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Whispers (Magazine) 祈禱 Pray 祈禱:心禱 Prayer of the Heart 靜修生活 Asceticism

開始祈禱:進入內在 Beginning to Pray: Going Inward (by Anthony Bloom)

進入實相(上)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路加福音17:20-21) 之前,我曾經提到,有一個需要去面對、解決的問題:應該把祈禱轉向何處?我的建議是,轉向自己。首先,對你而言,所選用的禱文必須有意義,否則你不該將它呈獻給上帝。如果你怠慢了這段禱文,你的心對於禱文沒有回應,抑或你的生活無法與禱文相應,將無法得到上帝的援手。正如我所說的,最重要的,就是選一段能夠完全陳述自己的意識、心、意志的禱文──祈禱不一定要符合禮儀上的準則,但是必須真誠,完全符合自己想要表達的。你必須領會到禱文所包含的一切豐饒和精密。 關於使用的禱文,有三種做法。可以使用內心自發的禱文,這種祈禱從自己的靈魂中湧出;也可以使用口誦的禱文,選用一些言精意博、語近指遠的文句;有時,差強人意的,還可以取用現成的禱文,無論是所有場合都適用的平凡創作,或是聖徒們來自深層經驗的傑作,它們並非出自聖徒自己,而是聖靈在他們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鑄造而成。接下來,我想解說這些範疇內的祈禱。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書名:開始祈禱 Beginning to Pray

篇名:進入內在 Going Inward

作者:Anthony Bloom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路加福音17:20-21)

 

之前,我曾經提到,有一個需要去面對、解決的問題:應該把祈禱轉向何處?我的建議是,轉向自己。首先,對你而言,所選用的禱文必須有意義,否則你不該將它呈獻給上帝。如果你怠慢了這段禱文,你的心對於禱文沒有回應,抑或你的生活無法與禱文相應,將無法得到上帝的援手。正如我所說的,最重要的,就是選一段能夠完全陳述自己的意識、心、意志的禱文──祈禱不一定要符合禮儀上的準則,但是必須真誠,完全符合自己想要表達的。你必須領會到禱文所包含的一切豐饒和精密。

 

關於使用的禱文,有三種做法。可以使用內心自發的禱文,這種祈禱從自己的靈魂中湧出;也可以使用口誦的禱文,選用一些言精意博、語近指遠的文句;有時,差強人意的,還可以取用現成的禱文,無論是所有場合都適用的平凡創作,或是聖徒們來自深層經驗的傑作,它們並非出自聖徒自己,而是聖靈在他們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鑄造而成。接下來,我想解說這些範疇內的祈禱。

 

在兩種情形下,內心自發的祈禱是可行的:在第一種情況中,我們生動的感知到上帝,這種感知喚起內心的禮敬和喜悅,面對活生生的上帝時,也喚起各種真誠的回應;在另一種情況中,當我們走向上帝時,會察覺到突然的致命危險,使我們從內心深處的絕望與被拋棄感中呼喊出:除非有上帝的拯救,不然我們不可能得到救贖。

 

這是兩種極端的情況—-在絕望中,我們對上帝失去信心,孤獨又渴望,可是卻無法突破;然後,突然有一天,驚訝的發現,自己正與上帝面對面,不但可以擁有內心自發的祈禱,而且無論使用什麼祈禱文,說任何字句,甚至只是重覆的說:「我的喜悅,我的喜悅」,都沒有關係,因為字句並不重要,它們只不過是用來維持情緒的愚蠢演說,是一種愛到成癡、絕望成狂的言語。福音中「耶穌變容」這一章,伯多祿(彼得)對耶穌說:「我就在這裏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摩西),一個為厄里亞(以利亞)。」 在這裡,伯多祿(彼得)說了些沒有用的話,因為他已經迷失自己,某些東西勢不可擋地衝入他的心中,以致於他脫口而出所有心裡浮現的話語,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情緒。

 

如果想像著,內心自發的祈禱可以遍及整個生命,這只不過是一個幼稚的妄想。自發的祈禱必須從靈魂中湧出,不像水龍頭那樣,在那裡任我們隨時取用。它來自靈魂最深處的驚奇、痛苦,而不是一種中庸狀態,不是那種面對上帝神聖的示現而不知所措的感覺,也不是一種了悟自己是誰、自己的本分為何,而徹底被這些體悟淹沒的感覺。因此,在上述情形中,使用內心自發的祈禱,就變成一種十分無明的行為。一個美好的完成,並不在海底,也不在山巔,而是取其中庸地帶。如果無法從內心升起自發性的祈禱,就可以改用信念來祈禱。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多祈禱生涯剛起步的人,都認為,除非能夠強烈感受到自己使用的祈禱文句,否則就不夠虔誠。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儘管我們有時候可以達到內心清明、意向正直的完美虔誠,但是,這些祈禱文句或是祈禱用的手勢姿態,卻無法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

