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正統基督教倫理學8

希臘高中三年級基督教倫理學課題

第F章

關鍵的生存狀況

作為一種出路… 現代人找到了死衚衕。他把自己關在公寓里,關在辦公室里,關在自己的身體里,考慮逃跑作為一種解決辦法。但孤立地關閉將永遠是對現在和鄰居最可怕的背離。罪的墮落、腐朽、妥協和異化是由自我批評、和解、皈依和悔改所催化的。儘管我們自己有任何的厭惡、忽視、悲觀和無序,但完成的可能性將永遠保持不變。而這是具有無限重要性的事情。

  1. 壓力、孤獨和邊緣化

一個等於沒有!

我們生活在 “人類孤立的時代”,用世界文學經典作家多斯托-耶夫斯基的預言來說。在他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出版一百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聽聽他的貼切描述:”在我們的世紀里,每個人都分離出來,成為一個整體,每個人都退回到孤獨之中,每個人都遠離對方,隱藏和隱瞞自己的東西,最終排斥自己的同類,被他們排斥1。

現代人是獨特的,也是孤獨的:作為一種價值,他被認為是獨特的、不可複製的,但作為一種存在,他仍然是孤獨的。他已經打破了剝奪他自由的束縛,但他也失去了將他與環境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在每個年輕人的眼裡,父母的照顧似乎是暴政,所以他一有機會就會從家庭中釋放出來。他打破了聯繫,但他也切斷了聯繫,因為他被拋棄了。孤獨是自由的代價。這種自由不接受束縛,而是在與基督教的理解和傳統格格不入的個人主義框架內運作。

在每對夫婦的個人關係中也是如此。愛似乎將夥伴們捆綁在它的過度中,所以他們從對方那裡尋求個人自由。離婚,分居,分離通過剝奪愛,打破紐帶和切斷聯繫來給予自由。孤獨和自由被比喻為一件衣服的 “好 “和 “反”,或任何硬幣的兩面。

一個等於沒有! 每個人都是為了與他的同伴一起生活而出生的。因為這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孤獨是難以忍受的。雖然它給人以自由,然而沒有人感到孤獨是幸福的。

一個人不是人。也許,畢竟沒有人,只有同胞,因為人從來沒有單獨生活過,而總是與其他人,也就是同胞一起存在。因此,我們所知道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同胞。

孤獨帶來了焦慮,即對身份的焦慮: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要去哪裡,我從哪裡來,我將在哪裡和如何結束?焦慮的存在問題在我們周圍升起,不是像保護我們的牆,而是像監禁我們的牆。孤獨滋生了不安全感、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它們的果實是對存在的焦慮和對生命意義的空虛感。

今天負面經驗的一個具體案例是邊緣化,也就是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被他人拒絕。失業者、無家可歸者和移民是今天的三個悲慘人物。失業剝奪了人們的尊嚴,使他們只能靠微薄的國家津貼過著吃素的生活,或者成為敲詐勒索的犧牲品,有時會導致他們被剝削,有時會陷入非法黑社會。

無家可歸的人來自失業者階層,而且不僅如此。來自破碎家庭的年輕人,沒有人際關係或穩定的工作,變得心灰意冷,要麼沈迷於流氓暴力,要麼沈迷於毒品的被動性,最後只能潛伏在火車站、公共花園或破舊的房子里。無家可歸者還包括被親屬拋棄的老人,他們缺乏穩定的收入(養老金、房租),最終生活在我們社會的邊緣,住在骯臟的小屋和骯臟的地下室。

移民通常來自一個受到貧困、戰爭或內部政治和社會問題影響的國家(巴爾乾、東歐、非洲或亞洲)。他們逃到一個被認為是繁榮的國家,往往是為了一塊麵包。他與他的地方和他的人民疏遠了,他努力工作,非人道地工作,受到剝削,沒有社會保障,工資低得令人羞愧,工作條件惡劣,有時不健康,對生命有危險。他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當然沒有補償,而且只要這個不幸的外國人敢於抱怨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他就會受到被驅逐出我國並被強行送回祖國的威脅。

Theanthropos: “他為我們受苦,與我們一起受苦。

教會對人們的孤獨和邊緣化特別敏感。此外,教會對孤獨非常敏感,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以其社會福利(老人或不治之症患者的機構,現金或基本生活用品的援助)的實踐表明這一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嚴肅的神學理由,說明教會以一種與私人慈善或國家慈善非常不同的方式陪伴人。但教會的全體成員也有責任對所有這些被邊緣化和孤獨的群體表現出相應的慈善態度。基督所說的鄰居是每一個受苦受難的人。

