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1 東正教/聖三/聖禮儀orthodox-trinity-liturgy(3) 東正教是什麼 What Is Orthodox 在當代世界闡明東正教(一) What is the Orthodox Church—Contemporary Views

在當代世界闡明東正教(一) What is the Orthodox Church—Contemporary Views

by siaoliang

 

 

在當代世界闡明東正教 What is the Orthodox Church—Contemporary Views

從當代東西方人士的觀點,簡單闡述東正教會的一些主要觀點

dedicated to his grace John Zizioulas , metropolitan of Pergamon

 

 

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用很簡單的方式介紹東正教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甚至可說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不過我會嘗試著從東方的觀點來闡述東正教教會。這不僅是因為這 樣的方式較鮮為人知,而且這兩者之間還有許多共通處。容許我這麼說,我認為和西方文化比較起來,東正教會反而東方文化和較為接近。

 

何謂東正教會?

 

身為一位東正教徒,我會說:東正教會是由聖靈所組成的基督身體,它是個神秘的迷,沒有任何解釋足以充分說明。因此我將會試著解釋教會如何提供一種以人類為 出發的觀點;這些觀點既是個人的卻又兼顧社群,既充滿創造性卻又不失對應性,既是自由的,卻又充滿關愛,這些觀點著重於以人為本的精神。

 

更清楚地來說,東正教會是神聖的、天主的以及使徒的教會。
More clearly, the Orthodox Church is the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東 正教一辭代表著「正確的信仰」或是「正確的觀點」,和所謂「不適當的」或是「錯誤的信仰」相對。「正教」(Orthodoxy)這一辭結合了代表「對 的」、「真實的」或是「正確的」形容詞「orthos」,以及從「doxazo」這個動詞衍生出來的名詞「doxa」;它代表了「抱持一個觀點」或是「去 相信」。這個名詞也用在許多其他說明當中,例如orthodox Confucianism ,communism ,capitalism 等等。因此,「正教」(Orthodoxy)代表「正確的訓諭(教條)」。這就像是下列的八正道當中,「正確的」這個字所代表的意義::1) 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正精進、 7) 正念、 8)正定。

 

希 臘早期有一位神父,Anastasius the Sinaite形容正教(Orthodoxy)為有關上帝、人類和萬物1最真實的概念。而正教(Orthodoxy)這一個詞彙也代表了正確的讚美,因為「doxazo」這個動詞也代表了「讚美」的意思;所以,由此看來,比較正確地來說,「正教」(Orthodoxy)這一個詞彙表示一種包含完美訓諭以及 正確表達方式的正確讚美(skouteris, internet)2。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們不能以「一個神聖的天主教和使徒的教會」來取代它。最初這是用來區分異教徒和正教;當時羅馬天主教也屬於正 教;不過今天,就學術上來說,這個專有名詞是特別用來指稱那些和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Constantinople, Alexandria, Antioch, Jerusalem, Russia, Greece, Serbia以及其他國家信仰相同的教會,還有那些擁有共同信仰和基督教生活的人。這些教會組成一個家族,或是說一個整體,甚至在遠古時候就被稱為是「一個神聖的天主教和使徒的教會」。

 

以較實際的方式來說,東正教會(Orthodox Church)就是
‧ 不是一個人為的組織,雖然2r了實際上運作的需要(階級、建築以及財政等等),它仍然具有組織性的架構
‧ 並不是一群或是一組相信耶穌或是一些事物的人,而是耶穌的身體。教會的領導就是耶穌;耶穌就是「我」,就是教會的「自我」。如果你呼喚教會,它就會回應。這也就是為什麼事實上雖然我們大部分的人們一點也不神聖,卻大膽地稱教會為神聖的教會。
‧ 不是一個人為的組織,但是每一間地方教會在地方主教的帶領之下,都是一間完整的神聖天主教和使徒的教會,因為教會就是耶穌的身體。所以無論你如何稱呼它,不論你稱之為希臘教會、俄羅斯教會或是台灣教會,它們都是同一間教會,並非是教會的一部分,它就是唯一的教會。

 

The union in celebrating the Eucharist.
The union under the bishop.
The apostolic succession.