 

舉個例來說,如果為了家庭,你必須出門在外,從事粗重的勞力工作,當你筋疲力竭的回到家時,母親、姊妹、父親、或是其他人問你說:「你愛我嗎?」你可能會回答:「我愛你。」但是如果他們繼續追根究底的問,「此時此刻你真的愛我嗎?」你或許只能誠實的回答說:「不,除了腰酸背痛之外,我一點其他感覺也沒有。」然而,之前說的「我愛你」其實並不假,因為你知道,在一切酸痛疲憊的感覺之中,還流著生動的愛。當基督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中譯註:若望福音14:15)祂並沒有這樣說「如果你們愛我,你就要從某一種情緒進入另一種情緒,從這種狂喜進入另一種狂喜,從這種神學視野進入另一種神學視野」,祂只說「如果你們相信我所說的話,就把它們實踐出來吧」,在這裡,「實踐」的意思是,總是要稍微改進原本的方式,以展現比原先自發的做事技巧更優越的能力。

 

所以,我覺得某種非自發性而深植於信念的祈禱,是有必要的。它們可以從大量現存的祈禱文中擷取出來。當我們陷入祈禱的苦悶掙扎中時,已經有許多形式華美的祈禱文,藉由聖靈,供我們使用,例如,我們有聖詠(詩篇)和豐富的、各教會聖禮儀中所使用的、長短不一的祈禱文。重點是,應該學習這些禱文,對它們有足夠的認知,才能夠適時找出最合適的。我指的是,從聖詠(詩篇)或聖徒的祈禱中,用心學習有意義的章節。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與內心特別相應的祈禱文章節。標示出那些深入意念、打動內心的部分,尤其是與罪、法喜、掙扎的經驗相連結的部分。學習那些章節吧,因為,某天,當我們感到極度沮喪、絕望,無法從內心傾出任何自發性的祈禱時,我們將會發現,這些章節的禱文,就像上帝、教會和聖座們的禮物那般,浮現在眼前,助我們補足欠缺的力量。

 

正教會的晨禱和晚禱,總括來說,比西方常用的早晚課禱文來得長,大概需要半小時的時間來唸誦。如果用心修習,往後,或許可以從中擷取受用之處。然而,只是用心修習並不夠,必須要活化這個祈禱才有意義。只有當它們是「活生生地」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時,祈禱才可能化為合宜的抒情小調,在與上帝共處的時光中,呈現給祂。

 

在晨禱中,如果念誦了一個句子,就必須在生活中將它實踐出來,而且,我認為,除了盡量修習有意義的祈禱文之外,還必須規定,每當你發現一個新的、有意義的句子時—-在閱讀福音、新舊約和聖禮儀的祈禱文時—-就必須如實的、盡其所能的將它們應用在生活當中。或許,你可以想像,一整天無時無刻,都不斷持守著祈禱文中的句子,是何其困難,如果能夠成功的持守某一個文句中的戒律僅僅一小時,就已經算得上幸運了。儘管困難,還是要努力達成!告訴自己,「我已經誦讀了這段祈禱文,我的心已有所準備,哦!上主,我的心已有所準備,在這半小時之中,將會敞開我的心,以遵循祂的旨意。」半小時就好,不要再多了,讓自己在這段期間沒有任何延緩和分心的機會,因為,如果你一直不停的專注在一個既單純又不易達成的句子上,到頭來,你只會對自己說:「我真的不行了」,然後一事無成。但是,如果你說:「這裡的三到五個句子,如同生活標語一般,從念誦它的那一刻起,我要持守它,直到早上十點鐘為止,然後,再往下一個小時邁進」,你將會發現,祈禱中的所有文句,以及聖徒們的思想和感覺,在你體內漸漸地成真,深入意志之中,陶冶你的性情和身體,因為你用來行動的身體,才是所有神聖戒律的實行者。

 

然而,你或許會說:「對於這些文句,我沒有什麼強烈的感覺。」如果這些祈禱文表達出一些基本的信念,而你卻全然沒有感覺,這時候,要以懺悔的心情轉向上帝,並對祂說:「看哪!這是基督徒應有的最基本的信仰,我竟然一點感覺也沒有」,從這種觀點來做,你會發現,一種內心自發的祈禱會在轉瞬間升起。你可以向上帝說出,你對於自己感到厭惡,還有心中的苦悶與悲慘,你將會重拾堅定的意志,告訴上帝,何者為真實,你的意志也將與祂的旨意相結合。

 

