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東正教是什麼 What Is Orthodox (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You Are Witnesses of These Things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最近這幾年一直被大家重複說明並且闡釋明確的一項概念在此無庸贅言:教會就是佈道團體,而作為佈道團體就是教會最精華的本質、最根本的生命。然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自從教會接受其本身在建立這世界上的身分之後,自從這個宗教已經具備一個「世界宗教」應有的受人尊敬的地位之後,關於傳佈基督教的若干「面相」,已經被遺忘了。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最近這幾年一直被大家重複說明並且闡釋明確的一項概念在此無庸贅言:教會就是佈道團體,而作為佈道團體就是教會最精華的本質、最根本的生命。然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自從教會接受其本身在建立這世界上的身分之後,自從這個宗教已經具備一個「世界宗教」應有的受人尊敬的地位之後,關於傳佈基督教的若干「面相」,已經被遺忘了。

 

但是首先,要先提一下我們目前的佈道狀況。不論在過去基督教的宣教工作得到了如何的成就, 我們今天仍然要誠實面對的以下雙重失敗的事實:一是與其他偉大的世界宗教比起來,基督教一直未能取得實質上的「勝利」;另一項失敗是,基督教無法克服存在 我們文化之中愈見普遍的世俗主義。與其他宗教相較之下,基督教只是其中一種宗教而已,往日基督徒面對這種不言而喻,相信自己比基督教優越的宗教,因而認為 這種宗教十分「原始」並應徹底消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些宗教不僅沒有消失,還展現了非凡的生命力,甚至從我們所謂的「基督教」世界中挖走了不少信徒,皈 依他們的宗教旗下。再從世俗主義來說,最能突顯我們無力感的事件在於我們無力解決基督徒之間所引起的困惑與分裂,譬如在各種層面反對世俗主義最徹底而暴力 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以及另外許多張開雙臂熱情擁抱「現代世界」與「現代人」的基督教釋教者,他們之間的衝突一直讓我們束手無策,使得基督徒不斷在重 新評估自己的宣教工作與執行方式,還有他們在這世界應有的地位與功能。

 

在此有兩種趨勢或許可以作為辨別之用。首先,就是我們在第一章談過的宗教的執行方式。傳教的宗旨被視為宗教宣傳,大家認為人類都需要宗教。在此的重點是即使最傳統、最足以召人懺悔、最「排外」的教會都接受來自其他宗教的暫行架構(modus vivendi)的概念,接受所有的「對話」與「友好關係」。根據他們的假設,有一種基本的宗教存在這個世上,加上一些基礎的「宗教的」與「精神的」價值,必得要和非宗教的「無神論」、「物質主義」等等互抗衡。不只是「自由派」與「跨基督教宗派」的基督途這麼想,連態度最保守的基督徒都已經準備要放棄他們早先所宣講、與其他宗教迥異的唯一普世宗教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將世俗主義視為共同敵人的態度。既然所有宗教都面臨世俗主義日益壯大的威脅,既然宗教與其「精神價值」都處於江河日下的狀態,所有宗教的信徒都必須忘記它們彼此之間的齟齬,專心一致對抗這些價值觀才對。

 

但是所謂這些「基礎宗教價值觀」又是什麼?如果平心而論來分析這些價值觀,那麼我們會發現在其最大意義上,根本就沒有一項與世俗主義所宣稱並承諾給予人類的說法有所不同。道德觀?對真理的關懷?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信念?團結力量大?正義?克制己欲?說實在的,在所謂世俗主義者當中,對於種種這些「價值」的關懷,遠比有組織的宗教團體還要來得充分許多,對照之下後者充斥道德簡化、智識冷感、因襲陳腐宗教的氛圍就亦發明顯。現在剩下的就是那著名的「焦慮」以及無數的「個人問題」,這裡就是有組織的宗教團體最能發揮功力的地方了。不過是否就算到了這個地步還是不夠?稍早我們提過原因了—是不是當要處理這些問題時,宗教就得借用多種世俗「療法」的裝備和術語?舉例來說,不論是來自宗教的,或世俗觀點的婚姻幸福指南中,所強調的「價值」事實上是一致的,不是嗎?所使用的技巧、語言與圖像,其實都雷同不是嗎?