 

因此教會並沒有一個明顯的領導(如羅馬教宗),或是一個聖地(像是耶路撒冷或是羅馬),耳且理論上它是反對耶穌法制式的概念,那麼它就不能像梵蒂岡一樣,擁有政治地位,或是像其他國家一樣,擁有類似主教的代表。
痛苦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What is the Meaning of Pain?

 

我為什麼需要教會呢?因為教會是所有問題的解決之道。根據the First Noble Truth,人間充滿苦痛(dukkha in Sanskrit):

 

喔,修士,什麼事痛苦的真意呢?誕生是痛苦,病痛是痛苦,老化示痛苦,死亡是痛苦。疼痛、悲傷、懊悔、哀悼和絕望都是痛苦。和不愉快有關的都是痛苦;不和快樂有關的也是痛苦。得不到想要的是痛苦。間單來說,個人的五種感官都是痛苦。
事實上,死亡並不是在我生命的盡頭才出現,死亡是從我一出生就開始了,所以我不斷承受一些「小的」死亡(像是夢的幻滅、事業的失敗、愛情的逝去、甚至是身體細胞的死亡)。

 

讓我們近一步探討痛苦的死亡。我感到一股熱情卻無法實現;我的內心有一把火,但是卻無法平息它。我在尋找著the Other。就像雨果所說:「這並非死亡,可怕的是停止活下去;我覺得老化不好,那並不是純粹出自於我的自私(例如我在外觀上變的比較不具有魅力),而是因為我想要工作卻無法做到,我想要佈施更多卻做不到。

 

我 想我們必須要了解2r什麼死亡是不好的。如果就驟然中斷生命和自私的關連性的個角度來看,死亡是一件好事。不過,現在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再此審視這件 事,首先讓我們想想,「身體的重要性是什麼?」在我的體內我承載萬物,承載所有物質的世界;我將人類肉身視為一種中介,我應該嚐試著利用我的身體掙脫一 切,而非將它視為是物質的視覺「體現」,或是我內在物質化的人格,或是物質世界的禮物。這就是救贖世界的意義。

 

所以問題是由自私的自我的慾望所產生,這股慾望全然不是無我的境界──也無法達到你自己、或是他人或大愛的境界。

 

從這個觀點來看,救贖或是你也可以稱之為涅盤,只是一種從痛苦的世界中逃脫的方式。這就像是長久以來一直不斷熊熊燃燒著的蠟燭(代表我們在輪迴中所受的痛 苦)突然間被熄滅了。一旦火焰被熄滅之後,沒有人質疑它到哪裡去了。如果要達到涅盤的境界就僅僅只是做到不存在的話,那麼涅盤的境界不是救贖,因為那種境 界無法和其他人有共同的信仰,那樣的世界沒有愛的存在。
我 們稱這種情況叫做原罪的果實,這是每個人都背負著的。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提到任何有關原罪的事,因為我們並不是背負著原罪的過錯,因為據我們所知,我們並 沒有做錯什麼事,我們只是背負著原罪的因果而已:痛苦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在人生中它是無所不在。存在意味我們都會面臨痛苦。誕生是痛苦的,而死亡也是。病 痛和老化也是一樣。在生命裡,所有萬物都會面臨痛苦。我們更可以大膽的說整個宇宙都承受著痛苦。就像保羅所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 到如今」。 (羅馬書8:22)

 

我們為何承受痛苦?

 

復活(samudaya)的事實:喔,這位僧侶是從痛苦中復活的事實。這是渴望還是嚮往(tanha)… (這帶來重生--而我們並不接受這一觀點)這和激情歡愉有關,以下列形式四處追求新奇的樂趣:(1)渴望感官的樂趣 (2)存在的 (3)不存在的。 reference

 

停止的事實: 喔,這位僧侶是停止苦痛的事實。這是渴望(tanha)的表現,從其中撤退、放棄、拒絕、解放,和它完全無關。reference
我 們十分同意這個觀點!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並不是來自外在的生活,而是存在於其中。我們不需忍受痛苦,因為我們已經被迫接受生活的負擔;相反的,這是因為我 們活著而使得活著成為一種負擔。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原罪所導致的。我們並沒有犯下任何的罪,而是其他人所為--我們的祖先所犯下的。就我所知,我們誕生的時 候,我們是透過一種非常特殊途徑,和祖先相同的途徑來到世上,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天性採用了這個途徑,這個錯誤的途徑。而既然人類要求神學的解 釋,因為即使是佛教,或是任何宗教,我們人類不能接受只有一個事實,只有一個世界,只有這個我們存在的世界。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但是同樣也感覺到仍 然有其他的東西存在--一定有什麼東西比現在好,或是比我們現存的世界更高的境界。