最後一種祈禱的方法,通常會持續不斷的進行,就是口禱,在人生中每日每刻,如拐杖那般存在,成為生活的基礎。這種方法,是正教會當中所使用的,「耶穌禱文」,一個以耶穌聖名為中心的祈禱。「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求祢憐憫我。」這種祈禱方式,出家的修士、修女們和一般人都通用。是一個極具穩定特質的祈禱,使人不散亂—-不會將思慮從一件事轉向另外一件—透過關於祂的信仰的表白,與祂直接面對面,一切情境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皆是依照正教會眾多苦行僧和隱修士的意志,也是四部福音濃縮的精要。我們宣告耶穌是主,並且臣服於祂,祂是我們的主,是我們的上帝,這樣的宣告暗示了,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祂的旨意相結合,除了將自己完全奉獻之外,別無他途。藉著「耶穌」聖名,我們宣告了「道成肉身」的事實和蘊藏的意義。在基督中,我們看到「道成肉身」的「上帝的聖言」,貫穿了新約和舊約當中的蒙聖油淨身的救世主雅威(耶和華)。如此,一個完美的告白,宣告了祂的身分 —-「上帝的兒子」。這樣的宣告,並不只是包含在耶穌基督內的信仰,也包含了三位一體的真理,因為,祂就是「父」的「子」,在加里肋亞(耶穌的故鄉,在以色列的北部)的先知身上,除了經由聖靈教導它們去看、去了解、去奉獻自我之外,沒有人能認出,祂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兒子」。接著,是第四個宣告,讓我們在真理中,與上帝面對面,在聖靈中表白「求祢憐憫我」。在這裡,「求祢憐憫(have mercy)」是「eleision(中譯註:希臘文)」的英文翻譯,在希臘文中,我們說Kyrie eleison,即「求主垂憐」之意。

 

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祈禱中的用詞呢? 因為,比起古典的語言,現代的用語具備了更特定而狹隘的意義,我們往往使用極豐富的祈禱用語,卻忽略了這些辭語的深刻涵義,因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用語,對我們而言,只有平淡的涵義,只和眾所皆知的平凡事物相連,不會在心中激起迴響。

 

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可能會震撼古典派學者,因為哲學的暗喻是充滿爭議性的,既然這個雙關語是出自希臘教父,他們不但能掌握自己的語言,而且在創造雙關語方面從不膽怯,我就引用他們的傑作。大部分人,都曾經使用「Kyrie eleison (同希臘文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求主垂憐」或「Lord, have mercy求主垂憐」。我們至少有些語感,大概瞭解它們的意思。整體來說,這是向上帝懇求恩惠、慈悲、溫暖。許多古典派學生可能會覺得希臘教父和我弄錯了,而認為「eleison」這個字和希臘文的「olive tree橄欖樹」、「olive橄欖」、「olive oil橄欖油」同源。姑且撇開和古典學著之間的爭論,從聖經的觀點中,尋找啟發之處。「Kyrie」這個字,包含了「上帝的慈悲」這個廣泛瞭解的隱喻。這樣的答案可能無法使你滿意,因為,我們無法將一生都放入這句「Lord, have mercy求主垂憐」中去印證,而且,在日常用語中,這句話也沒有太多特別的涵義。但是,如果以橄欖樹、橄欖在舊約、新約中的意義去推想,可以知道:在舊約中,諾亞時代的大洪水剛結束時,第一次出現橄欖樹和它的新芽,新芽被鴿子帶給諾亞 (耶穌的聖洗當中,有一隻鴿子盤旋在空中,那是同一隻鴿子嗎? )。這個橄欖樹的新芽代表了上帝的義怒已經結束,原諒已經降臨,新時代和新的可能性已經在我們面前展開。這是第一步,我們不能只是這樣,因為如果我們的心病了、意志不堅、身心沒有辨察力、跟不上腳步,新時代和新的可能性並不足夠。我們需要療癒,要謹記在心,要像慈悲的撒瑪黎雅人一樣,倒油在遭遇強盜而受傷的人的傷口上。上帝療癒的能力,會使我們免於祂的義怒,得到寬恕,得到超越時空的永生的恩賜。

 

另一種呈現,是祭司和國王所受的聖膏(敷油)禮儀。祭司和國王,在以色列人民當中,站在神聖世界(順從上帝的旨意)與世俗世界(多元而複雜)之間的門檻上(然而,這並不是一種相對立的緊張狀態),必須具備比一般人更多的潛能,擁有神聖的禮物,這就是聖膏(敷油)禮儀在祭司和國王身上所做的記號。在新約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祭司和國王,為了能夠勝任這個角色,需要藉由聖膏(敷油)禮儀獲得更多超越人的能力和神聖的天賦,身為人類又成為基督徒,我們所接受的天命,超越了人的能力所及。我們被召叫成為活生生的、基督身體的一份子,成為值得聖靈居住的聖殿,在淨土上成為神聖大自然的分享者。這一切工作,超越了人的能力所及,我們必須走上一條富有內涵的道路,依照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的肖像,來鑄造基督徒思想下的人性,使其獲得圓滿。這樣做,需要上帝的恩典和幫助,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要仿效同一個肖像。

