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書籍

正統基督教倫理學  1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希臘高中三年級基督教倫理學課題

神學教師和他們的學生常常被這樣的想法所困擾:向從未瞭解過基督教的人傳授基督教,要比向屬於傳統基督教民族的人傳授更容易。可能這樣的想法是誇張的。然而,它突出了現代現實的一個主要問題。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我們人民的生活已經被 “嫁接 “到教會的信仰上。我們民族的心態、情感、文化、傳統見證了這種嫁接的豐碩成果,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生在這個傳統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與教會的關係往往不明確,而是模糊和無意識的,有些像機械的、正式的、不言而喻的習俗。許多人不瞭解我們的信仰,或者用其他宗教傳統的元素或迷信來歪曲我們的信仰。因此,我們發現很難理清我們接受的教會教義中哪些是真正的教會教義。生活在這種混亂中,也就很難理解教會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 “對 “與 “錯 “究竟是怎麼說的,也就是說,當討論到她的倫理學時。當話語難以在生活問題中摸索時,就更應該如此。

請那些將從這本書開始工作的人(無論是教書還是受教)牢記以下鼓舞人心的話,作為一種精神指南針,這些話也可以給教會在基督之後的第三個千年的存在打上印記。”東正教再次顯示出自己……是一種勝利的力量,是一種再生和肯定生命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疲憊和灰心的存在的庇護所。東正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是一種探索和創造的開始,它是一種’新創造'” 。

簡介

在這裡我們將看到教會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關於行動,而是關於人的存在。

也就是說,”我應該做什麼 “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而是取決於 “我是什麼存在”。

在東正教的禮儀生活中,道德不是來自於與上帝的二元*關係,而是來自於創造和人在基督里的轉變和更新,因此,每一個道德要求都只能被理解為這種聖事轉變的結果。

這樣,教會不是向世界提供一個道德規範體系,而是提供一個聖化的共融,一個不是通過強加她的道德要求,而是通過她的聖化存在而使創造物發酵的面團。它是一種見證性的存在,它沒有鑄造 “人所不能忍受 “的束縛,把他們引向救贖的束縛,而是呼喚他們進入 “上帝之子的自由”,進入與上帝的交流,這意味著世界的更新。

依文論人

下面的文字節選自聖約翰-金口(約347-407)的一部作品。利用圖形圖像、象徵主義和大膽的比喻,我金口玉言試圖傳達教會如何理解人與神的關係以及後者的化身。重要的是,他把墮入腐敗、異化和死亡境界的人性比作 “罪性”。我們被邀請冷靜地對待這個文本,並嘗試與它所表達的思想進行某種對話。

罪惡性是否渴望上帝?是的,有罪的;我是指我們自己的本性。他很粗暴,她很謙虛。不是在地位上超越,而是在性質上超越。他一塵不染,在本質上沒有被腐蝕,在本性上也是不可侵犯的。心中不可分割,看不見,思想無法觸及,永遠存在,保持不變。在天使之上,優於天上的權力。打敗了理性思維,戰勝了心靈的力量,不可能看到他,只能相信他。天使們看到他,都在顫抖。基路伯用他們的翅膀遮蓋自己,都站在恐懼中。他把目光投向大地,讓它顫抖。他轉向大海,讓它登陸。他在沙漠中創造了河流。在他的計算中,他抬高了山峰,壓低了山谷的重量。我應該叫它什麼呢?我應該如何代表它?他的偉大是巨大的;他的智慧哪裡能用數字來衡量?他所做的決定是不可捉摸的,他的方式也是未被探索的。他是如此偉大,如此隆重,他渴望罪人。為什麼?要把她從一個罪人改造成一個處女。成為她的丈夫。他在做什麼?他沒有派他的一個僕人給她,他沒有派天使給罪人,他沒有派天使長,他沒有派基路伯,他沒有派塞拉弗。但他來了,就是那個情人本人。

他錯過了罪人;而他做了什麼?因為她不能上到高處,他自己就下到低處。他來到她的小屋。他看到她喝醉了。那麼他是以什麼方式來的呢?他的神性並不明顯,但他在她面前變得相當自己,以免看到他,她會感到害怕,以免她會渴望並逃離他。他發現她驚訝、憤怒,被惡魔附身。他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帶走了她,讓她成為他的妻子。他又給了她什麼禮物?一枚戒指。什麼戒指?聖靈。然後他說。

-我不是把你種在了天堂嗎?

– 他說,是的。

– “那你是怎麼掉下來的?