 

我們正教相信那就是上帝。我將會詳細說明有關祂的事。我們相信祂從無到有,創造了這個世界,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無法永遠單獨存在。上帝並沒有創造另一個神。事實上,創造神這個名詞是沒有意義也很矛盾的,因為所有被創造出來的萬物都無法單獨存在。
祂創造這個世界因為祂想要這麼做。上帝這個願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上帝是不是一直存有這個「想法」呢?(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存在於上帝的某些想法之中)。聖麥西摩St. Maximos說過,在時間開始之前,上帝就想要創造世界,即使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當時並沒有所謂的時間或是空間,但是祂並不是機械式地創造出這個世界,這不是上帝的一部分,也不是上帝的需求。
原罪

 

創造宇宙有兩個選擇:回到最初起始的地方--從零開始,或是永遠服從上帝的旨意而活著。這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永遠不能單獨存在。然而,因為上帝賜予我們存 在的禮物,而祂從未將這禮物收回;所以雖然這世界無法完全歸零,但是卻可以持續地朝零邁進。就像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的世界正朝此前進。我們可以感受到這股無 止盡的力量朝向歸零邁進,沒有愛,我們承受著這負擔--容我提出日常生活中因果的力量作說明(這裡所謂因果一詞和佛教中的定義不同),就像保羅所說的:
羅馬書  7:23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
羅馬書 7:24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為 什麼上帝要創造成出如此的世界呢?如果可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就選擇和上帝合而為一的話,那麼這世界上就不會有選擇的問題(好的選擇、壞的選擇)。當然,我們 沒有辦法問上帝,或是探知上帝的心意或是想法,但是我們可以從結果得知選擇的不同。如果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那麼對於這世界,還有上帝來說,這樣的結 合只是一種義務罷了。那麼這種情況不會帶來任何關係,那只是某種機械式的依賴,而這並不是上帝存在的方式。

 

那 麼,這世界該如何選擇呢?因為就像我先前說的,整個宇宙都在承受苦難。因為我們人類是宇宙終極的帝王;上帝創造了萬物:屬靈的創造物,像是天使,它們也能 夠做選擇,還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然而只有我們人類是同時屬於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的。天使並沒有血肉,所以無法成為物質世界的仲裁者。要整合宇宙意味著我 們可以選擇,而宇宙遵循這些選擇。

 

我們擁有做選擇的禮物。上帝在最後才以一種很特殊的方式,依照祂的想像創造了我們(我稍後會再做補充),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存在的方式。我們的祖先選擇了不和上帝有相同的信仰。亞當選擇過著將自己視為萬物中心的生活,而這就是自私。這就是原罪。

 

在這裡我們必須指出那些結果都不是出自於上帝的懲罰。正教教義很典型的說法是上帝並不對死亡負責。死亡是因為沒有和上帝抱持的相同的信仰。軀體是死去而非灰飛湮滅。而這是一種關於存在的大災難,因為在最初當人類被創造出來的時後,情況並不是如此。

 

我 想對於痛苦的理由再多做一些說明。我們或許會說,好的,我們的祖先選擇這樣的方式,那我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相同的生物特徵,這是由自然法則所控 制著的,然而我們每個人是如何誕生的呢?我用誕生這個字,而不是被創造出來,因為我們是出自於父母相愛的結晶;我們不是機器的產物,而是人,是祖先的後 代;所以我們存在的原因可以追溯回人類,我們共同的祖先身上。我們並不是經由機械化的方式,而是一種人類的本性而誕生;這也就是所謂的如果沒有人就沒有天 然的本性(Ziziououlas , St. Basil)。由於東方社會重視家庭更甚於個人,所以我想東方人士應該較能理解這一點。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我們無法改變人類的情況。即使僧侶們的真理之路,也只能引導我們停止受苦難。這些就是八正道:1) 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正精進、 7) 正念、 8)正定。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生物特徵,但是卻可以改善它。不過我們還是無力轉變這生物上的不同,由於這個存在方式巨大的差異,我們無法和上帝結合, 因為祂和我們完全不同。我們不能成為上帝的親屬。我們只能成為上帝的朋友,那些想要獲得祂的恩典的朋友,而非祂的親人。