 

如果,用同一種單純的方式來思考—-只需要利用一本字典、一本聖經、和一些想法—-簡單又直接的想著祈禱的用語,我們的智慧將會增長許多。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念誦的文字上,我們的祈禱,將不再只是空洞的言詞,或是一堆喪失真實意義的符號。在我們說「Kyrie eleison(求主垂憐)」、「主啊!請向我展現慈悲」、「主啊!在我身上傾洩祢的慈愛」之前—-必須事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處境,已經墜入谷底了嗎?已經面臨到無限可能性,卻因為內心深處的傷口而摸不著頭緒嗎?是否已經被治癒,但卻又面臨一個迫使我們謙下思考的重大天命(這個天命是如此高高在上,超越我們)?只有當上帝願意賜予辦事的能力,事情才有可能圓滿。專注地細讀祈禱文,可以將文字化為情感的一部分,讓我們用所有專注力和深刻的生命包圍它。但是,如果這些文句從未真實地呈現在生活中,它們只是毫無意義、一無是處,像是一支沒有弦而無法用來射箭的弓。向上帝祈求一些自己都還沒準備好要做的事,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說:「哦!上帝,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卻肆無忌憚的找任何可能陷於墮落的機會,希望上帝能掌控一切,這樣,祂會將我們排除在外,使我們沒有絲毫轉機。在祈禱中,祈求上帝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奉祂之名去做事的時候,不該因為自己的軟弱,無法在舒適的狀況下奉自己之名去完成,而祈求祂代替我們去做。

 

聖徒們以這種尊重的態度,散發證悟的光芒,其中,聖徒Philip Neri的生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原是一個好爭執、脾氣暴躁、發怒時有暴力傾向的人,他的兄弟不斷忍耐他的暴力對待,有一天,他覺得再也無法繼續這樣下去了,在傳記中,並沒有記載原因,我們無法得知,這是由於心中某種美德的展現,或只是單純的無法忍受,只知道,某一天他衝進聖堂,俯身在基督雕像面前,祈求祂能舒緩心中的憤怒,然後又充滿希望的走出來。離開聖堂之後,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兄弟之一,這個人從未在他心中挑起絲毫怒氣,但是,就在今天,有生以來第一次,對他惡言相向、不斷挑釁,Philip發出狂暴的怒氣,於是,他跑去見另外一個常常安慰他又樂於與他見面的兄弟,但是,今天他變得反常又粗暴。所以,Philip跑回聖堂,靜定在基督雕像面前,說:「哦!上主,我不是已經祈求祢將我從這個怒火中釋放出來嗎?」上主回答他說:「是啊,因此,我才不斷製造機會給你練習啊。」

 

用這種方式,上帝承行祂的旨意,去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祂不會每天為你犧牲而被釘在十字架上,現在輪到你自己背起十字架,每一個人,都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當我們在祈禱中要求某些事情,也代表了我們決定要全力以赴,用盡智慧去達成,把熱忱放入行動中,用盡所有的體力和勇氣。此外,還要善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力量,如果沒有這樣做,祈禱就只是浪費時間。這意味著,當我們說「Kyrie eleison」,或是其他類似的話語時,我們要轉而反省自己該做的努力。必須以堅定的信念接受它們,盡力表達它們,將它們放在心上並且付諸行動。因此,祈禱和行動必須成為一體兩面,要用這種態度面對上帝,面對自我,也面對周遭的人,簡單的說,如果沒有做到,就是在浪費時間。向上帝祈求某事,應該要請祂賜給我們力量為此事奮戰,難道,要坐在那裡等祂為我們做好一切嗎?難道要不斷重複一些沒有意義又乏善可陳的禱文,就像是在上帝和我們之間,佈下一張蜘蛛網嗎?

