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已經向你踏出最大的一步,只要你踏出一小步, 你將會看見祂要行的大事。
聖經
-
-
「在基督裡,一切失敗轉為祝福,過往傷痛都將治癒」。
-
約翰福音 John 4:5-42 2012-5-13 李亮神父講述 那天,耶穌和門徒來到撒瑪利亞的一座城,那時大約正午,門徒往城裡買食物去了,耶穌因為旅途勞累,坐在泉邊休息。此時,有一位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泉邊打水。事實上,這位婦人不太守婦道,為了避開眾人異樣的眼光,她刻意選擇無人的時段來打水。耶穌見到她,很有禮貌地向她要水喝。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並不往來, 尤其,耶穌以禮相待,態度十分尊重,婦人感到很驚訝,就對耶穌說:「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這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耶穌對她說:「妳若曉得對妳說『請給我喝』的人是誰,妳早就向他要活水了。」婦人回答耶穌:「先生,你又沒有打水的器具,哪來的活水?」耶穌說:「凡喝這活水的人,永遠都不會再口渴,它將變成湧泉,從妳的內在湧出。」她回答:「如果有這種水,那你快點給我吧,這樣我就不用在這麼熱的天氣穿街過巷到這裡來打水」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每天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可以使用。我們或許無法想像古人打水的辛勞,有時他們必須在崎嶇道路上步行良久,才能獲得一點水源。因此,對古人來說,水是非常珍貴的。 耶穌所說的活水,是從內在生命湧出的泉源。我們是上帝的聖殿,上帝的恩典就像太陽光一樣,從內而外散發著光芒。在我們受洗之後,聖靈進入我們心中。聖靈的光芒不僅照亮我們、照亮眾人,也會照亮宇宙萬物。 耶穌想要藉著水的真諦來啟發這位撒瑪利亞的婦人,但是,她顯然不懂耶穌話中的真義,耶穌只好就此打住這個話題。我們應該留意,這位婦人之所以不瞭解耶穌的話,並不是因為她教育程度不好或是智商不高,而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她欺騙了自己的良心,犯了姦淫的罪。第二、她的心曾經受過傷,讓她變成一位人格有缺陷的人。 此時,耶穌為了教導她,就對她說:「去叫你的丈夫來吧。」她回答:「我沒有丈夫。」耶穌以尊重又有禮的方式對她說:「你說的不錯。因為你巳經有了五個丈夫,如今他們都不是你的丈夫。」由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儘管她犯了罪,耶穌並沒有用難聽的話苛責她。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他們的對話: 第一、婦人簡短的一句回答,其實透露出她內心的傷口。「我沒有丈夫」這句話帶有很深的悲情。我們可以猜想,在愛情上,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失敗者,就算可以找到一個同居人,卻無法找到愛,因為,她仍然活在姦淫的罪惡之中。反觀現今社會,許多人或許學歷很高、事業有成,在愛和生命上卻一無所有。我們都知道,上帝最初創造人類時,是創造一對佳偶,而非孤獨一人。夫妻之所以在婚姻中結合,並非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而是為了藉由對方來認識上帝。我們必須瞭解,上帝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對象,可以藉由科學的觀察、研究等方法來認識。「因為生命之源頭是在於你;在你光中我們才得以見光。」(詩篇36:9)詩篇告訴我們,在光中才能見到光。人類自身的罪惡,阻礙了人類對上帝的認識。唯有藉著聖靈的恩典,才能認識上帝,如果沒有聖靈的恩典,就算拿到再多神學博士學位,也不可能認識神。 第二、教會並不會控訴或苛責人們的罪,在教會中,犯錯的人需要的是照顧與治療,就像病人一樣。治療的第一步就是接納。從這段聖經的描述可以知道,耶穌選擇用真誠和尊重的態度對待這位犯罪的婦人,他接納婦人的一切,婦人也接納了耶穌,敬稱耶穌為先知。我們會發現,接納的那一刻,就是療程的開始。此時,婦人並沒有把焦點放在她與同居人的關係,或是其他生活瑣事上,而是放在「認識上帝」上面。婦人對耶穌說:「既然你是先知,又是猶太人,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在哪裡祈禱?應該像撒瑪利亞人的祖先一樣在這山上祈禱,還是在耶路撒冷?」上帝是屬靈的,是超越物質世界的。上帝不會像某個物體,被放置在某個特定地點。約翰福音中多次提到,敬拜者應該要用「屬靈」和「真實」來敬拜。上帝並不屬於某一個種族,也不在某一個特定地點。有些教友會問我,你們是希臘東正教、俄羅斯東正教還是美國東正教,這些都是用人的觀點來看教會。教會是一體的,上帝也是,不該如此作區分。