為了克服孤獨的格子,有一條出路,需要犧牲和人性。犧牲自私和自我中心是導致與同伴和上帝重新聯繫的唯一途徑。基督是唯一真正的 “朋友”,能夠給孤獨的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因為他自己作為一個人,在十字架上經歷了這種感覺。

正如教會在他受難的聖週期間所唱的那樣,耶穌基督是 “為我們受苦,同情我們的人”;他為我們受苦,同情我們。他不像古希臘萬神殿的神靈那樣無動於衷,無動於衷,他們生活在娛樂或爭鬥之中,也不像猶太教的耶和華那樣,通過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話語來溝通。神人出生時是個陌生人,是個窮光蛋,當時聖母瑪利亞為了家庭人口普查不得不搬家,在馬廄里。他躲過了希律王對嬰兒的屠殺,逃到遙遠的埃及,以難民身份生活。

他從小在建墓人約瑟的貧窮作坊里當木匠,在一個簡陋的家庭里長大,接受過粗淺的教育。他的門徒是普通人,大部分是漁民,在生活中他們仍然是流浪者,受到他們國家的羅馬征服者的權力和政治以及他們祖國的法利賽派法律制定者的宗教迫害。

一個門徒背叛了他,另一個門徒在受審時否認了他。他被他的同教者和他的土地的外來征服者當作陌生人對待。他被非法審判並被不公正地判刑,作為一個惡棍找到了一個可怕而痛苦的死亡。彷彿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折磨還不夠,甚至連他的墳墓都有人看守。

基督作為神人,承受了人在世上所能承受的一切。他經歷了一切,除了罪惡。作為一個完美的人,他擁有福音書中描述的所有不可改變的人類激情(飢餓、口渴、疲倦、痛苦等),但作為一個完美的神,他仍然沒有犯罪。神人是慈善家,是對人的 “痛苦和憐憫”。他在整個生命中和在十字架上經歷了孤獨。他在客西馬尼園經歷了壓力和痛苦,在即將到來的激情前祈禱,在禁衛軍中被嘲笑,在髑髏地獨自受苦。他被賦予了外國移民和來自其出生地的外國難民的命運。他感受到了這個流浪漢的命運。”(人子無處安放他的頭)(太8,20)。祂知道體力勞動的汗水,也理解與祂一起學習的貧窮手工漁民失業的痛苦,每當他們的漁網空空如也時,祂就與他們為伴。

神人不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神,而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仁慈的神。對於他,每一個經歷孤獨、焦慮、痛苦、失業和邊緣化的人都可以帶著希望和信任,也就是帶著信心來仰望他。神人比我們的同胞似乎更接近我們。

著作

  1. 然後耶穌對他的門徒說。”誰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其生命;凡因我喪命的,必得其生命。馬特。16, 24¬25
  2. 我在哪裡可以離開你的靈呢?遠離你的存在,我該往哪裡去?我若升天,你就在那裡;我若在地獄臥床,你又在那裡。如果我張開翅膀,飛到太陽消逝的地方,或者在海的邊緣消失的地方,在那裡,你的手引導我,你有利的力量托住我。而如果我說 “讓黑暗覆蓋我,讓光亮在我周圍成為黑夜。”黑暗對你來說仍舊不黑暗,黑夜如白晝要照亮–黑暗或光明對你來說都是一樣的。詩篇138,7¬12

討論的主題

  1. 在我們的時代,造成人類孤獨的原因是什麼?
  2. 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群體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3. 基督被呈現為對人類孤獨和邊緣化的 “同情者”。你如何理解這種 “同情”?
  4. 教會對孤獨的人的態度是什麼?在你的地區是否有任何人類痛苦的機構,它們的貢獻是什麼?
  5. 警報

自我與他者

人們習慣於將現實分為兩部分:自我和他者。一邊是我的自我,我的本體,我的存在。在相反的一面,我把我的 “其他”,也就是與我和其他不同的一切。同胞是我的他者,因為他與我不同,儘管他和我一樣是人。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即使他們是兄弟姐妹。雙胞胎也沒有絕對的身份,儘管他們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性。即使是連體嬰兒也有不同之處。