– 魔鬼來了,把我從天堂帶走了。

– 你被種在天堂,他卻把你帶出來。在這裡,我把你植入我的體內。他不敢靠近我。牧羊人抱著你,狼就不再來了。

– 但他說,我是有罪的,是骯臟的。

– 別擔心,我是個醫生。

密切注意。看看他在做什麼。他是來帶走罪人的,因為她–我強調–被污穢浸透了。要學習新郎的愛。這就是愛人的特點:不尋求對罪的責任,而是原諒錯誤和過失。之前她是惡魔的女兒,是大地的女兒,不配做大地的女兒。而現在她已經成為國王的女兒。這是因為愛上她的人願意這樣做。因為愛人對自己的行為不大關心。愛沒有看到醜陋。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愛,因為它也經常愛著醜陋的人。基督也是如此。他看到了醜陋,並愛上了它,對它進行了翻新。

… 作為他身體的一個成員,他照顧她。他像她的頭一樣關心她,像根一樣種植她,像牧羊人一樣牧養她。作為新郎,他娶她為妻,作為贖罪的犧牲品,他寬恕她;作為羊,他為她獻祭;作為新郎,他保存她的美貌;作為丈夫,他確保她沒有任何不足。

John Chrysostom, PG 52,404A-411B

評論和討論的理由

  1. 許多人心目中的上帝是一位審判的上帝,一位懲罰者。但金口玉言在這裡是如何描述上帝的呢?
  2. 根據金口的說法,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注意到有關於對話、愛、愈合的討論。確定哪些經文談到了上帝和人的結合,以及後者對前者生命的參與。
  3. 在這種關係中,人是如何被理解的?這種關係能給他帶來什麼?
  4. 道德反思和基督教的道德理論

道德反思

每天都在不停地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無數事件,這些都是自然規律和本能的表現。例如,下雨、我們的頭髮生長、動物進食等等。這些事件在滿足某些條件時機械地、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但除了這些事件之外,我們還有人的行為和行動。這些並不是自動和必然發生的,而是取決於人的意志、意圖和決定。這就是說,人形成了意見,可以決定執行或不執行一個行為。在這裡,在有意識的選擇和行動中,出現了 “對 “和 “錯”、”善 “和 “惡 “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上一段提到的機械事件無法提出。那麼,對人的意見、行動、態度和行為中什麼是 “正確 “和什麼是 “錯誤”,什麼是 “善 “和什麼是 “惡 “的反思就是道德的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痛苦,人與人之間的共存,對愛的追求,不公正的盛行,人是否是上帝¬獨裁者手中的奴隸的問題,所有這些都是道德反思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任何時代的人和社會都不可能沒有道德反思。當然,已經和正在給出的答案(即各國人民和個人正在塑造的倫理)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性別關係問題上,有人主張平等,有人主張男尊女卑,有人主張一夫多妻,等等。但所有這些反應的多樣性恰恰說明瞭這一點:道德問題和對它作出反應的需要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倫理學和人類學

人類學(正如該詞本身,即人類學,從詞源上看)意味著:關於人的論述,即對人是什麼樣的存在的看法。所有的倫理學都是基於(源於)一些人類學。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黑人不是真正的人類(即這種觀點是一個人的人類學),那麼他就不承認他們與白人平等(這是一個人的倫理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種族主義的人類學產生了種族主義的道德觀。在特別提到基督教之前,我們需要嘗試澄清一下。許多人認為,對基督教來說,道德就是服從某些規則(主要是禁令),作為神聖的法官的指令強加給人。因此,對許多人來說,這些規則是不可理解的,因為除了防止神的憤怒之外,它們似乎沒有存在的理由。然而,在其本質上,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它們是怎樣的,我們將在下面看到。

沒有終點的生命,而不僅僅是終點的延緩

基督教對道德反思的態度是由其人類學決定的。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看看這一點。只要有未來,人的行為就有意義。這不僅體現在一個人對未來歲月的夢想上,而且在內心深處,甚至體現在我們日常的、”平凡的 “行為上;例如,在早晨,在離開家之前,梳理我們的頭髮是有意義的,正是因為我們期望在接下來的時刻,一方面我們會存在,另一方面有人會看到我們。人類的存在是渴求繼續的。但它的延續能走多遠?

