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正教揭發達文西密碼的秘密: 是的! 耶穌的確有後裔 身為神父的我在台灣多年,因為東正教是最早的教會,最近有很多朋友問我,有關達文西密碼這部電影,基督教徒對這部電影有何感想,我非常驚訝他們這樣問我,如 果我們譴責或做任何抵制行為來阻止這部電影,但想想看電影也是文化的產業,更何況我們是生活在民主的國家,法律保障我們有言論自由,人們有自由權去拍攝電 影或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電影,教會沒有任何權力強迫任何人去完成教會的理想世界,在耶穌的一生我們也看到祂面對嘲諷及誤解,這些事情一定會發生,直到耶穌再 來。
宗教改革
-
-
http://vimeo.com/moogaloop.swf?clip_id=5671642&server=vimeo.com&show_title=1&show_byline=1&show_portrait=0&color=00adef&fullscreen=1</em
-
作者:前異端團體領袖N.M. By N. M., former heretic group leader 1.4 禮拜方式 新教徒把正教禮拜方式看作“一件脫離聖經的事”。他們不滿於正教的聖像、聖詠頌唱、聖堂、諸聖事、聖禮儀祭服、禮拜儀式、聖典等等。不管他們已學過儘管不屬於“原始基督教,依據聖經的”禮拜模式的教導,他們都不會認為基督“確認”,並把它稱為“人的傳統”。而且,他們“貿然”惱怒的是那看起來佔優勢的正教生活和禮拜——在所有平信徒之間和在神職者之間一樣——以及其態度亦然。他們習慣於群體有規律的生活,他們認為當地的東正教信仰更像是一個“穿越區域”。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當地的新教徒(而且也是西方提出的,我們時代的當地“正教徒”為了我們的信仰有反對他們自己的理由)主要集中於現象——可見的“病症”。他們不深入地鑽研,構成每個現象的原因。他們繼續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且問題本質必然被他們忽視。他們歸納“整體”卻忽略“部分”。他們同樣疏忽基督教信仰的某些重要因素,而且從來不問他們自己“如何確認他們所學到的一些事情一如所獲得的”在新教中。
-
新教徒的主張 在這裡,我想要為各位說明新教團體的一些主張,他們聲稱: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時代,魔鬼開始引進一些不同的教義,迷惑了不少主教。他們過度採用柏拉圖的哲學,發展出一套新的神學來詮釋聖經,最後,整個教會都開始腐化…幾年之後,甚至幾個世紀之後,這個歷史上的基督宗教,幾乎失去了宗徒時期的樸實與靈性,正如今日我們所見,它已經突變成另一個與當初完全不同的面貌… 在第五世紀年間,從表面上看來,基督教似乎已經克服了偶像崇拜的危機,然而,事實上,偶像崇拜卻已經腐化了基督教。 就在第二至第四世紀的三百年間,宗徒們相繼過逝之後,教會漸漸的發生了變化,許多教友曲解了基督和宗徒們的教導,甚至加以否定。」 正如我們所知,關於「教會何時開始變質」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人說是第二或第三世紀,也有人認為,應該是第四或第五世紀。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基督的教會真的變質了嗎?對於這件事,聖經的教導又是如何?假如教會的真理已經變質,那麼它到底是在何時發生?又是什麼樣的學說導致這樣的結果? 一個天大的矛盾!