在所有領域都是如此。另一個性別(男性/女性),另一個世代(父母/子女),另一個年齡(成年人/成人)與我不同,但也與我有關。另外,自然、世界、環繞我們的宇宙,是無生命的或馬(沒有理性/邏輯,沒有認知),是來自我的自我的他者。另一方面,上帝是人的他者,實際上它是完全的他者,是他者,是 “他者”,因為它與人和世界有著根本性的、本質上的不同。那麼,在每一種情況下,自我在它面前都有一個他者,無論是人類、自然還是超自然的。

有兩個屬性區分了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關係:差異和參照。他人總是與自我不同。但自我肯定指的是它的他者,幾乎必然與之相關聯。差異和參照總是共存的,就像經線和緯線或線和我們刺繡的帆布。讓我們也注意到,”他者 “不僅與我們不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異己的,allotrios,在我們古老的希臘語中,它被稱為 “異己”。

當我們感到與自己格格不入時,我們的自我就像一個迷失的人,那麼我們就會說到異化。這是科學術語,指我們的本我與自我的疏離。

異化的原因和後果

根據社會科學的觀點,可以在現代社會的結構中,在現代人所面臨的社會條件中,以及在他融入這些條件的方式中尋找異化的原因。因此,工作條件、不斷提高的工作專業化程度、經歷的社會不平等、剝削、媒體的宣傳或廣告節目以及社會提出的越來越多的要求,導致人與他人和自己疏遠。此外,現代城市化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準備好面對現代大城市的生活,他們以暴力的方式融入新的條件,導致異化。因此,人要擺脫異化的唯一途徑是改變社會結構和他融入社會的方式。

根據教會的教導和觀點,異化是一種現象,其主要原因必須在人的生活態度中尋找。這是一種精神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罪,是與上帝和同胞關係的中斷,因此要消除這種現象,需要在他與他者(上帝、人)和自己的關係中進行精神上的重新定位。社會條件和社會原因次之,促成了異化的完成。

異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後果是很嚴重的。被疏遠的人失去了與同伴和自己的聯繫,失去了真正的個人身份,把生活的層面限制在當下,忽視了靈魂的精神需求。這是現代生活和現代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現象之一。”別人是我的地獄 “1:法國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這句話以最簡短和最準確的方式描述了我們的時代。

異化還是改變?

教會意識到異化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它的存在旨在通過對人的良好改造來消除異化。在聖餐中,教會的基本聖事,被恰當地稱為 “神聖的共融”,發生了良好的腐敗,因此我們被治癒了異化的罪惡。我們交流和溝通,我們 “為此”(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聚集),我們成為一體,自我與它的他者交流,神性與人性,個人與人際,個人與集體,精神與物質一起。麵包和酒,麵包和酒,被轉化為基督的身體和血,也就是說,物理元素被 “改變 “了,它們變成了 “其他”,異類,不同。我們都參加了受祝福的聖餐,因此也參加了上帝的生命。我們從孤獨和異化的自我中走出來,為了不成為異己,異於自己,而是成為 “他者”,也就是異化的。

有了神聖的共融,人與人之間的共融就成為一種共融和參與。與其說是異化,不如說是改變:自我與它的他者成為一體,被改變而不是被改變。因此,人成為 “整體”,這意味著整體、完整、堅實,沒有碎片、零碎、分裂、離異、分離和精神分裂症。

教會教父的傳統談到了人的異化和 “美好的改變”,當然使用的是當時的神學術語。例如,安東尼大帝寫道。”從鄰捨出來,有生有死;我們若得了弟兄,就得了神 “1。1地獄是一種生活方式,當然不是一個可怕的懲罰場所,用沸騰的大鍋來 “煮 “罪人。在我們教會的教父傳統中,地獄被描述為不能愛的折磨。

根據馬卡利斯的說法,埃及人2的地獄是不能面對面地看到他人,被詛咒的人背對著對方坐著。地獄不是一個懲罰的地方,而是一種不可溝通的方式,即沒有溝通的生活;簡而言之,地獄是一個沒有人類溝通的社會。

從 “我 “到 “我們”

東正教神學以人的人類學來對抗異化。人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人。在這兩個概念(人¬人)之間,只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指的是一個單一的單位,一個單一的存在,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個體出生的。