人類的存在可以被比喻為一個電池裝置。它的特點是,它有生命(電池的電荷),但它是一個有期限的生命;在某一時刻,它將耗盡,而不能自我更新–自我充電。但如果這個設備連接到一個電源上,事情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然後,它將從另一個實體(發電機)中汲取取之不盡的生命,它不僅有生命,而且還能產生生命(電)1。

如果作為一個電池裝置,我們比喻人,那麼作為一個發電機,我們將比喻上帝。神學語言使用了兩個非常恰當的術語。它稱人是被創造的(即一個被創造的生命,其存在是由於別人的原因),而上帝是未被創造的(即一個存在的生命,其存在的理由不歸於任何人或任何東西)。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種聯繫–與上帝的關係–不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一個紀律問題或不服從某些指令的問題,而是–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生命問題。對教會來說,與上帝建立關係對人來說意味著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盡頭的生命中的股東。這就是為什麼,此外,正如我們在前幾年的課程中所看到的,教會所設想的不僅僅是半人(即靈魂)在個人死亡後的永恆存在,而是在最後的審判和人的心理物理復活後,在人和整個宇宙中腐朽和死亡的最終和字面上的廢除。

上帝和人都不是被動的存在,也不是抽象的力量或惰性的存在。相反,他們有個性,有慾望,有行為,等等。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自動實現的,而是可以經歷每個活人之間的關係所經歷的冒險。人有可能接受上帝進入他的生活,也有可能拒絕他,有可能向他敞開自己的信任,也有可能對人類的事實保持封閉。這些可能性中的每一個都有相應的後果,我們已經試圖用電池的例子來說明。

那麼,教會所說的沒有盡頭的生命,並不簡單地意味著人類生命在今天的存在(即與痛苦、邪惡、自私、不公正、腐朽一起)的永恆延長,而是指它的根本轉變,它的質的提升。與神的關係是真實的生活,因為它是對他人的開放,愛,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它是無止境的,因為在最後的日子里,所有形式的邪惡都將被廢除;要麼是為人類生存設定終止日期的生物死亡,要麼是為人類關係設定終止日期的利己主義。福音書把末世和神的國度描繪成一個婚宴,一個喜慶的聚會,沒有盡頭,沒有厭倦!這並不是偶然的。啓示錄》19:6¬9,《21:21¬3》)。

簡而言之,教會的願景可以表述如下。

– 基督通過他的道成肉身,具備了人的本性,使人成為神聖生命的一部分。

– * 通過他的復活,他戰勝了死亡。他的人體是物質的,但 “升級 “了:現在是不腐的。對於這個身體,死亡已經被廢除了。

– 他復活的人性在歷史上發揮 “酵母 “的作用。它成為食物和藥物(神聖的感恩),以慢慢嫁接和更新創造。

– 這個過程(既不是沒有風暴,也不可能自動完成,因為它需要人的自由合作)將在最後的日子完成,其中教會的成員宣稱。”我期待著死者的復活和未來時代的生活”。

生活,不是化妝

讓我們回到我們的例子中,提出最後一個問題。有各種與設備的存在相關的 “必須”(例如,設備必須乾淨,油漆良好,等等)。但是,如果設備的電池在兩分鐘內就會永久地、不可逆轉地死亡,那麼這些 “必須 “的意義何在?只有在解決了上面提到的存在的基本問題後,它們才有意義。也就是說,它們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為它們在功能上與這個重大問題有關。相反,如果這些 “必須 “是絕對化的和自律的,那麼對它們的遵守–即使是出於最好的意圖–使死亡對生命的支配不受干擾;它們沒有提供改變存在本身的可能性,而只是構成其表面。對於這種態度,教會並不認同。

基督來到必死的人類,並不是為了在其終止之前美化它(那些將個人 “應該 “自主化的人也做了類似的事情),而是為了廢除這種成就!他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著作

  1. 害怕死亡的人,是一個奴隸,為了不死而承受一切……。但不懼怕死亡的人,不懼怕任何人,不懼怕任何人。他比所有人都優越,比所有人都自由。John Chrysostom, PG 63,41
  2. 神靈不僅僅是一種現實或萬物依賴的力量,也不僅僅是一種壓迫世界和生命的力量–在眾多宗教和哲學教義中都指出了這一事實–而是存在、生命和所有進化的來源,創造物參與其中。有了這種參與,創造就成為現實。那麼,在這裡,它不僅僅是一個依賴的問題,而是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主導因素是不馴服的神靈對創造物的參與和豐富。

Nikos Matsoukas. 教條主義和象徵神學》,編輯。Pournara. vol. B ́. Thessaloniki 1985, p. 47.

  1. 誡命和教義。奴隸制的處方還是自由之路?