 

更 重要的是,我們無法完全地從這種生物上的存在方式中解脫,因為這是由我們的父母那兒所得來的,所以我們感受到存在的負擔;它就像一個無法掙脫的籠牢,就像 是一個無法停止的沉重轉輪。我們東方的弟兄稱之為業(karma),或是投胎轉世(當然我們並不接受這一種觀點)。我們試著逃脫但是卻辦不到。努力嘗試達 到無我的想法,特別是這種佛教中的禪學,就是要達到一種最終的自由,這種存在的自由。

 

雖然教會很尊重這一個觀點但是我們並不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它。教會是比較真實的,是2r了活著的每一個人。

 

=====

 

救贖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和上帝一樣的信仰。即使沒有最初的墮落,這個不好的選擇,我們仍需要救贖。當我們問道:「耶穌2r什麼到來呢?」許多人會回 答說:「2r了從罪惡中拯救我們」;但是這卻不是最主要的理由。救贖並不是一種原諒,而且上帝其實可以用一句話就原諒我們--事實上祂也是這麼做--所以 他為何還要來到人間呢?當然我們不接受某些觀點,比方說某人必須2r了我們的罪向上帝贖罪,因為原諒或救贖並不是一種可以買賣的東西。

 

就像有些教會的神父解釋說道,上帝化身為人來到這世界並不是因為我們曾經墮落,而是隱藏於時間背後的秘密,因為上帝,我們的聖父出於祂無上的愛決定了這一切,而不是因為我們所犯的過錯。
東 正教會強烈地指出並且宣揚這一個事實,上帝來拯救我們免於死亡,並不是藉由祂的指令,戰勝死亡,而是代表我們去努力(祂成為我們的一份子),現在,我們也 一樣藉由死亡戰勝了死亡。當耶穌這位完美的人神經歷死亡之後,死亡的力量就消失了。死亡是無法對抗完美聖潔的。因為我們選擇變得自私,選擇孤獨的生活,不與人交流共享而讓死亡具有力量。

 

 

我們可以這麼說,死亡是一種本體上的疾病;因為我們被創造出來,我們經歷這一切,所以我們必須活下來。我們只專注著自我而活著,以充滿「奇蹟」的世界為目 標而活著,或者是說以某人為目標而活下去。但是這個某人就像我們一樣,不如說是我們向祂一樣,即使當我們毀滅祂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也一樣。

 

 

上帝就是三位一體.

 

 

不過現在讓我開始說明有關上帝部分,好讓我澄清到目前為止所說的一些觀點。人們或許會認為我們已經在世界觀裡導入二分法(我們並沒有),但是從另一個觀點 來看,獨自一人是一種極端的傲慢也是一種貧窮。為什麼要說上帝就是愛呢?我們在亞洲的弟兄覺得我們所說的是一神論,他們對於團結比分散要好的這個觀點有更 深入的了解。
是 的,「上帝是唯一的但是並不是孤獨的!」(Gregory the Theologian)。上帝是三位但是一體的,是三位完整又完美的神--不過這種完整是無法和我們那貧窮又自私的標準相比的。祂們總是彼此相關而不分 開,但是卻也不會混在一起。其中一為所有的每一樣東西,另外一位也有。其中一位所在的地方,另外一位也會出現在那裡。即使是這文章中的任何名詞或術語對祂 們而言都不具任何意義,因為祂們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概念。

 

但是祂們是如何做到既不分離卻又不混亂呢?我想在這裡應該讓那些了解祂們的人來說明,因為神學是一種體驗,而這也是我們了解上帝的方法。祂對那些和祂有接觸的人揭示自己,而這種接觸,這種交流則完完全全地改變了這些人。