人和個人在其他一切方面都不同,甚至在與其他獨特存在的關係上也不同。人仍然是無關緊要的,不覺得需要與其他存在發生關係,自我仍然封閉於其本體,不參考其他者。人(to + ops = aspect, eye)肯定是相關的,自我與它的他者交流,我們的自我是我們的自我與我們的他者的關係。我們從來沒有單獨找到我們的身份,而總是與我們的他者相關。

作為一個人或作為一個面具而生活的困境(:面具)。

人生而為人,成而為人。每個人都是作為個體出生的,並在教會中作為一個人重生。個人滿足於 “我 “和 “他者 “之間的差異,對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參照(關係)從不感興趣。相反,這個人優先考慮參考、關係、交流和參與,當然不會忽視或低估他的我和他的他者之間的差異。

由於與東正教精神相關,人的人類學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希臘文學傳統中。在上個世紀,馬克里揚尼斯將軍這樣結束他的 “回憶錄”。”你知道什麼時候該說’我’嗎?當他獨自戰鬥並成功,或停止時,要說 “我”;但當許多人戰鬥並成功時,要說 “我們”。我們在 “我們”,而不是在 “我 “1。在我們的時代,諾貝爾獎得主奧德修斯-埃利蒂斯寫道。”今生的關鍵在於超越個人。不同的是,如果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不完整–在我們的時代一切都在為這個目的而謀劃–他就無法超越它。”

討論的主題

  1. 異化現象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 討論教會對異化原因的看法。
  3. 這種現象如何能被現代人消除?
  4. 人的概念和它的理解如何能導致脫離異化狀態?
  5. 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我受苦所以我存在”

東正教傳統熟悉苦難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它知道人是一個痛苦和飢餓,受苦和受難,分享快樂和悲傷,快樂和痛苦的存在。人是在痛苦中孕育,在分娩的氣味中誕生。新生兒生命的第一個聲音是哭,並在痛苦和飢餓、笑聲和哭聲中繼續其塵世生活。我們的整個生命就像這樣流動,以疾病、衰老和死亡結束。快樂和悲傷就像我們的呼吸:我們吸進一個,呼出另一個。

通常情況下,年輕人認為生活會很美好,只想到生活的積極方面。這既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因為在生活中,年輕人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未來。然而,由於生活也有不愉快的一面,人們必須準備好正確處理失敗、痛苦和疾病的情況,以及一般來說,毒害生活的一切。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 “我受苦,所以我存在 “這句話來表達這一真理。當代最偉大的俄羅斯東正教哲學家尼古拉斯-別爾嘉耶夫(1874-1948)強調了這一表述:”doleo ergo sum”(我受苦,所以我存在),並指出了與西方哲學的對比,用哲學家笛卡爾(1596-1663)的話來說,他認為。”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希臘教會的一位主要教父,懺悔者馬克西姆斯(580¬662)強調,人類的生活由快樂和痛苦組成:(沒有痛苦就不可能有快樂);他教導了我們生活中嚴酷現實的一個真理,即痛苦和快樂總是在一起。這在教會語言中被稱為 “喜怒哀樂”,也就是說,喜怒哀樂一起。我們教會中使用的另一個可愛的概念是 “十字架”:是十字架和復活一起的東西。

在這一點上,值得看看教會如何勸誡我們處理這些情況,正如通過聖經文本所看到的。

著作

  1. 弟兄們,當你們被許多不同的試探所試探的時候,要歡喜;因為你們應當知道,藉著信心的試驗,忍耐就生出來了。但你們的忍耐必須忍耐到底,好使你們成為完全的,完全的,沒有什麼不足的。雅克。1, 2¬4
  2. 憑著信心,神的力量會守護你,直到救恩來臨,這救恩已經準備好在最後的日子顯現。有了這樣的想法,你應該感到歡欣鼓舞,即使暫時你不得不悲傷一會兒,因為那被試煉的人在耶穌基督的啓示下被發現有了贊美、榮譽和榮耀。 從試煉中。 彼得前書1,5-7

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了希望而不是絕望,並提出了一種被稱為 “悲劇性現實主義 “的生活態度。教會意識到現實(現實主義)和潛伏在人類生活中的痛苦的存在,包括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悲劇主義)。東正教的現實主義不是天真、輕浮和愚蠢的歡呼,而是一種嚴肅的現實主義,不是嚴肅和陰鬱的現實主義,也不是憂鬱和壓抑的現實主義。基督徒看到了天堂,但他的腳卻牢牢地踩在地上,他的身體有一天會因死亡而結束在那裡。