 

因此,要選對禱文,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因為那是真理的話語,上帝將會俯聽。要把心全部繫在上面,用心智活化它們,因為那是真誠的話語,可以貫穿內心直到最深處。

 

奉獻,是祈禱文恆常的特質,我們無法在口中念著祈禱文,心中卻沒有想著:「一但把這句話說出口,我就要把握機會實踐它。」當你對上帝說:「不惜任何代價吧,讓我不惜任何代價吧,哦!上主,請救救我!」請惦記著,你必須放入所有的心力,因為,有一天,上帝將會跟你說「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古代的作家曾經說:「給上帝你的血,上帝就會以聖靈回報你。」這就是代價,放棄一切,就會得到天堂;放棄執著,就會得到自由。誠如,你的意志不但與祈禱本身結合,也與祈禱連帶的因果關係結合,身體也必須與祈禱結合,因為人類不是靈魂和肉體的短暫結合體,而是獨一無二的靈肉合體,這樣的共同體,才是人類。

 

在祈禱中,可以作體能上的專注和奉獻,像是如果三餐食物讓你的祈禱產生負擔,就節食吧。這樣做,就是在敲通往天國的大門。

 

如果你已經打算,藉由這些祈禱文,突破一切,進入深層的祈禱,承擔起應付的代價,那麼,你必須冒險。在進入實相的路途上,將會遭遇艱鉅的困難和風險。我們總是在心中假設,進入的越深,就會越賞心悅目,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來到某種深度之前,一切都還好,但是,之後,會像「為聖杯而遠征」的故事情節那樣,遇到許多怪物,這些怪物並不是邪惡的魔鬼,也不是我們的鄰人,他們其實是我們自己,這就是造成困難的關鍵原因。

 

總括來說,是貪婪、恐懼、好奇心作祟讓我們一直活在外相世界之中。一位在美國工作的法籍科學家Alexis Carrel(中譯註:法籍醫生,實驗生物學家。1873年生於法國里昂,1944年卒於巴黎。他因發現一種縫合血管的方法,以及在組織培養上的傑出貢獻而獲得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在他的著作《人的奧秘》(Man the Unknown)中提到,如果自問,自己人格特質的盡頭在何處,你將會看到,自己貪婪的伸出舌頭,就像觸角一般,伸往世界上所有有食物的地方;自己好奇心作祟的目光,也像觸鬚一般,向外觸碰一切可及之物;自己愛竊聽的耳朵,變得又大又長,遍及遠方。如果你把這一切景象,畫成一幅自畫像,你會看見,那個渺小而寶貴的自己,其實已經被遺忘在心中。所以,首先,你應該取下自己的觸角,把它們彎向內,因為,一直在外相上求取,一定無法進入內心。

 

在進入內心的路途中,你將會看見許多可取之處,不妨做個實驗看看:當你無事可做時,用一點時間,把房門關上。告訴自己:「我現在是獨自一人」,然後就這樣獨處,轉瞬間,心中會升起無聊的感覺。由此可知,即使在獨處狀態中度過十分鐘,也會感到厭煩無聊!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我們嚴重缺乏思想、情緒和生活的食糧,如果小心檢視生活,就會發現,我們從未脫離外相而活,生活不過是對於外在刺激和煽動的回應,換句話說,針對外相而起的各種反應,變成我們的生活方式。事情發生時,就做出回應,有人跟我們說話,就回答。然而,一旦沒有任何話語、行動可以刺激思考時,就會戲劇性的看見,自己的內在世界,絲毫沒有能力迅速作出全方位的回應。我們如此空洞,內在沒有回應,卻只能把外在的一切當作實際生活的內容,依照一般的習慣,我們總是等到事情發生,才被迫進行下一步。可見,單純的依照內心深奧豐富的方式來過生活,是多麼難得啊。

 

狄更斯(中譯註:英國作家、表演家,1812~1870,著有《孤雛淚》、《雙城記》等作品)所著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其中有一段,是我的生活(或許也是你們的生活)最好的詮釋。匹克威克要去一個俱樂部,途中租了一輛馬車,還問了數不清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他說:「告訴我,如此卑微又不幸的馬怎能駕馭這麼大又重的馬車呢?」馬夫回答說:「這不是馬的問題,先生,這是輪子的關係」,然後,匹克威克先生又說:「這是什麼意思?」馬夫又回答:「你看,我們有一對超好用的輪子,它們上過潤滑油,所以馬匹輕輕一帶動,就開始向前滾動,於是,可憐的馬為了活命,只好不斷向前跑。」這就是我們過一生的方式,我們不是帶動輪子的馬,而是為了活命而拼命逃離馬車的追趕。

 

在毫無外在誘因的情況下,我們無法自己行動,這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造成心中越來越多的厭煩。所以,首先,應該學習獨處,面對那個有可能招致各種後果的無聊。

 