 

by變得有形… {by}你真的讓我看見超越形狀的外在形體。在那時,by帶著我超脫了世界--我甚至可以說是超脫了肉體﹔但是by並沒有讓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by閃耀 著光,我似乎清楚地看見by,就在by之中。當我說,「喔,主啊,那是by嗎?」而那是第一次by賜予我這難得的機會,聽見by的聲音 。by是那麼溫柔地對我說著,就在我身邊,以莊嚴又令人顫慄的聲音說道:「我是上帝,2r了by我變成人形﹔因為你用你的靈魂看見我,現在起你就是我的弟 兄,我的子嗣,我的朋友」。

 

不 僅如此,就在我十分震驚之餘,我的靈魂和力量也耗盡的時候,我回答道,「…喔 主啊,我這個可悲可鄙之人做了什麼呢?by怎麼會認為我值得這樣的福分,又 讓我分享而且繼承這榮耀呢?」我認為這種榮耀和喜悅是超越所有理解的﹔而再一次地,主就像是朋友一般和我對話,透過聖靈和我說話,再我裡面說道,(參考馬 太福音Mt. 10:20),「我已經給了你們這些,還會繼續的給,你們的意志,你們的信心。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
(參考約伯記 Job 1:21) – 我能拿什麼來回報這些呢……」

 

在說完這些化之後,by變的沉默。然後一點一滴地,喔 美好的主,by從我眼前消失﹔我不清楚到底是我漸遠離by還是by從我身邊消失。我又再度回到自己,我剛剛已經離開,現在又從新進入先前的居所「例如肉體」。

 

懷 著這充滿by榮耀的美好回憶,還有by說的話,不論是當我走路、坐著、進食、飲水、還是禱告,我忍不住哭泣並且活在無比的喜悅當中,因為我已經認識by 了,這萬物的創造者。叫我如何能不感到欣喜狂呢?但是我又在一次陷入悲傷,我渴望再見到你﹔於是我去崇拜生下by的那位,她無暇的肖像,【貞女瑪麗和上帝 受孕而在其中懷著耶穌】。當我跪在她面前未起身之前,by又再次出現在我貧困的心中。而你已經轉變成光,而後我明白我已經有你在我裡面。從次之後,我敬愛 by,並不是2r了再次見證by,或是因為這些美好的回憶,而是因為我真的深信我已經擁有你的愛在我之中。喔 主,將我的愛獻給by(約翰一書 4:8, 16)(“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 The Discourses“, pp. 375-376).

 

事 實上,我想要提出一位當代聖者,Fr. Sophrony Sakharov本身所經歷過有關見證上帝的體認。他說道:「當人相信基督的時候,這光就會顯現,以證明他的神性……。在這光裡,我們沉思著聖父。我們認 為這光就是聖靈。在這光裡我們看到基督,聖父唯一的兒子。在這光裡我們看到了三位一體的事實。

 

向三位 禱告。上帝是唯一但卻是不同的三位。不過我們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和聯想這三位一體:我以某種方式接近聖父。而以另一種方式向聖靈禱告。我在以另一種方 式轉向基督(上帝之子)……一種特殊的精神體驗和每一位都有關係;而每一位的存在並不減損一體存在的事實。對於三位一體中的每一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 們和祂們有著不同的關係……」(We Shall See Him as He Is, pp. 170-171)

 

讓我試著來解釋一下:我看到三道光。第一道是聖父。凌駕時間之上,祂就是其它兩者的道理。祂就是上帝,但是祂並不孤獨。祂產生了另一道光,那就是他的兒子。這子稱第一道光為父。而這父親的身分又代表著麼?這和我們有關聯嗎?
從 第一位身上又發出(proceed)另一道光--聖靈。展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其實很難了解這個名詞的意義。因為從上帝裡誕生的這個名詞和我們對於這個世 界的了解一點也沒有關係--上帝並沒有懷孕;所以發出(proceed)這個詞彙和懷孕不同--聖靈並沒有到任何地方去;發出就是聖靈存在的方式。

 

有關上帝的知識,透過愛和禁慾主義

 

我 們要了解認識這地和讀一些書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那不是一般科學知識。我們可以這麼說,我們僅能用我們學習物理或是萬有引力的方式來了解上帝的某一部分,也 就是那些較哲學或歷史的部分。但是要認識上帝(並不只是知道上帝)需要一種個人的關係。而這種個人關係包括什麼呢?它包括:
‧ 自由 (雖然沒有必要,但是我決定要成為朋友,或去愛某人)以及
‧ 愛 (我愛他,我和他/她有一種無可言諭的關係)

