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3) 聖餐聖事 Sacrament: Eucharist

東正教聖禮儀/聖餐禮(二) Orthodox Liturgy (by 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

正教的聖禮儀,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著 (乙)生命的聖化: 教會聖化機制的重心在於人類。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過世的前一刻,都在教會經歷靈性的重生,教會的聖禮儀持續提供了人類「教會化」的機會,並且使人類持續不斷的重生。靈性的普世性和教會每一日的關懷,在聖禮儀文本「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清楚的闡述了。它特殊的結構和文字包含了教會的目標,即人類在教會這個身體中「完全的」結合,與為了戰勝邪惡、魔鬼的力量與罪所做的努力,教會與人類一起面對每日所遭遇的問題與需求。各種儀式的多樣化祝禱與豐富性,以及「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的各種儀式都是愛的流露,是正教會對信徒個人的、社會的、日復一日的勞苦工作的生活關懷,也是對人類生命週期的關懷。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正教的聖禮儀,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著

 

(乙)生命的聖化:

 

教會聖化機制的重心在於人類。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過世的前一刻,都在教會經歷靈性的重生,教會的聖禮儀持續提供了人類「教會化」的機會,並且使人類持續不斷的重生。靈性的普世性和教會每一日的關懷,在聖禮儀文本「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清楚的闡述了。它特殊的結構和文字包含了教會的目標,即人類在教會這個身體中「完全的」結合,與為了戰勝邪惡、魔鬼的力量與罪所做的努力,教會與人類一起面對每日所遭遇的問題與需求。各種儀式的多樣化祝禱與豐富性,以及「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的各種儀式都是愛的流露,是正教會對信徒個人的、社會的、日復一日的勞苦工作的生活關懷,也是對人類生命週期的關懷。

 

 

教會在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聖化了人類,給予新手媽媽與新生兒她的祝福,為嬰孩往後的日子鋪好路,使他們永久安住在她的懷中。畢竟,家庭的聖化來自於「婚姻聖事」。在出生的第八天,嬰孩透過特別的聖禮儀領受了他的名字,他個人的「他性」就此得到確認 —- 從此之後,就與教會的整體結合為一體。在出生後的第四十天,嬰孩被「引導」入聖殿當中變成「教會化的」,並且開始參與教會的生活,這與成年後的「教理初習」息息相關。

 

 

靈 性上做好準備之後,就可以受洗,也就是進入基督體內,這個步驟給予人類一個機會進入基督的生命當中,並且持續不斷的領受祂所給予的恩典。嬰孩受洗,從初期 教會就已經為大家所知曉,唯有虔誠的父母和祖父母才能瞭解其中的深意,換句話說,就是有基督教背景者才能瞭解,並且,任何法律都無法剝奪嬰孩受洗的權利。 透過受洗,「剛受洗的教徒」就會被引進一個特別的團體,即「地方教會」,藉此,信徒得以參與在教會存在之精神當中。引導的過程進行的越順利,此信徒就會與 基督徒的身份越和諧。

 

然 而,信徒們受到召喚,將自己在受洗時領受的禮物擴大,並且過著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因此,在「本性」(身體與靈魂)死亡並且從洗禮水缸裡起來的時候,人性 也藉著「敷油聖事」而被聖化,「敷油聖事」就像是信徒們個人的「聖神降臨」那般,所以,透過靈性上的勞苦,身體將成為上帝的「聖殿」,而他的生命,也將成 為名副其實的聖禮儀。「懺悔聖事」(告解)提供了一個持續不斷超越罪的機會,並且將死亡轉化為生命。

 

再者,教會祝福信徒們自願選擇的「通往完美的道路」:無 論是婚姻(在基督體內)或是修道院的生活,都是「愛的聖事」,與基督緊密相關。婚姻,超越了肉體,將在基督的生命架構之中得到保護,直到夫妻在基督體內達 到完美,因此,「婚姻生活」與修道院的「禁欲生活」,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如此,「婚姻聖事」所牽涉的不是傳統習俗中的日常生活或個人利益,而是教會真理 的彰顯。一旦婚姻只被當作是一種道德上的調節作用或是一種「合法的事務」(即合乎民法和政府規定的法律行為),這樣的婚姻在靈性上並不能與教會所祝福的婚 姻具有「同等」地位,教會的「婚姻聖事」是上帝的恩典。

