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 Sermons

浪子回頭 The Prodigal Son

 

Luke 路加福音 15:11-32

2013.3.3 Sermon by Fr. Jonah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浪子回頭的寓言。故事的主旨在於探討天父的慈愛,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愛。故事中描述的並不是一般的家庭,沒有隻字片語提到母親,可見它描述的是天國的家庭。它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天父的兒子。

這個家庭有兩位兒子,他們的父親非常慈愛而富有。儘管在父親的照顧下生活無虞,他們對於自己「如何成為這個家庭的兒子」並沒有深切的認知。有一天,小兒子不想再與父親同住。福音並沒有向我們交待原因,不過,很顯然的,小兒子之所以想要離家,並不是父親的問題,因為,福音沒有提到父親任何的負面行為。我們可以推測,小兒子之所以想要離開,是因為他不想延續這段父子關係。在他離家之前,他要求父親給他財產。基本上,他並沒有權力要求財產,就算父親主動贈與,依據猶太律法,由於父親還在世,這位小兒子最多只能分得三分之一的財產。然而,這位慈愛的父親把財產分為兩份,全部分給兩個兒子,自己沒有保留任何財產。事實上,這兩位兒子分得了財產之後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家。

小兒子帶著財產去到非常遙遠的地方,在外地揮霍父親的財產。他沒有工作,也沒有利用這筆錢做生意。他的身邊圍繞著酒肉朋友,最後他散盡錢財又遭遇飢荒,只能狼狽地寄住在某人家中。福音中沒有提到這個人是誰,只有說他把這個小兒子當作奴僕一樣差遣、虐待,命令他照顧豬群,每天也只能吃豬的食物果腹。他讓自己從人的尊貴降為畜生。他浪費的不單單是父親的財產,也糟塌了這段父子關係和父親對他的愛。他並沒有珍惜兒子的名分,而選擇了與牲畜在一起。在極度的羞愧中,他忽然想起慈愛的父親。

在他心中,父親留下了慈愛的印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好好反省,我們留給孩子和身邊親友怎樣的回憶和印象。聖山的某位聖徒曾言:就算只是給予孩子一份小小的禮物或一點點的微笑,都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小兒子離家的時候,父親並沒有說任何氣話,只有慈愛的叮嚀。可見愛的效應是無窮盡的,它可以持續在心中發酵。有一個孩子問母親:「你會永遠愛我嗎?」母親回答:「當然。」孩子又問:「那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要怎麼愛我?」母親指著天空的星辰,說:「這顆星球雖然已經死去,但是它還是會繼續散發光芒。」即使死後,母親對孩子的愛還是會持續存在。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愛將永遠影響著他們的心靈。

此時,小兒子終於覺醒,找到真實的自己。他發現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不只是財產繼承人而已。他是父親的兒子!可見,人類必須憑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存在,我們無法單獨存在。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與神建立的關係造就了我們的生命。這就是奧秘的聖三。在聖三之中,聖父、聖子、聖靈共存。

這位小兒子經歷了深切的反省和悔改。記憶中父親的慈愛完全改變了他的心念。他對父親說:「父親,我錯了,我得罪了你也得罪了天。」我們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我們帶有神的形象。我們攻擊別人,就是攻擊了別人心中的神的形象。所以,悔改的時候,我們不僅僅寬恕別人,也與別人心中神的形象和好。就好像父與子真正和好。與神重新建立關係,就是最終的和諧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告解。在告解之前,我們應該先與對方和解,然後才進行告解。

小兒子醒悟之後,飛奔回家,等不及要對父親說:「父親,我不配作你的兒子。」這是因為他已經瞭解到,成為父親的兒子是神的恩賜,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與付出,才能配得上這恩賜。他回到家鄉時,遠遠就看到父親在門口等待。當兒子還沒跑向父親時,父親就已經跑向他。神總是向我們跨出第一步,就像使徒約翰所言:不是我們先愛神,而是神先愛我們。神向我們跨出一大步,我們只跨出一小步。神總是敞開心胸接納我們,他從不強迫我們接納他。

浪子回頭之後,他向父親說:「我不配當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僕人。」這位兒子真心悔改了,想要恢復自己與父親的關係。父親沉默不語,但是他緊緊擁抱兒子、親吻他。兒子的身上又髒又臭,父親請僕人為孩子清潔,並且宰殺最好的牛犢給兒子享用。這代表了,悔改之後,父親潔淨了兒子的心靈,又為他披上受洗時的白袍。而僕人代表了天使。最好的牛犢代表了聖餐。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應該更珍惜這種心靈潔淨、在父愛中領受聖餐的日子。父親沒有譴責兒子任何事情,他也沒有向兒子追討那些財產。父親只希望找回兒子。父親說:「我的兒子曾經死了,但是,現在他又活過來了。」使徒約翰曾說:「接受父親,就是接受自己成為父的孩子。」我們的存在是因為神。

現在,小兒子成為父親真正的兒子。這種父子關係並非藉由生理上的方式達成,而是藉由神的恩典而達成。此時大兒子回來了,他在門口就聽見屋內歡呼和舞蹈的聲音。大兒子根本不想進入這個家。儘管他的肉身與父親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然而,他的心與靈早已與父親分離。我們可以說,他並沒有真正住在家中。就好像我們的教會,許多人也是如此。許多人的靈命已經與上帝分離,卻自以為是一位好基督徒。他們為自己設下各種原則,像是:經濟上、社會上、情感上…等特殊條件,卻無法與天父建立真正的關係。表面上,他們好像與父生活在一起,事實上,卻是與一位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福音最後沒有詳細描述大兒子發生了什麼事情。福音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讓我們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就是這位大兒子,應該怎麼做呢?福音告訴我們,父親主動出來規勸大兒子進入家中,可是他不願意。

我們必須自我反省,自己是教會的真成員還是假成員?我們與教會的關係有時後會出現傷口,小傷口如果沒有平復,就會變成大裂痕,最後造成真正的分離。大兒子對父親說:你的兒子回來了。他並沒有說:我的弟弟回來了。在教會裡,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我們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如果拒絕承認其他人是你的弟兄姊妹,就等於是拒絕了神與你的父子關係。聖餐的核心就是一個大家庭,有父親,有兄弟姊妹。

大兒子認為父親應該懲罰小兒子。懲罰並非復仇。中世紀某位哲學家曾說:懲罰有兩種意義,第一是矯正。第二是成為借鏡,防止再度犯錯。然而,現代社會總是把懲罰變成一種復仇,或者變成一座監獄,用強迫的方式控制人的行為。懲罰代表了你必須付出自由的代價。小兒子已經付出了代價。他已經死亡,又復活了,獲得新的生命,成為神真正的兒子。這就是完全的愛與生命。大兒子活在欺騙的假象中,他也不是神真正的兒女。

福音對於大兒子和小兒子戲劇性的描述,真實地反應出教會的情況。神知道誰才是他真正的兒女。希望耶穌再來的時候,他不會對我們說「我不認識你」而是對我們說「來吧!我的兒女。到我這裡來。」願聖三守護我們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