 

如 果不是透過禱告、愛、禁慾和謙卑,我就無法了解祂。或者我只會得到那些魔鬼的知識;因為福音書曾說過:魔鬼相信一切,但是他們並不愛上帝。他們所了解的上 帝並不像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樣,而認為上帝是一種力量。許多人都這麼認為,他們想要從上帝那裡獲得一些好處。我行善,所以我希望上帝的力量會幫助我。比方 說,因為我們嘗試著在某些場合表現出道德,或是行善,【例如捐款】,所以我們向上帝祈禱,希望他能給我們正面的回應,因為他必須這麼做。但出乎我們意料之 外的是(或者可說是更悲慘的誘惑吧),上帝不僅沒有回應我們,事實上祂還反其道而行,給予我們更多的痛苦。在我們眼前,類似這種上帝的正義公理經常發生, 只不過像這種和上帝訂定契約的想法沒有在大眾面前被公開罷了。

 

不過有關教會的知識並不比愛 重要,愛並不是其次的。在一般的看法當中,我先認識某人然後我才會愛他。但是在教會中這卻是相反的。我先愛上帝,然後我才表達我的看法。在接受聖餐之前我 們唱著「淺嚐一口,然後明白我們的主就是愛」。我們不能從身分去了解上帝。從父親這個社會中很普遍的角色,我們知道上帝就是我們的聖父,但是這並不是全然 正確的;首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上帝的觀念就是我們社會精神層面的一種反射,這只是一種偶像,而非真實的存在。

 

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好奇,有關這一部分我們贊成佛教的看法;佛教表示:這就像是遇到一個受傷的人,然後問他是誰射的箭,是什麼樣的箭,而不先救助他。

 

這也就是為什麼教會要試著捍衛有關上帝的正見和正確的體驗。無論任何時候當這樣的看法和體驗產生爭議的時後,教會就會召開會議;不2r了探索而是2r了闡述一直以來所存在的信仰和體驗。

 

在 教會中我們知道上帝就是聖子之父,耶穌之父,也就是從祂身上產生聖靈。因為耶穌的關係,我們可以稱祂為父。這是很特別的體驗,因為你了解一個人,認識一個 人,然後以不同的關係與之結合。有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萬物在祂之中結合,祂統合所有的事物。有時候我們覺得很虛無,因為沒有言語可以描述這形容的感覺;於 是我們用了一些負面的字眼去形容,我們說上帝是凌駕任何存在的意義,任何身分之上等等;否定神學傳統就像是「一朵無知的雲」,以一種正面的方式對於存在做 不同的認知。

 

{上帝對新神學家聖西蒙說的話:} … 根據我的本質,我是無形的,非猶太的,無定形的,觸摸不到的,無法動搖的,無所不在的,不在你裡面,不在那些過去或現在接近我的天使或先知裡面,我不曾被任何人看見,即使現在的你也一樣。
(“On the Mystical Life (Vol. 2)”, p. 107)

 

許 多人相信耶穌復活,但是只有少數人清楚那是什麼……罪神聖的配方就是每天我們嘴邊輕易可說出卻沒說的,「相信基督復活」,但是,「讓我們崇敬聖者,主 耶 穌基督,那無罪的人」。然而,聖靈如何促使我們說出呢,「相信基督復活」,雖然我們不曾看見,但是卻好像我們已經看見一般;當基督在千年前復活的時候,難 道沒有任何人看到嗎?……(事實上)基督復活的事實發生在每個相信的人裡面,那不只一次,而是時時刻刻,當主 耶穌基督在我們之中復活的時候,那是無比燦 爛(cf. Ps. 93:1),充滿神不朽的光。隨著聖靈而來的光照著我們,如同早晨時候一般,主 耶穌基督復活了,或者說,祂讓我們看見祂的復活。(Ps. 118:27)……當基督復活時,祂發出光芒,照耀那些祂對他們靈魂顯現的人,祂讓自己在那些屬靈的眼中出現。當這一切透過聖靈出現在我們面前時,祂由死 亡中復活,並且帶給我們生命。祂賜予我們機會看見祂,那不朽不滅的祂。不止如此,祂給我們機會清楚地看見祂的復活(cf. Eph. 2:6),並且以祂自己榮耀我們(Rom. 8:17),所有的聖經也證實了這一切。
(“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 The Discourses”, pp. 182-184)