 

再 者,教會的聖禮儀為我們生命中的每個重大事件帶來祝福與聖化,事實上,藉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些儀式不只是「靈性上的」(抽象而屬靈的)事務,或是「宗 教上」的事務,因為教會的聖化與祝福也包含了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針對實際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給予有建設性的協助)。在某一個晨禱的祈禱文中,我們請求 上帝應允我們,將祂的「屬於地上與天上的禮物」都賦予人類。

 

即使是生命中瑣碎而毫不起眼的時刻,教會也給予祝福,例如「孩童剪髮的時刻」、「孩子開始學習神聖的著作與經典時」、「天生易怒的孩子們的成長階段」…等。其他的祝福則是針對「進食」的時候,還有信徒們各種「職業」和工作(例如:外出遠行時),還有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時,內在人格的和諧關係將會受到祝福,並且獲得正義、和平、愛的美德。因為人類有許多苦難與病 痛,所以我們也請求上帝賜予祂的恩典,使人類身心健康、充滿無限熱愛。教會的聖禮儀賦予「死亡」最重要的地位:身體與靈魂的結合的中斷,直到「一起復活」的 那一刻。教會不能忽視這個生命過程中最崇高的事件,事實上,從死亡開始露面的那一刻起,教會就站在這個垂死之人的身邊。教會將為此人舉行「懺悔聖事」,並 且賜給他聖餐,教會進入他將要崩解腐壞的身體裡面,為他的靈魂的最後旅程送行,然後懇求基督接受祂的孩子,使其懷抱著「永生」的希望離開這個世界。葬禮儀 式中的禱文,是教會聖禮儀中最溫暖、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之一 ……

 

與上文比較一下,教會為大眾生活的不同時刻提供了不同的祈禱:在各種情況下,無論是災難或疾病,無論在小村莊裡或在城鎮中,甚至在國家的大型社會圈當中。祈禱材料可能是針對一國之國慶、民生架構、人民教育、防衛軍備或公共健康 …… 等,這個無與倫比的聖教會寶藏仍舊是遼闊未知的,所以,對於那些能夠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元素,我們仍舊了解的十分有限。

 

(丙)受造物的聖化:

 

以 聖禮儀和神學上的觀點來看,自然界的受造物是為了人類的圓滿而存在的廣大疆域,人類在其中建立起日常生活的架構,尤其在鄉下的農家,關係更是密切。人類與 受造物的關係組成了教會聖禮儀中的特別主題,在特殊禮儀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聖餐禮儀的進行所呈現出的事實:代表基督人性的受造物(麵包)持續不斷的被轉化 成為基督的「肉體」。

 

在聖禮儀中,我們會祝聖水、酒、食物、住家、公司,還有一切植物、動物與自然現象(風、雷、雨、地震…等),願我們的生活受到守護,願全人類得到最後的救贖。在禮儀當中,信徒們將造物主賜給他們的禮物呈上,以表達內心的感謝之意,然後這些獻祭品會受到神性恩典的「洗禮」,變得神聖又受保護,並且被奉還給獻禮者。Pergamus的都主教John Zizioulas神父這樣說:「我們可以說,在聖禮儀中,全世界都組成一支遊行隊伍,不斷往祭壇邁進。」這樣的說法,否定了那些反對「自然」與「超自然」的概念,因為被呈獻給上帝的受造物(麵包與酒),成為一個媒介,將非受造的恩典與神聖傳遞給每一個參與者。

 

以 上帝為中心的存在方式,出於這段講述神學的文字。透過本性,人類與造物主產生關聯,若是將世界理解為造物主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將以感恩之心和與萬物合一 的心情,善用一切受造物,並且透過經驗的累積,去瞭解「人類以什麼為食?」並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議題,我們應該更關注「人類吃了什麼食物才能使自己和別人都 得到聖化」。因此,信徒們必須學著成為一位受造物的「司祭」,擔任「宇宙性的聖禮儀」的司祭。聖徒們不朽的、不可思議的聖肢骨,散發奇蹟式的力量,為「受 造物」指引方向,帶領他們走向聖化和清淨心。每一個信徒都受邀參與教會的聖禮儀,所以有能力與受造物們結合為一體,一起變得神聖。