學說、生活公式

社會將各種 “應該 “組織成一個法典,一個道德體系,與此不同,教會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個道德體系,即詳細列出善惡行為或良好行為的規則。它所提供的是新生命的可能性,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來自與神建立的關係。我們將在以後的課程中特別看到,教會向人提出她的生活方式,以便他可以自由地決定是否選擇它。教會把她的生活方式寫在簡短的公式中,稱為教義。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教條是一種抽象的、腦筋急轉彎的、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公理,人必須接受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然而,在教會的傳統中,教條是向她揭示的真理的記錄,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濃縮。教條式的定義,也就是說,是對啓示的真理的記錄,在記錄之前,教會已經生活在其中。當教會作出教條式的決定時,她就見證了結構她和激勵她的東西。

例如,三位一體的教義對人意味著什麼?如果這是信徒被要求僅僅在口頭上或大腦上接受的東西,那麼,如果這個教義的位置被取代,例如,接受獨一的上帝,似乎不會在人的生活中發生任何變化。但如果我們把教義看成是教會經驗的表述,看成是生活方式的典範,我們會看到以下幾點。基督教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三個人彼此平等,而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基督教的上帝不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他是一個不間斷的、不可破壞的愛的伴侶。因此,在召喚人與上帝建立關係時,教會邀請他成為上帝生活方式的分享者。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體驗愛、平等、每個人的獨特性和所有人的共存。認真信仰三位一體上帝的基督徒,既不能接受個人主義,也不能接受人、社會和國家的男性化。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理解《聖經》中的上帝誡命,以及教會的各種教規。為了接近他們的相貌和功能,我們不應該使用法醫*術語,而應該使用醫學術語。也就是說,戒律不是刑事法律,如果違反,會受到某個神聖法官的懲罰,而是醫學上的指示,比如人體需要水的指示。從那以後,每個人的個人責任就開始了。如果不從源頭入手,人體內的水儲備就會被耗盡,就會出現脫水現象。忽視這一醫療指示會導致一些傷害,但這種傷害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醫生的懲罰,當然也不是春天本身的懲罰。所有的指示,也就是說,涉及到人的存在以及將其與生命之源,即上帝聯繫起來的方法。就他們似乎涉及的限制而言,他們可以比喻為運動員為了保持和改善他們的身體狀況而對他們的生活施加的限制。從本質上講,它們是確保人類不受潛伏著的奴役人類的腐朽、個人主義和死亡力量影響的保障措施。

在教會的傳統中,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被稱為靈性人。這個術語被誤解了。人們通常認為,精神上的人是關注非物質事務的人,或者是設法像沒有身體一樣生活的人。但這裡隱藏著一個非常危險的觀點,即身體是邪惡和罪惡的東西,是精神的監獄。這種觀點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將在以後的課程中展示。這裡我們只指出靈媒這個詞的教會意義。那麼,在教會的詞彙中,這個詞不是來自人類的精神,而是來自聖靈,即神聖三位一體的第三位。一個靈修者,也就是說,不是只強調自己的 “一半”(精神)而輕視另 “一半”(身體)的人,而是整個人(靈魂和身體,思想和意志,慾望和行動)都被聖靈的存在所滲透,並在鬥爭中得到加強。就像在教會的所有事情中,上帝在這裡也不是任意行事,在沒有人的情況下:它取決於人向聖靈的行動開放他的存在,就像向大氣層的空氣開放我們的鼻孔一樣,以便他可以進入我們的肺部併發揮作用。這是通過聖餐來完成的。

教會的聖事是體驗上帝在此刻的存在的方式,並預示著他最終的存在和將在末日發生的宇宙的更新。通過參與聖事,人和受造物與上帝的相遇是真實的,而不是象徵性的或情緒性的。例如,在聖餐儀式中,人真正能夠吃喝基督復活的肉和血。每個人都與基督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與所有的人結合在一起,他們被這共同的藥物–聖餐–所滋養,這是一種不朽的藥物。因此,人

一方面,他被注射了戰勝腐敗的藥物,不允許死亡成為人類的最終結局,而

另一方面,他經歷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這個詞的本質意義上的社會。這個至高無上的奧秘是一個共同的桌子,一個公共的飯菜。它的另一個名字是神聖的共融,表明它是一種超越性別、種族、社會階層、年齡的人與人共存的精神模式。

著作

那……沒有聖靈的人,不承認神的靈所啓示的恩賜,因為這些事對他來說都是愚拙的。他也不能理解,因為這些事情只有在聖靈的幫助下才能理解。保羅(林前2:14)。

  1. “而戒律仍然是,不根除罪惡。這一點只有通過十字架才得以實現。但他們維護了給予我們的自由的條件”。隱士馬克,PG 65,992。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 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