因此,我們也不應該區分是撒瑪利亞的上帝,還是猶太人的上帝。在此,我們必須特別留意,這裡所說的「屬靈」,並不是某種時下流行的靈修,或者聆聽著靈性音樂、沈浸在靈性氛圍中打坐、冥想…等。當然,這樣做並不是不好,只不過,除了「屬靈」也必須要有「真實」。在教會,「真實」就是與基督合一。我們應該在聖靈之中,在基督之中祈禱。有些屬靈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心中都會自然湧出祈禱,那是一種不止息的祈禱,我們稱之為「心禱」,那是上帝的恩賜。 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活水」。喝了「活水」為何能讓人永遠不渴?耶穌並非一位哲學家,他的教導並不是哲學性的。耶穌來到世上,將自己獻給我們,藉著耶穌,我們獲得聖靈。我們應該留意,在屬靈的生活中,「屬靈」和「真實」缺一不可。 …
-
「真愛,就是認出那些為了我們受苦的人; 他們承擔了我們的傷痕,擔當了我們的苦痛。」
-
基督從死人中復活, 藉著死亡踐踏死亡, 然後那些躺在墓裡的人就獲得重生
-
-
在聖週六我們是慶祝我們的上主及救主祂神聖的身體被埋葬以及祂降入陰間,藉此祂拯救人類於腐敗,並且轉移成永恆的生命。 是連接耶穌受難日的週五,紀念祂被釘在十字架上而後又復生的日子,在耶穌復活之前發生了一件事使得悲傷轉為喜樂,聖週六剛好就是這轉變的日子,是戰勝死亡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將對死亡本身來做冥想。
-
-
在你神秘的晚餐,上主之子, 今日接受我領受聖餐: 因我不向您的敵人訴說苦痛, 不會像猶大一樣給您背叛的吻, 但我像小偷一樣的向您懺悔: 當您的國度來臨時,請記得我啊!上帝
-
1 東正教/聖三/聖禮儀orthodox-trinity-liturgy2 教會聖事 Church Sacraments3.1 東正教節慶 Orthodox Feasts講道 Sermons
聖餐:十字架的愛與生命 Holy Cross as Love and Life
by pelayuby pelayu愛就是我們出生的緣由,就是我們存在的方式; 什麼是十字架?就是死去,讓自私在愛中死去。 李亮神父 講道 今天我們預備慶祝「舉揚十字聖架節」(9月14日),當天早上我們會舉行聖餐禮,希望各位能來參加。了解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因為基督信仰最突出的標誌,就是十字架。各個教堂裡都有十字架,你們許多人也佩戴著十架項鍊,甚至不是基督徒的人們,也佩戴各種十字架的飾品。因此,十字架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要佩戴十字架呢? 十字架的意義,就是孤立個體的死亡(to die as an individual)。如同各位知道的,我們是彼此分離的,被空間分離、被時間分離。但最糟的分離,是我的存在、與你的存在,相互對立。我就是我,我不是你。這是非常非常糟的,這就是真正的地獄。 我們生來就有強烈的慾望,想要結合、想要合一。男女之間的愛情、夫妻之間的愛情,強烈地表示出我們需要這愛,我們是為愛而生、為了結合而生的。我們深切渴求的友誼,也深刻地表示出我們想要與人合一。即使是對動物的友愛、對自然界萬物的友善,都顯示出強烈的欲求:我們是為「合一」而生。 但是,這「結合」的渴求卻受到限制,遭遇重重難關。看,我的身體在這裡,你的身體在那裡。此外,社會的人際互動中,也充滿各種限制。這些因素,都阻礙我們成為一體。特別是在今日社會,如果你對某人說:「我想成為你的朋友」,對方卻會殺了你,因為他覺得你有邪惡的意圖,如同我在大學生活中所經歷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是為愛而生的。愛就是我們出生的緣由,愛就是我們存在的方式。而什麼是十字架呢?就是孤立個體的死去,這孤立的個體認為:我是我,你是你。這孤立的個體,與人分離,也與神分離。若沒有耶穌基督,這孤立的個體是無法死去的。 福音書提及神如此深愛世人,以致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使信祂的人能夠得救。這「得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得救」並不是「不下地獄」的意思,因為這種「地獄」其實是一種病態的想像,出於某些詩人,或是某些人自創的想像。神沒有創造地獄,神是愛。「地獄」,就是活在神的愛中,活在神的擁抱中,活在神的榮光中,但卻抗拒、鄙棄這一切,這就是「地獄」的真義。因此,從神的角度來看,沒有所謂的地獄。 神瘋狂的愛,臨到我們,以非常特別的方式臨到我們,而不是以抽象的方式。如果你問古代的希臘哲學家:「為什麼神這麼愛我們呢?」他們將無法回答。因為對他們來說,神這樣的愛,是錯誤的。對希臘哲學家來說,愛,只會朝向美善的對象,不會朝向醜惡的對象。因此,他們無法解釋神的愛。 …
-
神為人類道成肉身的原因,是為了讓我們能合一,這種合一不是以法術或強迫性的。神不是某種遙遠的外生物在玩弄人類,古希臘甚至有一句話來形容神是在操弄人類,神不會這麼做,為什麼呢?因為他…………..