 

8.聖禮儀與靈性生活

 

為了達到「天人合一」(聖化)的境界,我們必須採取一種「與全人類和上帝的恩典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模式,並且將整個人的存在導入基督體內。這種生活模式,主要以「禁欲」的苦修為基礎,這是人類長久的奮鬥。「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瑪竇/馬太福音11:12)基督在這段文字中道出了其中的意義。「禁欲」是一個不斷懺悔的歷程,藉由「禁欲」的苦修,信徒們成為上帝恩典的接收者,如果沒有「禁欲」的生活,信徒的生活將失去生命力。相反的,如果有「禁欲」的生活,我們的本性將會衰敗死亡,並且重新獲得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

 

然 而,信徒們的「禁欲」修行不一定要涉及修道院(出家)的形式,也就是說,重點並不是要增進一個人的行為特質,而是要使人們參與教會的慶典,並且真正進入教 會這個身體當中,得到喜悅。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生活使新徒們的心中升起一種無以言欲的喜悅,並且有能力抵抗各種像法利賽人那般的偽善與黑暗,因為,那樣 的行為,充其量只是一種假裝的虔誠。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是一個革命性的、對基督與聖徒的服從,我們藉由抑制自己個人的意志,達到與基督意志相同的目 標。(斐理伯書/腓立比書2:5)

 

正 教的虔誠,在本性上是帶有聖禮儀意義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禁欲的生活」理解為「聖禮儀式的生活」之補充。教會聖禮儀在本質上帶有節慶意義,「禁欲」是喜 悅之因,透過參與教會的慶典,我們得到喜悅,然而,「禁欲」也是信徒們為了進入靈性慶典所做的的準備。「禁欲」是一個人回歸「自然狀態」(人性存在中的真 實性)的道路,也是通往「超性」(聖禮儀將我們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道路。除此之外,根據上帝所賜福的Chrysostom的教導,我們在聖禮儀當中所找尋的是:「沈著的靈魂」、「醒悟的智能」、「謙卑的心」、「強大的心力」和「清淨的意識」。

 

信 徒們透過「禁欲」的生活達到靈性的進程,在聖禮儀當中被「教會化」,與基督的身體相連,從「個人的」變成「教會的」,換句話說,就是變成「社會性的」。如果 單獨的個體沒有被「教會化」,就不能得到救贖,在基督體外,除了沒有救贖之外,大部分完美的德行也只不過是「女人不潔的衣布」,或是某種穢物(請參考:依 撒意亞/以賽亞書64:6)。聖禮儀將信徒的生活轉化成為「基督體內」的生活。「禁欲」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脫離情慾束縛而獲得基督體內的生命,因為受情慾支配的人,不能真正榮耀上帝。「一顆潔淨的心」是我們的目標。(聖詠/詩篇50:12)因為,只有「在潔淨的心中」我們才能看見上帝(瑪竇/馬太福音5:8),因此,才能達到人生存在的目的。

 

這就是聖徒John the Damascene在他創作的復活聖頌當中所說的:「讓我們潔淨我們的意識,我們將會見到非凡人所能親近的復活之光…」透過聖禮儀,聖禮儀引導我們進入「天人合一」的聖化境界,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潔淨、意識得到轉化,讓我們將自己從肉體層面提升到精神層面。「禁欲」是通往天國的道路。聖禮儀為我們的存在找到意義,「禁欲」的苦行,則是通往此目標的道路。

 

9.聖禮儀之後的聖禮儀

 

教會的聖禮儀是一個「時空」,基督 的特質在其中成形。在聖禮儀當中,信徒們重新發現「合乎道德的生活形態」的究竟意義,這樣的意義並不能在「與上帝的司法關係」中塑造出來,而是要透過一種蛻 變,也就是人類與受造物在基督體內的革新。基督徒的特質是聖禮儀性的,流露在眾人與教會的上主之間的「個人關係」當中,這是一種「為了滋養整個世界」而自 發的流露。這樣的三方面的關係(人類–上帝–世界)在聖禮儀當中得以實現,根據宗徒保祿(保羅)所言:「如果你已經在基督內復活了就要先讓你在人世間的枝幹枯萎摒棄舊的自我換上新的自我…… 也就是說,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摒棄自我內在的世間物…拋棄舊的人格面貌而換上新的。」(哥羅森書/歌羅西書 3:1)這是信徒在新生活與信仰的奧秘當中的「受洗」之延續。