 

這聽起來像是件自相矛盾的道理,但是這種作為打擊世俗主義的工具、正在被傳播、被接納的基本宗教,其實根本就是在向世俗主義豎白旗投降。這樣退而求其次的情形會發生在—而且已經發生在所有基督教教派當中,雖然以不同的外觀加以「紋飾」,像是不限派別的郊外「社區教會」啦,或是在傳統的、教階分明的、最足以召人懺悔的、以及最重視禮拜儀式的教區中亦無二致。原因就在於這樣的讓步並沒有要求信徒去放棄教義、傳統、象徵物或是習俗(對於一個已經厭倦自己公務的世俗人說來,有時候這些反而還蠻受他們歡迎的)。相反的他們要信徒接受的是宗教當中能夠去幫助別人的這種功能,不論是幫忙建立自我、或是擁有安定的心境、或者強化該人的信心、相信永恆的救贖存在的事實。這就是這種宗教的宣傳「重點」,被今日無可計數的普羅大眾欣然接受。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在表面上教義似乎互相迥異的教派之間,那種成員具備的宗教自我意識竟也無甚差別。因為即使一個人改變自己信仰的宗教,通常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可以在另一個宗教找到更多的真理,反而卻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當高高在上的宗教領袖還在討論泛基督教主義,基層信徒已經在這個「基本宗教」之上找到了真正實施泛基督教主義的方法了。就像在美國的情形一樣,信眾之所以會有大幅上升的現象,主要是來自宗教世俗化的誘因。這也同時是世界上其他地區宗教信仰人口衰退的來源,因為人們找不出足夠的時間,持續分析自己的焦慮,而「世俗主義」卻仍然能夠提供充分的謀生機會與自由。

 

但是如果這是宗教,它就會每況愈下,不論是以一種直接揚棄宗教的形式來呈現,或是越來越多人把宗教視為這世界的附屬品,而這世界早在許久以前就已經揚棄它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了。就在宗教這樣愈見衰頹的普遍趨勢下,非基督教的其他「偉大宗教」就越來越有發展的空間。因為可能有人問到是否若干非基督教的「精神傳統」,並不是真正從今日人類期待宗教可以提供「偉大協助」這樣的立場出發。伊斯蘭教與佛教充分提供「宗教上的滿足」與「幫助」,接受的對象不僅限於純樸大眾,世故的社會菁英亦囊括其中。難道東方的智慧與東方的神秘主義,對於遍佈各處的虔誠人士就不見得能夠激發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嗎?令人擔憂的是,正教之中某些「神秘」的層面之所以在西方廣受歡迎,還完全要拜東方神秘主義難以理解之賜,雖說這種辨識正教神學的方式是錯誤的。收錄在《慕善集》(Philocalia)這本書中,採取無神論觀點的文章,在某些隱密的團體中廣受歡迎,這些文章都對基督的生命、死亡與復活採取極端冷淡的態度,到頭來,這些隱密團體在心靈上所關注的焦點,與大部分明顯以基督為教義中心的宣教士,所採取的個人救贖與對永恆生命的信心這樣的論調,其實也無多大差別。在以上兩個例子當中,我們提出了生命的「精神面相」,但是毫無惡意的狀態下,遺漏了完整而未經改變的「物質面相」,也就是世界本身。這的確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不論是否在那個貌似傳統的外表來觀察,現代基督教的宣教任務所具備的若干形式,並未在現實之中,為一個「世界宗教」來鋪路,現在的世界宗教,與那曾經一度征服世界的信仰,卻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2

 

第二種趨勢在於對世俗主義的接納。對於「非宗教的」基督教概念學者而言,世俗主義並非敵人,並非人類在宗教上的悲痛損失發生後所產生的結果,並非罪過亦非悲劇,但卻是這世界逐漸在衰老之中的事實,基督教應承認這樣的事實並泰然處之。「誠實的要素在於承認,我們必須活在一個彷彿沒有上帝的世界中。」這個觀點最近在好幾本值得注意的書籍中提到,在此無需贅言。對我們而言,重點在於我們在此所該理解的任務,應該是人類的團結。一位基督徒應該秉持「我為人人」的精神,完全無條件地在他的生命中分享他所認知的拿撒勒的耶穌的觀點。基督教的傳教任務並不是要去宣講基督,而是要在生命中讓自己變成基督徒。

 

在這種趨勢下無疑存在一些非常具有價值的「重點」。首先,世俗主義必需真正被視為一種「基督教的」現象,一種基督教革命後的結果才行。歷史只有在以雅典與耶路撒冷這兩個地方作為起始的背景,才得以進行詮釋。以上的確是宗教上反世俗主義的其中一項重大錯誤,因為此觀點完全沒有體認世俗主義是由成份各異的虔誠基督徒(verites chretiennes devenues folles)所組成,其中也包含基督教的真理,只是走偏了路而已。更何況如果只是一味抗拒世俗主義,事實上就是在抗拒某些激進式基督教的期待與希望。的確也是經過「世俗化運動」才使得其他「偉大宗教」的信徒得以瞭解基督教思想與經驗的若干層面,這些卻都不是在直接與基督教進行接觸的條件下發生,而如果沒有世俗運動的推波助瀾,基督教連「被人得知」的機會都沒有。同時另外一項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在基督教的歷史發展中,這個宗教已經回到前基督教時期,以及極端激進的非基督教二分法之中,老是在區分「聖潔的」、「褻瀆的」、精神的、物質的等概念中打轉。