無聊的感覺,過了一會兒,還會變得更糟,甚至讓我們感覺:「我是一個大好人,但是,卻被身邊的人利用。我一直作善事,但是在這種不安的狀態中,為別人做任何事,卻變成一個極困難的考驗。」這時候,為了擺脫這種狀態,必須轉向內心尋找資源,以終止這個無聊。往往,該想的都已經想過千百遍了,還是找不到任何資源。情緒,仍像是被蓋上琴蓋的鋼琴,我們無法讓鋼琴自己演奏,一定要找到演奏者,在鍵盤上彈奏樂曲,我們閒不下來,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做,一切會使人不安,有時甚至使人苦悶。如果你讀沙漠之父的著作,在這方面,他們有豐富的經驗,或是那些終生奉獻於修道院的隱修士們,有時候,他們甚至逃離關房,向外呼救,期望能找到任何人、事、物,就算是撒旦本身,也勝過這種全然空虛的自我冥想,有一位靈修作家Theophan the Recluse說:「大部分的人,都像是被削成中空而且呈現漩渦狀的木頭。」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整個實際狀況,這是一個非常合宜的描述。

 

我們必須與憂苦戰鬥,並且說:「不,我將會釘穿它,並且抓住重點,利用憂苦激發自己去做善良的事。」的確,當某一刻來臨,絕望、苦悶、恐懼都讓我們轉向更深的內在,呼喊著:「上主,求你垂憐!我滿心憂悶痛苦,上主,請救救我吧!」對我們而言,內在無法給予生命,更確切地說,內在並不是生命,我們所稱為生命的東西,完全是外相,在內心找不到。

 

空虛的無底深淵,陷得越深,得到的就越少。這是一個危險的時刻,應該要遲疑不前。

 

此時,已經進入敲天國大門的第一階段。在這之前,我們都還在別種層次上,一種感覺無聊就想從別人身上得到慰藉的層次、無聊時就認為自己理應不悅的層次,或只是坐立不安而稍微憂悶痛苦的層次,這些層次都不足以讓我們用充滿內心、意志、全身的絕望哭喊,真正體會到,除非上帝來到我身邊,否則我將迷失、全然無望,這些層次當中的我,只是活在由外相生活反映出的妄想國度,並非真實的生命。

 

敲天國的大門吧,儘管這扇門仍然關著,但是,前方有希望,就如同在耶里哥城中,基督經過時,失明的巴爾提買內心的感受。(馬爾谷福音10:46-52)

 

我們從福音上得知,巴爾提買是一個絕望的瞎子,倒臥在路旁,失去了信心,對於別人是否伸出援手,已經感到絕望,卑下乞求,只為了活下去,他並不期望那些可憐他的人,可以看他一眼,只要丟些銅板給他,也就足夠了。直到有一天,絕望又失明的他,在塵土中,聽說有一位當代的先知,曾在聖地施行奇蹟,如果現在的他,眼睛沒有失明,一定馬上起身,飛奔各地,直到找到這位先知為止,但是現在的身體狀況,並不允許他到處流浪。所以,他只好留在原地,但是,一想到這位有能力使眼睛復明的先知,即使出現在面前,自己也可能因為眼睛看不見而錯過,所以,他又陷入更深的痛苦絕望之中。有一天,他聽到有一群人,從身邊經過,聽似不同於凡人。或許,就像其他失明的人一樣,聽覺已經發展到一種比常人更敏銳的地步了,他問:「是誰經過此地?」別人告訴他:「是納匝肋(中譯註:耶穌的故鄉)的耶穌」,此刻的他,站在希望與絕望之間;希望,是來自於基督就要經過身邊,近在咫尺,而絕望,是來自於幾步的距離之差,祂就有可能接近巴爾提買,但是,也有可能錯過,永遠不再有下一次機會。透過這種孤注一擲的希望,他大聲哭喊出:「耶穌,達味(大衛)之子,求你憐憫我。」這是一個完美的信仰的表白,為了被治癒、被拯救,他從甚深的絕望之中,大膽喊出圓滿的希望,而基督俯聽了他。

 

這種程度的絕望,才能完美的與希望相連。在這個關鍵時刻,他進入了實相,開始真正的祈禱。他只需要說:「上主求你垂憐。」不用煞費苦心地尋找翻閱祈禱手冊。內心絕望的呼救「救救我吧!」就已經足夠,你將會被俯聽。

 

往往,由於絕望不夠深,祈禱的強度不夠強,信念不足,我們希求上帝的幫助,但是,隨即又從別處尋求幫助,只是把上帝存放起來作為最後的資源。我們將自己寄託於人子,對祂說:「哦!上帝,給我們力量來完成這些事。」卻很少轉過身去,說:「我不求祢的幫助,只想祈求更勝於此的東西。」如果絕望真的來自於深處,所吶喊祈求的東西是如此迫切,我們就會找到真實的祈禱文,真正達到祈禱的核心,與上帝相遇。

 