-
-
-
1 東正教/聖三/聖禮儀orthodox-trinity-liturgy2 教會聖事 Church Sacraments講道 Sermons
聖餐:愛的黃金律 Love, Golden Rule
by pelayuby pelayu愛是這世上最美麗,也最痛苦的事。許多時候,我們愛的方式錯了,使得這愛成為雙面刃,殺害了他人、也殺害了自己。 李亮神父 講道 今天的福音書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一段信息,稱為「愛的黃金律」(The Golden Rule)。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耶穌更進一步解釋,包括:愛你的敵人,施捨給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善待那些惡待你的人。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道理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性的驕傲和疾病,會使那些你曾善待的人,反而回頭傷害你。有些時候,則是因為靈性上的疾病,我們會想:「嗯,反正我不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所以,我也不需要為他/她付出些什麼。」那是生病的「自我」,將自己孤立於他人之外。甚至在教會中,你也會看到有些人,試著在自己周圍建造一道隱形的城牆,好讓別人無法靠近。他們心中想的是:「我顧好自己就好,反正我沒做什麼壞事。」 但是,教會並非如此。信徒應該在敬拜中祈禱「彼此相愛」之時,親吻彼此。初代教會的信徒就是如此,希望有一天我們教會也能如此。復活節的時候,他們彼此親吻,以表示彼此相愛,而不是陷於自我孤立的虛假靈性之中。 …
-
(4) 懺悔聖事 Sacrament: Confession節慶 復活節 Feast: Easter (and Great Lent)講道 Sermons
稅吏與法利賽人:愛無法衡量 The Publican and Pharisee: Love Can’t Be Measured
by pelayuby pelayu李亮神父 愛的箴言: 如果你想用數字,證明自己的愛, 這只證明了一件事:你不懂得愛。 真正的愛,不求證明, 而是敞開自己,為愛而傷。 2015. 2. 1 主日經文 路加福音18:10~14 耶穌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
-
站在他面前的耶穌,就像一面鏡子 讓撒該一生中第一次,看見真正的自己 耶穌和眾聖徒,也都是我們的鏡子 幫助我們看見,我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2015.01.25 主日經文 路加福音 19:1~10 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耶穌到了那裡,擡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李亮神父講道摘要: 今天的福音書是關於撒該的故事。 撒該是悔改的典範,他是稅吏長,富有之人,同時也是不誠實的人,他的錢財,是透過欺騙和貪汙得來的。耶穌來到耶利哥,一個遠離聖城的外邦人之地。請記得,神總是臨到我們、走向我們。如同啓示錄 1:4,8所記載的,祂持續地、不斷地、一直地臨到,這才是希臘原文的意思,而非錯譯成「以後永在」。 因著祂的愛,因著祂的名,祂就像大磁鐵般,吸引了許多人的靈魂。撒該因著好奇心,也慕名而來,想看看這位知名的、神蹟般的人物。這樣的好奇心,並非信心或信仰(faith),但卻蘊藏著某些更深的渴望。撒該知道自己的名聲不好,不敢站在人群最前方,他想用比較隱密的方式來看耶穌,但他又無法躲在人群之後,因為他太矮。 在這裡我們看見,即使作惡多端的人,心中也仍藏有一些美善,就是擁有神的形像,是惡魔無法奪走的。耶穌愈接近他,神的恩典也離他愈近,使他獲得啟發,找到接近耶穌的方法,於是他爬上了桑樹,要觀看經過的耶穌。 …
-
Luke路加福音19:1-10 2013.1. 27 Sermon by Father Jonah 今天的福音提到耶穌進入耶利哥。古時候耶利哥是一個經濟與貿易十分發達的城市。許多人聽到耶穌要來都很好奇,想要去一窺究竟。或許是出於好奇心,或許是出於私心,有人只是單純地喜歡耶穌、想要親近耶穌,有些人想要從耶穌身上得到一些好處。
