基督宗教的信仰很多挑戰(例如:倫理學與道德神學方面)。如果我們應付這些挑戰,想要讓非信徒能了解教會對社會現象的立場,我們一定需要哲學解釋的時候無法用我們所習慣互相討論的教會内的詞彙,而需要提供知識分子所能接受的回答。我們要利用哲學的基本概念為才能解釋教會的神學内容/ 總之而言,如果我們要真的瞭解基督宗教的內涵,我們需要瞭解基本哲學的概念,如果我們會拋棄哲學,我們反而會傷害自己的信仰!
-
現代基督徒的悲劇 如果我們隨便進入一座教堂,我們會看到舉行禮儀的神父或牧師,以及許多熱情的信徒!儀式結束後,他們在教堂裡開心的交流,安排新的活動,討論最近的新聞等等…不過卻沒有一個人能一直留在教堂裡不離開了,一段時間後,大家包括神父牧師在內會離開教堂回家去。 離開教會的我們會馬上進入另外一個與教堂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裡沒有人在路上討論教會的活動,反而只討論房屋價格飆漲和股票水電的問題,或誰與老闆之間的關係如何如何。 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徒無法不依賴這個世界,就算再虔誠還是要上班賺幾個錢養小孩,這些日常生活的挑戰,幾乎天天存在干擾我們,我們很容易開始學習這個世界的生存模式了,老闆問不該的問題,就開始說謊。同事兇你你就比她還兇! 開始學會這樣過日子的了,我們很快發現這樣比較簡單(不需要忍耐,隨時可以說謊,不應該一直原諒別人),但是另外一個複雜的問題出來了。我們的態度在教會裡與外面似乎不太一樣,有的時候甚至於剛好相反的。我們在教會裡好像帶一個好的基督徒的面具,很熱情的禱告,很有禮貌與神父牧師和兄弟姐妹講話,在我們的臉很看到溫柔的微笑…我們離開教堂後,我們臉上會保持一段時間的溫柔,但是很快地,我們又會回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舒服的,隨時準備反擊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到好像同時有兩種不同的人格處在我們心中,第一個基督徒,第二個是一般人常批評的世人沒有兩樣,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如上述所提到,我們無法完全躲在教堂裡!我們也無法躲進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他人來往。 耶穌說基督徒是光,我們要試圖成為其他人光,讓自己無論處在教會裡,公司還是餐廳裡都當基督徒!這樣是非常的困難,但是卻也比較老實,我們知道耶穌和他的門徒,無論碰到任何挑戰也不帶面具,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這麼做!
-
教會史為什麼如此重要? 現代的基督徒,對於基督教領域的題材,最不感興趣的應該就是教會歷史。 因爲科技的蓬勃發展,導致道德神學與倫理學受到了社會很大的刺激,以至於必須不斷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來處理對於當代社會所產生的問題,譬如:針對生命複製及代理孕母的問題。 而教會史則剛好完全相反,它不會對於社會的發展而改變自己原有的歷史,也因此,對於不少的基督徒(甚至神學院學生)而言,教會使是抽象的、“職業神學家”才會碰得領域!但,我們到底爲何需要了解教會史?一大堆的數字與古代西方人很難發音的姓名,對我們認識信仰真的有用嗎?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教會史不只有包含數字與古代人的姓名?教會史是某種維基百科,因為很多我們現在所困擾的問題,過去的基督徒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透過教會史,我們可以找到我們許多非常有益的解答,以避免前人所做過的錯誤! 二、透過教會史,我們會更加了解教會的神學,(無論是道德神學、比較神學或其他的領域),教會史與神學無法切割。 三、教會史也無法與聖經學分開,研讀聖經時,我們一定會需要解經書籍的幫助,而了解解經書,又必須了解作者生平、年獻、作者在什麼樣的背景出生等問題,於是,整個脈絡底下,我們又回到教會學史! 四、教會史是上帝在這個世界行動過的記錄!難道信徒(你/妳)不好奇?不想知道上帝跟其他基督徒是如何溝通的?
-
-
希臘原文查經班 Greek Lessons查經班 Bible Study
錯譯聖經 Bible Mistakes (Facebook Video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耶穌真的會生氣嗎? 生命的糧,竟然有三層次的解釋? 神愛世人或神愛世界? 70多集影片,以希臘原文檢視新約中文翻譯,帶您發覺經文更深層內涵。 http://www.facebook.com/theological 登入之後,請點選左方 “相片” 欄位,再點選“相簿”,再點選“影片”。
-
建築 Architecture影片 Video
虛擬之旅:知名教堂與修院 Virtual Tours: Famous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st Sophia church Constantinopole Bethleem Jerusalem Golgotha Jerusalem Holy Sepulchre(tomb of Jesus ) …
-
Whispers (Magazin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聖像畫 Iconography
怪物或是聖像畫? Do your children stare at Icons or monster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今年的主顯節剛好在週末,教會的一位信徒帶著他的20月大的女兒漢娜來到教會參加晚上舉行的聖禮儀。漢娜已在教會受過洗,她的父母親星期天會帶她來教會,所以信徒和很多人圍繞在漢娜的週圍她會覺得安舒。然而,至於在年底舉行的聖禮儀,她開始感到煩躁並且哭泣,相當正常的反應,因為這是接近她睡眠時間。聖禮儀結束後我下了結論說: “雖然到了她該睡覺的時間,她依然會睡著今夜伴著美麗的聖像畫,這些圖案將會留在她小小的腦袋中,平安入睡。” 漢娜是一個安靜的孩子,很少煩躁不安除非有原因。當然,有些孩子可能患有生理上的疾病這是唯一途徑他們透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不舒適。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其作用。當父母的關係陷入困境,孩子們會遭受來自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小學的老師從孩子的行為表情就能明瞭。然而關於其他方面環境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日常生活方面成年人常忽略此事,但可能有更多看似微小但卻不利的事影響著小的孩子?
-
-
-
(5) 婚姻聖事 Sacrament: MarriageWhispers (Magazine)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Q & A 婚前為何不能有性行為? Can We Have Sex before Marriage?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婚前為何不能有性行為 性行為不僅是自然反應.是來自身,心,靈更深層的表達.聖經說過經由性行為男人和女人成為 “一體”, 其意義並不僅是肉體的連結,而是經由愛將彼此的肉體連結,性如果沒有愛那就是謊言,因為性行為有更深層的內涵—-包含承諾—- 彼此相愛.關於性並不是靠著自我的想法所做的選擇;而是在性行為本身.然而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敵意是因著性所導致出來的.單方或雙方感到被欺騙,即使雙方試圖說服他們自己,他們只是在做一件愉悅的活動。婚前性行為是沒有辦法不傷害到人。
-
p {font-size: large} 上帝應允我們的禱告嗎? 很多人問這個問題:有任何意義要祈禱嗎? 如果上帝是大有能力的(祂一定是大有能力,否則祂不是上帝),還有上帝必須是無所不知,難道祂還期許我告訴祂該如何做嗎? 如果上帝是良善的,仁慈的……等等,他必定知道我的難處及需要。因此,祂必須幫助我,根本沒有必要讓我懇求祂來幫助我. 還有,我無法接受某人只因為他乞求並能從上帝獲得東西,而我沒有穫得,只因為我沒有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