 

相 反的,上帝並不以一種義務或是邏輯的方式來看待萬物,而是以祂的意志。我們不應該被語言學的困境給限制住,不應該困在因果的事件中(junjiro takakusu -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p.23)。在神學中,我們一樣可以談論推理,就像談論物理一樣;只不過因果論總是逃不開時間的想法,而這就是最困難的地方。即使是量子力學也十分不容易 用因果論來推斷。

 

上帝是愛,是三位一體,但是卻是唯一

 

這 一體中的三位是可以區別的,但是卻不可分離。這裡有一個很深奧的概念;我們不知道上帝為何,但是卻知道上帝如何存在。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 麼上帝就是愛,這並不是因為祂有愛(對人類,對世界的愛)﹔事實上當整個世界都不存在的時候,上帝要愛誰呢?愛祂自己嗎?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是自私。就像我 們所看到的一樣,如果上帝只是其中一位的話,那麼祂就不能是愛,那麼我們只能說祂擁有愛。

 

擁 有愛和就是愛是不同的。只有上帝可以成為愛,而這愛和三位一體是共存的。更清楚地來說:我們每個人都以一種個體的形式存在;即使你不喜歡我,我也是存在, 我就是我;不管你接不接受我,我有文件可以證明我(例如我的工作,我的姓名等等)。但是三位一體並不是那樣。聖父就是父因為他擁有子,而這子會稱祂為父。 我們可以這麼說,這子就是聖父的證明。

 

在這裡愛成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的定義,而不僅只是一種 特徵!我們活在這個社會裡,不斷追尋著愛,但是我們卻無法找到適當或滿意的解答。上帝就是愛,上帝愛每一個人,沒有任何特別的理由或是義務,也不分好人或 是壞人。上帝愛我們不論我們是善良的還是惡劣的。上帝並不是以我們方式愛我們,換句話說,上帝並不是用那種有名的柏拉圖式的愛在愛我們,並不是只有善人才 會得到祂的愛。上帝以一種自由的方式愛著我們,並不是因為祂必須愛我們。

 

我想要在加以說明的是,有一種知識是義務,另一種是愛。第一種就是魔鬼對上帝的了解。他們認識祂,明白祂的力量,但是他們並不認為祂是父,是他們的父。所以那些想要先看見神蹟才願意相信的人就是和魔鬼有相同的想法。而另一種就是將祂視為聖父。

 

不 論是否真有轉世輪迴,或者即使我有這樣的體驗和知識,這並不代表我絕對會改變,我會選擇善的一邊。希臘的觀點認為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都是惡的, 因此我需要許多機會去接受教育而為善的這種觀點卻行不通,因為我們和上帝的關係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而不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知識。這種愛的關係總是保持著 隱私,是一種獨特又不被預期的關係。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獲得解決,所以我們能接受許多矛盾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上帝不保護那些壞的事物呢?

 

這 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極深的影響。因為雖然我們現在並不是以這種方式過生活,但是其實我們卻應該如此。事實上,我們並不團結﹔而這種分散則是人類的地獄。沙 特說過,其它就是地獄,因為在祂之中我看見對自己的限制,自己的約束,祂是對我的自由的一種拘束,更重要的是在祂死後我才領悟到自己的死亡。

 

是 的,我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活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痛苦,為什麼我們的生命中充滿痛苦。更簡單地來說,我們受到時間和空間分隔的限制,所以即使我們 團結一起也無法做到。但是上帝則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這一體的三位以一種互滲共存(或者稱為相互滲透)的方式存在著(這是一個希臘語的專有名詞);祂們 可以區別卻不分開,除了各自的身分之外,祂們相互改變每一件事;聖父仍是聖父,不會變成子,而聖靈也不會變成聖父。

 