-
愛是改變,而非後悔。~李亮神父 李亮神父講道: 今天福音書告訴我們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撒該的真實故事。撒該非常富有,但他自己知道,他獲得錢財的方式,並不正當。因此,他內心藏有罪惡感,特別是在公眾面前。這就像我們,當我們做了不好的事,都會經歷長期的罪惡感。這也是撒該為何內心得不到釋放的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做了不好的事,神的恩典卻總是靠近我們,從不放棄我們,即使我們經常遺棄神。 撒該得知耶穌會經過他住的城鎮,人潮聚集在街道上,為了一睹耶穌一面。撒該心中懷著強烈的渴望,也想看看這位行了許多偉大神蹟的耶穌到底是誰?我們必須記得,這種奇特的渴求,許多時候也會臨到我們。那是一種呼喚,隱秘地、溫柔地,來自神的呼喚。彷彿我們聽見了某個聲音,這聲音駐留心中盤旋不去。這是耶穌的呼喚,溫和地、有禮地。這就是為何撒該心中浮現了如此的渴望。但是呼喚神的回應時,我們心中總是會出現某些阻礙、某些困難。因為從某方面來說,撒該想見耶穌,比任何人都想見耶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撒該也聽見另一個阻擋他的聲音:「你?就憑你?也想見耶穌?你這個惡賊!」 當我們遇見耶穌,上述這種自動式的審判和論斷,並非來自耶穌,祂並不會論斷我們。這其實也是最後審判的情境:耶穌並非置我們於法庭中以律法的辯論攻防。耶穌僅僅只是臨在,在耶穌的臨在之中,在祂的祈禱之中,每個人都會看見真實的自己。我們必須了解,蘇格拉底和古代哲學家們總是提醒我們:「認識自己」。但我們也必須記得,我們無法單單靠著自己來認識自己。如果我們只從人性的觀點來尋找自己,我們將會崩潰和慘敗,因為我們只會看見一個非常醜陋的自我形象。我們無法倚靠自己來尋找自我,來發現真相:「我是誰?」只有在神的光照之下,才能達成。對撒該來說就是耶穌的臨在。請謹記,自我省察無法向我們揭示自我的真相,只有在神的光照下,在耶穌的光照下才有可能。 當耶穌靠近,撒該知道自己心中浮現的,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好奇。它始於好奇,一種良善的好奇。但這樣的好奇逐漸轉變成一種渴望像磁鐵般。撒該好奇但也膽怯甚至羞愧。此外,還有其他的限制。街上擠滿群眾,他們根本不關心撒該。也許撒該可以付錢請人們讓他擠到前面一些,但他對此感到羞愧。況且撒該太矮了,即使擠到前面一些,他的視線還是會被擋住。 然而想看見耶穌的渴望,來自神的呼喚,促使他找到方法。當我們真正想要某件事,我們總是會找到方法來遇見耶穌,總是能克服我們的軟弱。撒該的弱點是矮小,我們的弱點可能是驕傲、或想要一間華美的大教堂、或想要像天使般地祈禱,即使自己並非天使等等。其他的軟弱,例如某些人曾對我說,他們想要一間大教堂,這樣他才能氣派地走進教堂,現在這個地方根本不是教堂,不過是一間公寓罷了。我回答他們:「喔!真的啊?也許當神來見你的時候,也會對你說祂想要氣派地走入一間大教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軟弱,有些人甚至要耶穌服從他們,如同他們習慣使用權力,來掌控別人。還有許多不同的軟弱,是不值得在這裡提起的。 撒該的第一個阻礙是矮小,此外還有其他的阻礙:他的渴望可能會使他蒙羞,會傷害他的財富和社會聲望,當他決定爬上樹頭,趴在樹上,好能俯視經過的耶穌,群眾將會看見他難看的姿勢、無情地嘲笑他。就像我們來到教會,其他人可能嘲笑我們:「去教會幹嘛呢?真是可笑又浪費時間。」有些信徒則是完全不了解教會,有些信徒甚至遺棄了耶穌基督。 即使撒該不是基督徒,不是耶穌的跟隨者,他卻克服了所有的阻礙,僅僅為了這神聖的好奇,這深切的渴望,這來自神、浮現在他心中的呼喚。神的呼喚總是靠近我們,阻礙總是會出現,但是當我們克服了阻礙,向神踏出一小步,神就會向我們踏出一大步。撒該克服的第一個阻礙,就是他矮小的身材,他爬到樹上,在大眾面前出醜、被人嘲笑。喧嘩的群眾們出於好奇而聚集在街上,當耶穌經過撒該爬上的這棵樹,耶穌止步。然而耶穌並沒有看著群眾任何一位,因為這些群眾視耶穌為一位魔法師、有特異功能的人,期待耶穌行某些神蹟。耶穌只有抬頭往樹上看,呼喚撒該的名字,因為耶穌早已認識撒該。