我們再來談談更多關於內心散亂的主題,再回過頭去說巴爾提買的例子。依據福音的描述,當他哭求吶喊時,他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他的呢?他們試著要讓他閉嘴,那些偽善的人,有好的視力、健全的腿、好的健康,圍繞在基督旁邊,唱著高調,說天國近了和神聖經典的奧秘,但卻轉身對巴爾提買說:「你可不可以安靜一點?不要一直嚷著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跟上帝說話的時候,誰還會在乎它們?」巴爾提買就像局外人,在典禮進行時,打斷原本的和諧氣氛,不顧一切向上帝要求。他應該馬上被驅離現場,被迫閉嘴,但是福音上也提到,儘管,所有人都想要讓他閉嘴,他仍然堅持要說,因為這件事對他意義非凡,大家越要阻止他發出聲音,他就越大聲的喊叫出來。

 

這就是我要傳達的訊息,有一個希臘的聖徒,叫做Maxim,是教會內的年輕人,有一天,他聽到新約的宗徒書信裡提到,我們應該要不斷祈禱,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一想到自己可以什麼都不做,全心完成這個戒命,就馬上步出教堂,走入鄰近的深山中,開始不斷祈禱。身為一個四世紀的農人,他只知道主禱文和一些其他的祈禱文,所以他著手開始一遍又一遍的,誦讀這些祈禱文。他情緒高昂地祈禱著,感覺與上帝同在,一切看起來都如此完美,但是太陽漸漸西沉,四周變得又冷又黑,一切都被黑暗籠罩的時候,他開始聽到各種令人憂慮的聲音 —-野獸用爪子撕裂樹枝的聲音,閃爍的雙眸,還有弱肉強食的聲音等等。他感到完全孤獨,是一個弱小、毫無保護、暴露在危險、被獵殺的死亡陰影下的獵物,如果沒有上帝的關照,他將會求助無門。他不再繼續唸誦主禱文和信經,他和巴爾提買的作法一樣,開始大喊:「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求你憐憫我。」他徹夜喊叫,因為野生的生靈和閃爍的眸子,不給他任何入睡的機會。天亮了之後,他心想,所有動物都入睡了,所以,「我現在要祈禱了」,但是,接下來,他感到肚子餓,想要採一些漿果來吃,走進灌木叢時,才理解到那些閃爍的眼睛和野蠻的獸爪,現在都藏在灌木叢中,所以,他用最輕的姿態去採漿果,每一步都祈禱著:「主,耶穌基督,救救我,幫助我!幫助我,救救我!哦,上帝,幫助我,保護我!」他每採一個漿果,就如此祈禱好幾回。

 

隨著時間過去,好幾年之後,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年長,很有證量的苦行僧,他詢問Maxim,如何才能不斷祈禱。Maxim回答說:「我想,是撒旦教我如何不斷祈禱。」苦行僧說:「我想,我了解你的話,但是,為了確定我所了解的是正確的,可否替我解說?」Maxim解釋了他如何能漸漸習慣這些日日夜夜的駭人聲響和危險,但是就在習慣了之後,誘惑又隨之而來,肉體的誘惑、精神的誘惑、情緒的誘惑,還有其他來自撒旦的劇烈打擊,從那之後,不分晝夜,他沒有一刻不在高喊:「請憐憫我,請憐憫我,幫幫我,幫幫我,幫幫我!」十四年後的某一天,上主在他面前示現,他終於獲得內心的堅定、和平、寧靜,毫無恐懼—-對黑暗、灌木叢、撒旦的恐懼—-上主將它們都消滅了。Maxim說:「藉著它們,我學到了,除非是上主本身親自來到,不然我必定是完全無望無助。所以,就算是感覺快樂、和平、寧靜的時候,我還是會繼續唸誦著『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求你憐憫我。』」因為他知道,只有在神聖恩典之中,才有和平的心意、堅定的身體、正義的意志。

 

Maxim並不是刻意忽略內心的散亂,埋投學習祈禱,而是因為了解到內心散亂的危險性,而學習祈禱。如果我們可以越來越細微的意識到內心的散亂,撒旦會潛伏,試著抓住我們、毀滅我們。每一次與人見面,都是一個審判、一個危機,也是一個召叫,召叫我們接受基督,或是化身為基督所要傳達給別人的訊息,如果了解到這層的生命意義,就可以不斷吶喊、祈禱,內心的散亂就不再是一個阻礙,而是在我們經驗尚未成熟,無法自發祈禱時,給予我們教導的學習機會。

 

無論是初學者,或是在完全不懂祈禱的情況下,以目前的生活型態,應該要如何學習祈禱呢?下文中,我所建議的做法,我個人已經在各種不同情況中試驗過:在從事醫療工作的那幾年、戰爭的五年期間,還有擔任神父的生涯中,它都是可行的。它一定可行,只要你一心一意的去實踐。

 