雖 然教會的神父們用人這個字來說明三位一體,但其實當他們用這個字的時候,並不能完全說明到底上帝什麼,這並不像我們用人這個自來形容或是指稱某個人。(沒 有任何字可以真正說明「到底什麼是聖父,或神聖的誕生」)。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是三位一體而不是四個或是兩個人一體呢?而我們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上 帝說是三位一體﹔不過我們可以謙卑地揣測,或是除了三位一體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存在。因為其中一位是道理(聖父,超越時間限制),另一位是被產下的 (聖父之子),而還有一位是被展開的(聖靈)。可能沒有其他方式比這個還要好。三位一體中的每一位都是獨特唯一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聖父不需要擁有許多的兒 子,因為那樣子的話,我們就會有許多神。祂被稱為父親,而不是母親,這與女性主義無關,因為上帝是沒有性別之分的。更重要的是,性別是家庭觀念的衍生。這 也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父親可以產子!!!

 

另外,我們怎麼 能夠說上帝是唯一的呢?以東正教會的觀點來說,上帝是唯一的,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道理,一個源頭,一位聖父﹔其次,這一體的三位只有一種本質。當我們說上帝 的本質的時候,即使我們並不清楚地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或那是如何存在的,不過我們了解這是唯一的,一體的三位並沒有共享這本質(上帝的力量、智慧、以及身 分),祂們也沒有分散這本質(例如將這本質一分為三,每人享有三分之一),相反的,每一位都是完美的上帝。(這就是為什麼教會不接受所謂的聖靈是由聖父和 聖子所共發的理論,那是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提有關聖靈的不正確理論,他們認為聖靈同時也由聖子所發出,那麼聖靈就會有兩個道理-聖父和聖子,如果是這樣的 話,我們再也不是只擁有一位上帝。這是因為他們對希臘名詞幧poreyetai的誤解,以為聖靈會散發到世界各地;但是這與上帝如何存在其自身,還有上帝 如何影響世界的方式不同。「發出」這個專有名詞描述了聖靈存在的特有方式,而不是祂如何影響我們的方式。舉例來說,我從希臘來,我是希臘人﹔而這就是我存 在的方式。所以從哪來並不能代表我要去哪哩,只是我存在的一種形式罷了。)

 

而上帝是如何以 唯一的上帝存在,而非三個上帝呢?那是因為聖父的關係;唯一就是表示上帝結合以及存在於上帝唯一的本質中;上帝就是上帝(祂的本質或本性或是祂),而祂以 三位一體的方式存在,也就是三個人的形式。這種解釋是西方神學裡很普遍的一種說法,也是許多人對於三位一體的了解。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這 種說法重要的觀點就是推論上帝存在的法則是建立於本質而非人,也就是說是存在於上帝本身。這種觀點在西方神學裡形成,而西方神學認為上帝就是一種神聖本質 的結合,一種神性;神的結合,唯一的神,存在的法則或是存在的原因,以及上帝的生命並不是由神的一種本質所組成,而是由三位一體的本質,也就是聖父。
.

 

唯一的神並不是唯一的本質,而是聖父,這位產生聖子以及發出聖靈的人。

 

因此,上帝存在的法則可以回溯到人。所以當我們說上帝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限制住上帝的自由,上帝的存在並不是一種存在論的需要,或是一種單純的事實,而是歸因於上帝祂個人的自由。

 

從另一個較具分析性的角度來看,這表示上帝,是聖父而非本質,不斷地透過祂的自由意志確認祂的存在。因為祂三位一體的組合證明了這一切:出於愛的聖父,自由地產生了聖子,也發出了聖靈。

 

如果上帝存在,祂存在因為聖復存在,也就是因為祂出於愛產下聖子,也發出了聖靈。因此上帝不僅是人,也是三位一體的聖父,組成了一個神聖的本質,也就是唯一的神。

 

如同St. Athanasios所言,「聖父希望祂的本神能夠存在」。所以上帝以人的方式也就是聖父的方式存在,而非某種物質。接下來讓我們試著分析人的這個概念。

 

人:只有生物性的存在是不夠的

 

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成為人的道理,但是以人的例子來看,這種渴望和人被創造的本質產生矛盾;身為人,我們逃脫度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人不能完全地以人神類的真理來理解。

 

哲學可以肯定人存在的意義,但是只有神學可以論述最真實可信的人,因為最可信的人,如同存在論中的自由一樣,必須是非受造的,不受任何需要限制,即使是自我的存在也一樣。我們可以說,這是完美,這是啟蒙的境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