既不妥協也不回避

人通常以兩種極端的方式面對生活的考驗。一個是妥協,另一個是回避現實。

有些人向日常生活妥協,以宿命論的方式屈服。他們認為,沒有辦法應對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困難,或者一個人無法避免命運和 “書面 “或命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這樣”,沒有任何改變。這種態度缺乏對上帝的愛和天意的希望和信任(信心)。這就是為什麼宿命論和命運被我們教會的教導所拒絕。人不是受不可控制的力量的擺布,而是靠他的自由意志和上帝的恩典走完人生。

另一個極端的態度是逃避現實,這通常是弱者或敏感人士的首選。因為他們不能面對生活中經常帶來的困難和痛苦,所以他們在創造逃避假象的職業中尋找庇護,例如,在東方神秘宗教(瑜伽)或新奇的新宗教邪教(”新時代”)中,還有一些人在毒品的天堂里。

這種態度與之前的態度沒有本質的區別,儘管看起來有所不同。通過訴諸新宗教的神秘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浪漫主義和生活的特異功能來回避現實,會導致同樣的結果。疼痛、疾病和一般的考驗都不能以這種方式有效地處理。相反,這種處理方式讓人想起了鴕鳥的戰術。

教會提議抵制邪惡

教會不接受失敗主義和宿命論,而是向每個時代的人提出一個積極而具體的建議:抵制邪惡,改變自己和世界,改變人和人類。教會的信息是樂觀的激進主義。對上帝的旨意和愛的信仰給了信徒們戰勝困難和苦難的力量,正如聖-阿波菲斯寫道。保羅寫道:(信守承諾的神不會讓任何試探勝過你們的力量;但當試探來臨時,他要為你們提供出路,使你們能夠承受)(林前1:13)。教會以基督的生活為榜樣,他知道並忍受了人類的苦難,甚至走向死亡。神人基督是一個慈善家,而不是一個超人或半神。他同情我們,與我們一起受傷,並同情我們。

感謝基督,在我們的苦難中,我們的同伴不是一個,而是很多:教會的聖徒是像我們一樣的人,對生命的領袖耶穌基督有信心,也就是信任。他們為了對神人的信仰而受苦和殉道,戰勝了死亡,經歷了復活的喜悅。他們的例子是信徒生活中類似情況的指南。對聖徒的記憶,畢竟有這個意義。對他們的戰鬥精神和生活表示敬意,是值得學習的榜樣。”榮譽的殉道者,模仿的殉道者”,I. Chrysostom寫道(見課後的文字)。

信徒與邪惡的良好鬥爭何時才算正當?教會用基督再來時的最終審判來回答。判斷就是辨別,區分善與惡,把受害者與犯罪者分開,把無辜者與劊子手分開。基督徒清楚地知道兩件事。首先是他在生活中可能會受苦,但他在這一路上並不孤單,因為他在基督里有一個朋友和同情者。另一個是,有最終的正義感。希望和忍耐是信徒應對苦難和考驗的武器,不會讓他失望,正如《聖經》所確認的:(我們在試煉中也誇口,因為我們深知,試煉使人忍耐,忍耐使人有耐性,有耐性使人有希望。而希望,畢竟不會讓人失望。這是神的愛所見證的,賜給我們的聖靈已經充滿和溢出了我們的心)(羅馬書5,3-5)。

  1. 你模仿一位殉道者,熱切地看到他的美德,遵循他的哲學痕跡,雖然不是(殉道者的節日),(那麼)你慶祝殉道者的節日。因為殉道者的榮譽就是對殉道者的模仿。John Chrysostom, Homily on Martyrdom, P.G. 50,
  2. 但無論考驗是暫時的,都要像基督的好戰士一樣忍耐它。……因為整個受造之物既已解體,這世界的形狀也已改變,我們這受造之物的一分子,也要受共同的苦難,並按著公義的審判者按著我們的能力所定的苦難,不讓自己受超過能力的試煉,卻把試煉的結局也獻上,叫我們能夠忍受。弟兄們,我們不要因為疲倦而停止。因為殉道者的冠冕在等著我們。因為在苦難中不倒下,而在對上帝的盼望中承受悲傷的負擔的人,他的忍耐從上帝那裡得到了巨大的回報。 M. Basil, On Virue and Vice, Discourse A ́, P.G. 32, 1281.