-
教會曾經背叛真理嗎? Has the Church ever apostatized? 在十六世紀時,新教(Protestantism)乍然出現。當時的他們,內心非常渴望在教會的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很想向大家證明,自己歸屬於初期教會。因此,他們發明了一種理論,宣稱「初期教會在宗徒們死亡後就沉淪了」,他們還主張「數個世紀以來,有組織的、有形的教會已經不復存在」。 有一些宗教團體宣稱,教會是在第四世紀才沉淪的,也有人說是第三或第二世紀。甚至,有人主張早在第一世紀,教會就已經沉淪了!這些主張,隨著每個團體的利益考量而不同。他們以正教會中偶而發生的醜聞當作藉口,為的只是要證明他們的主張:「教會已經變質了,因為,教會裡充斥著不配當長老的長老,還有許多沒有信德的教徒。」這個話題,正是我們這篇文章所關注的焦點。到底「不潔的」長老(祭司)能不能留在我們的教會裡呢? 「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審判? 或許有些人會說:「好吧!人並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多數的人都是「不潔的」,偶爾也可能會出現一兩位失禮的長老,然而,如果一個教會,擁有這麼多的醜聞──特別是教會高層的領導人員──又允許這些醜陋行徑持續下去,那麼神絕不會接受這個教會的禮拜!」
-
6 教會歷史 Historydaily
教會史—前六次大公會議 325-681年 Church History: Six Ecumenical Council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打擊異端 在拜占庭帝國的早期,七次大公會議在教會生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們具有雙重任務:首先,清楚闡述教會組織的定位,使五大主教區的地位具體化;第二(更重要地是),確立基督信仰的基本教義–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所有的信徒皆同意,這些奧秘是超乎人理性能夠理解的。因此當主教們在會議中下定論時,他們並非就奧秘本身加以解釋,而是在奧秘周圍畫上藩籬,排除任何一種可能的異端邪說。 這些會議中的討論有時看起來抽象而遙遠, 但基本上都圍繞在「人的救恩」這個議題上。根據新約,人類因罪的緣故與神隔絕,無法靠自己的善行與神和好,因此神採取主動,藉由降世為人、被釘十字架、從 死裡復活,將人從罪惡和死亡的權勢中拯救出來,這就是基督信仰的主要信息,也是大公會議所極力維護的中心內容。異端因為削弱了這個新約的教導,在人和神中 間豎起一道牆,使人無法得到完全的救恩,所以是危險、需受到譴責的。
-
(6) 神學 Theology6 教會歷史 History聖像畫 Iconography
教會史:關於聖像的爭議 Church History: The Dispute over the Holy Icon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關於聖像的爭議 關於基督位格的爭議並未隨著681年 大公會議而止息,反而在第八、九世紀以不同的形式擴大。此時焦點放在聖像崇拜的問題,包括在教堂或私人家中遵奉基督、聖母、和其他聖者的圖像所引發的爭 議。反對崇拜聖像者對於任何描繪神或人類的宗教藝術圖像感到十分反感,要求除去這些聖像;反之,崇拜聖像者則極力護衛這些聖像在教會生活的地位。兩方的衝 突點不僅在於教會藝術認知上的差異,還包括更深的問題:基督的人性、教會對物質的看法、以及真正的救贖意涵。 反對聖像崇拜者可能受到猶太教和回教的影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拜占庭帝國爆發首次破壞聖像運動的前三年,回教繼承人葉吉德(Caliph Yezid)就下令其版圖之下所有聖像一率摘除。然而反對聖像崇拜不僅來自外在的影響,教會內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新教」的看法,亦即將所有的聖像看似為偶像。因此當皇帝們破壞聖像時,教會內就有不少支持者。
-
資本主義-西方形上學的產物(metaphysics of capitalism) 作者:Nafpaktos 和 Saint Vlasios教區都主教,Hierotheos Vlachos神父 出處:«Born and raised as Romans» 頁123-184. 目錄: …
-