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為了今天而感謝上帝,就算今天並沒有讓你感覺特別快樂,也要說:「這一天是上主所創造的,讓我們喜悅而感恩的沉浸其中吧!」一旦這樣做,花一點時間體會這句話的真義—-在強烈信念的層次上思考,而不是在興高采烈的情緒下。起床盥洗,做一些準備之後,帶著兩種信念,再次回到上帝面前,一種是你屬於上帝,另一種是今天也屬於上帝。一切都是新鮮的、前所未有的。用一句俄羅斯常用的形容詞來說,就像是一大片沒有沾到泥土的雪,尚未被踐踏過,是一塊沌潔之地。接下來呢?就是要祈求上帝祝福這一天,在今天所發生的事,都是受祂祝福和規劃的。然後你必須抱持嚴肅認真的態度,我們常說:「哦!上帝,請祝福我吧。」但是在得到祝福之後,我們的行為,卻像是一位敗家子—-帶著所有的財產,去到異地,過著奢華的生活。

 

今天是被上帝所祝福的,也是屬於上帝的。讓我們投入今天的生活吧!在一整天當中,我們應該扮演上帝的天使,無論遇到誰,都要用上帝所希望的方式來對待他。你代表上主(上帝)的存在,也代表基督、聖靈、福音的化身—-在這特別的一天裡,這就是你的生活方式。上帝從未說過,如果你奉祂的名來做事,祂就要替你被釘在十字架上而犧牲,那將會是你自己的任務,你要有所準備,日復一日,奉上帝之名,效法上帝的兒子所做的一切:受辱時仍然謙卑,堅持真理,從容就義。往往我們希望完成上帝的戒命,看到一個美好的成果—-從聖徒的生命中,都可以讀到這樣的節操。一旦別人打我們的一邊臉頰,也要把另一邊轉過去讓他打,雖然我們並不希望被打,但是卻期望那個人說:「怎麼會這樣?這個人怎麼那麼謙虛?」—-這就是你的回報,而那個人的靈魂也得到救贖,然而,情況不一定會這麼順利,你或許要付出代價,另一邊的臉頰,可能會經常重重的挨打。重點是你已準備好從容就義。如果你接受,今天是蒙上帝祝福的,被上帝的手所揀選的,你遇到的所有人、所有環境,無論辛苦或甜蜜,無論你喜歡與否,都是上帝的恩賜。如果以正確的態度接受,就可以面對所有的情況。你必須使一切就緒,因為無論你喜不喜歡,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如果一整天都奉上主之名行事,就可以創造出一種祈禱生活,像是銅版的兩面,每一個呼吸,都在行動中祈禱,就好像一切都合為一體,因為,每一件接連發生的事情,都需要上帝的祝福。

 

好幾年前,我在泰澤(Taizé,中譯註:位於法國南部勃根地省,由羅哲修士於1940年創立。團體的修士承諾終生獨身,在物質和精神上互相分享,以及度更純樸的生活。今天,泰澤團體由超過一百位修士組成,包括來自二十五個國家的天主教及不同基督教教派的修士。泰澤生活的中心,就是三次共融祈禱。修士們靠工作來維持生計,不接受任何饋贈或捐獻。有些修士以小團體──「友愛之家」──的方式,在窮人當中生活。)說過這個主題,我持續和那天在場的三十多位青年男女保持連絡,他們其中一位寫信給我,跟我說:「我已經試了你的建議,用盡所有的精力,從來沒有任何一分鐘不在祈禱中行動、在行動中祈禱,現在我已經聽不到上帝的話語了,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祈禱了。」我告訴她:「這樣子的做法,已經使你消化不良了,你應該用一般的方式來祈禱,就像日常生活的態度一樣。你不能在從未祈禱的狀況下,開始實施一天十八個小時連續不斷的口禱和心禱,就算是其他任何一件事,也不該使用這種的模式。你可以輕鬆的找出一兩個時刻,用盡所有的精力,單純的將眼光投注在上帝,對祂微笑,進入祂。有些時候,你可以跟上帝說:『我現在只是想單純的休息,沒有力氣無時無刻都和祢在一起。』就這樣子說,沒關係,妳還承受不了一整天都處在上帝的靈在之中,無論怎麼做,上帝會非常體諒妳。走進一個角落,花一點時間對自己說:『我只想休息一下,在這一刻,接受我自己並不是那麼神聖的。』」

 

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休息一下,看一些屬於上帝的事物—-樹木或建築物—-過一會兒,再回到祂那裡。不然,不停歇地祈禱,將會使我們很快放棄,明智的選擇適當的時刻,才容易達成。

 

這樣做,會使你獲得祈禱的能力,可以嘗試看看,但是別忘了要有所節制,因為有一種過錯,是靈修教父們所說的「靈性貪婪」,這包括了,當你應該要節制,只取所需要的那一點點的時候,卻想著如何在短暫的時刻內,獲得更多上帝靈在的感受。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 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