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對耶穌有好感,雖然沒有說耶穌是壞人。甚至連很非基督徒者或相信其它宗教的人,甚至無神論者都非常欣賞他。有人説他是偉大的先知,有人認爲他是偉大的受壓迫階級的解放者…等等。總之而言很多人都對耶穌友好感。那麽這些人如果對耶穌感覺都不錯,那為什麼到頭來還是不接受他呢? 答案並不複雜。想想看如果耶穌只是單純的好人或是一位先知,我們並不需要接受他所說的每一句話。我們可以選擇接收或不接受。若覺得教導内容不能接受就放棄。反正耶穌雖然善良,畢竟終究只是人類,不需要全然接受他的教導。因為人類都會犯錯,若是耶穌是人類當然也會犯錯,因此以思辨性的方式來思考此事。如果他某些教導聼來有問題,則不要接受。 但是如果耶穌是神,整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決定接受與否的權利在我們的身上。基督宗教的神,不會以強制人類去相信祂。
views
-
-
3.1 東正教節慶 Orthodox Feastsviews聖像畫 Iconography
聖像畫的故事:聖母安息日(一) Icon Story: Dormition of the Mother of God
by pelayuby pelayu聖母安息日(一) 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件事:死亡 馬利亞閉上眼睛深深地沈睡 眾多關懷的眼睛看著她流淚哭泣 死亡若是生命的終點…… 那信仰又有何意義呢…… 但神的愛超乎想像…… ~聖像畫家 于涓
-
-
-
-
尼西亞會議 – 聖像崇拜和東正教的勝利 反對聖像崇拜爭議的結束、第七次大公會議、以及843年東正教的勝利,為第二階段的正教歷史畫上句點;其中七次的大公會議對整個東正教最是重要。對於教會成員來說,這些會議從過去到現在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是眾學者、神職人員以及信徒所關注的焦點。迪恩•史丹利(Dean Stanley)即說道:「也許生活在西班牙或義大利的農人會對康士坦丁或天特等地名感到陌生,但他們必定對其教會,依附在七次大公會議的決議下有所認知,並期待第八次大公會議的舉行,以消弭罪惡」。東正教會的「七次大公會議的教會」,但這並不代表東正教會從787年起就停止大公會議,而是視這七次大公會議為神學的黃金年代,其中決議更是繼聖經之外、正教會在每一世代尋求解答時的準則和指引。
-
-
viewsWhispers (Magazine)死&愛 Death & Love講道 Sermons
愛,戰勝宿命 Love Overcomes the Destiny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倚靠神的愛,在神之中去愛,就能戰勝宿命。因此,不要思想宿命,受其束縛;要思想愛,神深愛著你。 許多人誤解甚至相信宿命主導我們的生命。他們祝福彼此好運。但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如何理解好運,也不是創造關於好運的理論,而是我們是否能夠戰勝命運,藉著 神的愛,使生命成為珍貴的經歷。即使工作不如意,我知道神的愛仍然臨到我,永遠不會離我而去。我可以倚靠這愛,改變命運。甚至如果我所愛的人背叛了我,我 倆仍然都在神的愛中,倚靠這愛,我們可以重建生命。這充滿力量的愛,帶給我們希望。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難道是患難嗎? 是困苦嗎? 是逼迫嗎? 是飢餓嗎? 是赤身露體嗎? 是危險嗎? 是刀劍嗎?……然而, 靠著愛我們的主, 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5、37) …
-
viewsWhispers (Magazine)聖像畫 Iconography講道 Sermons
信仰的終點站 The End of Faith: For We shall See Him as He Is (1John 3:2)
by siaoliangby siaoliang【 信仰的終點站 】 在神愛的光照之下信任對方。即使對方背叛了我,我仍然保有盼望,盼望神的愛在未來會使對方有所轉變。~李亮神父 信仰是人類極深奧的特質。即使我們不信神,我們還是活在自己的「相信」中:我們都相信週一我們會去上班,但這卻不是100%確定的事,因為任何突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阻止我們去工作。我們活著,彷彿總是可以看見明天的太陽—這是好的—縱使事實上我們都會死亡。 相信神,使我們的生命更美好。這與相信自己是不同的,將我們的自尊立基在神的愛中,是更為美好的。這與單單信任某人是不同的,更美好的是在神愛的光照之下信任對方。即使對方背叛了我,我仍然保有盼望,盼望神的愛在未來會使對方有所轉變。 信仰就是自由。神並不想要強制性地顯明給我們看,例如像汽車那樣:當我們看到汽車,我們就不能說它不存在。信仰就是深刻的信任之愛。 在世界的末了,我們將會真真實實地看見神。「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翰壹書3:2) 看見神,就是天堂,也是地獄。愛的,就是天堂;恨的,就是地獄。「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時就完全知道了,好像主完全知道我一樣。」(哥林多前書 13:12) ~李亮神父 The …
-