「浪費時間是所有罪中第一大罪和最重罪」(Wasting time is the first and most serious of all sins)。既然人類的職責在於確認自己受揀選的地位,他的壽命又如此短暫,因此不應將時間浪費在追求財富上。 Baxter認為不間斷的靈性和身體勞動,才是最優先和最重要。他認為這就是人生命的目的。即使是富有的人,也不應該滿足擁有的財富,應該工作,因為這是 神的誡命。對於勞動和職業成為新教主義的苦行功夫,我們在此暫且不論,下個章節再處理。此處應強調 神要求理性勞動和專門職業。 當財富看來受到譴責,事實上,要視個人如何使用財富而定。即,如果人使用財富是為了怠惰和有罪的享樂,那就是邪惡;然而,如果財富是專業工作的果實,並且未導向罪惡生活,那就是有用和必須。事實上,新教主義的苦行強調,一個人若想貧窮,那他等於是有病,因為貧窮無法奉獻於榮耀 …
-
1.韋伯的理論具有紀念性和原創性。在檢視的著作中,可清楚看出韋伯將資本主義精神和新教倫理密切聯繫。任何人都不能曲解他的觀點,也不能不顧這評價的正確與否。當然,,我們不應該將韋伯談及的新教倫理和形上學分開。當韋伯談到命定論的影響和效果,以及後來命定論甚至決定人的行為,都表示我們並非在處理某些外在和人為的倫理,而是在處理本體論。 2.韋伯的觀點引發許多討論,持續至今。許多觀點已系統化,並在許多方面彼此對立。某些人同意他的理論,某些人不同意。這可能和每位分析家個人意識形態的堅定信念有關。事實是,即使在許多觀點上不接受韋伯理論的人們,也不打算全盤拒絕。因此,歷經漫長討論,最終,人們接受以下理論:資本主義精神直接或間接地和新教倫理相關。 3.應特別注意,當韋伯提及資本主義,意味的並非只是資本累積和財富愛好,更意味資本主義作為「理性主義資本家對於自由勞動力的組織方式」。明顯地,這樣的組織形式在中世紀出現,也和西方精神有關。如果人們停下來,思考所謂的西方精神即是教皇主義和新教主義的基礎結構,人們就能了解,今日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加上組成西方基督教的西方形上學,如何形塑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生活方式因為對下列因素的信心而著名:形上學、命定論、理性主義、道德主義、和特定形式的苦行主義。最終,西方基督教的深層精神是個人主義。這精確地指出資本主義和西方生活方式的緊密連結。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正教的歷史(二) History of the Orthodox Church (by Aristeides Papadakis, Ph.D.)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C. 被俘的教會 奧特曼帝國的攻取 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 的淪陷是基督宗教的大悲劇。對東方基督宗教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在奧特曼帝國的征服行動中,整個東方教會,包括近東地區和巴爾幹半島,便與西方教會隔 絕。接下來的四百年,東方教會被禁錮於敵對的伊斯蘭地區內,彼此之間在宗教和文化上都沒有共通點,惟獨俄羅斯正教能避過這個命運。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離說 明了部分原因,為何正教無法介入十六世紀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難怪這個重要的神學辯論對正教而言有點失真,因為他們從未參與其中。除了這份隔離之外,奧 特曼帝國統治的後果使得這時期的正教教會歷史不論從那個角度都顯得蒼白凄清。 在伊斯蘭統治下的宗教權利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正教的歷史(一) History of the Orthodox Church (by Aristeides Papadakis, Ph.D.)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by 亞里斯迪黎思‧ 巴巴拉啟斯 博士著 Aristeides Papadakis, Ph.D. 真正的正教思想方法常常是具有歷史性的,常常包括過去,卻不被它所束縛…[因為]教會的力量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也不在未來,而是在基督內。- Alexander Schmemann神父 引言 基督教對過去的歷史總有著不尋常的敏感度,當然歷史意義的深遠更是不容置疑,然而這份敏感度的基本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聖經啟示發生於一個歷史脈絡中,簡言之就是在歷史性事件中的啟示,這個啟示是天主在歷史中的行動。有限的時空中開展人的救贖 - 這是天主所選擇的救贖人類的方式。難怪基督教聖經的形式時常為詳細的歷史敘述文。