耶穌「認識」撒該,並不是因為他們住在同一個鄉鎮,而是因為耶穌是神,神「認識」我們,早在我們知道自己的名字之前,早在我們了解「我是誰」之前,神就已「認識」我們。 耶穌對撒該說:「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撒該如此驚訝,那是他從來無法想像的榮耀,他從未認為自己配得這樣的對待,他只是覺得能見到耶穌基督,已經很幸運了。耶穌也沒有對撒該說:「去懺悔吧」,耶穌什麼也沒有多說,因為耶穌看見的是一顆受傷的心,看見他生病、汙穢的心,曾經做了這麼多的惡事。但是耶穌也看見撒該心存著某種良善,某種有意思的特質。如同一顆鑽石被掩埋、隱藏在汙穢之處。為了這良善,基督呼喚撒該。耶穌沒有指責撒該任何一句話,耶穌也沒有要求撒該做任何事,耶穌只有對他說:「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 耶穌甚至沒有先問撒該:「你想要我去你家嗎?」因為耶穌知道對撒該來說這就是救恩。事實上,耶穌不只是對撒該說,也對我們每個人說:「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在希臘原文耶穌說:「我『必須』住在你家裡」,這表示耶穌一定要到撒該家中。為什麼「必須」呢?因為沒有基督所在的房舍、是空蕩的、是不完整的、是失落的。沒有耶穌基督我們無法了解自己,又怎麼能了解他人?沒有基督的臨在,我們的家又如何能成為真正的家?因此,這「必須」,其實是為了我們。 撒該跑回家他太驚訝了,什麼也沒說地跑回家,興奮地預備招待耶穌。過了一會兒耶穌來到撒該的家,耶穌看見撒該在門口等待著。耶穌還未開口,撒該就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這就是真正的悔改,發自真心的悔改。悔改並不是口頭上道歉而已,如果我對你造成極大的傷害,例如:經濟上的損失、名譽上的損害、工作上的損失。這時,什麼是真正的悔改呢?口頭請求對方原諒就夠了嗎?口頭悔改不是真正的悔改,真正的悔改,是真正的彼此和好、和解。例如:如果某人偷了你的錢,向你道歉之後,就對你說:「好了,現在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吧!」但是錢卻還在他的口袋裡,這不是真正的悔改。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控訴基督教的信仰「悔改」並不真實。 真正的悔改,真正的和好,意指如果可能,例如某個人因為你的錯誤而失去生命,你雖然無法使對方復活,但你依然應該為他做些事情,或者照顧他的家人、孩子。你不能夠只是口頭說說:「原諒我吧!」然後就一走了之,這並非真正的悔改。 真正的悔改是深切的,並非我們雙方簽訂合約,約定好一年內不再攻擊彼此,就像兩國交戰簽訂和平條款一樣。但這並非真正的和平,因為雙方只是停止戰爭罷了。 在靈修生活中這麼做毫無道理,因為我們既不是殺手,也沒有利益衝突,更不需要彼此攻擊。事實上在耶穌基督中,我們看見自己;從我們的過犯中,我們學習如何修正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撒該的悔改,是真正的悔改。真正的悔改,不只是改變心意和態度,這只是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但真正的悔改,不是「後悔」。「後悔」只是覺得自己之前不該做某件事,但卻做了,因此只是讓自己繼續活在驕傲中罷了。但真正的「悔改」是生命方向的轉變,從前我朝這個方向走,現在我朝另一個方向去。 …
-
因奇蹟才信,有九位; 信且感恩的,只有一位; 心懷感恩,回轉向主,愛基督的那位撒馬利亞人。 2015. 1. 18 主日經文 路加福音17:12-19 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李亮神父講道摘要: < 關於神蹟 > 大痲瘋,在當時不只是身體上的不治之症,更會因此被驅逐,被隔離,人們的恐懼,造成孤立。耶穌並沒有按照猶太教的律法,驅趕這群大痲瘋的病人,而是在他們呼喊祂的聖名時,走向他們。這群病人所呼喊的,就是心禱的禱詞:「主耶穌,憐憫我」。我們可以在福音書的許多情景中,發現心禱。 …
-
撒種的人 The sower 東正教 李亮神父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