自尊心不論高低,都只是幻覺; 因為這樣的自尊,立基於孤立的自我。 孤立的自我,就是地獄。 真正的自我,存在於愛的關係之中。 聖三一向我們揭示了最美好的存在方式: 我存在,因為你存在;你存在,因為我存在。 父之所以為父,因為祂有子; 子之所以為子,因為祂有父。 聖三中只要一位不存在,神就不再存在。 分享的我,去愛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視他人為「我」,並擴及所有人,才是真實的生命。 不懂得分享的生命,就是被浪費的生命。 自尊的衡量,不在高低,而在關係, 我為所愛的,付出多少, …
-
-
-
很多不同教派的神父與牧師,常強調傳教的義務不只是神職人員才有,連一般的信徒都有,當我們聽到這些,通常會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有人抱怨自己生活速度太快,家庭有許多事要照顧,自己對神學一點也不了解,很想說這些念神學院的神職人員,修了許多相關課程,應該才有能力傳教。 這種信徒的反應,是誤解的結果,信徒會覺得,傳到一定是跟別人講教會的道理,為了講述教會的道裡,要很懂神學,口才也要很好,需要花時間,一般的信徒哪有空,但傳教的概念,比某些信徒覺得的更廣,像很著名的a總主教說,傳教事實上常和我們個人的形象有關,如果我們當好基督徒,某個人看到我們以後,心中會說:我不知道這個人是信什麼?什麼教派?但我要變得跟這個人一樣,例如:多麼善良! 常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個人的道德與否,對別人的影響比較會的神學更大,如果有人知道,你又是基督徒,又是高利貸,那麼,一般人肯定不會有好感。如果你只是一般不了解神學的人,但你很善良,隨時隨地都願意幫助別人,別人才會開始對你的宗教有好感。 現代人已經很習慣多媒體會說謊,身邊的人也常說謊,所以對你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那麼在意,但是對你的行為,他們可能會有很深的體會。
-
(3) 聖餐聖事 Sacrament: Eucharist(8) 與其他教會的不同 Differences: Other Churchesviews
Q & A 為什麼基督徒需要領聖餐?Why do Christians need to receive the Holy Communion?
為什麼基督徒需要領聖餐? 【新約】約翰福音六章53~54節: 「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喫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看見耶穌所說的經文,就可以了解聖餐的意義有多麼重要,沒有聖餐,就沒有教會。如果我們自己因為某些理由,長期不領聖餐,我們等於自己讓自己離開了教會。 漂亮的教堂,神父身上漂亮的服裝以及好聽的教會詩歌,其實都是為了舉行聖餐的儀式,倘若沒有聖餐,這一切都將失去它的意義,St. Nikodemos the Hagiorite教父曾說:「親愛的兄弟們,如果我們可以用我們心裡的眼睛,發現長期不領聖餐的我們,失去的是多麼多,我們一定會努力準備,為了讓自己每天都可以領受聖餐。」當然撒旦魔鬼也使盡各種辦法企圖影響我們,有時候我們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長期不領聖餐,不領聖餐是一個不正常的、不對的,我們要盡快的處理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某些罪以至於不能領受聖餐,我們就必須去像神父告解,找神父討論,而不是自己作決定。
-
關於殉道者 誰是殉道者?這些在教會歷史一直出現的人爲何被教會多麽尊重?他們的殉道對我們到底有什麽異議?使徒時代已經存在殉道者的現象。初期教會的信徒非常尊重殉道者。殉道者的墳墓成爲教會舉行禮儀的地方。對教會而言殉道者跟耶穌而走,然後打敗死靈。 教會在禮儀中也常提到殉道者這個詞彙。對初期教會而言殉道者是“上帝的朋友”,因此信徒會對他們祈禱請求殉道者的協助。他們殉道的日期也常成爲當地教會所慶祝的節日。殉道者對我們提醒耶穌打敗了死靈我們永遠不要再害怕。對基督徒而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
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多人強調,基督教給人許多的設限,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要去那裏,也不要去這裡,整體而言是一個非常無聊又嚴格的信仰,現代人覺得要儘量的表達自己,盡其所能的表達自己,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我們現在才有自由,因為過去的傳統規定很多事情不可以做,但現在世界都不一樣了!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釋呢?難道,這些宗教規定讓我們不自由,把我們的自由奪走了,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我們常常對自由的概念有錯誤的了解,我們不了解因為我們的罪才不自由,原本我們不想偷東西,但是因為罪的原因我們開始偷東西,被罪控制後,我們無法停下來,但一定會有人說,我又不偷東西,大部分的人也不偷東西,如果我們舉另外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例如:貪吃,貪吃的人可以能二十四個小時都想吃,走在路上聞到吃的就要立刻去買,雖然他可能一點也不餓,或覺得每天吃消夜不好,卻不能停止吃消夜,難道這個叫做自由嗎?如果我們要遠離罪,不在這麼被控制時,我們才能明白真正的自由,而如果我們被許多不同的罪控制了,以為我們有選擇,但其實卻是無法選擇的!