-
6 教會歷史 HistoryWhispers (Magazine)
台灣東正教:愛好辯論者首先要有基本常識—關於耶穌墳墓的新騙局 The Lie about Jesus Tomb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愛好辯論者首先需要具備基本的常識 :關於耶穌墳墓的新騙局 詹姆斯卡麥榮James Cameron是位好萊塢的製片者,他聲稱發現了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的墳墓,但嚴謹的科學家卻不支持這個想法;的確!Amos Kloner是第一位考古學家在審查此地,所得到的結論:不可能支持這些證據,這只不過是在電視上用來宣傳達成賺錢的方式罷了。接著他說:「這根本是胡說八道」允許我提醒你們幾件事: 去年布朗先生在“達文西密碼”聲稱耶穌有一個女兒,然而現在卻有人聲稱耶穌有一個兒子。如果與布朗先生所認同的相左,他為何沒有抗議也沒有道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耶穌曾經存在過,現在卻又認同此事,這就表示耶穌必須先存在,才能死亡。 卡麥榮Cameron在邏輯上接受新約聖經的事實,雅各是新約雅各書的作者也是真實的人物,因此他接受聖經中許多歷史事實並 以其中的人作為證據。但如果是如此是,為什麼雅各寫給信徒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 (雅各書2:1)。為什麼雅各要榮耀已死亡的耶穌,死人,怎麼可能是榮耀的?雅各是耶路撒冷的第一位主教在耶穌以後才去逝。
-
(6) 神學 Theology6 教會歷史 History
安提阿的伊納爵:示每拿書 Letter of Ignatius of Antioch to the Smyrnaean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安提阿的伊納爵:示每拿書 Letter of Ignatius of Antioch to the Smyrnaeans 伊納爵,又名神的使役(Theophorus),寫給父神以及親愛的耶穌基督的教會,在慈悲中已經接受的每一種恩賜,有愛與信心充滿其中。如果沒有上帝這樣寶貴的恩賜,並具備此種神聖性,教會將是殘缺不全的:在示每拿、亞細亞的教會,我願你們藉著上帝的無垢之靈和話語,擁有豐盛的喜樂, 一. 為了你們的信心感謝上帝 我讚美上帝,甚至是耶穌基督,給予你們這樣的智慧,因為我已經看出你們在這堅定不移的信心中,表現出完美的典範。就像你們也如同我主基督一樣,肉軀與靈魂都被釘上十架,並藉由基督的血建立在愛中,完全地相信我主,相信祂在肉軀上是大衛的子嗣,而上帝的意旨與大能讓祂成為神之子;相信祂是由處女所生,被約翰施洗,因而所有都要因祂而稱義;同時在本丟˙彼拉多與希律王的審判下,祂的肉軀被釘上十架。我們是祂神聖受難的果實,經由祂的復活,祂能為祂神聖而忠誠的跟隨者,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世世代代都能在祂教會的一個肢體中立下典範。 二. 基督真實的受難
-
(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6 教會歷史 History靜修生活 Asceticism
苦行生活與新約:對宗教改革神學的反思 The Ascetic Ideal and The New Testament: Reflections on the Critique of the Theology of the Reformation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苦行生活理想與新約 對於宗教改革神學之反省 ©喬治˙弗洛羅夫斯基神父著作[本文取材自The Collected Works of Georges Florovsky, Vol. X, The Byzantine Ascetic and Spiritual …
-
(6) 神學 Theology6 教會歷史 History
希臘古典基督宗教思想的形成過程 Hellenic Mind and Patristic Thoughts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希臘古典基督宗教思想的形成過程 節錄自:Aristide D. Caratzas的著作Christian Hellenism. Essays and Studies 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New York & …
-