 

然而,所有被承認的這一切,仍舊存在最基本的事實,就是世俗主義的基督教民兵組織團員似乎相當盲目;另外是世俗主義就因為它所具備的基督教「根源」,就因為它身上有著無可抹滅的基督教封印,所以形成的一樁悲劇以及一項罪惡。說它是悲劇,是因為嚐過美酒滋味的人類卻仍然想回歸平淡無奇的白開水;人類眼見真實的光芒閃耀,卻還是選擇自己的邏輯之光。這的的確確是「已經世俗化的基督教」中的先知與傳道者常常描述的「現代人」特質,他們說現代人是一群「使用電力」,被「產業主義」和「科學世界觀」形塑而成的人種。詩與藝術、音樂與舞蹈通通不在此項。隨著「法定年齡的到來」,現代人變成嚴肅到不行的成人,只對自己的苦難與疏離心有所感,卻無法意識到快樂;只想到性卻沒有愛;只關注科學卻對「神秘」不屑一顧。既然這種人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天堂」的,所以他就沒有辦法了解我們向在天上的父所做的祈禱,還有在祂的榮光之下,天地皆圓滿的信念。但是這樁悲劇同時是一宗罪過,因為世俗主義的世界觀是一道謊言。「活在一個彷彿沒有上帝的世界中!」但是對於福音誠實、對整個基督教傳統誠實、對每一位聖徒及基督教禮拜儀式中的每個字誠實,所需具備的特質剛好相反:要活在這世上,對於眼中所見的萬事萬物看作是上帝的啟示,看作是祂臨在的象徵、是因祂的來臨而感到的喜樂、是與祂共榮的呼召、是在祂之中達到完整的企求。既然五旬節那一日會有聖靈的印記、光芒與象徵,對於凡是相信基督並且知道祂就是世界生命的人,並且知道在祂之中,這整個世界都會再次變成一項禮拜儀式、一種共榮、一種飛升。要接受世俗主義作為關於這世界的真理,就因此得改變原先的基督教信仰,程度嚴重到你會問:「到底我們在講的是同一個基督嗎?」

 

3

 

這本書的唯一目的,在於顯示,或說表明在兩種約化基督教的兩者之間做選擇,一是「宗教」,一是「世俗主義」,都不會是唯一的選擇,因為事實上這是一件錯誤的兩難困境。「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對什麼事的見證?我們多次嘗試要解釋這一項語言難以傳達的意涵,而我們確信當教會在基督中往天堂飛升時、在將來的國的喜樂當中、在教會作為聖事不論是天國的贈禮、開始、臨在、承諾、現實或企盼時,就形成了所有基督教的傳道任務。只有當我們從臨在的光與喜樂中回到這世界,完成我們的基督徒生涯中一項有意義的任務時,我們才能見到這世界的真實的存在,因此也才能重新發現我們應該要做的事。基督徒的佈道任務永遠在其開端,就在今天我在喜樂與和平中被遣回這世界,我已「見過真正的光」,與聖靈走在一起,見證了神聖的愛。

 

再來我要做什麼呢?教會與每位基督徒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究竟我們的任務是什麼呢?

 

對於這些問題,我不可能開出「處方籤」那樣的答案給你,因為的確沒有答案,會因為無數的因素而改變—當然還牽涉到人類的智識與智慧、機構與其計畫,種種都屬於具有經常關聯性的項目。當然這只是我們書寫這些文字的其中一個重點而已,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真正見證聖靈的喜樂與和平,見證我們參與教會之後所領受的新生命。教會是天國的聖事,並不是因為它有權力執行叫做「聖事」的制式神聖儀式,而是因為它是人類的贈與,提供了讓人類能夠經由這世界去看到那「將來的世界」的可能性,並且得見基督並在祂裡面好好的「活著」。只有在這個世界的黑暗中,我們才能察覺出基督已經將自己充塞於萬事萬物當中,這些事物不論本質為何,都以充滿意義與美的樣貌致贈給我們。一位基督徒不論外貌如何,都會找到基督並與祂一同歡慶,而這份喜悅會轉化他所有的計畫、決定與行動,讓他的任務成為回歸予祂的這個世界上,所具有的聖事,而祂便是這世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