 

在基督教的聖禮儀中,整個人生會被重新定義,成為以基督為中心的新生命。「一切都會被光充滿……」被光之河所沐浴的信徒,將成為一條靈性之河 —- 從 祭壇上流下,在救贖的意義上,滋潤整個世界。教會的聖禮儀強化了歷史中的獻祭元素,它並不提供任何道德規範方面的系統,只提供一種可以起發酵作用的生活或社 會,就像是「酵母菌」一樣,以自己神聖的存在,從社會中的小群體開始,使整個社會發酵。如果你是真心參與聖禮儀,就像是經歷了「自我尋找」和「個人主義觀點 下的需求」的死亡,並且在「基督體內」復活,這就是教會的目標。受正教聖禮儀啟發而有的「末世論意識」,超越了世俗化的危險,並且不隨便妥協或是以表象來下 定論。

 

因 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任何對聖禮儀的疏離,都將扭轉一個人的信念,分解一個人的生活,使一個人的教會性「存有」變成各種反基督的力量(例如:道德主義 者、過份虔誠主義者、儀式主義者…等)。除此之外,我們必須謹記教會聖禮儀中的希臘正教的團體精神與沈重的奴隸時期的自由精神立場:正教的團體,是唯一一個 永遠不會墮落的團體。多虧了這樣的祝福,使我們的人民和年輕人在艱難的時代裡,藉由上帝的恩典,都能夠再一次找到通往教會和聖禮儀的道路。

 

聖禮儀結束前(這是一種古老的結尾方式),司祭會對信徒們說:「讓我們在平安中散會」。這不是一種正式的散會宣告,也不是一種「宗教上的義務已經到此告一段落」的宣告,而是為了激起我們心中將神性光輝傳遞到世界黑暗處的動力。教會和聖禮儀,為了我們的世界而存在 —- 為 了世界的救贖而存在。教會的聖禮儀為信徒們預備了一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出口,為了見證「上帝的莊嚴」,也為了基督體內的救贖任務的召喚。基督的犧牲、復活 與奧秘在禮儀中永遠存在,我們深深體驗著,並且不斷以救贖的方式滋潤這個世界。信徒們是神性恩典的渠道,通往社會上的乾涸地帶,「基督的光輝」藉此「照亮 每一個人」– 將光芒散發出去,遍及世上的萬事萬物!

 

參考資料:

– fr. G.D.Metallinos, The theological witness of Ecclesiastic Worship, Athens 19962.
Chr. Yannaras, The Freedom of the Ethos, Athens 19792.
– fr. John Zizioulas (Metropolitan of Pergamus), Creation as thanksgiving. A the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ecology, Athens 1992.
– fr. John Zizioulas (Metropolitan of Pergamus), Eucharist and Kingdom of God, Synaxis, vol.49 (1994) – 51 (1994).
– Evangelos G. Theodorou, Liturgical Lessons, Athens, 1986.
– fr. Al. Schmemann, Liturgical rebirth and the Orthodox Church (Greek transl. by N. Christodoulou), Larnaca, Cyprus, 1989.
– fr. Al. Schmemann, The Church in Prayer – An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Theology (Greek transl. by D. Tzerpos), Athens 1991.
– P. N. Trembelas, The Principles and the character of Christian Worship, Athens 19932.
– fr. Vlassis Feidas, see “Ecclesiastic History”, vol. Α’ – Β’ Athens 1992 and 1994,
– Hans-Joachim Schultz, The Byzantine Liturgy – A testimony of faith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Η Βυζαντινή Λειτουργία–Μαρτυρίa πίστεως και συμβολική έκφραση (Greek transl. by D. Tzerpos), Athens 1998.

 

資料來源:http://www.oodegr.com/english/ekklisia/genika/latreia1.htm

 

 

blue Monday 7:00-8:00pm bible study. https://www.facebook.com/tree.fans

address

台灣基督正教會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aiwan 新北市23150新店區溪園路389-12號B8棟4樓(湯泉社區第二期