羅馬尼亞在經過數世紀外來政權-如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法納爾、及近期的俄國-統治後,在1865年由羅馬尼亞教會宣布獨立自治。和希臘相同的是,新教會皆受到西歐庫札(Alexandru Cuza)專制政權的嚴格控制,最後同樣也在1885年獲得君士坦丁堡承認為布加勒斯特教區下的羅馬尼亞獨立教會。奧匈帝國特蘭西斐尼亞(Transylvania)的羅馬尼亞教會,則仍在西比悠的獨立教區或切爾諾維茲教會管轄之下。 保加利亞教會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海外流亡、曆法改變與宣教 Church History: Overseas Exile, Calendar Reformation and Evengelism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一次大戰後,數百萬名東歐人分散到許多正教會未曾出現的地區。俄國革命引起一陣龐大的移民潮,其中主要移居到西歐-特別是法國,包括顯赫的教會人士、神學家,和基督教學者,如布爾加科夫(Bulgakov)、別爾佳耶夫(Berdyayev),曾考夫斯基(V.V. Zenkovsky)等,他們不僅在巴黎建立聲譽卓著的神學院,並對合一運動帶來極大的貢獻。1922年,吉洪宗主教指任大主教伊夫勒基(Evlogy)進駐巴黎,以領導海外流亡的教會 。然而,大主教的威信卻受到一群主教的挑 戰,這些主教離開他們的俄羅斯教區,與白軍一同撤離,並在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以塞爾維亞教會的訪客身分尋得庇護。儘管多次試圖調停,卡爾洛夫奇的「宗教 會議」仍拒絕甫復位莫斯科宗主教的任何政策,指控莫斯科高層與共產黨人勾結,並出賣教會。教會將總部移往紐約,別名為「海外俄國東正教會」。該教會以其宣 教工作、信仰虔誠,及反對合一及現代主義的堅定立場而聞名,但與官方的東正教轄區和教會並無教規上的關聯。近來,俄國東正教會美國分會(ROCA)集合某些溫和的傳統人士和舊曆法派教會,形成與合一主義對抗的陣線。「烏克蘭流亡東正教會」的情形亦相雷同,其他流亡團體則在大公宗主教的聲援下尋求庇護。
-
6 教會歷史 History
教會史—神學和隱修制度的復興 Church History: The Restoration of Theology and Monasticism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在帕里奧洛格王朝統治下,拜占庭有著令人同情的歷史;巧合的是,拜占庭當時在知識、靈性和藝術上展現了驚人的復興,影響整個東方基督教世界。這個復興並非沒有出現爭端和對立。西元1337年巴蘭(Barlaam, 拜占庭人本主義的代表之一)攻擊僧侶「靜修士」的靈修方法:藉由禁慾等方式就可以感覺到上帝「自存光」的異像,也就是上帝的榮耀。靜修士一詞源自希臘字「靜默」(hesychia)
-
從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到第六世紀查士丁尼一世,「普 世國度」的意識形態廣為盛行,認為屬世的國度就是上帝國度的實現;基於同樣的觀點,使得教會和國家成為奮鬥共同體。共同體的核心是皇帝,不只是單純的領導 者,還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如果拜占庭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皇帝的君主政權就像上帝在天上的一般;因此人民在教會俯伏敬拜耶穌的聖像,在宮廷自然也該朝拜 皇帝。皇宮精緻奢華宛如迷宮般複雜的規模建築、栩栩如生的獸雕、嗓音清麗的鳥兒,都為要彰顯皇帝身為上帝代理人的地位。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羅根尼蒂斯寫道:「藉 此,我們才能體會造物主在宇宙中巧妙的運籌帷幄,使皇家權力妥善有序的保存。」皇帝在禮拜儀式中得享特殊待遇,他雖然不能主持聖禮,卻可以像祭司一樣在內 殿以雙手領受祝謝過的麵包,以聖杯飲用賜福過的葡萄酒,而不像平常人以湯匙領用聖餐。另外皇帝也能講道,並於某些盛宴中,在祭壇上主禮敬神。現在東正教主 教的祭袍,就曾經是皇帝在教堂所穿的禮袍。 在拜占庭的體制下,信仰和世俗、或教會和國家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分際,兩者皆是共同體的一部份。難以避免的,皇帝開始涉入教會事務,「皇帝兼教皇」、「矮化教會」等控訴也甚囂塵上。雖然教會和國家密不可分,畢竟還是兩種不同的體系,需要密切合作時,神職人員(祭司職)跟王室權力(帝權)各自有習慣的運作模式,兩者之間合諧一致,且不在對方掌控之下。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