-
基督宗教與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一個極為容易傷害基督宗教的東西,雖然新約強調在教會內部分民族’人種,但是如今仍有人強調屬於自己國家的地方教會的禮儀最好,習慣最合適…等等,類似的主張完全違反新約聖經的精神,新約強調人們都是基督徒,而沒有說:某些民族更基督徒,我們也知道,基督教的基礎是基督,而不是某個民族,基督宗教不需要再成為基督徒時,學會某個特定語言,或穿特定服裝,或屬於特定文化,反而基督宗教強調我們的頭都是耶穌,共同屬於教會的身體,新約也沒提到,教會的頭是某個民族,或是某個國家,也沒有提到任何語言是最神聖的語言,不同的地方教會,都有自己不同的傳統,我們無法證明哪個教會的最好,也不需要證明某個教會的神學最正確,或是在某個教會裡受洗最有效,在東正教教會的傳統,我們不要求某個民族的人受洗後要接受我們的文化,因為我們要傳的是耶穌,而不是文化的某些特徵,為了進入教會,只要成為基督徒,而不用成為俄國人,保加利亞人,才能成為基督徒,在任何的文化裡,都可以有基督宗教的發展,所謂傳統東正教文化的人,希臘,俄國,或其他的國家,在一開始並不是屬於基督教,而是屬於本地的多神教傳統,後來才成為基督教文化,這個過程像是一條道路,也因此,任何文化都可以走向成為基督教的道路.
-
基督教與基督 基督教就是屬於基督的宗教,沒有基督,就沒有基督教,基督是基督宗教的基礎,不應該把不相干的種族,地域,國家,環境關懷,社會關懷,當作基督宗教的基礎.這並不代表教會不能做社會關懷或環境關懷,只是這些議題,許多不同的團體都可以做得到,而教會要講基督,如果我們把與教會無關的東西,例如民族,拿來當教會的基礎,這樣做更不好. 宗教也不是愛好,我們不能選擇性選擇我們的宗教,不能只喜歡基督教教義,因為它有很深的哲學意義,或是喜歡東正教的靈修生活很有趣,但是我不要領聖餐,我要躲到森林獨修,無論如何,宗教不能缺少某些東西,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淘汰,只留下自己喜歡的部分當作宗教的基礎,這已經是自己所發明的宗教,與原本的基督完全不一樣.
-
為什麼在家中放置堆積成山的物品不好!! 在每個人家裡都一定經歷過,放置非常多不需要物品的階段,這些東西可能是紀念品,喜歡的東西,還有不知道為什麼要買的~這些東西會收在平常不會看見的地方,有時候還會發霉,爛掉,在搬家的時候會消失一點點,送出去一些些,而且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其中的這些東西有些並不便宜,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開始購買非常多東西,像是紀念品或沒有意義的東西,杯子可能買好幾個,鞋子買好幾雙,這些東西我們無法全部一次使用,或使用頻率不高,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廣告打得越來越兇,我們被廣告包圍,手機,電腦,電視,廣播,,,,為什麼堆積這些東西,對我們有不好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這沒甚麼不對的,因為這是用我的錢買的,我開心又好,這又沒有傷害任何人,有趣的事,不少古代教會的教父,非常反對一直購物,像是Maxinus the Confessor教父說:如果你的頭腦屬於這個世界,你就不愛上帝!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位教父會這麼說,我們的情況真的非常極端,我們如果崇拜某些東西,例如:某個人特別喜歡某個品牌,他可以浪費三個小時找品牌的某樣商品,有些人可能從頭到腳都要同一個牌子,非常堅持,我們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腦袋裡常常出現電腦,手機,某些螢幕或商品的畫面,我們根本無法控制這些,我們心中的NO.1可能是某個名牌,家人,健康,上帝,可能都排的很後面,我們以為可以覺得自己是不是自由的人,但事實上我們已經成為商品的奴隸!!
-
為甚麽不可以說三道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很多不同的人。並不是所有的我們喜歡。人與人之間很容易發生衝突。這都是事實。那麽我們到底爲何不可以在人的背後說三道四? 首先我們,我們常在資訊不夠的情況下,說某個人怎麽樣又怎麽樣! 事實上我們並不太瞭解他。我們不知道這個人其他時間是在做甚麼,又是如何過的。我們也不是上帝,不知道我們所討厭的人心理所想什麽。關於別人懷的想法,我們並沒有特別清楚(除了我們自己認識的人以外)。人們很容易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罪。 按照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我們相信上帝會原諒我們的罪,如同我們原諒其他人的罪。但如果我們一點也不希望原諒別人,動不動罵他們這個,罵他們這個!我們跟上帝見面之後,到底要如何請求祂原諒我們。當上帝問我們為什麼沒有原諒時,難道我們找借口說我們的鄰居,同事,親戚這邊得罪我們,那邊得罪我們嗎? 罵別人與其他罪一樣,很容易成爲我們不好的習慣。我們一旦習慣如此,改變習慣變得非常難。我們的腦袋會二十四個小時找別人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