討論的主題

  1. 男人對疼痛和疾病的通常處理方式是什麼?
  2. 教會建議採取什麼治療方法?你是同意還是不同意,為什麼?
  3. 來世的公義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還是要在此時此地給予解決?
  4. 面對死亡的基督徒

死亡還是復活?

對人來說,什麼是死亡?生命的最後或倒數第二行為?伴隨著我們最後的儀式而來的是生命的結束,或者說它是一個站,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對這些問題有兩個答案。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人的反應是一種方式,而相信基督復活的教會人士的反應則是另一種方式。問題不是 “生還是死?”而是 “死還是復活?”

世俗 “的人和教會的人之間的區別是對復活的信仰,因為在聖餐集會(聖餐)中體驗到了復活。那麼簡單地說。教會是與復活一起的日常生活。如果我們把對復活的信仰從我們的生活中移除,剩下的可能是宗教或無神論,宗教的冷漠或宗教性。

這種差異不是立即就能注意到的;但它仍然是可以感覺到的。就像水中的鹽:只有當你嘗到它時,你才知道它的存在。教徒是一個普通的日常同胞,他不追求被人看見,不追求突出,不追求突出,不追求與眾不同。否則,他就會變得像法利賽人一樣輕率和虛偽。

世俗 “的人將死亡視為生命的最後行為。他在死亡時的感受通常是對未知的恐懼和絕望,因為他認為他的最後一天是他生命的結束,或者是對離開這個生命的悲傷和深深的絕望。他宿命般地安慰自己,認為我們都有一天會死,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他表現得很虛偽,試圖留下帶有他名字的作品。相比之下,教會人士認為,生命的最後行為是復活。對教會來說,死亡是生命的倒數第二個行為,是一個驛站,而不是存在的終點。它是一種死亡,而不是生存的結束。這就是為什麼教會語言中對墓地的稱呼是 “公墓”。對有意識的基督徒來說,復活是此生的終點,具有雙重意義。”結束 “是指結束,也是指目的,是指目標。基督徒相信,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從死裡復活,身體上的復活。死亡是我們作為教會成員的生命戲劇中的倒數第二幕。生命的帷幕落在由基督的復活所開啓的死人復活上。

“基督從死裡復活,將死亡歸於死亡,將生命賜給墳墓里的人!” 這就是基督教的信仰,一言以蔽之。沒有別的,沒有別的,沒有別的。其他一切都來自於復活的信仰,與之相關並被其照亮。我們相信基督,不是一般地、抽象地將其作為一個理想的道德和宗教人格,像蘇格拉底或佛陀,半神或超人。但非常具體的是,我們相信基督是神-人,是完美的神和完美的人,是父神的兒子和道,他道成肉身,使人可以被考慮,使人可以達到精神完美的狀態,使人可以成為聖潔的神,不是靠本性而是靠恩典,也就是說,不是靠本質而是靠參與神的能量。

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基督的復活,根據復活頌,他通過死亡廢除了死亡,並給墳墓里的人以生命。生命只有通過生命本身給予人,生命本身的來源,這就是所謂的也是基督,生命的頭(徒3:15),我們的生命(西3:4)。正如我們從另一個生命的承載者那裡獲得生命,也就是說,我們是由父母生的,不是自己給的,同樣,在我們的教會存在中,我們從基督那裡獲得生命,他生活在教會中,並在每個禮儀中通過聖餐儀式傳達,這是 “神聖的共融”,通過它我們成為 “永生的參與者”。

“我期待死人的復活”

信條(”Creed”)的結尾是投射了基督教信仰的原則。”我期待著死人的復活和未來時代的生活”。死者的復活是我們信仰的支柱。阿普。如果沒有死人的復活,那麼基督也沒有復活)。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傳道就毫無意義,你們的信仰也是如此)(林前15,13-14)。基督徒並不像基督教前的希臘主義那樣等待非物質的、永恆的靈魂的不朽,而是帶著對身體和靈魂一起復活的期待和希望過日子。他期待著自己的整個人生在未來發生轉變。他不以死亡為樂,卻以從死裡復活為樂。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它被誤解了。人是一個心理上的統一體:他不僅是靈魂,也不僅是身體,而是身體和靈魂的統一體。這就是為什麼教會在 “信條 “中沒有使用 “肉體的復活 “或 “靈魂的復活 “的說法,而是使用 “死人的復活”,這包括整個人的復活。

復活是對生命戰勝死亡的最終的、確定的和不可改變的勝利的確認。生命是靈魂與身體的關係,它構成了人的心身統一體。當靈魂與身體的關係中斷時,那麼心身合一就會被打破,人就會解體,也就是死亡。死亡是關係的中斷,實際上是每一種關係的中斷:身體與靈魂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等等。因此,死亡是生命的負面,也就是關係。

復活是靈魂與身體的關係,以不同的方式,是人與基督再來時的關係。在復活中,因死亡而分離和破碎的一切都重新恢復了,腐爛和死亡的最終廢除發生了。

基督將在他再來時以光和火的形式出現。那些不接受他的人被困住了,自我懲罰,在正義的太陽的光芒面前被蒙蔽。約翰-大馬士革寫道:”沒有人被上帝困住,但每個人都自己選擇是否要與上帝溝通,”。但那些生活在對復活的期待中,渴望 “面對面 “看到上帝的人,將在上帝國度的輝煌中生活並享受他的光輝,直到永遠。

著作

  1. 但有人會問。死人是如何復活的?他們又是在什麼身體里復活的呢?傻瓜!你在田裡播下的種子除非先死,否則不會有生命。你所種的,不是要長出植物的身體,乃是光禿禿的一粒麥子,或是別的什麼東西。上帝把他所指定的植物的身體賜給每一顆種子。每種種子都有自己的身體。每種生物都沒有相同的體質;人類有一種體質,野獸有一種體質,鳥類有一種體質,魚類有一種體質。此外,有天上的身體,也有地上的身體;但一個是天上的身體的光明,一個是地上的身體的光明。一個是太陽的亮度,一個是月亮的亮度,一個是星星的亮度;但即使在星星中,一個是一個的亮度,一個是另一個的亮度。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死者的復活上。當身體像種子一樣進入大地時,它是可腐爛的,但它將上升為不可腐爛的。它被埋沒了,但它將昇華為光榮;它被埋沒了,但它將昇華為強大。一個身體被埋葬了,它是由動物的肉體力量激活的,但會在神的靈的激勵下再次復活。既然有肉體,也有靈體。的確,《聖經》是這樣教導的:像第一個人亞當一樣,被賦予了肉體的生命。與此相反,最後的亞當,即基督,被賦予了聖靈,成為生命的源泉。林前 15, 35-¬45
  2. 他(基督)應許說,那時他將使他們(屍體)復活,並給他們更大的榮耀。因為有福的保羅說,這朽壞的要穿上不朽的,這必死的要穿上不死的。在身體復活之後,他應許給我們享受國度,與聖徒相交,享受無盡的歲月,以及那些未知的(不可說的)美好事物,這是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人的心也想不到的。你看你的諾言有多大,你看你的禮物有多大?I. Chrysostom, P.G. 53, 340
  3. 因為基督徒與其他的人沒有區別,無論是在位置上,還是在言語上,還是在其他的舉止上,都沒有區別。因為他們既不居住在特定的城市,也不使用不同的語言……。他們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一種奇妙的、真正奇怪的狀態。他們居住在他們特定的家園,但作為狹隘的人。他們作為公民參與一切,作為陌生人忍受一切。每一個外國的祖國都是他們的祖國,每一個祖國都是外國的。他們生活在地球上,但他們是天堂里的政治家。他們遵守既定的法律,並通過他們的生活超越了法律。他們愛所有人,也被所有人迫害。他們被忽視並受到譴責。他們被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被褻瀆了,也被平反了。他們受到了困擾和祝福(說好話)。他們被謾罵,也被尊崇。當他們行善時,他們被當作惡人來懲罰;當他們被懲罰時,他們歡欣鼓舞,彷彿得到了生命。簡而言之,靈魂之於身體,就是基督徒之於世界……。基督徒居住在這個世界上,但他們並不來自這個世界(他們沒有世界的精神)。給迪奧尼頓的書信,5,1¬6,8

討論的主題

  1. 死亡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產生恐懼?
  2. 忠實的基督徒對 “最後的敵人 “的態度是什麼?
  3. 復活對你意味著什麼?
  4. 學習第一篇課文,林前。15,35-45,並對基本概念進行評論。
  5. 給十二個人的書信的文本是指基督教早期的基督徒。你相信當時基督徒的真實情況在今天仍然真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